陈钇松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张必禄(?-1850),字培斋,号寿轩,巴州太平乡人(今四川万源市中坪乡大中坪村)。在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历任蔚州营守备、越嶲营守备、维州左营都司、重庆镇标左营游击、越嶲营参将、重庆镇标右营都司、酉阳营游击、太平营游击、提标中军参将、贵州靖江协副将、高州镇总兵、建昌镇总兵,终官四川提督、云南提督,死后加赠太子太保,谥号武壮。张必禄参与了嘉庆、道光两朝的几次内外战争,为抵御外敌入侵、维护国内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提及鸦片战争人们首先想到林则徐,提及镇压张格尔收复新疆,人们首先想到杨芳,张必禄在这些战争中的功绩直到今天仍然没有得到学人的重视。其实,张必禄在抗击英军入侵、平定张格尔叛国和维护民族地区稳定中都是有功可录的,在巴州和万源存留下的遗迹也是可以作为文化资源加以保护和利用的。本文拟对张必禄在任期间的功绩和政策予以探讨,以期弥补这一学术研究的缺陷。
十九世纪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各国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武器装备日益先进,然而清统治者仍然固步自封,闭关锁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其综合国力逐渐落后于西方,这也导致了英国等西方列强觊觎清朝主权,企图将中国变为第二个印度。道光时期随着清帝国日渐衰微,各国通过直接或代理人侵略清朝领土,新疆和广东危机尤其深重。道光皇帝从各省调集精锐远赴边疆,抵御外敌入侵。张必禄以其作战勇敢、经验丰富参与了道光时期两次大规模的对外战争。
道光六年(1826),张格尔在浩罕汗国的支持下侵入新疆,攻占喀什噶尔、英吉沙尔、叶尔羌等城,企图分裂新疆,建立一个独立王国。道光皇帝为了确保远征叛军的胜利,从各省征调精锐前往新疆。四川绿营兵因“惟川省之兵精锐得用,且亦就近”[1]卷二十四而调赴新疆,其中张必禄以“极谙练勇”,被钦差大臣武隆阿点名要求带兵前往新疆平叛。
道光七年(1827)二月,清军与张格尔大军二万余人交战于洋阿尔巴特庄。扬威将军长龄等欲收复喀什噶尔,而洋阿尔巴特庄为喀什噶尔东边门户,张格尔也在此处布置有重兵防守,所以清廷集结重兵进攻洋阿尔巴特庄以扫除收复喀什噶尔障碍。此战张必禄随参赞大臣杨遇春攻击叛军左侧,大破之,事后清廷赏赐有功将领,“洋阿尔巴特打仗出力官兵著照所请……四川太平营游击张必禄著赏给励勇巴图鲁名号”[1]卷四十,其故居名“励勇巴图鲁府”即缘于此。同年七月,张必禄又参与了收复和阗、抓捕头目左霍尔玉努斯的战争,战后清廷嘉奖有功将士,张必禄赏加副将头衔。同月张必禄还参与了达巴罕之战,清军几乎全歼了张格尔叛军。次年回师内地,张必禄被以豫保引见。道光皇帝命交张必禄于军机处记名,以备重用。后来升至四川提督,统领全川绿兵将士。
清朝在“鸦片战争”最终战败,被迫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但在这场抗英战争中清军进行过英勇的抵抗,展现了中国人坚决抵抗强敌的决心,震慑了西方侵略者。道光皇帝得知英军侵略广东,立即在全国广泛调集军队前往广东增援。四川抽调了四千余名士兵赴粤。张必禄以曾任四川提督而被道光帝点名要求随军南下,“因思张必禄曾任提督,统兵剿办川夷,此次赴粤之兵,如有续应起程者,著宝兴饬知该员随同赴粤,交奕山等差遣委用,如已全数出境,亦着饬令迅赴广东军营听候调遣”[2]。
张必禄在粤抵抗英军的战斗中奋勇当先,不负道光帝之厚望。张必禄前往广东后主要做了两件事:
一是受靖逆将军奕山委托督率工匠为清军赶制火器。奕山认为清军之前屡次战败的原因是“患不在外而在内,各商因夷以致富,细民借夷以滋生,近海商民多能熟悉夷语,其中之狡者布为奸细,凡在省各衙门一举一动暗为通知,捷于影响。且水师一营,自兵丁以至千把,前此无不借包庇鸦片以为生理。用兵以来,于逆夷惟恐其不胜,于烟禁惟恐其不弛。”同时每至两军作战,“省城大小衙门俱有汉奸探听信息,传送夷人,每纸卖银二十元.其至凭空捏造,以惑众听,诡计多端,机事不得不密。”[3]363奕山对本地将领和百姓十分不信任,担心他们出卖清军机密,而此时正好道光帝调派张必禄赴广东交其差遣,于是他便委托张必禄带领工匠于贡院里赶制大小火箭等武器。
