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协同育人体系优化探究

2023-02-24 21:22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三进二十大应用型

何 玲

(西昌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四川 西昌 615013)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大会明确宣示了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等重大问题,科学谋划了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进一步指明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前进方向,就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制定了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于高校落实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和人才聚集地,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抓住青年学生这个关键群体,帮助他们努力掌握蕴含在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的问题出发,优化应用型本科高校协同育人体系路径,以期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协同育人体系优化的价值及意义

(一)深刻认识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1]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勇担民族复兴历史使命,就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引。党的二十大为新时代新征程擘画了光明蓝图,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精神引领,蕴含了丰富的价值意蕴和时代内涵,贯穿其中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源自实践,又指导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2]。这一富有实践伟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守正创新,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3],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这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和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更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掀起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热潮,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在高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帮助青年学生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高校师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力量,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青年建功立业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把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求,是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4]是高校管理者和每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应用型高校在面向市场、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目标的导向下,侧重专业技术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专业实践教学,对思政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5]。因此,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培养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应用型技能,还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无私的奉献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6]。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协同育人体系优化的现实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重点在帮助青年学生学深践悟党的二十大精神,使学生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到“知、信、行”三者统一。“三进”工作进教材、进课堂是手段,进头脑是目标,三者紧密相连,不可偏废。应用型高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点、是产教融合的重要基点、是支撑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节点,应在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精神指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路举措,丰富方式载体,以“大思政”视角、系统思维统筹、问题意识贯穿、探索实践协同育人体系,构建起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协同育人体系和良好育人生态。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问题论析

当前,高校全面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体系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并存的局面。新机遇是从党中央及各级教育部门到各个高校领导层都高度重视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从不同层面提供了政策和制度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12 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7],这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协同育人作出了明确要求。但是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形成协同育人合力,党的二十大精神要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中实现入脑入心,还存在现实问题和新的挑战。

(一)对协同育人体系认识不深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对协同育人体系认识不深的问题。一方面,个别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教师的工作就是上好专业课、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对课程思政普遍存在理解不深、理解不透的现象。特别是随着应用型办学要求,很多的专业课教师基于教学定式存在排斥课程思政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很多职能部门由于对各部门的工作不了解,造成对思政育人工作的固有思维,认为思政工作只是教学部门或者学工、团委、宣传部门的事,普遍存在思政课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课程思政由教务处推进,其他部门的配合协同较少,或认为没必要参与的现状。这些固有的偏见或部门间的壁垒,致使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的有效推进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二)工作方式还比较单一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普遍存在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课程思政规范性、科学性与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的问题。思政育人工作方式单一,大多仍处于照本宣科,形式大于内容的阶段。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重、内容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解构和课程融入的动力不足,专业课教师对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掌握不精准,存在融入课程不深不透不准等现象,“门门有思政”的形式主义和生搬硬套的课程思政“硬融入”“表面化”等情况容易引起学生的排斥,不利于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开展。

(三)校内外育人资源整合不够

从 “三全育人”的角度来看,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是一项系统化工程,也是一个长期性的工作。高校普遍存在校内外育人资源挖掘不深、整合不够的问题。一方面,地方育人资源没有很好利用。《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结合学习和工作至少讲 1 次课”[8],而很多高校也并未主动对接地方,这一政策在很多高校未得到很好落实,从而未能更好地挖掘校外育人资源,校地共融共建、社会育人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部分,尚未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很多高校对校史、校风、校训以及校园环境等校内文化资源挖掘不深,没有把校史馆、档案馆、图书馆和校园各类建筑以及校园自然景观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有机融合,环境育人成效尚未充分显现。

四、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协同育人体系的路径构建

根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要求,高校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不断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9]。协同育人体系的作用在于通过优化育人路径,转变思政工作理念,并基于现有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体系,发挥思政育人工作合力。

因此,通过协同育人体系的优化,总结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并尝试构建 “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线上宣传引领+线下教学实践融合育人”“专业素养+实践能力+思想道德”为评价体系的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协同育人模式[10]。

