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关于思政课教学地位的几点新思考

2023-02-24 12:57任晓伟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强国马克思主义思政

任晓伟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82)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建成教育强国作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进行战略安排和部署,并把建成教育强国列入我国到2035 年要实现的总体发展目标。建设教育强国已经成为我国教育发展总的要求和任务。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既涉及我国教育要素的重大变革,也涉及教育发展方式、教育结构和教育评价方式的创造性转型,是在重塑教育中提高我国教育水平和“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1]的过程。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所关涉的各个方面的要求、变革和创新中,思政课教学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强国建设任务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这一重要论述奠定了思政课教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学既有在教学内容上的一般性和规范性,又有对不同阶段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适应性和契合性。教育强国建设的根本任务,说到底,也是培养人的问题。2023 年5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3]因此,科学认识和把握“关键课程”与“核心课题”的关系,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一个重大范畴。必须充分认识思政课建设在我国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深入把握并积极塑造思政课教学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契合点,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以高水平思政课建设助力新时代中国教育强国建设。

一、通过科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积极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

在世界教育史上,有两条公认的重要经验。一条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价值观的教育,通过教育来有效地维持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和主导性价值观念的稳定和发展。无论是中国儒家典籍《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还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的“教育须有信仰,没有信仰的教育不过是纯粹的教学技术”[4],强调的都是教育和价值观塑造的关系问题。另一条是世界上的教育强国都是能够在特定价值观教育的基础上有效实现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国家,从而保证国家发展事业在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都有充足的可靠的人才支持。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可以说,“教育是一种武器”[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教育强国建设深刻彰显了世界教育史上的这两条重要经验。

教育强国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到新时代新征程这个阶段上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对统一的科学价值观教育的迫切需要,使价值观教育必然性地构成了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我们必须要看到,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青少年凝心铸魂的价值观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世界范围内不确定性因素的不断增长,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较量,使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环境不断复杂化,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主的错误价值观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依然不容忽视。思政课教学对教育强国建设必然性的适应,从根本上来说是要科学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把握的大是大非问题,没有什么可隐晦、可商榷、可含糊的。”[6]这就非常清楚地表明,教育强国之强,根本上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能力之强,而首要的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需求、时代需求、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只有这个问题不断得到正确认识和解决,才能使“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强国建设的核心课题得到科学实践。

思政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课程组成部分,承担着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成长实际集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价值塑造和健康情感培养的重要教育责任,是推动解决教育强国建设核心课题不可替代的重要教育力量,也是我国自主性人才培养的显著特色。着眼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思政课贯通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过程,其最主要的教育目标是在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价值培养,特别是要实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课程价值效能。从内涵上看,思政课教学所传播的价值融合了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的正确理解,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正确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探索和历史成就的正确认识,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等,既是知识和价值的高度统一,也是从知识教育到价值观的跃升和抽象。这些基本内容既体现和传导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要求,又具有激励人生的强烈价值导向。如果说“教育通过个人的存在而使个人进行对整体的认识”[7],那么在我国教育体系和学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所努力推动实现的科学价值教育则是实现学生从个体走向整体、实现个体与整体统一、推动学生在不断反思和实践锤炼中树牢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意识的基本教育动力。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8]。这鲜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教育强国建设整体性思考和谋划的背景下关于思政课的课程价值和课程效能的深刻认识。

科学的价值观教育是思政课教学能够积极推动解决教育强国核心课题的重要力量。十月革命后,列宁在讲到国家教育战线承担的任务时说:“我们的任务在于牢牢保持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并且不仅一般地而且具体地培养它的优秀分子。”[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教学所履行的正是列宁所说的以“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培养为主要任务的政治职能和课程效能。思政课教学聚焦的是人的精神世界,要回答的是人生与社会发展中具有方向性、根本性的大问题,[10]这与社会主义教育强国要解决的“核心课题”具有性质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因此,建设教育强国必须要把握好并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在价值观教育上的作用,坚定不移地“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1]。为此,思政课教学要牢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为主线,深化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新布局的规律性认识,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向马克思主义基本道理和马克思主义科学价值观转化,构建体现新时代青年价值观养成的科学教育方法,以科学价值观教育为统领推动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统一。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学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必然是一个意识形态斗争的过程,是在新的条件下与各种敌对势力争夺青少年的斗争,在这种斗争中去推动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反过来说,这又要求必须更加坚定地办好思政课,守好科学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坚持围绕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深化对思政课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建设水平,在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上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通过涵养学生的大局意识,促进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培育

