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与坚守

2023-02-24 00:40彭文蕊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教师

彭文蕊, 高 维

(1.北京师范大学 天津生态城附属学校, 天津 300467;2.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天津 300387)

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性发展,再加上国家从战略层面的重视与支持,人工智能教育已经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发展势头日益强劲。2017年,国务院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综合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探索未来教育教学新模式”[1]。同年又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其中提倡建立人工智能学科,并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3]。可以说“人工智能+教育”的结合既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推动教育领域进入“智慧”时代,使得传统教师角色不能再满足当前教育的需要。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启动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4]。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实施人工智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培养能适应信息化时代教育、人工智能环境等未来教育的合格教师[5]。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教学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促使教师的发展也随之变化,因此重新思考教师角色的职能与定位自然就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角色提出新要求

“何以为师”是面对人工智能环境时,教育领域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当下技术盛行且信息知识充盈,大家已不满足于教师仅仅传授给学生知识、评估学生的成绩等,因为这些重复性的工作可以由人工智能应用代替完成。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希望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和“技能素养”,能够熟练掌握多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增长学生智能。而且未来的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更为着眼于学生的生命和快乐,强调为每个人的终身快乐奠定基础,在智力劳动解放的条件下,也进一步要求教师们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学生的心灵、精神和幸福[6]。正是因为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与时俱进地发生着变化,对教师角色的塑造或坚守自然提出了新的要求。重新观照这些新的要求,能进一步推动教师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教师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教育进程的发展。

(一)转变知识观,强调智慧性

在人工智能时代,信息和知识都是以爆炸式的方式产生,再加上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发达,人们获得信息和知识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且快速,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真正做到了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可以说与以往相比,人工智能扩大了知识的开放程度,大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率,学生已经可以通过各种线上平台获取各种知识,甚至是更为全面且更为优质的知识。可见,教师已经不再是掌握知识的权威者。而且我们清楚无论教师补充学习多少知识都是无法超越人工智能的大数据处理和信息计算功能的,因此在这种挑战下,教师要转变已有的知识观,不拘泥于只做知识的传授者。人工智能提供的知识信息数量庞大,而且纷繁芜杂,学生凭借个人的认知能力无法对此进行辨别、选择和运用,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利用其个人的智慧,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帮助学生识别资讯的优劣,并最终培养他们自主辨别资讯的能力。因为人工智能再强大,也只是人类设计的代码,它虽然具有高超的计算能力,但是它不具备人类的智慧与思维能力,而人的智慧性是可以确保教师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的一个重要品质。

传播知识的功能可以交由人工智能去完成,这样就可以使人类摆脱重复性工作,让人们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增长个人智慧。教师要具备的智慧性主要体现在:第一,立足于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在人工智能提供的海量信息里甄别其价值,筛选出有效的知识,并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教授给学生,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第二,善于运用各种人工智能技术或者各类智能教育工具,创新个人的教学方式,针对学生的不同特质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第三,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面对人工智能,教师不能受制于技术,要时刻保持清醒的态度,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人工智能的每一步是否合理有效且正当。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能力,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从而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

(二)加强技术观,重视整合性

人工智能时代在技术的使用上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其技术及相关产品在教育领域上的运用对教师的劳动产生了巨大的挑战与冲击。无论是大数据收集处理各种知识信息,还是智能机器评测分析学生的试卷成绩,这些与人类相近、能够做人类工作的智能机器在教育教学上的优势越来越突出。而且现在又出现了许多新型的技术手段,例如VR虚拟技术使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更为真实形象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沉浸式地置身于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三维空间的概念。还有现在的互联网技术越来越成熟,也进一步推动了慕课和远程教育的开展,让偏远地区的学生能够与发达地区的学生一样接受全国乃至全世界最为优质的课程,真正实现教育资源公平。但以上情形的实现并不是仅依靠技术就可以的,最重要的还是人要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这些技术的优越性,因此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个人对技术的看法,努力提升个人对教育技术掌握的能力,借助这些新型的技术和教育产品提升教学效率。