(一)“思政教师+专业教师”的学习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教师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教师对培养时代新人具有关键性作用。和谐、良性的师生导学关系,是知识传承创新的基础,是确保青年学生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因此,教师要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会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部署和新时代教师的使命任务,履行好教书育人基本职责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政育人水平,努力成为“经师”与“人师”相统一的党和人民信赖、学生爱戴的好教师。

从思政课教师的角度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课程,是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的主阵地、主渠道。打造高素质的高校思政课队伍,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嘱托,坚持“六要”标准。思政课教师要始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使命感,肩负起学习宣传、研究阐释、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排头兵”的光荣使命。首先,思政课教师要学深悟透。要组织全体思政课教师在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领会报告精神的基础上,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展集体备课,通过全面系统学习才能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完整、准确地融入思政课中,并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教学目标,凝练不同的专题,进行针对性的融入。其次,各教研室要深入探索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内容,把“文本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针对课程特点与学生专业探究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结合点”和“切入点”,除了保持教材的学理性和严谨性,还要增强吸引力和可读性,改变一味平铺直叙、照本宣科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现象,全方位提升思政课话语体系的平等性和灵活性,用更加接地气、更具吸引力的话语,满足大学生的成长需要和期待,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冒着热气”走进所有思政课堂。以西昌学院为例,目前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形势与政策》《四史》《思政实践课》等理论课程和实践课,均融入了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内容,实现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

从专业课教师的角度来说,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学生头脑,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加强培训和学习,做到学懂弄通。专业课教师要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教学,这对教师的政治素养、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过集中学习、专家解读、教研活动、专题培训等形式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要义进行学习。通过学习培训,专业课教师才能回答好学生之问、人民之问、中国之问、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等现实问题,将较为抽象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内化为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引领学生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第二要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推进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是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核心载体。要通过对课程教材编写团队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学习和培训,帮助编写团队成员全面准确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确保相关人员深入领会、学懂弄通,切实为做好教材编写工作打牢思想基础、提高理论水平。要明确要求在教材中准确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西昌学院自编教材专家评审环节,某教材在谈到中国现行的生育政策时,仍沿用“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的计划生育提法,不符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要求。因此,评审专家要求编者按照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及时对相关内容进行修正后再重新评审。这一做法是西昌学院及时全面准确在教材中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强教材建设政治把关,充分发挥教材铸魂育人功能充分体现。第三要大力开展课程思政和教研教改建设。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和特色,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着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和教研教改工作,在春风化雨之中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头脑。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西昌学院通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做好“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教学改革研究专项项目”申报工作,学校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工作推进效果更加彰显。

通过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学习共同体,在思政课程中设置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元素、在实践教育中打造二十大精神空间,让学生们感悟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不仅仅是对过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变革的简单再现,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坚定不移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的深刻认知与亲身实践,为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线上宣传引领+线下教学实践融合育人”为两翼

