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东 北京市大兴区图书馆
北京市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于2017年6月在大兴区正式投入使用,这是由北京市大兴区图书馆统筹建设的首家无人值守的城市书房。由此,北京市公共阅读服务开启了全天候、智能化、自助化的服务模式。截至2021年12月,大兴区图书馆先后建设并投入使用了25家24小时城市书房,覆盖范围涉及商圈、社区、学校等,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城市书房覆盖群。现以大兴区24小时城市书房为例,从建设背景、建设方案、运行模式、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为未来无人值守书房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经验。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北京市“1+3”公共文化政策,大兴区图书馆以创建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为抓手,按照“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合作共赢”的工作思路,率先开始24小时城市书房建设工作,树立起新型阅读空间的“大兴样本”。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阅读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逐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必不可少的基础工程之一。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经连续9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印发;2020年,《关于促进全民阅读工作的意见》印发;2021年,深入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被列入“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2年,在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为大会致贺信,再次强调了阅读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可见,推进全民阅读已经成为国家意志[1]。毋庸置疑,为群众提供更为便捷、舒适的公共阅读空间,是推动全民阅读工作不可或缺的硬件基础。同时,相继出台的《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全民阅读促进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和北京市“1+3”公共文化政策等政策法规,为城市书房建设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政策指引。
一是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传统公共图书馆服务时间有限,无法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许多学生群体和上班族只有放学和下班后,甚至只有晚上才有阅读的时间,这就要求各级图书馆要把握好公共阅读服务的时间,以满足群众错峰阅读的需求。
二是缓解图书馆内设施空间不足的压力。目前,国内大部分图书馆都存在馆舍面积和阅览座席不足等问题,而增开城市书房不仅完美地弥补了这一不足,同时也满足了特殊人群的阅读需求,更重要的是推动了图书馆的共享性、开放性、多元化发展。北京市大兴区图书馆作为区内唯一的区级公共图书馆,同样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加大力度在社区周边建设城市书房成了很多图书馆工作的重点。
三是建设城市书房使阅读空间网络化成为可能。阅读空间不足的现象在一线城市尤为明显,人口多、城市跨度大、时间紧迫等种种因素使得增设24小时、无人值守,以及一体化服务的城市书房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城市书房可将社区或镇街的一些闲置空间利用起来,空间可大可小,藏书可多可少,图书种类也可根据需求设置,灵活方便;还可根据需要设置特色书房,提高读者的阅读品位。随着城市书房的不断增加,城市网络化阅读空间随即建立起来,这对提升城市整体文化底蕴有着重要作用。
在建设城市书房时,各馆可根据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身的建设规划。大兴区图书馆就制订了自己的一系列建设规划,如有辨识度、交通便利、面积较大的选址标准,在建设过程中遵循“新建一批、改造一批、合作一批”的建设原则。新建一批,即在符合选址标准的空间内建设全新的城市书房;改造一批,即选择现有的图书馆分馆、社区图书室等阅读空间,因地制宜地改造为符合标准的城市书房;合作一批,即与书店等社会阅读服务机构合作,利用其现有空间,植入城市书房的服务功能。
截至2021年12月,大兴区图书馆共建成25家24小时城市书房。总面积2829平方米,平均113平方米/家;座席数量共590个,平均23.6个/家;藏书量共103070册,平均4122.8册/家。25家书房分布于16个街道(镇),其中清源街道4家、高米店街道4家、观音寺街道3家、兴丰街道2家、林校路街道1家、天宫院街道1家、荣华街道1家、博兴街道1家、西红门镇1家、亦庄镇1家、瀛海镇1家、黄村镇1家、瀛海镇1家、北臧村镇1家、采育镇1家、礼贤镇1家、长子营镇1家。从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北部较为发达的城区,达到14家。
城市书房的建设是为了更广泛地服务大众读者,因此设置科学合理的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非常重要。大兴区图书馆就特别重视这一点,将城市书房的运营维护纳入总分馆管理体系中,将书房管理的各项工作纳入流通服务中心负责范围;同时,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第三方公司负责书房日常运营维护。具体工作包括技术巡检:对各书房设备、系统、线路等技术项目进行定期检查与维护升级等;业务巡检:图书更新、补充、配送,读者归还图书上架、排架,书房环境维护等日常工作。为确保购买服务达标,大兴区图书馆按照财政部门绩效考评要求,结合大兴区图书馆绩效评价管理体系,制定了详细的绩效考核管理机制,不定时抽查监督与定期考核相结合,确保第三方服务保质保量、高效开展。
在城市书房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书房发展的源动力,以科技手段为读者带来便捷服务体验,在优化运营成本的同时提升管理效能;同时,可根据各馆实际开发创新性功能,提升书房智能化运营水平。
