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阐释

2023-02-23 08:28杨文利袁学哲
现代交际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明思政生态

□杨文利 袁学哲

(四川轻化工大学 四川 自贡 643000)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这次会议正式确立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地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推动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指南,认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任务,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生态责任感和使命感。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核心内涵、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三个维度出发,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做出阐释。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涵

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学界尚未达成一致。总结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提出的“六项基本原则”,其核心内涵如下:

1.生态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1]这一论述科学地回答了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克服了“人类中心”的认识弊端,强调了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自然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人类应保护好、呵护好、守护好大自然。在生态自然观引领下,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显著成就。例如:2022年4月18日,中国首个国家植物园在北京正式揭牌、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藏羚羊”野外种群增加、“云南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每位社会成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2.生态发展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厘清了人们对“生态至上”与“经济至上”的片面认识,深刻揭示了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思想也指导我们走绿色、循环、低碳的经济发展道路。以往片面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唯GDP论英雄”,发展传统粗放型经济,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导致自然资源损耗较大,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频频发生,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不协调。新时代背景下,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既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发展的“涸泽而渔”,也不是简单地追求生态保护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携手共进。

3.生态民生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4],饱含了对生态民生的关切,彰显了“人民至上”的情怀,强调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青海考察时,反复强调“坚守人民情怀,紧紧依靠人民,造福人民”[5]。当前,部分地区固体废弃物污染、水体发臭发黑、垃圾围城、乱排乱放等现象时有发生,侵蚀着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活环境的感受。应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理念,坚守生态底线,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民生福祉。

4.生态系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3],科学地界定了生态系统的各要素是唇亡齿寒、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形象生动地阐释了山、水、林、田、湖、草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也告诉我们生态环境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坚持整体论,立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把生态系统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谋划,更好地尊重自然规律,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应摒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生态环境治理做法,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系统性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各要素。

5.生态法治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6],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严密的生态法治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制定和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让法律成为斩污护绿的“利剑”。相关部门严肃查处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例。如洞庭湖非法矮围、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宁夏无序野蛮开采等,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例时有发生,究其根源是部分公民生态法治意识薄弱。因此,“十四五”时期,要始终保持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定力,用刚性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保障生态环境,绝不姑息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否则必将受到严惩。

6.生态全球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创造性地提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7],厚植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化解全球生态危机开出了一剂“良药”。面临严峻的全球生态环境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扮演着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的国际角色,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如中国向世界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面对严峻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只有全人类手拉手并肩前行,让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全球生态文明之路方能行稳致远。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关键课程,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丰富而深刻。

1.时代价值:有助于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科学指南,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影响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心怀“国之大者”,自觉肩负起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大任。一方面,大学生正处在“拔节孕穗期”,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大学生可以体悟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度”,即对古今中外历史经验的深刻反思和总结;还可以感悟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广度”,即全球治理视野和破解全球性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另一方面,有助于引导大学生从日常点滴小事做起,把自身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将个人的价值实现与美丽中国的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同时,大学生能够以自己的行动感染同辈群体、家人,以增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效能,让更多的社会成员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投身建设美丽中国,从而汇聚成建设美丽中国的涓涓细流。

2.课程价值:有助于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丰富生态文明教育内容,为高校思政课注入新鲜血液,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通过课堂教学,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破高校生态文明教育内容陈旧、枯燥、单一的窘境,扭转高校思政课带给学生的“枯燥感”“苍白感”“无力感”,点燃学习生态文明知识的激情。其次,通过网络媒体,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增强学习吸引力。传统的思政课“我讲你听”的模式,难以引起大学生的共鸣,缺乏吸引力,应当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网络媒体,让青年大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得懂、听得进。最后,通过社会实践,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导青年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实践中“消化”生态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将生态文明意识外化于行,在实践中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深悟透、弄懂做实。

3.育人价值: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时代大任的新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内容丰富、意蕴深远,应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培育“生态新人”。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受错误思潮的影响,不少大学生的生态素养亟待提高,部分大学生在“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固守人与自然对立的思维模式,将自然看作满足自己需求的“工具”,掠夺式获取自然资源。就此而言,思政课教师要科学地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然观,同时结合具体案例,唤醒大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之情。毋庸置疑,青年大学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担当时代大任的新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进路

当前,要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从课堂教学、网络媒体、社会实践三个维度下功夫,具体实践进路如下:

1.发挥主渠道功能: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

目前,要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应以课堂为主阵地,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材内容,深入分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

第一,“原理”课重点分析生态系统观、生态发展观、生态民生观。具体如下:其一,“原理”课与生态系统观相契合。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在阐述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时,可以引入“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观点,引导大学生正确地认识整体和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其二,“原理”课与生态发展观相契合。教师在分析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关系时,可以引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点,引导大学生既要看到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对立方面,也要看到两者之间的统一关系。其三,“原理”课与生态民生观相契合。在讲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时,教师可以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引导大学生了解人民群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力量,讲清楚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厚情怀。总之,应在“原理”课中融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观、发展观、民生观,帮助大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物,两者之间是有共同之处的。