要加强媒体融合,做好线上宣传引领。网络思政工作其实质是做人的工作,铸魂育人是核心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7]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沟通交流、获取信息、购物消费,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许多的意识形态领域思潮,无论对错与否,在网络中可以迅速发酵,影响和带领着一大批青年大学生。因此,研究他们的网络语言表达方式及其演变,可以让全社会更好地了解他们,同时更好地引领其成长成才。根据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发布的《中国大学生网络空间新表达》调研报告显示,大学生们能够在网络中科学、文明、理性表达自我要求。“他们一方面渴望接受更多的信息,另一方面拥有非常优秀的网络表达能力,这些素质让大学生们成为非常优秀的信息传播载体。这意味着需要尽力给年轻人展示自我的机会,积极培养青年先锋,让青年‘好声音’传播得更广”[11]。通过媒体矩阵融合,高校可以将党的二十大精神通过不同层级、多种形式向师生展示,以温和的方式融入和表达,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脑入心。通过整合现有校园媒体矩阵,利用校园官网、官微、官博、抖音号、视频号、B 站、小红书和易班为代表的校级新媒体层级和以二级学院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号等媒体为代表的二级校园媒体层级,以及校园电子屏、橱窗、展架、海报等传统阵地,构建起完整的校园媒体网络思政育人矩阵。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创造更多推动思政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融合,构建网络育人大格局,不断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守好、用好网络思政教育阵地,通过用青年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及时推送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相关内容,并形成用“小切口—大主题”“小故事—大道理”“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类网络表达方式和叙事风格,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中深奥的理论知识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元素,转化为青年学生更愿意听、更通俗易懂的形式,充分运用抖音、小视频、情景剧、视频、快闪、歌曲、动漫、红色文化精品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让青年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让党的二十大精神从“有意思”和“有意义”同向发力,打通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渠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要加强产教融合,提高教学实践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高等教育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了专门部署,为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也为应用型高校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应用型本科高校要深入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新发展格局构建的指导性作用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通过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根据行业和企业对毕业生的需求,既要升级和重塑传统专业,又要前瞻性布局新专业,逐步构建与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作为首要目标任务。在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重构、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手段,根据企业、社会需求,动态、科学设置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实践教学模式、考核评价方式,开发符合企业和产业发展需要的教材、讲义、实训材料、实验指导书等多种形式的教材,适应行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此外,还要通过“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有目的、有重点地推进产教融合,切实提升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需求的契合度、人才培养质量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度。通过体验式教学,帮助学生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可感可触式体验中,把专业课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通过构建“线上宣传引领+线下教学实践融合育人”为两翼的育人渠道,既能解决营造青年学生学深悟透、深信笃行的浓厚氛围的现实需要,又能解决新时代话语体系不生动,无法吸引更多青年学生的现实困境。

(三)“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理想信念三提升”评价体系

立德树人是大学的立身之本,是对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立德”就是培养崇高的思想品德,“树人”即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优秀人才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责任担当,也是检验学校党的二十大精神“三进”工作效果的最终标准。可以通过学生专业素养、实践能力、理想信念是否提升,作为检验应用型本科高校“三进”工作时效的评价标准。

1.结合应用转型要求,培养学生专业素养

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要把培养思想品德好、知识能力强、民族认同深、综合素养高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头脑成效好不好的重要评判标准。要通过思想教育、专业教学、社会实践三个育人体系,探索出既能在知识、能力层面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能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人才培养路径。

2.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和必要补充。第二课堂是生动的教育场所,具有实践性、趣味性,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使党的二十大精神进青年头脑,除了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还要加强第二课堂的建设工作,通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将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思政教育、综合素质培养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第二课堂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把“第二课堂成绩单”作为“三全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重要回信精神”“党的二十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理论魅力和现实意义,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成长,真正成为党的二十大精神的信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实现“知、信、行”三者的融合统一。

3.坚定理想信念,培育民族复兴时代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回答“怎样培养”时代新人时,位于首位的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因此,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学生头脑,就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培育青年。首先要有好队伍,高校应矢志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要引导广大教师坚定理想信念、陶冶道德情操、涵养扎实学识、勤修仁爱之心,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才能够做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同时,要强化青年思想引领,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要涵育青年民族文化,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国家、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培养青年奋斗精神,强化责任担当,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五、结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非一日之功,也非一人之功。党的二十大精神进学生头脑,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协同努力,久久为功,绵绵用力,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和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德育教育等工作中,不断完善“大思政”格局,引导形成人人参与、全校联动的一体化大思政格局放大效应,通过专业教育,让青年练就过硬本领,通过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增强青年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强化青年学生服务社会责任感,形成“课堂→学校→社会→国家”的育人通道,让青年人勇担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如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

猜你喜欢
三进二十大应用型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棋乐
藏垢纳污
跋山涉水 三进下党——习近平同志“九到寿宁三进下党”调研往事的回忆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