城市书房管理的智能化程度决定了书房的发展空间和规模。目前,国内各城市书房都在向智能化、人性化管理模式发展,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力维护成本。大兴区图书馆在智能化管理方面已经走在了前面,目前已经将远程智能化管理模式应用到了所有书房中。这套系统以手机App为管理终端,集电器设备、监控探头、紧急求助、门窗开合等多个管理模块于一体。管理人员只需在个人手机中安装专用App,并登录相应账号,就能通过手机远程操作完成相当部分的管理工作,无须专人长期值守或因小问题专程到现场解决,大大减轻了工作量,节约了人工成本。
智能化程度提升后,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仅仅靠手机监控肯定存在一些弊端,如监控和解决问题不及时,手机监控的视角和功能及屏幕的局限性难以完成全方位的监控任务等。而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建设一个功能齐备的全智能监控中心,从而更有效地完成好监控工作,及时解决问题。大兴区图书馆于2021年9月建成了“24小时书房监控中心”,该中心借鉴了“110指挥中心”的运营模式,通过一个占据整个墙面的大屏幕集中监控每家书房的实时画面。而该中心最核心的功能是通过收集每家书房每个监控探头的视频图像,利用AI系统辅助,对在馆人员行为进行智能分析,发现异常行为时自动向管理员报警。同时,其对软硬件设备运行情况、入馆人员情况、借还信息等书房运行情况和服务数据也能进行实时统计、分析,以便图书馆能够根据数据情况及时调整服务措施或补充、更新馆藏配备。
目前,很多城市书房的选址、布局主要以各镇街提出的建设需求为主,没有可量化的选址标准,也未纳入政府的总体规划中,选址布局缺乏科学依据和政策支撑,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影响服务效果。大兴区图书馆的城市书房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位置分布主要集中在大兴区北部城区的社区周边,而商圈、公园等人流密集场所周边分布较少。而主要负责书房建设的大兴区图书馆是区文旅局下属公益性单位,除和各镇街宣传文化部门有一定的业务往来之外,与商圈、企事业单位、公园等其他机构联系较少,统筹协调能力相对较弱。因此统筹全区书房的选址和布局还需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根据全国各地城市书房的建设经验,城市书房已纳入市本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统筹规划,文化行政部门每年因地制宜地确定城市书房的数量、规模和布局[2]。同时,选址布局应当全域化。在城市书房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场地布局的服务半径和覆盖面积,在选址布点时,科学计算每个城市书房的辐射面,综合考虑整体布局,通过全域布点、网格化嵌入等方式建在人流密集的社区、创意园区、商场、公园等地[3]。
城市书房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名片,因此将书房的形象设计整体化有利于提高城市书房的识别度。而由于资金和环境限制,大部分城市的城市书房没有形成统一的外观。大兴区图书馆已建成的25家城市书房中,外部门面形象同样没有达到统一标准。虽然其数量较为庞大,但无法给人品牌性、整体性感觉,视觉辨识度也较低。例如部分书房是作为社区文化中心、养老驿站或其他店面的一部分,因此门面设计只能与其环境相符。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资金限制,导致无法在书房建设之初就聘请专业机构设计专门的视觉识别系统。
在24小时城市书房的未来发展中,随着其数量的不断增加,其应当注重外部门面设计,形成连锁化、品牌化形象。借鉴商业门面的设计理念,门面设计的每个组成部分,如标志店徽、灯箱招牌、入口、橱窗、建筑外墙体等, 本身应当是一种文化的物化形式, 是文化内涵的展示。设计中应当运用现代审美法则, 通过材料、色彩、造型、灯光等, 彰显传统文化内涵, 塑造出带有中国特色的设计[4]。而对于本身就以文化传承、知识传播为己任的公共阅读空间来说,通过门面设计突出文化内涵,激发人们走进书房的兴趣则更为重要。
目前很多城市的城市书房在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大部分管理工作还是由政府部门及各地图书馆承担,客观上会给财政造成一定压力。并且,随着书房数量的不断增加,财政压力有继续加重的趋势。其次是诸如安全管理、秩序维护等业务范畴之外的管理,图书馆的管理能力相较于书房所在地的镇街、社区一级的管理部门来说较弱。这些问题有待于政府、图书馆、镇街管理部门及第三方运营单位制定联席机制,分工合作,从而更好地完成日常管理、设备维护及图书流转等任务。
通过调查,笔者认为无人值守城市书房应采取“政府职能部门+属地+社会化”的“3+”管理模式,形成有统筹、有分工、有合作、有互补的“四有”工作局面。在业务工作、设备设施管理方面,政府职能部门、图书馆统筹,采用“连锁”运营的模式, 在设计、建设、运营的全过程,按照统一装饰标准、统一标识设计、统一调配书籍、统一信息系统、统一服务规范来进行[5]。其他日常管理工作方面,采用多方参与、分类管理的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城市书房,通过社区托管、社会认领、直接管理等多种方式进行管理,可以有效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积极性,有助于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风气。社区托管方式主要针对基层社区、公园等地的城市书房,委托社区、公园管委会等进行管理,负责维持书房阅读秩序、环境卫生、安全管理等工作。社会认领方式面向全市招募志愿者团体和个人,以“组织团体+个人”的形式认领城市书房管理,个人认领者由组织团体认领者统筹安排[6]。
作为传统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有效补充,无人值守城市书房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青睐,足以证明其独特的服务方式与社会大众对阅读空间需求的高度契合。诚然,作为刚刚出现几年的新生事物,同其他新生事物一样,无人值守城市书房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随着各级政府对其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广大图书馆界同仁的不懈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无人值守城市书房将会走上更高质量的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