第二,“道法”课侧重把握生态自然观、生态法治观。“思想道德与法治”课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契合点体现在生态自然观及法治观。尽管“道法”课并没有针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门论述章节,但不难发现,两者之间有很多的契合之处,主要体现如下:其一,“道法”课的道德教育部分,蕴含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自然观”。教师在讲解道德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引入“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大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体相连的,要“顺天时,尽地利”,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二,“道法”课的法治部分,蕴含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法治观”。教师在讲解法治部分内容时,可以引入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制定和修订了一系列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法律,让新修订的法律长出“牙齿”,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法治观。

第三,“形势与政策”课重点阐述生态全球观。“形势与政策”课程与生态全球观相契合,为此,思政课教师可以结合时政热点案例,嵌入“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例如,教师可以引入“绿色冬奥会”时政热点案例,深入分析2022北京冬奥会坚持绿色、共享、开放的理念。还可以引入“碳达峰碳中和”的热点案例,向学生分析在“双碳”政策体系的加快构建下,我国能源、冶金、化工、建筑、交通等正在编制专项行动方案,充分展现了中国作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总之,思政课教师要寻找习近平生态全球观与课程的衔接点,讲好生态文明的中国故事。

2.发挥新平台功能: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网络媒体

在新时代背景下,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网络媒体,使其成为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驱动器”“倍增器”“加速器”。

第一,丰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网络载体。在网络信息时代,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方式被高校运用,为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教育拓宽了新途径。鉴于此,一是要把握好“两微一端”,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例如,建立微信公众号、微博及App移动平台,及时更新、推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常态化。通过借助不同的网络载体,着力发挥不同网络载体的作用,构建全方位、内涵丰富、吸引力强大的网络平台,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学生日常的网络生活,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思考。二是要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短视频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和喜爱。短视频的内容具有自由、传播快等特点,许多官方媒体和机构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可见其影响力之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录制短视频来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理论知识。

第二,搭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题网站。高校应创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专题网站,让学生可以在线学习。首先,专题网站内容要多元化。内容设置上要将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包含相关的专业知识、新闻动态及系列重要讲话等。其次,专题网站要及时更新。及时更新,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浏览网站的频率,还有助于增强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同,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推送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宜宾市考察调研,对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做出的重要指示。最后,专题网站要开辟互动平台。大学生可以就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收获,展开互动交流,理性地表达观点、看法、见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沟通交流,进而深刻地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第三,创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网络教学方法。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课不断创新网络教学方法。具体来说,一是开展网络直播教学。随着网络直播平台的悄然兴起,思政课教师可以打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网络直播课,利用网络直播课的强时效性、交互性等优势,以及跨时空交流的特点,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此外,学生可以利用网络直播平台设置的“弹幕”功能,实时发表看法、观点,打破传统思政课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增强大学生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人翁”意识。二是开展在线教育平台教学。如借助中国慕课、学堂在线、腾讯课堂等,开展在线平台教学,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

3.发挥大课堂功能: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社会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强化社会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9]应引导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真切地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真理伟力和深刻价值。

第一,组织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调研活动。理论知识学习不能脱离实践,思政课教师应对接“第一课堂”,组织社会调研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青年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成效”展开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在实践调研中,大学生可以了解到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引下,我国在稳步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增加清洁能源比重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在“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指引下,腾格里沙漠污染、祁连山生态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洞庭湖区非法矮围等典型案件,以“零容忍”的态度,受到严厉打击。在课堂上,学生最终以图片、视频、报告、文字等形式进行汇报。应通过组织社会调研活动,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价值。

第二,组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社会宣传活动。思政课教师可以抓住重大环境节日这个契机,贯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如6月5日世界环境日,针对“垃圾围城”的现实环境问题,带领大学生到附近社区、街头、企业等地,宣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向居民介绍党和国家制定了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政策,切实地满足大多数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活环境的所需、所盼、所想。再如,6月8日世界海洋日,教师可以带领生态学专业的大学生到沿海附近,针对海洋污染日益严峻的窘境,宣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运用专业知识向社区居民介绍维护海洋资源平衡的重要性、普及保护海洋的小知识。比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将口罩直接扔向海洋可能会导致海洋生物窒息死亡等,号召沿海居民从身边一点一滴小事做起,携手保护好海洋环境。总之,应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宣传活动,使青年大学生成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传播者。

第三,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题研学活动。思政课教师可以利用鲜活的社会“大课堂”素材,如周边植物园、生态博物馆、生态多样性体验馆等场所资源,组织青年大学生开展研学活动,带领青年大学生深入实地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实践成果,进行“沉浸式”“体验式”教育。例如,浙江安吉余村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两山论”的诞生地,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为此,浙江高校可以利用当地资源,带领青年大学生在暑期组织“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社团活动等社会实践,深入实地考察浙江安吉余村,开展现场教学。在研学结束后,鼓励青年大学生以文本、微视频、艺术作品,展开分享交流,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汲取营养。在社会“大课堂”中,青年大学生通过“看、听、思、悟、行”,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入脑、入心,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蓬勃力量,进而自觉主动地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忠实践行者。

四、结语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智慧结晶。立足于高校思政课,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与其相融合,鼓励青年大学生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高度,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精髓要义,不仅能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生态责任感及使命感,还能唤起青年大学生对“美丽中国”的向往之情。唯有如此,方能培养出一批“心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地为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而持续发力。

猜你喜欢
文明思政生态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