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对话,课堂才有活力

2023-02-23 00:47刘瑞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3年1期
关键词:父爱文本语文

刘瑞瑞

[摘 要]对话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途径。语文课堂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要体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对话。教师要积极探讨开展对话教学的策略,如研读教材文本、设置关键问题、抓关键词句与情节、紧扣文章标题、注重自我对话等,优化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涵、情感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对话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1-0066-03

教育家保罗·弗莱雷曾说:“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语文是一门具有知识性、人文性、工具性等特征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对话理念,带领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教师、与同学、与自我展开多元对话,促进学生语文认知的建构。同时,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要立足于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学情实际。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因文而异,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对话,让语文对话教学呈现精彩。

一、研读教材文本,以对话找准教学目标

教材文本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承载优秀文化的载体。要想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对话,教師要先研读教材文本,立足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在与教材的对话中找准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基于教材内容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并合理选择教学视角,引出课堂教学内容;要具备独特的视角,在看似普通的文本中探索新意,让语文课堂更有趣、更有味。

例如,《父爱之舟》这篇文章的体裁为散文,文章内容围绕“父爱”展开,由父亲爱孩子的种种行为表现展开情感抒发,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感激。在教学本课前,教师要先对整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研究。本单元的人文主题为“舐犊情深,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单元语文要素为“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基于此,教师对课文的解读要抓住情感主线,包括文本从哪些事件入手、作者如何用平白的语言描写父子之情等。教师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研读和整理,明确本文是从回忆入手,通过“买枇杷”“住旅店”“逛庙会”“背我上学”“凑学费”“送我报考”“缝补棉被”等诸多场景来描写父爱。在综合理解单元人文主题和单元语文要素的基础上,教师可发现本文中“凑学费”这一情节的细节描写颇多,因而可以将这一情节作为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则设置为什么是“父爱之舟”、如何解读“父爱之舟”。教师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研读和整理,确定教学目标,明确在课堂中展开对话教学的方向。

二、设置关键问题,以对话引导文本解读

对话是人与人之间的言语关系,也是相互交流的重要方式。在对话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文本的语言文字,多维度解读文本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顺利理解文本。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引导学生在对话中探究文本的意义,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课堂对话能改变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对话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建构新知。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语文课堂中的对话教学可突出游戏性特征,以契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例如,针对《父爱之舟》中“逛庙会”这一情节的描写,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庙会是热闹的,有各式各样的食物。‘我’吃到这些食物了吗?”“庙会上的玩具也很多,有纸风车、泥人、布老虎等。父亲给‘我’买玩具了吗?”通过问题来引发师生之间的对话。学生基于文本进行回答:“‘我’吃到了热豆腐脑。因为生活拮据,父亲只能吃从家里带来的粽子。原本‘我’也要吃粽子的,但父亲于心不忍,觉得太委屈‘我’了。于是,父亲带‘我’去吃了碗热豆腐脑。”“父亲没有给我买玩具。父亲当时舍不得买,却在回家后,自己用几块碎玻璃、彩纸屑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个自制的玩具成了‘我’童年最珍贵的玩具。”教师通过对话教学,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真实情感。

语文课堂对话的设置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在设计对话教学时,要明确并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托对话来启发学生思考。在课堂对话教学中,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帮助学生从多个维度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与理解。

三、抓住关键词句,以对话品读文本内涵

在课堂上,师生对话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的有效方式。教师要明确文本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把握好学情,通过师生对话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同时要注重在对话中指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解读文本的内涵。

《父爱之舟》中的“凑学费”这一情节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师应指导学生细细品读文本的第六自然段,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交流中品读文本的内涵。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凑学费’这一场景的描写十分感人,大家能不能在其中找到让你深受触动的关键词句呢?试着把它们画出来,并思考作者描写这些场景是为了表达什么情感。”学生阅读文本后,将最能体现“凑学费”之艰难的词句画了出来:“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其中“凑”字揭示了学费的之来不易,是家里通过“粜稻”“卖猪”为“我”凑的钱;“钱很紧”中的“紧”字,说明了想要凑够学费,需要全家人省吃俭用,才能有所结余;“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中的“都”字,更彰显了父亲对儿子的那份希望与深沉的爱。

在师生对话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凑”“紧”“都”等关键字入手,挖掘其中的意蕴,让学生思考和想象穷苦家庭为“凑学费”付出的代价,也正是因为“凑学费”的艰难,才让作者“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这是作者在“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面对父亲的理解与关爱,作者所能做的就是努力学习,“我唯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以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爱。通过对紧扣主题的关键词句的理解,学生能够更好地体味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情感,为后续体会父爱的伟大打好基础。

四、抓住关键情节,以对话促成个性表达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方式。在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以生为本,回归阅读本位。新课程理念倡导要让学生独立阅读文本,不能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同的学生对相同文本的阅读感悟存在差异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悟,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真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自主阅读,在阅读中开启心扉,在入情入境中与文本对话。