二是指挥广东义勇围歼唐夏乡等处英军。道光二十一年(1841)四月初十日,英军在唐夏乡等处焚掠,张必禄指挥众人作战,大败英军,英军先锋 哔也在此战被枭首。义勇头职人邓彰贤、薛高遇认为此战的胜利离不开张必禄的指挥,“蒙前任四川提督张必禄,在石门发给火药,令职等督率力战。”[3]505张必禄指挥此战获得胜利提升了清军的士气,赢得了百姓的称赞。张必禄也得以再次升任建昌镇总兵。
清代西南边地频频爆发骚乱,以越巂厅为例。据《越巂厅全志》记载,在道光三十年之前,越巂厅最少发生过七次骚乱,分别是康熙二十七年、康熙五十五年、嘉庆八年、嘉庆二十二年、道光十三年、道光十四年、道光十五年,频繁的骚乱对区域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了破坏,也是清政府颇感头痛的事情。
张必禄深受“皇恩”,势必竭力维护清政府在西南边地的统治,镇压一切意图破坏地区稳定的骚乱。张必禄在担任越巂参将、建昌总兵和川滇两省提督时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意图结束困扰清王朝多年的西南边地问题,同时为当地各族百姓谋求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嘉庆二十二年(1817),瓜落、西纠地区首领息胡叛乱,侵扰周边州县,影响了当地各族人民的正常生活和经济发展。四川总督常明命张必禄带兵平定,以恢复该地区的稳定形势。
张必禄主要采取剿抚兼施的措施。在首领息胡势力范围外,此项措施效果明显。在抵达瓜落、西纠之前,张必禄并未受到阻挠。瓜落、西纠万山丛集,寨堡密布,同时也果所拥有数千援军,息胡意图凭借地形和援军的优势击败清军。面对息胡的强硬态度,张必禄扎营于高阜处,并“令军士张两翼,而贼之矢石如雨,命以挡牌蔽之,而别岀奇兵,命一千总、一把总带兵二百名由后营岀别取闲道绕贼后,贼不知也。”[4]卷六之二以大部队吸引息胡的注意力,再派遣小部队包抄,实行围歼。在等待合围局势时,张必禄击杀息胡,清军趁势出击,一举击溃敌军。当天夜晚,张必禄认为“是宜小心防彼之夜入盗首也”,乃“人不息甲,掩旗卧鼓,别遣二队伏于左右五里外”[4]卷六之二,四更敌果然前来偷袭,清军内外夹攻,大溃敌军。张必禄亲率大队追击,直入敌营。此战震慑了当地怀有二心的头人,确保了越巂厅数十年的稳定,为当地百姓的稳定生活作出了贡献。清廷对张必禄此次维护地方稳定的效果十分满意,赏张必禄以应升总兵之缺升用。
道光十八年(1838)正月,张必禄升任四川提督,可同年十一月便被夺职。在任期间不足一年,是川省为数不多被革职的提督。张必禄革职的主要原因是其维护地方稳定的措施不得圣心。
张必禄任四川提督前主要采取的政策一向是剿抚兼施,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并得以升任四川提督。道光十七年(1837),马边、雷波等地叛乱,成都将军凯音布等以张必禄“人最勇敢,素为夷众畏服。虽马边非该镇所辖,若令驰赴剿办,并可使该夷人同震声威”[5]为由,派其前往镇压。张必禄也不负众望,带兵由走马坪进攻老林等处险要,仍旧采取剿抚兼施的措施,一面武力威逼,一面安抚招降。道光帝认为张必禄此次“剿办勤奋”,应交部从优议叙,随即赏加提督衔。明年正月,即由建昌镇总兵提升为四川提督。
张必禄出任四川提督后仍然坚持一惯办法,剿抚兼用。张必禄长期在四川担任中下级军官,多次带兵平定边地骚乱,深谙百姓想要和平的愿望,同时养兵和战乱也耗费着清朝积蓄,仅兵饷一项就“月需粮饷一万余两,前督臣鄂山奏明饬令筹款垫办,已将报部余茶一款暂行挪用,数月来业已无存,此后更难为继”[4]卷五之四,进而影响到清军的战斗力。所以任四川提督期间,他便与成都将军凯音布、署四川总督苏廷玉商讨对策,意图永保川省安宁。但张必禄的施政方针受制于成都将军以及四川总督,所以张必禄被迫放弃了他实行多年的“剿抚兼施”,而采取了一味的剿灭。
道光十八年(1838)七月,雷波等处骚乱再起,直到十一月都未平定。于是,张必禄与成都将军凯音布、署四川总督苏廷玉一同上奏《夷务实在情形,请厚集兵力,多筹粮饷,以张挞伐》一折。其主要内容为两点:
