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研究:促进重构后的学校先进文化向实践转化

2023-02-24 15:28谢江林彭俊海段贵洲
教育科学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重构建构价值观

●谢江林,彭俊海,段贵洲

学校发展离不开先进文化建构,聚焦学校文化案例研究,能让建设实践后的学校文化得到重构,并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品位。学校可以案例研究为突破口,在自身文化观照中,实现重构的先进文化向实践转化。

一、学校先进文化的内涵

学校先进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有利于师生和学校发展,具有思想引领价值的精神文化。学校总是在发展过程中继承自身优秀文化,让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变成自觉行为。

学校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一是有先进理论或思想支撑。新时代学校先进文化是以习总书记的教育理论为指导,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是能代表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满足师生发展和老百姓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文化具有多样性,有先进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等之分。对于学校来说,能把牢意识形态,突出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文化就是先进文化。三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前瞻性。学校先进文化是办学历史的积淀,能经得住实践检验,对当下实践产生重要影响,并对未来发展具有推动作用。

二、案例研究对学校先进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案例研究是实证研究方法中的一种。一所学校有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办学历史,文化建设案例不计其数,其中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文化案例研究聚焦成功案例,观照其先进性并进一步凝练提升,让文化案例突破案例存在的形态,立足于整体探寻教育普遍规律,聚焦实践建构策略,从而为先进文化重构及其实践转化进行思想和策略铺垫。

文化案例研究,需要我们选择一个或几个文化建设的场景为研究对象,系统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研究,用以探讨某一现象在学校文化环境下的实际状况,回答“先进性体现在哪里”“如何进一步改变”“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改变后的结果预估” 等问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与所处的情境脉络掌握中,获得较为全面与整体建构的观点,也就是案例研究促进学校文化以“例”说理,让文化的“理”蕴于“事”,变文化的“事”为有理之事。

案例研究对学校先进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构文化场景,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文化场景既包括人在校园的行为场景,也包括学校文化建设物的状态。基于案例研究的文化场景是新旧文化碰撞的结果,也是重构人与人、物与人、物与物关系的体现。学校需要做的是坚守与宣扬先进文化,促进自身文化的先进性更契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例如,对我校“爱”文化案例下的办学理念审视进行,从1946 年至1960 年,只是一个教学策略,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从1960 年至2010 年,演变为人的培养指向,即“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从2010 年至今,升华为“面向全体,全面育人;尊重差异,多元成才”的办学理念。在各种关系的梳理和对新时代教育的观照中,我们发现,“爱”的文化从初期的教学策略到目前的办学理念,内容从发轫的差异到中期的全面,再到现在的全面与差异结合,生长轨迹脉络清晰,具有纵向发展的连贯性。而且2010 年以后的办学理念,既符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又符合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选择了对此先进办学理念的坚守。

二是重构学校核心价值观,丰富文化、厚植空间。经案例研究后的价值观比较丰富,有的聚焦管理,有的体现行为,有的彰显景观等。在众多价值追求中找到既融合各方面,又能体现学校继承、统领全员思想的价值观,就是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我校“爱”文化就是在案例研究基础上,在个别并与之关联的价值观中,发现了学校发展的“命脉”,其基本方法是:研究个案——寻找关联——聚焦本质——形成核心——运用实践——检查验证——修正重构。在如此反复循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无论是人的发展,还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连续提升,都是在干部成长、教师成功、学生成才的“爱”文化追求中得到实现的。

三是提升文化价值,促进师生内外兼修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案例研究的背后是一种价值观审视,更是价值观下的实践策略重构。它向案例撷取材料,验证先进文化发展的效果,效果明显则说明这种先进文化具有统领人思想发展的文化价值作用。我校“爱”文化的核心是“爱”,其内涵为:一种情怀,一种悲天悯人、胸怀天下的大情怀;一种行为,一种爱岗乐业、严于律己的自律行为;一种方式,即师生、同事之间尊重包容、相互启迪的交往形态与方式。聚焦于“爱”,不仅需要“爱”的修养、自觉与能力,还需要把这份修养、自觉、能力传递下去,由己及人,以至“爱满天下”。第三方机构对我校较高的满意度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连续十四年增长,都得益于“爱”文化的价值提升。

