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亮 涂 浩 陈能军
(1.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642;2. 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60;3. 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广东 深圳 518055)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思想宣传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1]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章,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高度的显著标志,具有“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突出特征,“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深入不断丰富发展”。[2]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实践出发,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历史、理论和实践的创新统一。一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何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理论总结和观念创新;另一方面,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精神的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当下和未来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高质量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方法论。
对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丰富的文化实践和文明探索而言,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路线图”和“任务书”的关键作用。城市和乡村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两大重要实践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3](P7)从城市和文明的历史联系出发,城市是人类文明最璀璨的创造物之一,是人类高级文明要素集聚之地,是人类文明发展前沿的空间坐标,更是推进实现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先行场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4](P164)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文明演进更应塑造城市文化之魂。中国式现代化的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建设应自觉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指引,不断推进城市文化和文明的高质量发展,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提供精神动力。
在中外文明话语体系中,城市的出现是判断人类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一项重要标准。城市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伴随生产方式的时代变革而演进,呈现出不同的城市形态和内容特征。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全球范围内,城市价值的多元取向,形塑了城市文明的多样化特征。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明确了发展底色。
城市与文明互联互通、共生同构,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文明是评价城市发展素质的内在尺度。在中西方的文明话语中,虽然判断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不尽相同,但都十分重视城市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上,建立在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特征基础之上的“文明三要素说”获得普遍认可,即把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作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然而,考古进展证明,世界各地的文明形成标准与其自身古代社会发展特色相关联,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能一以贯之。[5]自2002年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深耕中华文明起源问题,逐渐建立起文明研究的中国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对此高度赞扬,认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6]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指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出现城市”是其中进入文明社会的判断标准之一。[5]综合上述中西方认定形成文明社会标准的经典论说,可以发现,城市是文明进程中不可规避的生产空间,是文明要素的汇聚交融之地。并且,城市以文明为自身内在的尺度,矢志不渝地追求着更高水平、更高阶段、更加美好的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
城市形态演进和人类文明进步同频共振,城市文明水平的高低代表着整个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大小。刘易斯·芒福德指出:“城市从其起源时代开始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7](P33)人类文明各阶段涌现出的城市类型,如前工业文明阶段的早期城市、古典城市和工商业城市等,工业文明阶段的工业城市、全球城市等,后工业文明阶段的文化城市、创新城市、创意城市、新经济城市等,都与它们所属文明阶段的生产方式相匹配,都能够反映那个时代人类和社会发展的复杂需求,是贮存、创造和流传人类文明成果的独特构造。从现代化的发生来看,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就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和城市化为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提供动力,现代化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继续深入提供保障。[8]现代城市肇端于工业城市,由此正式开启了城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继工业城市以来的各种城市类型,勾勒出城市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脉络,更显示出人们对发展现代化文明的不懈探索。一部城市文明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它与人类现代化进程交织展开。
城市是人类走向现代化的前沿阵地,城市化是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纵观全球,不同国家、地区的城市化程度有差异,它们的现代化进程也有参差,但推进城市化的趋势一直没有发生较大变动。联合国《新城市议程》指出:“到2050年,世界城市人口预计将增加近一倍,使城市化成为21世纪最具变革性的趋势之一。”[9]联合国人居署在《2022年世界城市报告》也指出:“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只会暂缓而不会改变全球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将始终存在,城市的未来无疑是人类的未来,在未来30年,我们将见证世界城市化率由2021年的56%提高到2050年的68%。”[10]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走什么样的城市化道路,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无疑是一个世界性的发展问题。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开放后首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强调:“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1](P589)我国城镇化进程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快速推进:1949年我国城镇化率仅为10.64%,直到1981年才超过20%,之后在1996年超过30%、2003年超过40%、2011年超过50%,并于2017年达到60%以上(见图1)。这说明,在改革开放后的40余年间,中国城镇化在较短的时间内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百年的城市化历程,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客观而言,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成果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工业化历程中“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的历史事实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广阔前景”的现实意义,[12]为我们超越中西文明发展差距提供了强大力量。