第一,从川省各处调兵,用武力大肆进剿。张必禄等人认为马边、雷波、越巂、峨边等处地形复杂,丛林密布,处处可藏。清军无法节节设守,每次出兵,都只能“仅只发其窖藏,焚其寨栅,就案完结”[4]卷五之四,难以确保川省边地的稳定。提出“调汉屯土兵二万名,分四队,以一队分扎峨边防堵,三队由马边、雷波、越巂等处克期并进”,并且“预伏枪炮痛加轰击,可期大加剿洗”[4]卷五之四。他们认为实行此方案可以实现“边患可以永息”的效果。
第二,请求清廷进行更多的经费支持,保障军队的补给。张必禄等人又认为“用兵之道粮饷为先”[4]卷五之四,此时川省经过连年战争,军费不足,无以支撑大力进剿,所以他们向清廷“先行筹欵借拨银三百万两解川供饷”,再“仿照河南省河工加价之案,每地丁一两加征,夷务经费银五钱计,每年可征银三十余万两,按十年摊征还款。”[4]卷五之四他们认为此法可以“移闲庶要需得以济用,而国帑亦不致久悬”[4]卷五之四。
道光帝并不认可他们的建议和方案,认为“重烦兵力,多糜粮饷,殊属不值。且内地夷匪滋事,从来无此办法”[6],并将他们三人交部议处。张必禄以革职处理,交新任总督宝兴差遣。
张必禄本有机会再次出任四川提督的,但最终因为没有获得四川总督宝兴的支持而告终。道光二十四年(1844),四川提督齐慎因病出缺,清廷令四川总督宝兴考察张必禄和重庆镇总兵托明阿谁能任此职,宝兴认为托明阿“晓畅营务,训练严明”,最终选择了托明阿出任四川提督。同年,云南提督汪道诚以母忧去职。十二月,清廷下旨“以四川建昌镇总兵官张必禄为云南提督”[7],张必禄得以再次以提督出任。
张必禄任云南提督期间的记载不多,但可以从仅有的史料中可以看出此时张必禄针对地方骚乱主张“安抚”。主要原因是张必禄任云南提督时已经征战近五十年,即使在战场上也已经“不忍多事杀戮”,这种心理使他将实之数年的剿抚兼施的处置办法更改为安抚为主,希望通过和平手段稳定边地安宁,继任云贵总督李星沅也认定张必禄是“带兵主抚”。
张必禄的主抚政策导致清军在平定云南地方骚乱中败北,也招致云贵总督贺长龄的弹劾。道光二十六年(1846),贺长龄在上给道光帝的《覆奏两年办理回匪情形折》中提及“提臣张必禄之迟缓,则不敢瞻徇,附片密陈。”[8]道光帝因此降旨,将张必禄原品休致。贺长龄没有提及张必禄迟缓的具体内容,但可以推测出大致是因为张必禄主抚导致的。当年三月,乱民占据猛庭寨,沿江而进。面对兵临永昌城下的局面,张必禄“方议御敌,而贼已驰抵长湾(在城东北七十里,其下为霁虹桥),烧断澜沧江桥,守备赵发元死焉。”[9]20后乱民退守猛庭寨,张必禄率军围之。时总兵荫德布与猛庭乱民精锐交战,双方从辰时战至午时,张必禄并未派兵参战,导致总兵荫德布大败。时人认为此战清军失利是因为“是处与镇军营仅距里许,张提军不发令救援,官兵大溃,死者数百,营弁死者都司韦成喜、守备严方许暨金、解二把总,总兵音亦几不免,失大炮二位、刀枪数百件。”[9]21可见,此时张必禄并未将武力镇压作为首选项,而是寄希望于通过安抚手段来达到地区安宁的效果。
道光三十年(1850),太平军在广西金田起事。咸丰帝以张必禄“精神尚健”为由,起张必禄于巴州老家,仍以提督补用,令他前往广西进剿太平军。张必禄在赴广西途中,咸丰帝还数次下旨询问张必禄的进展。同年十月,张必禄带兵到达柳州,因染感冒,导致其原本的咳嗽气喘加剧,但他仍“力疾督兵”,初七日到达浔州府,是夜病逝。张必禄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旧高呼“进剿”,广西巡抚郑祖琛在《郑祖琛等奏报前任云南提督张必禄病故及剿办桂平等处会折》一折中评价张必禄“忠勇之气,迥越寻常”。张必禄逝世后,咸丰帝痛惜失去良将,下旨赏加张必禄太子太保衔,并将张必禄历任处分悉数予以开复,同时特赐张必禄神道碑文和祭文。咸丰二年(1852),张必禄归葬于巴州平梁城,至今尚有石桅存留。在此后的数年中当地百姓为纪念张必禄,在得胜坡(今万源市河口镇和大沙乡交汇处)为其立有神道碑。
张必禄一生征战五十余年,维护国家统一和地区安宁,深得清统治者的赏识和百姓爱戴。张必禄两次出任提督,受制于时代的局限性和清廷的民族政策,其“剿抚兼施”和“以抚为主”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边地稳定和安宁问题,在抵御外敌和分裂反叛中作战勇敢,战功卓著,还是值得后世敬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