我们还需要清楚的是人工智能之所以能够挑战传统教师角色地位,除了因为拥有能够超越人类的信息处理能力、传播能力、呈现能力等技能外,还因为它具备我们人类不具备的信息连通性以及信息持续不断地共享和更新的能力[7],换句话说就是人工智能并不是一台机器在工作,它对信息的收集、处理、计算是通过全国乃至全世界所有智能机器共同协作完成的,人类面对的不是一台机器,而是由所有机器组成的智能系统。在这个智能系统中,机器之间互相协作,彼此之间信息共享,才能实现对大数据的整合处理。所以,这对我们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启示,要树立更为宏大的合作观,由小及大,由全校到全省到全国再到全世界,所有教师全都联动在一起,建立起教师职业共同体,构建教育教学生态圈,大家彼此之间开放、包容、互助,分享、讨论并整合教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利用人工智能的新兴联通技术,实现每个教师都能达成个人成长的最终愿景。

(三)重视价值观,强调育人性

人类与人工智能相比最关键的特质就是人类拥有智慧,具有思维能力。人工智能的出现,是源于人类的创造性,人们设定了一系列代码和运算规则支持人工智能的计算能力,所以即使人工智能在诸多方面都流露出比人类要强的表现,但是在目前的情况下,它仍然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它还只算是一种计算程序,延伸了人类的部分认知能力,还不能完全取代人脑成功进行自我认知。它仍然是由人类掌控,按照人们设定的既定规则办事,还不具备人类拥有的伦理观念。因此这就要求研制或是运用人工智能的人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观念,因为价值观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最终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在塑造教师的角色时,教师必须以“育人性”为第一要务,以“立德树人”为己任,把促进学生的成长放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地位上。学生自身具有的向师性特点说明了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模仿、接近教师,因此教师是什么样的,学生就有可能是什么样的。未来的社会渐趋于技术化,教师必须要不断端正个人价值观,谨慎面对人工智能侵蚀人类价值观的潜在危险,始终坚守人类社会的人道伦理,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准则影响学生;培养学生始终保有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德性,最终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重塑

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活动是特殊且复杂的活动,受社会各要素的制约与影响,所以教师要扮演的角色会随着教育活动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而进一步重塑。人工智能依靠着深度学习、大数据以及高性能的计算能力,能够自动化地进行感知和决策。面对这些新的时代变化,教师要做出积极的应答。

(一)从知识的权威者转向信息知识的筛选者

长久以来,教师在我们心中都是知识权威的代言人,我们将教师比作“智慧库”“百科全书”,这是因为在以往的社会中知识更迭速度较为缓慢,而且学生们接触和学习知识的方式也较为单一,主要还是通过学校和教师。因此,作为传统教育的核心,教师的首要任务主要是传授知识,教师的教授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唯一途径,因而教师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权威地位。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通信、大数据处理、物联网等人工智能技术应运而生,教育环境和教育理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生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知识,再加上知识更迭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总量呈爆炸式趋势激增,其范围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教师的知识权威性逐渐被弱化。

面对新的教育环境和教学模式,传统的权威角色被打破,教师要进行突破,继续坚持以学生为本,使用已有的人工智能技术克服传统班级授课的不足之处,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大量的知识库中,按照学生的需要,筛选出正确且正面的教学内容,就像“筛子”或者“过滤器”一样,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承担学生信息知识的筛选者角色,做好教育活动中的引导和服务。所以教师的工作已经不能仅仅局限于将自己的知识经验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收集关于学生的兴趣、问题等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应用进行计算,分析获取学生的学习需求,然后为学生筛选并推荐具有个性且更为合适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获得最好的成长[8]。

(二)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成长的摆渡者

在考试机制的影响下,传统教育更为重视成绩,所以教师一直以来就像“传送带”一样只顾着源源不断给学生输送知识,忽视了学生的其他发展。但是真正的教育是关乎灵魂的,而不只是理性或非理性知识的堆砌[9]。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学生的学习资源也更为泛化,学生能够通过各种智能应用平台获取信息、扩大知识面,传统的“授业解惑”任务已经可以逐渐由“人工智能”来辅助完成。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培育学生的品行,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支持。因为教育是有温度的,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学生除了要学会知识、增长技能外,还要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心理和情感状态,能够以积极、自由的态度面对生活。这一过程属于高阶认知要完成的,目前的人工智能还远达不到人类的思维引导和情感反馈。

