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路径

2023-02-24 21:50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建党理想

韩 笑

(淮阴工学院 交通工程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3)

青年有本领、有理想、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国家就有未来。大学生是重要的青年力量,是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关乎着民族的发展及国家的建设。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必须树立自觉的担当意识,并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家庭、社会、国家赋予的任务与使命。明确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分析建党精神的内在逻辑,可以帮助我们通过强化建党精神的形式,深化担当意识培养对学生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教育者应引领党员以党的旗帜为导向,以党的意志为方向、以党的纲领为行为准则、赓续红色血脉,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进而在斗争中“长才干”“壮筋骨”“见世面”“经风雨”。在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应从建党精神中汲取力量、获得智慧,提升境界,使大学生成为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通常体现在我党在政治、实践及理论上的先进性,体现了我党的奉献精神与革命精神、责任担当与初心使命、政治信仰与政治认知、政治操守与政治伦理,并彰显了共产党人的骨气与气节、勇气与精神、底气与宗旨、志气与志向,切实展现了我党高风亮节、为国为民、求真务实、顶天立地的光辉形象。首先是坚守理想、坚持真理,彰显了我党的先进性。我党所拥有的先进性,源于其坚持无产阶级运动的结果、进程及条件,始终坚持唯物史观,遵循与把握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我党坚持和追求的“真理”是救世图存的大义、是马克思理论之真。另一方面,我党坚守和追求的理想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所祈盼的民族复兴,是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理想。其次是担当使命、践行初心、体现了我党在政治与实践上的先进性,彰显了我党的使命担当与政治责任。在价值追求和政治立场上,中国共产党因人民而兴、为人民而生,“底气在群众”“力量在群众”“血脉在群众”“根基在群众”。正因为目睹了我国近代“商失其源”“工失其业”“农失其田”的境遇,所以我党以及革命先辈萌生了谋人民幸福、救国救民的大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革命胜利后,我党在相关工作会议中指出,“为何要革命”,是为了“使人民幸福”、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也是为了使民族获得解放。所以我党成立的目的与使命就是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最后是不负人民,对党忠诚,体现了我党的操守和伦理。无私奉献、忠于人民是共产党人的优良品格。其中对党忠诚是基本的政治品质,主要彰显在对党的路线、理论、组织的忠诚上。只有对党忠诚,共产党人才能越纯洁、越坚定、越团结,才能在革命浪潮中,始终坚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在内容逻辑上,伟大建党精神是从“坚守理想、坚持真理”“担当使命、践行初心”到“不负人民、对党忠诚”“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拥有鲜明的实践逻辑与理论逻辑。

二、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担当意识弱化

马克思曾指出,作为现实的人、确定的人,就应有使命和规定,至于能否意识到这点儿,那都是无所谓的。这里的“规定”是人在社会发展中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是“责任担当”精神的具体呈现。只有充分履行好社会所赋予的责任,我们才能切实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党多次强调了责任意识、责任担当的必要性,并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担当意识的“觉醒”,使其与国家共命运、同呼吸。然而从宏观层面出发,大学生社会担当意识还存在明显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知易行难、知行不一的问题较为突出。大学生虽然能够熟练掌握思想道德知识,也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也拥有较高的责任认知。但无法将责任认知付诸实践,使其成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而在计算机网络文化的影响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被进一步弱化,并且产生了负面效应。譬如“不遵守交通规则”“大声喧哗”“破坏公共财产”等。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对社会发展及国家政治持漠视态度,通常“注重个人得失”“罔顾社会利益”,难以处理好自身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1]。

(二)家庭担当意识薄弱

家庭担当意识具体包括学生对家庭和睦的担当意识、对家人的感恩意识。孝顺父母、尊重父母是子女最基本的责任和道德。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单位,是学生第一所学校。提升家庭担当意识的培养力度,能够为大学生个人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担当、责任以及家庭的概念比较模糊,感性情感要多于理性思考,容易弱化自身的家庭担当意识。从宏观层面出发,大学生传承了中国的传统美德,能够体恤父母、感恩父母,并积极承担家庭责任。譬如很多学生在就业期间,选择离家不远的地方工作,以此照顾年迈的父母。然而大学生正处于叛逆时期,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导致其极端主义倾向明显、自我主义倾向凸显,习惯于依赖父母,将对家庭的“索取”当作理所应当,并不愿意积极履行自身所肩负的家庭义务与家庭责任。

(三)自我担当意识淡化

自我担当意识是责任担当意识培养的前提与基础,只有具备自我担当的意识,大学生才能自觉肩负起家庭与社会所赋予的责任。所以大学生首先应树立自我担当意识,规划好人生方向,注意好言行举止,从而将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及文化知识。在社会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背景下,自我担当意识与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并且我国高等教育也通过教育改革,加大对自我担当意识的培养力度。然而由于受多元网络文化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担当意识还比较弱化。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自我担当意识,容易漠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出现跳楼自杀、校园暴力等事件。通过理论分析,不难发现,这些学生往往迫于情感、求职、升学等层面的压力,遇事就慌,进而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自我担当意识弱化的另一个体现是缺乏对未来与人生的规划。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专业发展、未来发展缺乏具体的规划,进而持有“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态度,逃课翘课、挥霍无度,极大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文化、政治的快速发展。

