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笛
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 102616
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旅游体验”。将乡村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结合相结合可以使乡村的建设体系更完善,最终推动乡村的经济和教育发展,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根据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69.6亿,在北京市16个市辖区GDP排名中,延庆区GDP为204.7亿元,是GDP最低也是GDP增长速度最慢的地区。根据《延庆区2019年低收入产业资金使用方案》,区农业农村局安排4667万元资金用于支持乡镇低收入村户发展特色民宿、特色种植、休闲观光产业。以延庆区千家店镇花盆村为例,对其进行整改,为城市郊区的农村旅游提供借鉴及方向。
花盆村距延庆城区72公里,距镇区12.5公里,下辖花盆、前山、耗眼梁、大队沟4个自然村,全村330户,人口895人,耕地面积2600亩,山场面积17000公顷。主要农作物:大田玉米。花盆村西有一关帝庙,始建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嘉庆二十年(1815年)重修。1985年被确定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为两进院落,由山门、正殿、后殿、东西配殿、钟鼓楼等7个部分组成。关帝庙每年的农历四月二十八关帝庙都要举办庙会,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们都来关帝庙前看大戏。
2.2.1 贫困人口基数大
延庆区人力社保局在2019年低收入农户摸底统计中,发现花盆村全村328户,有188户属于低收入农户,涉及394人,占比57%。花盆村贫困人口基数大,超过一半人口处于低收入区且低收入人口年龄普遍偏大,人均耕地不到一亩,无主导产业。
村内不能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福利待遇普遍较差,农民无法挣到足够的钱去支持庞大的家庭开销,只能选择外出打工改善自己以及家人生活。
2.2.2 人口流失严重,土地大量荒废
随着思想观念的转变,花盆村中近九成80后、90后青壮年不愿意继续留在农村种地,基本都去北京城区和延庆打拼。留在花盆村的人口越来越少,高学历的年轻人更愿意也更有可能选择在北京城区或延庆区内安家落户。农民为了自己工作、子女学习、交通便利、医疗保障、结婚等生活需求选择进城,进而导致农村房屋闲置,土地大量荒废。
2.2.3 花盆村建设缺乏规划
现有村落格局形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起初村民住房都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简单地履行一个报批手续,建多大面积、建什么式样房屋没有规划,也没有专门部门管,再加上每家农户的经济实力不一样,一旦房子建好以后就无法改变[1]。花盆村也有相同的问题,建筑的形状样式及布局都按照各自喜好而成,没有有效的村镇规划,花盆村乱搭乱建的现象仍存在。这些因素导致花盆村建设格局较为混乱,地下管网线等基础设施无法规范铺设,加大了人居环境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近年财政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投向相对较为单一,对直接关乎农民生活的教育、文化、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投入较少。
农村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有受益面大、综合拓展力强、有着较强的推进后续发展进程的能力,我国农村旅游业的大力开发有助于带动农村产业经济链的提升[2]。花盆村在土地资源、交通、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人口等方面有充足的可待挖掘优势,符合发展旅游业的条件,而旅游业的发展也可以使花盆村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加速助推了花盆村的振兴战略。
2.3.1 土地资源丰富
土地制度是农村经济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3]。 花盆村耕地面积2600亩,其中退耕还林地200亩,山场面积17000公顷。由于花盆村人口的流失,土地未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在花盆村有65%以上的土地面积都是待使用状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土地资源成为促进农村地区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农村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因素[4]。花盆村的土地资源是很好的待开发资源。
2.3.2 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
千家店镇镇域面积371km2,占延庆区域面积的1/6,生态林面积31733hm2,占延庆区生态林面积的1/4,是延庆乃至北京最边远的山区大镇[5]。花盆森林公园距离关帝庙仅100m,花盆村背靠大山,境内山峦重叠,其中有丰富的山林物资,野菜有荠菜、野蒜、苜蓿、苦苣菜、车前草等,果树包含延庆地区独有的脆八棱海棠果以及较多的苹果树、桃树,动物有野兔、狐狸、灰鹤以及豹猫等等,可以将其打造成山地果园和旅游景观。花盆村距离全国第一个涵盖全镇域范围的“镇景合一”大型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里山水画廊仅16.2公里,仅需20分钟的路程,一小时内路程还包括朝阳寺、乌龙峡谷等众多镇域内景点,为吸引游客前来打造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2.3.3 人口结构优势
整个千家店镇经过多年的环境整治,加上延庆区政府极力推广旅游业的发展,千家店镇已经构成了良好的旅游产业形势。花盆村的村民对民俗旅游发展理念的认同感整体较强,虽然有人口流失,但当地人口的平均年龄在52岁,还有较强的劳动能力,而且外出打工的年轻劳动力中有96%的人口均在北京城及延庆区内工作,如果有需要随时可以回村参与建设。
2.3.4 交通优势
千家店镇花盆村位于延庆区东部山区,现如今都已铺上了水泥路。沿京藏高速延庆城区62出口出,沿S309直达花盆村。花盆村有两条公交线,一条为Y13,一条为925支菜木沟,公交路线环绕百里山水画廊景区。从北京城六区或从延庆区出发,适合两日自驾游。
根据农业部在“乡村梦想——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国际论坛”上的报告,中国乡村发展存在十大模式,分别为产业发展型模式、生态保护型模式、城郊集约型模式、社会综治型模式、文化传承型模式、渔业开发型模式、草原牧场型模式、环境政治型模式、休闲旅游型模式、高效农业型模式。
3.1.1 花盆村产业发展型模式分析