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转变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摆渡者”,在学生迷茫时及时予以指引,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素质、伦理观念与社会责任意识,并且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情感状况,不断给予学生关怀、陪伴与认同,引导学生在人生价值取向上不断追求真善美。所以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明白教育的使命不仅是增加学生的学识,更是要唤醒学生内在的精神原动力,促使学生积极面对生活、学会做人。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及时进行疏导,避免不良因素对学生的异化,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健康地发展自我,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

(三)从多媒体设备的单纯使用者转向人工智能的协同应用者

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人工智能+教育”成为当前备受瞩目的教育变革形态。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让传统教育发生了新的变革,教育教学活动在不同技术的影响下进行了重塑。例如,在线学习能够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学习到顶尖学校提供的优质课程资源,给学生们提供了更多较为公平平等的学习机会;VR虚拟现实技术能够给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吸收新知识;而且人工智能技术或者机器人能够分担教师的部分工作,帮助教师批改作业、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等,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人工智能教育已成为未来教育形态的大势所趋,即便人工智能技术不会完全取代教师,但是人工智能技术会在教学上发挥很大的作用,所以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力军,教师必须要去接受人工智能技术,但是接受不意味着只是做一个“机器的操纵者”,简单地机械性地在教学活动上去使用这些技术和机器。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将人工智能理念和技术嵌入个人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中,创新性地应用技术进行教学,挖掘教育技术的潜能,让传统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很好地融合,如同“指挥家”一样,与人工智能协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形式、内容等方面做出新的探索,但在这过程中要注意避免陷入被技术所累的误区中[10]。

(四)从全能型教育者转向具有个性的专业发展者

在传统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承担着教书授课、班级管理、心理辅导、教育研究等多种职能,甚至有时还要经常扮演家长代理人的角色,对学生的身心和生活予以全部关注,可谓是“全能高手”。但是因为人工智能与教育领域的结合,加快了教师与机器共协作、共谋事的进程。重复性的教学工作和基本的管理工作可以由机器代替人来完成,把教师从烦琐的工种中解放出来,因此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地位和要承担的职能。

在人与技术相融合的过程中,技术的不断创新会加紧倒逼教师角色进行转变,教师要一改以往的“全知全能型”角色,进行教师角色的分化,也就是说教师可以根据个人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需要,寻求在某一个专业领域获得专业成长与认同感,转变为“专才”[11],成为一张亮眼的“名牌”。这样一来,在未来的教育中,就不会有单一的教师个体去完成各种教学工作,而是由多个具有个性的专业教师形成教育共同体,从全方面的角度完成教学任务,包括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专家、班级教育管理人员、实验操作的指导教师和学业成绩的专业评估者等等[12],这对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坚守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巨大变革,教师必须正视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寻求自身角色的转变与发展,不然就会面临生存危机。但我们也要明确人工智能不会取代人类教师,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是有一定限度的,而且教师拥有机器所不具备的情感与温度,所以即便进入了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也不能忘记教育与教学的核心,要坚持育人为本,做好角色坚守[13]。

(一)课程教学的设计者

以前课堂教学中出现过教师“一次备课使用终身”的现象,个别教师也存在“拿来主义”的问题,但这些不良情况在现在的时代背景下早已行不通。在人工智能信息时代,教师更不能再基于特定的单一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而是要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情况,以学生为中心,重构教学认知,扎根于一线教学,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变革。教师要像“画家”一样,重新整合已有的线上信息和制定的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大数据、互联网、VR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思想理念,以“学”为主对学科课程进行创新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更加贴近学生的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

