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多样性宝库”,众多珍稀的生物物种在这里生活、繁衍,红豆杉、大熊猫、川金丝猴……这里是四川省成都市。
近日,在第七届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峰会“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角——中国日”上,首届“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入选城市正式发布,成都市获得“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称号。
晋级的成都市有何生态“家底”?
地处青藏高原向低海拔的过渡地带,相对高差超过5000米,是全球范围内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成都市成为唯一分布有七大完整植被类型的省会城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造就了成都无与伦比的生物多样性优势。
成都生物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特有、珍稀物种异常丰富,被誉为“中国西部花园”。市域内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4873.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3.99%。这其中,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55种,如大熊猫、雪豹、羚牛、林麝、川金丝猴、绿尾虹雉等,都是生物界的“明星”。
以世界闻名的大熊猫为例,成都市委副书记谢瑞武颇为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成都市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上世纪80年代野外抢救回来的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种群已经壮大到237只,成了全球最大的大熊猫人工繁育迁地保护种群。
大熊猫幼崽爬树西岭雪山
成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画卷还在不断呈现,全市有维管束植物5068种,包括蕨类植物28 科,80属,259种;裸子植物11科,38属,116种;被子植物192科,1354属,4693种。受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46种(国家一级保护植物1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30种)。地道中药材1860多种,如川芎、贝母、川赤芍、乌梅、黄连等蜚声中外。现有鸟类532种,中国特有鸟类18种,国家重点保护鸟类121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19种。天然水域中有鱼类120 余种,其它水生生物(除鱼类之外)近800种。分布有川陕哲罗鲑等国家一级保护鱼类;胭脂鱼、稀有鮈鲫等国家二级保护鱼类。
“雾柳暗时云度月,露荷翻处水流萤,萧萧散发到天明。”在这首《浣溪沙》的文字流转中,不知勾起了多少人脑海中那熟悉的记忆——流萤。
在距离成都市区110 公里的天台山,相传为大禹治水的祭天之台。天台山有20多种萤火虫聚集生活,数量和品种均居全国前列。
每到萤火虫的活跃期,以三叶虫萤为代表的20多种萤火虫聚集生活在此,让天台山形成了亚洲最大的萤火虫观赏基地和中国首家萤火虫生态旅游景区。成千上万的小精灵翩翩飞舞,萤光闪烁,蔚为壮观,如“星光大道”绚丽夺目,描绘出一幅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和谐共生的魅力画卷。
萤火虫是一种可视化的生态指示物,存活条件十分苛刻,对空气和水质的要求极高。众多萤火虫聚集于此,是天台山景区良好生态品质的印证。
为了保护萤火虫资源,成都市秉持“生态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原则,积极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成都采取“保护、治污、修复”三管齐下的措施,使得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
小小的萤火虫,已成为天台山的一张金名片,而这背后,离不开成都生态环境的持续性优化。成都近年来持续加强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成都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132天增加到299天,PM2.5浓度累计下降58个百分点,每年有70 余天能够在市区看见雪山,“窗含西岭千秋雪”胜景常现。全市优良水体比例从70.5%提升至100%,观测到的鱼类达129种,“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现身成都月牙湖。成都森林蓄积量达3782.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0.3%,全年固碳量超过200万吨。
助推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方面,成都全市单位GDP 能耗实现“五连降”。全市绿色低碳企业实现全年主营收入313.7亿美元。
此外,谢瑞武介绍,成都还积极推动市民绿色共识建设行动。上线双路径碳普惠平台“碳惠天府”,通过绿色低碳行为—发放积分—兑换商品或服务,建立市民绿色生活理念,引导企业节能改造—出售碳减排量—全民作为买方参与,形成碳减排量“开发—消纳”闭环。“碳惠天府”平台目前已吸引100万用户参与,审核登记碳减排量8万余吨,消纳碳减排量约6万吨。
“下一步,成都要把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重要指标和内容,制定成都市十四五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并纳入国民经济规划和各类相关专项规划编制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化、创新化。与污染治理融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谢瑞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