产业发展型其特点是产业优势和特色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化水平高,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花盆村背靠大山,境内山峦重叠,有丰富的山林物资,野菜、果树、动物等,比较容易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进而实现产业带动村落发展。
3.1.2 花盆村休闲旅游型模式分析
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模式主要是在适宜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其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花盆村处在“镇景合一”大型国家4A级旅游景区——百里山水画廊附近,并且当地具备关帝庙、花盆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虽然花盆村目前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设施不够完善,但花盆村交通便捷,距离城市较近,并且有人口优势等,可以在此基础上注重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的开发和完善。整体来看花盆村发展乡村旅游潜力较大,适合休闲度假。
通过对以上乡村建设模式的分析,我选择用产业发展型和休闲旅游型两种模式结合的进行农村建设。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快的工作和生活节奏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人们迫切需要释放在心中积攒的郁垒,远离城市,去农村游玩成为了当下人们的主流选择,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可以完美的契合在一起,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2.1 以往农村旅游业发展方式分析
农村旅游产业主要有两种发展模式:其一是以村委会为主的自主开发式农村旅游开发模式,其二是以旅游开发公司为主的农村旅游模式[6]。双方各有缺陷,前者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不足,不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在策划、管理和宣传方面处于劣势,但同时拥有全部的决定权,不被旅游开发公司的规定束缚,利润相对较高;后者正好相反,在方案的制定、人员的培训以及旅游服务方面更加专业,能够带领农村旅游业朝高精尖方向塑造。但相对的,旅游开发公司权力的增加,就意味着农民话语权的减少,当地村民往往被动地成为了旅游开发的客体而非主体,并且外来的强势资本与弱势农民群体之间难以实现平等对话,致使大量经济利益从当地流走,难以形成良性机制[7]。
3.2.2 花盆村旅游业发展方式探索
从促进乡村旅游产业能有更好的作为来讲,加速促进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农旅结合型乡村旅游产业更快发展,不但能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还可以给农业带来新动能,激发农村内生动力,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旅游的积极性,顺带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促进农民增收等益处。
花盆村旅游业发展方式建议多维一体的抱团发展,村委会、开发公司、当地村民等组成开发小组。村委会作为链接的纽带具有非常重要的桥接作用,以村委会作为中间主体,一方面联系乡镇政府,与国家沟通,能在政策和制度上获得支持,可以进行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的转移,让农村实现产业化。农村旅游开发公司提供经济和人才管理上的援助。对当地居民进行有关旅游业的相关教育和培养,不但能推动农村产业的优质发展,也促进乡村产业振兴进而实现乡村旅游的提质升级。
3.3.1 花盆村旅游业建设商业分工
政府分工:提供闲置土地,出台政策扶持花盆村旅游业的发展,设置奖励机制、成立专项拨款给当地村民以及管理外来企业,在不过度开发环境的情况下建设乡村,外加以政府渠道宣传推广当地乡村旅游。
村民分工:在政府的补贴下,将村落空余和闲置房屋打造成民宿供游客居住休息,为游客提供旅游规划以及线路等引导工作。
企业分工:旅游开发公司建设中心游乐场(例如北京欢乐谷、郑州方特欢乐世界等方向),周边企业建设小娱乐设施,比如在地势允许有落差的地方修建蹦极场地、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打造漂流景点等。
3.3.2 盈利模式思考
建设游乐场的大企业主要的获利来源为门票、景区内商店及餐饮、娱乐等;小企业则打造周边小型游乐设施,依靠门票、娱乐设施等获取收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游客购买门票提成、农业土特产的贩卖以及果园菜园等采摘园的收入。
3.3.3 运营模式探索
构建旅游圈:分期进行建设:一期实验阶段,最先打造的是核心的大型游乐园。游乐园设施初步建设小型过山车、观光塔和小型超市等初具规模,逐渐外扩。对比两个项目的运营情况,若过山车更受欢迎则建设跳楼机,若游客对观光塔更感兴趣则添加富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表演,比如关帝庙的传说改写成话剧或评书形式等;二期是经过对周边山地的考察,寻找合适的地方打造采摘园和动物园(无大型野兽),在靠近河流的地方成立漂流项目,在坡度适宜的地方修建蹦极项目等;三期则是根据游客的意向进行项目的优化和拓展,以及配套设施例如周边的餐饮、商业、娱乐等。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旅游用户分析报告》可知,从2012年至 2019年末,国内乡村旅游接待的游客总数从7.2亿人次增长到了 2019 年的 35亿人次,但从2020年开始,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国内旅游市场遭受较大冲击。一开始国内旅游人次有显著减少,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工作推进、疫情防控态势的稳步好转,2020年下半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迎来复苏期。伴随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城乡居民被抑制的需求将持续释放,农村旅游业因其种种优势成为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手段[8]。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相比无论在基础设施、教育资源还是收入福利等方面都还存在着显著差距。政府主要从政策的角度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企业带来的经济支持属于双赢的投资,村民自身也要积极参与,努力提升文化水平,提高素质教养,三方协同合作,共建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