三、案例研究促进重构后的先进文化向实践转化

(一)如何进行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学校文化,必须以事实为依据。案例是真实、具体的文化案例,是源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文化案例中包含一个或几个有关教育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有成熟、先进的,也有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提炼的。对于前者,需要坚守;对于后者,需要我们全面梳理问题,结合文化案例的产生、形成、发展和现实情境进行专题研究。

一是选择文化案例研究要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选择案例要明确研究目的,思考要解决文化建设中的什么问题,使建设先进文化的问题解决靶向更加精准。如“爱”文化案例中的育人目标审视,要明确研究目的是育人目标不符合时代、方针要求,还是表述太冗长等。解决的问题要围绕研究目的,对育人目标进行内容修订,或者精炼语言,继而思考实现目标的策略或路径。

二是文化案例研究过程需要多方参与。过往验证,主要针对精神文化建设。在校友论述及与现实比对中,看目前文化的内容是否有历史沿革,表述内容是否恰当,主要体现对先进文化的传承。比如,校友谈及当年“学生眼中要有我,我的眼中只有学生”,那是过往提倡的“爱人”文化,比对当下习总书记“四有好老师”中的“仁爱之心”要求,我们撷取了陶行知“爱满天下”的文化表达。广泛征集,主要针对物质文化建设。在表达内容设计上突出群众参与性。如“爱”文化引领的楼层文化设计,学校最后选择语文组以“爱”为主题,分别用“执业至爱、爱的硕果、爱如灯塔、爱的回声、爱漫桃李、热爱生活、微言大爱、春蚕吐爱”等内容设计,将文字与图片结合,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专家指导,看文化表达是否契合时代要求,文字内容是否符合学校实际,文化呈现是否具有区域特点,文化设计是否具有美学意蕴,从而让文化厚植于师生的精神世界。

三是文化案例研究需要建构有效的方法。案例研究是文化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透视法就是重要方法之一。“透视”本为绘画术语,指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物体的空间位置距离和轮廓投影,因透视现象表现为远小近大,也叫“远近法”。运用到文化案例研究上,主要是以局外人的视角,将文化案例进行“远观”“近视”。

从连贯性透视文化的现实性。学校先进文化不可能与已有文化割裂,它总是在与办学历史文化的一致性中获得动态发展。如我校“爱”文化案例中的演变审视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46 年到1978 年,根据教师职业特点提出 “爱生” 主张;从1978 年至2014 年,结合“三个面向”及学校实际修订为“爱人”;2014 年以来,按“四有”教师中的“仁爱之心”及新时期师德新要求,修订为“爱满天下”。我们采用“远观”,纵向上以“爱”为主线,将范围逐渐扩大,具有逻辑上升的层次。且“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名言,又符合“仁爱之心”好老师要求,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时代性透视文化的鲜明性。根据新时代教育需求,学校文化需要植入时代先进文化基因,在渗透、融入和整合中,提炼、修订和发展学校教育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在“爱”文化案例中,透视学校育人目标:“有中国情怀、科学素养、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在2018 年学校接受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前夕,我们对此目标进行重新修订。我们采用“近视”法透视其时代性,这一目标聚焦人的发展,强调爱国主义教育、科学精神培养、世界眼光发展,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也符合现代人才发展需要。

从融合性透视文化的整体性。在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教育方针背景下,学校文化需要实现融合性的整体发展。在从具体状态走向象征符号,继而成为抽象精神的过程中,学校文化价值观彼此关联,在融合发展中完成整体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四大要素之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学校文化的意义建构就是通过文化案例研究,走向文化价值观建构。一所学校的文化意义建构,集中体现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学校教育价值观的集中呈现,它的观念、看法和态度,回答“为什么教育”的问题,决定着“教育什么”和“怎么教育”的问题,继而对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产生思想引领。整体性主要看学校“一训三风两目标”的整体设计是否完备、内容是否先进。融合性主要看这些文化背后是否有核心价值观贯穿。如“爱”文化中的“向上向善,知行合一”的校风、“精细精深,以爱育爱”的教风、“善学乐学,自主自觉”的学风,这些高度概括性文化要素,融合并聚焦在“爱满天下”这个核心文化中,从而决定了与此相关的管理文化、行为文化等策略。