在全球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国式城市现代化道路既具有中国特色,又具有世界意义。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特征和本质要求为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明确了发展底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等五大特征,以“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本质要求落脚点。[13](P22-24)在此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指引下的中国式城市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底色的城市现代化,是以人为本、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现代化,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为发展导向,以创造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为旨归。另一方面,中国式城市现代化及其创造的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城市文明的现代化发展树立起新的典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14]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为立业根基的中国式城市现代化道路,能够有力突破西方对于“现代化”的话语垄断,促进全球关于“现代化”的多元理解和创新表达,为回答“世界文明往何处去”这一问题提供来自中国的城市文明创新发展的典例示范。
现代化的中国要有现代化的城乡关系,城市现代化与乡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两大空间主题,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为“城乡融合”的现代化提供了战略支撑。城市是乡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乡村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文化和文明基础。在当下中国,城市在人民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人民的心理结构上,城市文化无法取代“乡愁”情怀,这是由五千年中国乡村文化和农耕文明所造就和决定的。[15]高质量的城市现代化与高质量的乡村现代化相互支撑,高质量的城乡关系是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现代化的阶段性、部分性来看,城乡分治是现代化初期的显著表征,城乡合治是现代化中后期的显著表征,从城乡差距到城乡融合是国家全面现代化发展的选择。[16]《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也提出,“要把‘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释放内需潜能’的重要推动力,要从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上,坚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17]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城市现代化和乡村现代化的统筹实现基础之上。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文明的升华和发展往往是城市文化创新及跃迁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18]对城市文明发展而言,城市不能止步于“建筑物的群集”,而应是“各种功能的复合体”,特别是发挥“文化的归集”作用。[7](P91)文化构成城市的核心,更成为城市文明演进的重要动力源。一个显见的趋势是,城市的发展从“拼经济”到“拼管理”再到“拼文化”,“以文化论输赢、以文明比高低、以精神定成败”的城市文化发展新时代已经到来。[19]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在文化维度担负起建设“城市文明典范”的先行使命,通过“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20]为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贡献文明和文化力量。城市文明典范是城市文化发展的高阶形态,它建立在城市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体系化总和基础之上,是对一种以人为本的美好城市生活的孜孜追求。[2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强国,要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道路,更要探索中国式文化现代化道路的城市方案。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是推进城市文化现代化的重要策略,更是实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强大驱动力,它与人民需要、城市发展、国家自强以及国际传播等多个维度紧密联系,在实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奋斗目标中发挥着先行示范作用。
在以人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导向下,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密不可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目前我国面对的社会主要矛盾。[22](P1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形成城市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理念在新时代的社会反映。在“止于至善”的理念观照下,“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谋求的是更高层次、更高程度、更高水平上的发展,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完全成就的事实状态,它伴随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而逐步提高、永无止境。[23]人的现代化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位于核心,在中国式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亦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城市是人集中生活的地方,城市建设必须把让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24]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出人的发展是城市的目的,是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根本价值取向。“人民城市”为更高水平的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指明了实践方向。