(二)课堂教学管理的保障者

所谓管理,就是指在一定组织中,管理人员通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来组织协调他人,使全体人员为达成既定目标而共同努力的活动过程。所以课堂教学管理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协调、组织各种人、事、时间、空间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确保课堂的效率与有序,促进学生成长,发挥出最大的效能的活动过程[14]。人工智能教育的应用进程逐渐加快,在人机交互的课堂环境中,学生的大部分自主学习活动都是通过智能应用来完成的,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压师生和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时间,这不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情感,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这一点就体现出“人”的重要性,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独立自主不代表不需要群体交往和交流,机器很难完成人类的情感关怀环节,有关学生沟通能力的提升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人际关系的交往还需要教师来保障。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还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保障者,继续像一个“管理员”一样,根据人工智能教育的新要求,在保障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的基础上,变革课堂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创新交互式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评价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又可以及时地解决问题,有效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教师的教学现状,改进教学行为,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进一步提升。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已经初步享受到了科学技术给学生的学习评价带来的便捷服务,例如科大讯飞的“智能评卷系统”除了能够迅速批阅选择题之外,还能够对部分主观题,例如作文、翻译等,进行智能评卷,并且能够绘制成考情报告,有助于教师对班级所有学生的学情有全面且细致的掌握。在人工智能的优越性面前,人类教师也有其无可取代的优点,那就是人工智能提供的报告都是冰冷的数据,而教师能够从这些数据背后挖掘并分析出学生学习波动的原因,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所在等各种隐性因素,做一名“智能导师”,为学生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学习方案,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15]。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人机协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学生学习的评价者。

(四)教育研究的探寻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若要让老师们能够因为工作享受到乐趣,不至于认为每天的课程只是枯燥无味的工作,那我们就应该把每个老师都带到从事教育研究的幸福之路上去[16]。他认为教师的劳动是一种接近于科学研究的真正的创造性活动,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深入思考事情发生的内在本质与其中的各种联系,就能帮助教师提前克服许多困难和问题。无论是曾经还是现在,面向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都需要扎根于教学实践中,做一名“研究者”或者“探索者”,在自己的工作中寻找并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教师要时刻保有对教育现象的敏感度,把握时代的发展变化,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方法,正视并积极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个人实践与教育理论相结合,促进个人成为真正的专家型教育者。

(五)终身学习的践行者

《劝学》开篇就提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发展变化,而且总是有源源不断的新事物产生,就像知识一直在更新迭代地变化增长,所以学习是一件不能停止的事情。从古代到近代再到当代,教育环境经历了无数次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也不断地加强自我学习,因为原本掌握的知识根本不足以应对时代发展,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提高教学技能,才能不被时代抛弃。目前基于互联网连通与大数据共享的智能时代,微课和VR虚拟现实技术给传统的依靠固定的教材和班级授课方式进行的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7],为了解决这种现实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是“教师”,更是“学生”。所以就要求教师要紧跟时代要求,更新个人教育理念,熟练掌握人工智能操作技术,同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拓展自己的学习领域,寻找更多的学习机会。只有教师始终坚持不断学习,才更能为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做出榜样。

四、结语

即使我们总是会看到“人工智能是否可以取代教师”这样的疑问,但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要明确的是,教师不会被科技取代,但是不应用科学技术的教师是一定会被应用科技的教师所取代的。人工智能取代的是只承担传授部分知识、批改作业、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教师,懂得变通、持续学习的优秀教师是难以被替代的。如果教师不能提前掌握未来的知识技能教授给学生,那么未来的学生只能是活在过去[18]。我们要看清目前教育正在发生的变革以及学校变化的趋势,深刻地理解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师要承担的责任是什么。当下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科技感十足,教师角色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但这种顺应并不是被动地适应,而是要把教育的本质意蕴赋予新科技,基于新形势的要求进行教师角色重塑,既体现时代性与创新性,又坚持教育的本质特点“以人为本”,谨记教育的使命。

余胜泉教授曾说过,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不能高估,也不能低估,要以一种理智的心态来看待它给教育带来的影响[19]。未来的教育是由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创造的,需要两者共同协作。利用好人工智能,会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所以培养新时代的教师获得新技能,进行角色重塑,并加强教师的师德修养和育人意识,做好角色坚守,是教育能够更好发展的关键保障。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数读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