在《父爱之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运用想象、对比、勾连的方法来品读文本细节:“我们在之前学习过想象、对比、勾连的阅读方法。下面请大家运用这些方法,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地跟同学说一说你在哪些情节中体会到了什么情感。”阅读后,学生充分表达了自己的个性化认知体验,有的学生选择“逛庙会”这一场景,认为作者将庙会描写得盛大,意在反衬出“我”不忍心让父亲给“我”买糖果点心的落寞;有的学生抓住“吃粽子”的情节,认为粽子的“凉”和父亲给“我”买的豆腐脑的“热”形成了对比,从一冷一热的对比中,刻画出父爱的深厚与真切;有的学生选择“背我上学”的场景,在父亲风雨无阻、毫无怨言地背“我”上学的情节中,看出父亲对“我”寄予了厚望,希望“我”能通过学习走出贫困。在对“背我上学”这一场景的交流中,有的学生补充道:“从‘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這句话中,可以看出父亲的身体很清瘦,因为汗巾能够在腰上‘围两三圈’,而且这条汗巾是母亲的陪嫁物,说明作者的家里确实很贫穷。”还有的学生选择“缝补棉被”的场景进行分析,认为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卧病在床,无法为“我”备齐棉被,父亲就担负起了更多的责任,在送“我”去上学的船上,父亲在和姑爹轮换摇橹的间隙为“我”缝补棉被,可见父亲之勤勉,折射出父爱的伟岸与柔情。在学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小结:“在那个年代,很多家庭是没有钱来支持孩子上学的,但作者的父母竭尽所能地为孩子凑足上学的费用,父亲用自己单薄的身体支撑家庭,用深沉的爱来鼓励作者,让作者感受到能上学不易,也让作者明白了上学的重要意义。”

基于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教师利用对话教学,引导学生在对文本的细读、熟读中,抓住关键点读懂文本、读透文本,品味出文本中洋溢着的浓厚的父爱。

五、紧扣文章标题,以对话体会文本情感

文章标题是文章精华的浓缩与概括,对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文章标题进行理解,利用对话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

在《父爱之舟》的教学中,教师要基于文本的创作背景,带领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将本文的标题设置为《父爱之舟》,其中的“舟”代表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可以从实体的“舟”和精神上的“舟”两方面,引导学生在对话中体会文章标题的含义:“‘父爱’这个词是抽象的,但是作者却用了具象的‘舟’来表达。那么,这个‘舟’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真实的船吗?它是否蕴含着抽象的概念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具象概念的角度理解“舟”的含义。有的学生说:“‘舟’是有形的,父亲为了送‘我’上师范,借了姑爹的小渔船,两人轮换摇橹送‘我’去无锡,吃住都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旅店钱。”有的学生说:“在摇橹的间隙,父亲在船舱中为‘我’缝补棉被,这里的‘舟’也是有形的。”教师小结:“这些与小渔船相关的描写,都伴随着作者的成长,都是可见的、有形的‘舟’。”

接着,教师继续引导:“为什么有形的‘舟’可以用来形容无形的父爱呢?”有的学生找到“父亲背我上学”的情节——在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父亲的脊背犹如无形的“舟”,承载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有的学生找到父亲用几片碎玻璃、彩色纸屑等为“我”糊了一个万花筒的片段,“我”在万花筒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中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这里的万花筒也是寄寓了父爱的“舟”;还有的学生找到了父亲给“我”买热豆腐脑吃,自己却舍不得吃……凡此种种,都是父爱的直接体现,像“舟”一样陪伴着作者成长。在围绕文章标题的对话教学中,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父爱之舟”的含义,明白了作者以此为题的用意。

六、注重自我对话,以对话提升思维品质

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除了与作者、文本进行对话,还要与自己的阅读感受对话,这样才能由己及人,在对文本的解读与反思中深化理解,提升高阶思维力。

在理解文本的内涵与情感后,教师可以结合课文插画,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作者除了写《父爱之舟》这篇文章,还画了一幅画。课文标题上的这幅画就是作者吴冠中画的,他画了什么内容?”学生仔细观察画后回答:“画了房子、小桥、河流,还有许多小船。”教师追问:“作者在文章最后说‘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他最终画出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了吗?”学生回顾全文,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以及自身对父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载着父爱的小船”虽然可以画出来,但却无法完全表达出作者对父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由此,学生通过与自己的对话,体会到了深蕴在文本中的亲情,在多元对话中读懂了文本内涵,也读懂了父爱。

总之,对话教学要摒弃“一唱一和”的问答模式,通过围绕中心、基于学情、有针对性的课堂对话,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同时,课堂对话教学要做到因文而异,联系教材内容,指向教学目标,突出多元对话;要把握文本特色,促进师生深度对话;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鼓励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自己对话,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学会质疑、学会表达,实现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 参 考 文 献 ]

[1] 朱木娟.立足生本,实现高效小学语文课堂[J].山西教育(教学),2021(4):51-52.

[2] 徐晓清.基于“对话”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索[J].语文建设,2014(27):13-14.

[3] 周慧.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20(9):52-53.

[4] 邢秀凤.回归语文教学本色的课堂对话策略及实施[J].教育研究,2013,34(3):112-119.

[5] 洪松舟.有效课堂提问评价标准的应用研究:兼谈语文教学如何有效提问[J].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1(1):30-34.

(责编 韦於坊 韦 雄)

猜你喜欢
父爱文本语文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父爱如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