城市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融合创新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了坚实保障。从广义的文明视角来看,城市文明典范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先进性城市样本,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是实现和满足人民兼及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美好生活愿景的空间实践,对人本价值在城市文明演进中的凸显具有引领性。在狭义的文明视角而言,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侧重以城市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城市文明的内容创新,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动力源泉,通过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城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等的发展,为满足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提供全链条、全方面、全覆盖的保障。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为人民提供美好生活环境,人民为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提供所需的创意创新创造资源,二者的积极互动能够推进城市和人的共同现代化。
从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的社会经济转型,推动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引发了人们关于“城市病”的时代性反思,建设可持续、高质量的城市文明逐渐成为全球性的城市发展共识。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发展,重在城市自身及其内部产业的双重转型,关键在于找寻一条能够超越工业化的新型城市文明发展道路。在工业的“齿轮暴虐”之下,“金钱关系”成为城市运行的法则,在为新型工业社会创造出史无前例的财富的同时,以牺牲基本的人类价值为代价,并以令人憎恶的方式改变了城市的人居环境。[25]如何改善“城市病”为特征的城市文明治理难题,促进城市美好生活的当代回归,重现城市所具有的“代表着当地的以及更大范围内的良好生活条件的性质”,[7](P118)成为城市文明转型的内生性精神渊源。
以文化、创意、创新等高能级要素引领的城市内涵化发展道路,为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文明进步和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道路选择。与工业文明时代追求城市规模和物质财富积累的城市道路不同,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城市更加强调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强调生态的可持续、社会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价值的实现。在全球城市转型的浪潮之下,涌现出的文化城市、创新城市、创意城市、新经济城市等城市形态,共同形成后工业城市文明的丰富内容。文化是引领后工业城市文明演进的核心要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16年发布的《文化:城市未来》报告指出,文化是城市发展的核心,文化的力量是创建更具包容性、创造性和可持续性城市的战略资源。[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也充分肯定了文化在城市重建和恢复进程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文化是制订反映以人为本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政策的基础,能够使城市更具包容性、安全性、韧性和可持续性。[27]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承继了后工业城市文明的文化内核,将为促进城市文化和城市文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示范。
文化自信自强为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目标指引。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奋斗目标,[13](P42)这要求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信自强”,是基于我国文化发展国情的认知深化,也是关于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理论创新。[28]国家文化自信自强呼吁城市文化力量的参与,城市文化力量支撑国家文化自信自强目标的实现。城市不仅有着“包含各种各样文化”的基础能力,而且能够“通过必要的浓缩凝聚和储存保管”,促进并实现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消化和选择”。[7](P574)正是由于城市具有贮存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的独特功能,才能支撑起“文化强市—文化强省—文化强国”的演进发展逻辑,使“文化强市”成为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支撑极,使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成为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城市标杆。
城市文明典范以其内在的浸润力和外在的辐射力,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和人的文明性建设的重要空间节点。从内在而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文化发展作用于人、社会和国家的整体文明提升,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与国家文化现代化进程统一于人的精神文明的现代化。城市精神和国家精神相互融通。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内核,并在城市社会的精神文明实践中予以践行、丰富和发展,形成在地化、强认同、高凝聚力的城市精神,成为国家精神的落地表达。从外在而言,城市文明成果与国家形象直接挂钩,城市文明典范将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闪亮“名片”。塞缪尔·亨廷顿在论述文化与文明关系时指出:“文明之间在政治和经济发展方面的重大差异显然根植于它们不同的文化之中。”[29](P8)城市文明典范具有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深厚底色,这是中国式城市现代化的文化建设区别于其他城市现代化道路文化建设的突出特征,在提升我国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城市文明典范不仅要对内带动人、社会和国家的文明性发展,更要对外提升文明传播力、深化文明影响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城市文化现代化发展模式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我们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等方面下功夫,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3](P45-46)从国际竞争合作实际来看,城市是全球政治、经济博弈互动的重要空间,也是全球文化交流、文明往来的关键节点。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对中国价值与世界意义的统筹追寻,是文化自信自强在我国城市建设中的自觉体现。文化自强是我国对“经济发展以后要干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自”是走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强”是使我们的文化有更强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活力和创造力、实力和竞争力。[30]在此意义上,城市文明典范作为参与全球城市文明竞争的中国样本,拥有推动中华文化和文明走向世界的使命担当。
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的世界愿景是创造人类城市文明新形态,为全球城市文明发展提供一条去依附、自主发展的新型城市文明道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现代化与西方化画上等号,许多发展中国家把西方文明意识形态奉为圭臬,依附发达国家走上西方现代化之路,却并未取得可持续、高质量的现代化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走出一条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相区别的文明道路,丰富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为发展中国家汲取世界文明精华、立足自身文化特色、创设属于自己的文明发展道路做出模范。城市文明典范作为中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样本,既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内容来源。