大局意识就是从事物发展大的方面、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高度来认识事物以及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个体生命价值所形成的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意识和观念。①这种意识和观念,在生活中有时被称作“大气”“格局”“情怀”,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性内容和检验人才培养能力的重要尺度。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重要基础。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大局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在整体中认识具体和把握个体,涵养鲜明的类意识和类本质,这是培育学生理性、平和、健康心态的基础性要求,对源源不断培养一流人才有着重要的持续的支撑作用。

在习近平关于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中,强调大局意识始终是一个显著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12]这是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从国家、民族、人民事业发展的大局观来认识和把握对教育形成的科学认识;同时又要求把体现这种大局意识的国家、民族、人民等要素融入人才培养的过程,贯通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教书育人和学生成长,有效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认识,涵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需要教育的整体力量协同推动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思政课教学是这一整体力量构成的重要部分,是习近平关于思政课建设重要论述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要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3]推进思政课建设的大局意识与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局意识本质上是一致的,表明要从大处着眼来认识当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和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大意义。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时代发展以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道路上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培养我国青少年的大局观尤为重要和紧迫,这也是思政课教学积极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契合点,对青少年的成长也具有极强的针对性。人们经常用“精致的个人主义”来归结当前阶段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的成因,这客观上表明在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着重眼前轻长远、重自身感受体验轻社会奉献、重脚踏实地轻仰望星空的思想特征,这一点是不容忽视的。

大局意识是贯穿思政课教学内容的一条主线索。马克思主义所阐述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的发展,是涵养学生大局意识的世界观基础;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涵养学生大局意识的历史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波澜壮阔的理论画卷和理论成就,是涵养学生大局意识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战略性思考,是涵养学生大局意识的时代基础;从社会与个人关系的大视角展开的品德教育,则是涵养学生大局意识的道德基础。思政课教学内容中体现的这种大局观,通过教育教学持续转化为学生对事物长远发展的认识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时代责任,从而根据学生的成长阶段和成长规律不断构筑和拓展学生的意义世界。

从教育强国建设的视角来看,发挥思政课所蕴含的培养学生大局意识的作用,是推动解决教育强国核心课题的重要教育力量。加强思政课教学中这种大局意识的培养,厚植青年学生深厚家国情怀和人类解放意识,对在整体上思考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具有重要认识属性和实践属性的意义,能够感召和引领亿万青年学生找准个人成长的“小我”和民族、国家、人类的“大我”的结合点,投入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的伟大事业,做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期望的那样,“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14],从而以育人之强彰显教育之强,以教育之强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三、通过渗透性引导学生的创新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特别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本质性意义的战略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一重大论断表明,“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15]。把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部署,是新时代我们党从建设科技强国对人才的战略需求这个视角出发,对领导教育发展规律的新总结和新把握,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史和中国共产党教育工作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三者相统一的逻辑非常清晰,就是要通过高质量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通过创新性人才来推进科技发展,解决制约我国科技发展的重大瓶颈性问题,摆脱在关键核心科技领域中受制于人的状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说,这三者是彼此贯通,一强俱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16]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学不是旁观者、无关者,而是参与者、助力者,同样起着重要的课程作用和教育作用。从形式上看,思政课属于哲学社会科学范畴中的理论教育和理论学习,创新型人才培养和科学教育则主要是自然科学范畴中的教育教学,表面上二者之间的关联性并不大,但实质上,思政课的教学与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要的内在关系,教育、科技、人才的一体化发展既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创新,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创新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17]可以说,思政课教学构成了学校教育中全过程贯穿创新教育的重要环节。在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的科技革命正在重塑世界创新版图和产业格局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在适应时代发展新形势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精神的渗透性培育,助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养成。

青少年对事物的研究兴趣是一个民族创新精神的重要源泉。促进这种兴趣持续稳定并导向具体的领域聚向、聚焦发展,是教育承载的重要任务。与其他课程教育一样,思政课教学在青少年创新精神内涵育人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关于思政课教学建设的研究对这一点讨论不多,关注也不多。但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思考思政课教学的作用时,必须要把推动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思政课教学建设的重要目标来抓好。从思政课教学内容来看,实现这一目标也是可能的。思政课中蕴含着丰富的开展创新精神教育的教学资源,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本身是人类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理论等知识领域中创新的产物,也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创新的产物,以理论和实践的科学性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进行科学发现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恩格斯在评价马克思的科学贡献时曾说过,“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18]因此,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总结和弘扬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创新经验和科学创新精神的过程。第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就是不断进行创新的历史。以农村为中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以和平赎买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对历史的巨大创新实践,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历史创新、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文化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和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这一巨大创新的结果。引导学生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的过程,也是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教育和培育的过程。第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创新和理论创造的结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两个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19]。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创造性地在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又把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概括,把中国共产党创新经验中具有普遍性的因素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性高度进行理论上的新创造。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思政课教学是一个广阔的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平台,是思政课适应教育强国建设的一个重要契合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20]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创新与自然科学领域中的创新在精神实质上是高度统一的。运用好思政课中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创新教育资源,对在激烈的世界教育、科学和人才竞争中厚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文化的人文基础、彰显中国自主人才培养体系显著制度优势、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重要意义。

