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

2023-02-24 21:22张宇甜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新形态中国式资本主义

张宇甜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对创造现代文明更高形态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发展依旧没有脱离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马克思正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1877年,马克思在分析俄国现代化时就曾说道:“不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历史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并强调“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侮辱”。同时他认为:“这些惊人相似的但发生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的事件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分别比较研究它们各自的演变形式然后加以比较,人们就比较容易找到这些现象的线索。”[1]104不难发现,马克思强调要通过历史文化的差异性正确把握人类文明的共性与个性,将多元文明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同中之异,才能探索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显然,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绝不是历史决定论或文明之悖论。历史唯物主义体现的实质是历史辩证法,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此,本文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将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置于世界历史中审视,进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之新的科学内涵、时代变革与路径选择。

一、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新科学内涵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新内涵之所在,在于它所处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在于它扬弃了世界现代化中的普遍逻辑,尤其是其中的资本逻辑,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明形态。与此同时,其创造与发展融入世界历史的进程,并没有脱离世界文明发展的正常轨道,也没有造成逆全球化的趋势。

(一)成为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既是中国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阶段性成就,也是现代化道路中文明成果的具体体现。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最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2]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3]。可以看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基于对基本特征的深刻分析和探索后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一方面,现代化发展已经成为文明建设的核心主线,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呈现出一种文明发展新模式。首先,坚持新发展理念,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致力于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的重大转变,使技术要素和创新要素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与资本主义的经济道路相比较,中国式现代化之路既使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对经济进行指导和规范,从而达到共同富裕等目标的实现。其次,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类共同价值诉求放在历史的维度中理解,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体现了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主体活动的有机统一。最后,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一种新文明形态,以更加显著的方式为世界文明进步增添动力。

另一方面,文明形态的呈现寓于现代化的时代进程之中。“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两个创造”的重大论断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文明成果概括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不仅区别了以往旧的文明形态特征,也证明了中国可以依靠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独立自主地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寓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必然是开放的文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新形态社会主义本质意蕴的集中体现。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不断克服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推动了社会主义文明的丰富进步并促进了世界文明的繁荣发展。

(二)积极扬弃了世界现代化中的资本逻辑

马克思指出,资本是现代存在物的存在形式和存在规定,资本的运行原则就是现代社会的构成原则。而资本成为存在的普遍抽象形式,不仅是指物作为社会的物的抽象形式,而且是指人作为社会的人的普遍抽象形式,甚至资本家的雇佣工人也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4]922。经济全球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资本扩张的全球化,是资本逻辑的全球性扩张。中国融入全球化,也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接受资本逻辑。中国追求现代化应当正确面对资本,利用资本逻辑这个强大的动力系统来发展生产力同时坚持生产资料公共所有,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这就意味着,中国要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平衡资本的利用与限制,从而获得超越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

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明建设也体现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中国是世界上未有过的超大人口和经济规模的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带领人民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正视现代性困境,迎接时代的挑战。因此,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高质量发展开拓人类文明更广阔的前景。此外,文明体现了人的理性的觉醒和本质力量的壮大,现代文明的新图景依旧要靠人民创造。因此,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旧在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提倡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培养人才、开发人力、完善人格、造福人民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逻辑。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所呈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新的文明形式,是对各种文明的积极主动的扬弃。“像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没有经历过一个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她能够继承的只是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遗留下来的……因此,中国更需要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积极的东西。获得这一切的途径,不是直接继承,而是通过开放,通过市场、交往、合作”[5]58。中国近现代的短暂落后,不过是人类数千年文明史的一部分。资本主义几百年发展中积累的法治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规章制度可以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所借鉴和吸收。因此,中国在整个人类社会范围内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全面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社会形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要求,也是初级阶段长期追求的目标。正因如此,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是合乎目的性的结果,也是合乎规律性的历史必然。中国成功地把握了时代的机遇,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极大彰显了时代预见性与生命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新时代变革

人类文明形态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时代变革。马克思从社会形态的变化中探寻出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说社会形态的历史演变正是文明发展的规律体现。而中国开创的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是否符合马克思预见的未来社会的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考察新的文明形态与以往旧形态的内在关联,区别新形态与其他文明形态的根本不同,可以发现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所具有的科学性与超越性。

(一)与中国以往旧文明形态的内在关联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既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首先,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厚植中华传统文明理念。《论语·子路》篇记载“君子和而不同”“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和”即和谐、融合,并承认差异性;“同”则强调一致性、同一性。《礼记·中庸》篇中“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指尽管各民族之间的历史传统、生活习性、语言文化、思想心理甚至其内部文明都存在着差异,但依旧构成了具有共同内核的民族共同体。求同存异,古已有之。传统的文明理念早已揭示了文明统一性和多样性并非悖论,相反,恰恰是辩证统一的现实关系。正如费孝通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当前,我国倡导胸怀天下的立场观点,坚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传统“和”文化融入了现代文明新形态,继承了中华传统的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治国思想。