(二)用怎样的方法进行文化转化

首先是在“守”与“变”中继承创新。“守”是尊重学校文化传统,对学校历史沿革中的先进性文化不忘本根,传承其基因。“变”是创新发展学校文化,在辩证取舍中,有鉴别地对待学校已有文化,高度提炼其先进性,在变化中突出文化价值观,让文化生命力得到激发。如“爱”文化案例中的管理文化审视,最初的理念是“精细化”。学校实施年级五人组管理模式,五人组由分管年级中层干部、正副年级组长、党小组长、工会小组长组成,集体领导年级教育教学,在共商、共处、共决策的推进中,细化学校管理举措。通过管理文化案例研究,我们发现,它能密切联系基层,能获得群众关切得到及时解决的效果,于是我们在“守”精细的同时,“变”为“精细+人文”,实现了管理文化优秀生长。

其次是在“思”与“做”中收获认同。学校文化是师生自我认同的标志,蕴含共同的心理、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包括情感、心理、认知等因素。学校的凝聚力,产生于文化认同形成的学校归属感,这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思想黏合剂。要收获认同,一要对学校文化进行思考。“思”文化建构方法是否科学有序,是否进行了整体设计;文化建设过程是否全员参与,是否尊重了民主决策;文化价值追求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切近心灵;文化行为管理是否策略适当且富有实效;文化景观打造是否人景相宜、相得益彰等。二要在“思”的基础突出“做”,即通过实践来修正、弥补和发展学校文化,也可以验证文化“思”得恰当与否。文化遍布校园各领域,既表现为人的观念情感的知性特征,还表现为物质文化的景观建设。三是“思”与“做”过程中的认同培养。在全员参与中,观察价值取向,进行价值选择和收获价值评价,促进文化成为师生精神世界的组成部分。

最后是在“刚”与“柔”中直抵心灵。文化是一种价值观,是内在的、不可见的,但显性表现在人们生活方式和日常行为中,学校制度就是学校文化追求和师生行为要求的联结点。因此,学校先进文化转化为实践,需要注重制度的运用技巧。一是要在先进文化引领下按一定程序对制度进行科学修订,既体现内容的正误甄别和语言的规范表述,形成符合时代发展的本土化、通俗化、大众化的执行规定,又体现在“民主程序——征求意见——完善制度——通过表决”等必要步骤中。二是制度执行有一个“宣传、宣讲、宣告”的程序,让群众得到实质领悟,知晓其中的价值观对自己及学校发展的作用,三是把握执行的分寸,做到刚柔并举、宽严适当。如“爱”文化案例中的教师行为审视,在师德建设中如何利用师德满意率结果进行价值导向?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测评前讲测评目的,测评中注重科学操作,测评后加强数据运用。对待满意率低的最后十名,分列其学生满意率低的指标,然后学校纪检小组进行个别约谈,提出师德情况警示。由于不公开,内容有针对性,且是初次警示,一般教师都能普遍接受。老师连续两次满意率都是最后一名,才刚性执行“取消评优资格”等要求。对上级明令禁止的“违规补课、体罚学生”等师德硬性要求,学校则不打折扣执行,并按照教代会通过的制度扣罚年终绩效。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缓慢接受的过程,即使是先进文化也会有涉及师生切身利益的时候,需要刚柔并举、讲究方法,而这样做的前提是制度科学、决策民主、宣讲广泛,且有分寸地执行,这样才能让学校文化成为直抵心灵的意义建构。

案例研究让我们跳离文化建设“局中人”的藩篱,让学校已有的文化得到先进性重构,进而为先进文化向学校实践转化做了铺垫。只有我们理解清楚了什么是学校先进文化,用怎样的方法推进先进文化重构,怎样在实践中进行先进性转化,学校文化才能焕发蓬勃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重构建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视频压缩感知采样率自适应的帧间片匹配重构
长城叙事的重构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