四、通过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为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巨大青春力量

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接续探索历史的基础上,中国式现代化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越来越清晰地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一场巨大的文化创新,是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这就必然决定着教育强国建设要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建设文化强国和彰显中国共产党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内容,也必然要成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教育是属人的活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构成了教育过程的重要方面。儒家《礼记·学记》中讲教育的重要性时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其实强调的就是文化问题或者说“以文化人”的问题。从文化传承发展和现代新文明构筑的高度来认识教育的重要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育事业发展和建设教育强国一以贯之的历史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谈到学校的文化教育问题时指出:“学校具有集中式、系统化、持续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固本铸魂的基础工程,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21]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2]这些都是从文化传承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大角度形成的重要认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教育和文化内在统一性的科学认识,既表明了教育的两个基础性作用,即“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基础在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基础在教育”[23],又表明了思政课教学涵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必然性和现实紧迫性。在教育强国建设中,我们必须重视思政课程教学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文化功能,以及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此,2019 年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作为统筹推进思政课课程内容建设的一个工作重点明确提了出来。

从具体教学实践看,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在实践中,对思政课教学中文化功能的挖掘总体上都很薄弱。但是,在教育强国建设的背景下,迫切需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文化功能的认识和挖掘。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学的文化功能建设,能够进一步加强和健全学校开展文化教育的平台建设,推动形成集中性文化教育的教学新格局。思政课教学内容上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集中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文化和文化发展的基本观点,加强对这些基本观点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在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形成对文化问题的科学理解。二是集中体现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力量。文化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又是贯穿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党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成果,本身就是特定文化创新形态,具有鲜明文化性质和深刻文化内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例,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大论断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科学形态和文化形态的融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也是思政课教学中的基本主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大的文化形态和文化场域,在深层次上也是一个文化教育的过程。三是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和理想教育思想,这些思想既包含在专门性的品德类课程中,又渗透在其他课程的理论教育中,彰显着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相结合形成的道德精华滋养学生德性成长的鲜明教学特点。道德是文化和文明的内在支撑,强化道德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对文化教育的强化。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建设所具有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功能,客观上决定了学校教育中的思政课是对学生集中进行文化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武装的教学平台,是集中进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共产党文化主体性教育的教学领域。通过发挥在文化传承发展中的作用,思政课教学在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新征程上将以新的育人成效不断证实作为立德对人“关键课程”的课程效能。在以“两个结合”为主线的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好青年,无疑是推动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的巨大青春力量。

人才培养能力是教育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教学是展现这一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领域。通过不同学段上的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的思政课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大局意识、创新精神和文化素养进行整体建构和有序培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性工程。这一点无论是从政治上看还是从我国教育本身来看,都是教育强国建设中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问题。当然,上面所分析的思政课教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主要还是基于理论的应然性。把这种理论上的应然性不断转化为实践中的实然性,是思政课改革和发展中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甚至可以说是一个重大挑战。要在重视和加强的基础上不断去适应教育强国的新要求,努力把思政课办得更好,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性因素。任何教育理念、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发展战略,最终都是要依靠教师去组织、实施和完成。发挥思政课教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也要依靠广大思政课教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 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 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 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 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 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 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24]。这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战略性要求,也为思政课教师指明了在教育强国建设中建功立业的战略方向。把握好教育强国建设的时代逻辑,以更强的自觉性担负起思政课教师的使命任务,以更强的主动性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以更强的系统性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才能科学认识和把握“关键课程”与“核心课题”的关系并在教育强国建设征程上发挥好思政课教学应有的保障作用。

注释:

①关于这一问题,可参考任晓伟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生命价值教育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17 年版。本书集中探索了思政课教学在推动学生生命价值观塑造中的作用和路径问题。

猜你喜欢
强国马克思主义思政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强国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