其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通向新的现代文明。《易经》中曾提及文明:“文明为止,人文也。”尔后“睿智文明”。在中国古代,文明一词与人文风尚、民族精神息息相关。《周易正义》曰:“文明以说,大亨以正,革而当。”可见,文明还与教化相联系。当前,我国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下广泛吸取传统的人道主义精神,并将其根本转化,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此外,新的文明形态还赋予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为邦本新的具体内涵。文化传承与创造形成的强大历史合力,逐渐构造了庞杂而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习俗、行为等。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在旧形态基础上发展与创新。守正创新是开创文明新形态的不竭动力,体现了鲜 明的现代化指向。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道:社会被意识形态所统一,又会被文明所分裂;与此同时,类似的文明与历史构成统一的民族和国家,也会被意识形态所分裂[6]7。因此,意识形态与文化并不一定是完全统一的。共同的社会意识是统一和稳定的基石,同样也可能是创新和发展的阻碍。扎根于传统文明理念的新形态不仅要回答并摆脱旧形态中的问题链,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还要“兼取众长,以为己善”,坚持文化与意识形态在变化中统一。同时,守正创新是开创文明新形态的不竭动力,体现了鲜明的现代化指向。当前,我国不仅要筑牢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还要注重关键核心领域的自主创新,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革故鼎新之历史余韵依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二)与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根本区别

何以称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而不是中华文明新形态或者社会主义新形态?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生成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之中,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过程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7]159中国在现代化动荡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历史奇迹,充分发挥了上层建筑的巨大优势,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此同时,中国坚持“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允许两种制度在中国长期共存符合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走了一条并联式发展之路,发挥了复合型优势,工业化同时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形成了一种时空压缩式的发展。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既包含社会主义的特征也融入了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因此,新的文明形态应上升到全人类文明的价值意蕴。大多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经历了近三百年的现代化,美国的现代化自发的、自下而上、渐进的变革过程也历经两百多年。中国要赶超发达国家,要创造区别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新文明,不仅需要对自身文化具有笃定的信心,还要借用欧美发达国家创造的优势来奠基五千年文明之底蕴,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转化为现实,从而获得超越资本主义的相对优势。西方实现现代化是学习的对象,不是现代化的标准,因此不能照搬照抄,而要认识到西方价值观缺陷,从而提出更高层次的反映未来取向的价值观体系,新的文明形态才能成为推动和引领文明发展的新模式。

最后,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这在根本上就区别了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目标。马克思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种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存在方式截然不同的新的存在方式。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的解放统一起来,提出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社会构想。他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获得和实现幸福追求的保障。区别资本主义文明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是将消费作为人自身的最高目的,而是旨在追求全面满足中实现人的意义。共产主义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全面的,不仅要从物质方面满足人的需求,而且要破除以自由理性为内核、以个人主义和民主政治为向度的西方现代性危机。中国式现代化正是按照共产主义的基本要求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三)实现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

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明确提出了社会“三形态”理论,即人类文明发展按照受自然支配、以物的依赖性、共产主义三种形态的依次演进,不能直接跨越任何一种形态而发展[4]104。也就是说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规律是客观的。那么马克思为什么又提出东方社会能够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中国开创的文明新形态为什么具有跨越性的特征?

首先,明确马克思所提出的“跨越论”之真实内涵。马克思晚年对人类学、历史学的考证并不是修正早期的唯物史观,而是通过研究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考证另一条走向现代文明的道路,从而完善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认为历史发展不是完全按照既定的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不同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发展有其特殊性规律,例如许多非洲民族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俄国的农民公社化运动并不是脱胎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的实践向世界说明了一个道理:治理一个国家,推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并不只有西方制度模式这一条道,各国完全可以走出自己的道路来。可以说,我们用事实宣告了‘历史终结论’的破产,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8]7故历史唯物主义是方法论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主义。现代世界的变迁依然离不开历史唯物主义的范畴,漠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必然会走向历史虚无。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生成于一种后进型的现代化文明形态。资本主义工业化是最早的现代化,它开启了现代文明的崭新窗口,使得经济快速发展,并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丰富的物质文明。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文明不是历史的偶然铸就的,其依旧按照客观的规律继续发展,没有跨越任何一个文明时期,资本主义至今仍然没有再创造出超越资本文明的新形态。因此,反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没有跳脱世界现代化进程之外,其所创造的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也仍属于世界文明范畴。但由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本就晚于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影响。因此,中国能够总结以往现代化探索的经验,在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而又运用现代化中的积极成果,成功开创了一种后进型的现代文明,与资本主义现代化并存于一个时期。

最后,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真正的跨越性在于其形成了非依附型的现代文明形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借鉴“苏联模式”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短期内使中国快速进入社会主义行列。但长期以来让渡本民族的本土文化,使得本土文明处于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失去了自身文明的优势与特征。因此,中国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开始构建自身的文明系统。中国采用“两个结合”的方式将外来文明本土化、中国化,从而创造了一种内生型文明,即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中国选择了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中自成体系,独立自主而又融入世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明体系。因此在这一层面上,中国式现代化开创的文明新形态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现代文明并不完全等于资本主义文明,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正在走着一条同历史共同前进的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创造更多文明奇迹。

