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
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依托于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11月经云南省科技厅批准立项,2018年12月正式验收成为省级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的颜色科学与技术、生物光谱学研究,90年代初期开展了光功能材料方面的研究。目前,实验室形成了“颜色与图像信息处理技术”“新型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和“先进光谱技术及应用”3个较为稳定、具有特色和优势的研究方向。在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重点学科、博士点建设学科“光学工程”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以及学校引进人才经费的支持下增加科研仪器设备近3 500万元,实验室面积达1 600平方米。在人才队伍、研究方向、科研水平、硬件建设等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实验室现有人员38人,其中教授12人,博导10人,具有博士学位34人。三年来新增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名师1人,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4人,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11人,已形成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富有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研究队伍。实验室建设运行期间,累计新增科研项目34项,总经费1 656万元,其中中央支持军民融合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云南省科技项目38项,横向委托项目6项,并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实验室先后在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Journal of Electronic Materials、Renewable Energy、Optics Express、Physics Review B等国内外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63篇,获得发明专利8件,荣获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近年来,刘应开教授、邰永航教授和刘刚教授作为3位研究方向的带头人,带领实验室成员在多个研究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图1 PbI2 NSCdSe NB传感器器件性能
刘应开教授团队设计制作碘化铅纳米片/硒化镉纳米带(PbI2NS/CdSe NB)及 CH3NH3PbI3微(纳)米线列和 CdSe 纳米带杂化结构(CH3NH3PbI3NAs/CdSe NB)叠层杂化探测器,获得了高性能双波段光电探测器。除此之外,还设计制备了 Au@CuO 及 Ag@CuO 花状复合材料器件,在重金属水污染监测和乙醇气敏探测表现出优异性能。
石俊生教授团队基于红外与微光图像融合的真彩色夜视系统设计,实现了低照度CCD和长波红外实时采集、基于颜色传递的彩色夜视、红外、低照度可见光、彩色夜视3种视频切换显示功能。此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单兵夜视作战装备能力的提升,以及突破国外对于红外夜视的技术封锁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技术基础,在红外与微光融图像合的真彩色夜视系统设计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研究体系,极大丰富了红外成像与微光夜视的图像配准、融合的基础理论,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红外探测器、微光探测器以及低照度相机等图像处理的研究方面均取得一定突破,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图2 红外与微光融合真彩色夜视系统测试样机
邰永航教授团队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新冠临床助手”),旨在强化“精准诊疗”“微创手术”为导向的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研究在新冠治疗中的应用,拓展我国新一代微创手术技术全自主研发集成解决方案,避免我国在高端医疗器械产品、核心部件、关键技术上被“卡脖子”的隐患。截止2021年10月,“新冠临床助手”已累计为7 415名(285名阳性病人,72名危重病人)新冠患者提供了临床决策支持以及手术规划预演。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抗疫主战场,做出了积极贡献。
实验室正在稳步向前,携手多方实现跨越、驱动、深耕式发展。在合作方面,积极与国内外各高校开展交流工作,我们诚挚邀请国内外各高校、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开展深度合作,携手共赢光电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