面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城市文明典范提供了遵循原则和着力要求,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基本遵循原则,和以“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为首位的,覆盖理论舆论、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等领域内容的“七个着力”具体要求。[2]基于此,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应突出社会主义城市文化发展和城市文明进步的主体性、传承性、参与性、文明性和系统性,应在城市精神的奋发营建和自身文化主体性的不断凸显中,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在文化创意创新创造资源要素的集聚过程中,在推进实践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城市实践中,明确中国式城市文化现代化的前进方向。
城市文明典范的当下及未来建设,关键在于培育城市精神和推进城市文化创新。一方面,城市精神建设是培育城市文化主体性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需要有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城市精神。城市精神彰显着一个城市的特色风貌。要结合自己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对外树立形象,对内凝聚人心。”[31](P230)深圳推进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纵深发展,需坚定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容与城市文化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为保障城市文明典范的社会主义城市属性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另一方面,文化创新资源要素集聚应用是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的核心动力。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创新资源成为城市乃至国家竞相抢夺的核心资源。[32]文化创新资源的空间集聚及其施展,赋予城市文明典范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强大势能,能够促使城市文明典范在全球城市文明竞争中最大化发挥文化创新这一比较优势。
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文明、怎样建设城市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需要城市文明典范建设首要回答的重要命题。对此,“城市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概念工具和操作路径,有助于科学把握城市文明的发展方向。这是因为,城市文明发展的核心理念实现了从“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进入追求城市活力感和舒适感的新发展阶段,人的情感需求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更加关注城市的精神性空间建设,所以应当在慎重、专业和大众原则之上重新确立城市建设与发展方向。[33]在概念内涵上,“城设”由“人设”引申而来。作为独特文化生命体的城市,与人相比,同样有着可被公众认知和接受的形象和气质。所谓“城设”,就是有意识地创设城市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34]
深圳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同的城市“名片”,如联合国全球创意城市网络“设计之都”、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客之都、钢琴之都、图书馆之城、移民城市等。这些“名片”能够反映出深圳城市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历程、经验和成就,但尚不足以全面支撑起面向中国式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深圳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有了符合实际的定位,才会有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才能避免走弯路。”[11](P602-603)科学精神是城市精神的基本维度,深圳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城市发展,充分践行唯实、求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形成了弘扬科学精神、尊重人才、崇尚学习与创新的城市氛围。[35]创新能力是城市文明典范参与全球未来城市文明竞争的重要建设维度。深圳城市文明典范建设需进一步厚植科学精神,更加充分地激发城市创新力,以创新思维推动城市新一轮的城市品牌塑造,打造并树立起“活力之城、梦想之都”的新型“城设”,助推城市文明创新进程,营造城市文明品牌,彰显城市文明新气象。
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文明建设与发展中独特的文化基因,它随时代发展而发展,是城市文脉延绵的重要精神力量,在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城市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深层次的社会意识,是城市长期发展的文化积淀,是城市风气在精神层面的凝练与升华,也是城市文化凝聚力和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它呈现于城市建筑风格、城市文化氛围、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拓展性。[35]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中的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绝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建设在不断融入现代元素的同时,必须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步保护和弘扬。”[11](P604)城市文明典范的人文精神,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同时,广泛吸纳世界历史上的城市精神精华,将传统与现代的城市人文精神创造融为一体,具有先进性和引领性。
深圳城市文明典范建设需培育能够引领城市文明进阶的强大人文精神力量,在对古今中外城市文化特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实现城市人文精神的文明性超越。张扬城市文化特性是城市建设的时代性要求。吴良镛院士曾就如何认识城市文化特性及如何捍卫城市文化特性两个问题做出阐释。其一,应把城市文化特性看作一种城市内部动力进行持续创造的过程,而非是城市遗产的僵化或传统在城市的简单汇集;其二,应以面向未来为导向,使城市传统中那些与新时期文化追求相契合的古老价值焕发生机,通过这一价值转换来强化城市文化认同,促进城市创造活力的强劲迸发。[36]对深圳而言,它正处于由深圳之深圳、中国之深圳走向世界之深圳的时代进程之中,需要把城市人文精神营建作为城市文明典范的发展保障,在古今中外的文化精粹和文明精华的融合创新中,不断激发城市人文精神的创造活力,以其独特的城市文化特质成果引领新一轮全球城市文明的范式变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城市文明典范的建设发展方向。城市文明典范建设需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现提供保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在覆盖面上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结构上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37]城市作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实践空间,在建设发展中需要特别重视有温度的人性化尺度,牢固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文明理念。“城市的核心是人”,[38](P83)“市民是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的主体”,[38](P92)广大市民群众是城市文明的创造者,是城市创意创新的活力来源,更是城市文明成果的享有者。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只有在广大市民群众物质富裕和精神富有的协同实现中,才能确证自身的文明意义。