三、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形态的新路径选择

资本主义率先打开了现代文明的大门,使得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世界文明从分散走向联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维走向多维。正如罗素在《中西方文明比较》文中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证明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9]6文明之间的正常交往是构建多元文明之共存,促使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外部动力。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不同的文明之间有着许多相互借鉴的共性所在,现代文明也因多元并存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和谐共生等理念,以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命运始终是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未来指向。

(一)追求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现代化是世界性的进程,独立自主地实现现代化并不意味要摆脱全球化态势抑或者脱离世界文明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球化也不是人类文明丧失个性的同质化过程。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10]36。换言之,由于文明之间存在差异,后发展中国家不仅认同西方现代化道路,同样也对西方价值观产生归属感。然而个体文明之间一旦形成依附型关系,必将导致一方过度依赖的从属地位,而自身的文明优势都会受到限制,所取得文明进步不过是短期内的有限发展。从长远来看,只有坚持独立自主、扎扎实实地建设自身文明,才能克服自身文明的限度,创造世界文明的新生,成为推动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说:“走自己的路,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11]因此,中国倡导多样性文明共同发展,并独立发展地走了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内生型的文明形态。德不孤必有邻,这一新的选择为世界上其他渴望依靠自身力量发展的国家与民族提供了科学的参考。

和平的外部环境为文明的内在建设创造持久动力。和平发展注重的是以互利共赢超越零和博弈,在开放中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技术与经验。诚然,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历史和其独特的文化底蕴,但不同的文明也存在着人类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例如自由、平等、民主、法治、和平发展、反对孤立、反对战争等等。历史唯物主义倡导追求文明的普遍性并不意味着消除文明之间的差异。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些国家倡导的普世价值,充满了理想主义和隐蔽的欺骗性,如干涉他国内政、挑起国际争端都与其所倡导的理念大相径庭。事实证明,西方势力通过暴力手段和意识形态输出等方式让许多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垄断资本主义的工具,变成发达国家的依附势力。历史已然证明封闭必然会走向落后,只有建立个体文明之间的正向交往才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中国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决反对全球霸权主义,争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始终倡导求同存异的文明往来,提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二)遵循社会整体性下的文明协调发展理念

文明发展的总体趋势是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演进,然而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复杂的、多样的。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人类历史开始进入奴隶社会时,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到来,人类逐渐摆脱蒙昧与野蛮。与此同时,剥削与割裂也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纷至沓来。例如,奴隶与奴隶主的对立关系形成,摒弃了蒙昧时代的最原始的朴素平等关系,吞没了天然的人道主义色彩。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同样也造就了诸多的反文明,这也正是恩格斯所说的“文明的阶级社会”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断裂。然而,这种文明的对立并没有使得人类历史倒退,反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不断前进,那么文明进步的动力与标志是什么?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对抗与割裂是催生新形态的原动力。此外,恩格斯指出,社会历史是多方面的现实因素形成合力的结果,是相互作用的形式下形成的[12]6。因此,文明协调发展理念将文明看作一个有机体整体的概念,既蕴含物质方面的内容,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内涵。与此同时,文明还可以分为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等方面。因此,文明的分类和所蕴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文明发展不是某一方面的单一演变,是将文明置于社会整体性下而言,是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动态平衡。现代文明新形态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与现实的割裂。中国为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体系,原创性地提出了文明协调发展的理念。构建社会有机体,坚持物质文明的建设始终是其他文明建设的基础,为现代文明整体性提供了根本保障。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文明全面、协调的发展为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新思想。因此,“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遵循着社会有机体的活动规律,在整体上为社会体系确立和谐有机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所呈现的是一个完整的文明体系,不是简单、割裂的或政治、经济等某一方面的文明,它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物质和精神相统一的文明体系。

(三)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现代关系

马克思揭示了“三大矛盾”,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其自身存在的矛盾。人类社会发展核心问题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的个性自由与全面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人类面临的许多现代性危机都与资本联系在一起,即无节制地追求利润。现代性危机是人类探索现代文明不可避免造成的,而如何克服现代性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说的积极的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13]185。马克思构想的理想社会既是自然主义的社会,也是人道主义的社会。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使得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文明矛盾得到了充分的协调。中国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人与人和谐观念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等,都体现了中国正着力解决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新的文明形态仍然存在“是”与“应然”的矛盾,探索未来文明形态之路道阻且长,何以能够继续创造文明奇迹?何以保持文明发展的优势?都是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从历史经验来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文明观,在现代化进程中探索文明形态是赶超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由之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遵循社会整体性下的文明协调发展理念,自觉主动修复文明的裂缝,构建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现代关系。最终,由人类命运共同体通向自由人联合体,由必然王国通向自由王国,由社会主义通向共产主义。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艰难,社会主义建设仍在不断探索,要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审视当前文明形态,进而推进未来现代文明的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要坚持合规律性的价值选择,才能真实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目的、利益等根本需要,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与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猜你喜欢
新形态中国式资本主义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中国式民主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中国式失败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