三、建党精神融入担当意识培养的路径

(一)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

“坚守理想、坚持真理”能够为学生成长“凝神聚气”。我党矢志不渝、坚守理想,谱写出一幅幅伟大的诗篇与乐章。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比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更有信心、更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作为时代新人,大学生应从坚守理想、坚持真理的精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让灵魂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为实现伟大建党精神对学生思想、精神的引领作用。学校应发挥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思政教育承担着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的义务,涵盖了社会主义教育、近现代史教育、法律教育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内容。其中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工作的最基本内容,是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的前提与基础。思政教师应充分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明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而以建党精神为契机,优化思政教育体系,凸显“坚守理想、坚持真理”等精神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从而形成责任意识与公民意识。当然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还应通过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成为有担当、有理想、有抱负的时代新人。另外,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价值。“不负人民,对党忠诚”是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责任、历史使命的坚实动力。在社会改革发展洪流中,中国青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功能,并为人民、国家及党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党正引领着各族人民踏上新的历史征程。需要青年学生通过坚守“不负人民、对党忠诚”的信念,做出“新作为”,展现“新气象”。在此过程中,需要党员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发挥自身的表率作用,影响学生的责任行为,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负人民”的理念,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活动与公益劳动,引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活动中,教师应注重自身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促使学生的责任行为与责任意识能够得到统一。此外教师还需要通过网络音频、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引领学生感受红色历史,把握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脉络,进而调动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其对社会发展形成担当意识[2]。

(二)强化家庭的补偿作用

“担当使命、践行初心”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定向”。我党成立以来,每当有民族危难,共产党员始终都会冲在最前面,都会自觉地将自身的“热血”和“汗水”奉献给祖国的伟大事业。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年学生应从“担当使命、践行初心”的建党精神中,体悟出人生真谛,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要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进而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论身处何处、不论风云变化,青年学生都需要做到使命不改、初心不忘,进而为人民幸福、国家昌盛,奉献自己的“所有”。家庭是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学生担当意识拥有鲜明的现实作用。将“担当使命、践行初心”融入家庭教育中,有利于强化学生的担当意识。但要想实现该目标,我们应从以下两点出发。首先,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理念。在现代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背景,传统“棍棒式育人理念”已经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特征,并逐渐淡出了中国家庭。但不可否认的是,望子成龙的思想依旧根深蒂固、牢不可破,导致道德教育、素质教育难以在家庭教育中得到开展,造成“担当使命、践行初心”的建党精神,无法全面渗透到家庭教育的场域中。因此,学校应联动家庭,通过引导其转变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对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而帮助家长充分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特点,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然后,再通过渗透“担当使命、践行初心”等精神,促进学生履行自身所肩负的家庭责任及家庭义务。其次,强化养育功能。养育功能主要包括精神滋养、心灵呵护、情感慰藉以及衣食住行等多方面的帮助。学生从诞生之刻,父母便承担了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父母的为人处世、生活态度都会影响学生的思想理念及行为规范,因此在建党精神的融入中,父母应“时时”“处处”地要求自己,积极践行建党精神,同时指引学生肩负起家庭责任,强化自身的使命感。

(三)提升社会实践的有效性

“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是当我党在白色恐怖时期的精神坚守,是在烽火连天中的价值指引,是为中国人民赢得底气、骨气、志气的“执着”,同时也是我党征服所有困难的精神动力。“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同时也是激励青年学生向着百年奋斗目标前进迸发的思想源泉。在强化学生自我担当意识的过程中,学校应积极渗透“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建党精神,指引学生强化自身的担当意识,奋勇前行,传承红色血脉。通常来讲责任担当意识培养并非纯粹的理论灌输,还需要教师将实践教育与人文教育充分地结合起来,将隐性融合、显性融合统一起来,从而为学生更好地内化伟大建党精神,强化自我责任意识,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教师与父母应从情感交流的层面出发,鼓励学生走出“温室”,体验生活,亲身感受社会百态,从而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了解我国的民情、党情、国情,指引学生积极地践行核心价值观。其次,学校应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融合起来,通过布置实践性作业,引领学生观察社会、体悟社会,了解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明确自身在生活、学习及家庭中所肩负的责任,继而摒弃不良行为,提高自身的素养。最后,学生应积极把握社会实践机会,自觉参与到学校实习、公益活动中,从而明确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和优势,确定未来的发展目标,强化自我的担当意识。诚然,在社会实践中,青年学生会遇到形式各样、复杂多元的困难,但教师可以通过渗透“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建党精神,强化学生的精神、理念及理想,使其持续、正确、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并在强化自我担当意识的前提下,始终坚持我党的理想和使命,自觉内化、吸收及体悟我党为人民谋福祉、谋未来、谋发展的理想,努力成为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优秀人才。此外,教师应在学生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实现“坚守理想、坚持真理”“不负人民、对党忠诚”“英勇斗争、不怕牺牲”“担当使命、践行初心”等伟大建党精神的全面统一,使其产生联动。帮助学生通过实践,全面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内在逻辑,进而从社会实际出发,肩负起推动我国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传承、政治清明的责任[3]。

四、结语

建党精神是我党在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中所形成的精神气质,可以归纳为四句话,集中体现了我党的“骨气”“勇气”“底气”及“志气”。其中坚守理想、坚持真理是我党的动力源泉及安身之本。“担当使命、践行初心”是我党的现实之基,是我党赢得民心的政治底色。“英勇斗争、不怕牺牲”展现了我党无私无畏、矢志不渝、顽强拼搏的革命斗志,是其政治勇气的现实表征。“不负人民,对党忠诚”体现了我党的政治气节与操守。将其渗透到大学生担当意识培养中,有利于学校通过思政教育、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家庭责任意识及自我责任意识;指引学生通过体悟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价值索引,充分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责任,进而将责任意识与责任行为统一起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奉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建党理想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