城市文明典范建设需充分发挥“人民城市人民建”的主体参与作用,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服务和责任意识,切实提高广大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深圳城市发展作出“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的高度评价,[39]充分肯定了人民在深圳城市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统计资料显示,2021年,深圳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达99.81%,[40](P96)城镇化率接近100%。在深圳城市文明建设过程中,人民始终是城市发展的中心。深圳十大观念、深圳十大文化名片、深圳城市精神等都源自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是广大市民群众自觉参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集体智慧产物。在城市文明典范建设中,深圳更应继续落实全民参与的方法,深入调查、倾听市民所需,切实维护市民文化权益,以行动和成效彰显城市责任,努力营造美好的城市生活氛围。
文明交流互鉴是城市文明建设发展重要的活力来源。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在与世界城市文明体的交流互鉴中获取文明活力,在与世界城市文明体的竞争合作中确立文明地位。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不仅要对内的文化繁荣,更需要对外的文明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产生于中国大地的文明,也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文明。”[41]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是国家文化自信自强目标在城市文明领域的自觉设计,也是中国城市文明参与世界城市文明新一轮竞争的自信施策。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在与世界城市文明体的交流互鉴中汲取发展经验,同时将中国关于城市文明的探索成果向世界散播,在和世界城市文明体的平等对话、包容互动中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新形态,极大丰富了世界城市文明类型,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文明话语体系。
深圳建设城市文明典范需加大与世界城市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通过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举办国际文化活动、完善立体传播网络等手段,在融通中外中不断增强和扩大中国城市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目前,深圳拥有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深圳国际工业设计周、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国际创客周、深圳“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国际)科技影视周、深圳读书月、深圳创意十二月、深圳书展等一大批在国内外备受瞩目的国际化和地方化的文化品牌活动,发挥着城市文明交流互鉴的节点作用,为提升深圳城市文明典范的全球影响力打下基础。在未来,深圳需继续深耕“EYESHENZHEN”“Shenzhen Daily”“That’s Shenzhen”等英文媒体的运营,同时在Youtube、Twitter、Meta等国外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加强国际交流与互动,以丰富多元的内容形式扩展受众群体,更好传播和讲述深圳城市文明的故事。
推动城市文明进步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能够为城市发展提供正能量。[38](P91)城市文明典范建设需妥善处理好“政产学研用”各环节的主体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包含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发展和治理机制。其中,政策支持是深圳创建城市文明典范的合法性来源。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出台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联合深圳市人民政府相继发布配套政策文件,从上到下地构建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政策保障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作为一项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要素在内的系统性、结构性工程,各要素的合理提升有利于整体的水平提升。由此,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直接或间接地受益于政策保障。
高端智库在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的“政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中发挥着桥梁作用。高端智库能够灵活高效地与不同主体进行沟通,并且通过学术途径联络汇集国内外城市文明的优秀成果,为城市文明决策积极建言献策,为城市文明典范建设提供长效智力支持。目前,深圳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智库体系,覆盖各类党政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科技创新智库和企业智库等。其中,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是由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南方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的高校智库。该智库以城市文明典范为主要研究方向,通过整合吸纳国内外城市文明研究领域学术力量,形成了跨学科、开放式、国际化、创新型的发展路径,逐步建立起与全球城市文明典范各领域相契合的研究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城市文明典范研究成果和以“城市文明发展论坛”“城市文明蓝皮书”等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典范研究品牌,为推进深圳城市文明典范建设及世界城市文明进阶跃迁提供了学术支持。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结合是推进高质量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认识、尊重和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发展指导思想。”[42](P56-57)我国城市工作在新时代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更好在新征程上谱写城市文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需要我们自觉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习近平关于城市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实现深度结合,为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城市文明提供先进思想和实践方法。
概言之,建设城市文明典范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城市发展的文化和文明要求,其实质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关注人民的文化需求和精神生活,坚持创新驱动的文化战略,坚持开放包容的文化自觉,[43]走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发展和文明进阶道路,为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来自城市的文化驱动力和文明支撑力。城市文明典范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空间力量。在全球竞合视野之下,城市文明典范建设绝非是为中国城市文明发展谋取一己之利,而是在与世界城市文明体的交流互鉴中谋得天下之公利,为世界城市文明范式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