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美娟 龙玥彤
(长春理工大学 吉林 长春 130022)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新时代的伟大成就正是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和人民一道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1]。百年以来,我们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在党的团结带领下,和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奋进新时代,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人民群众发挥着重要作用。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各个阶层,抵抗日本侵略者并最终取得胜利的民族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通过的《为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而斗争》指出,应该将全国民众都动员并武装起来,“参加抗战,实行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有枪出枪,有知识出知识” 。抗战之所以取得胜利,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实行了全面动员,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抗日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反对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大团结,迎来中华民族真正的觉醒,提升了民族自信心。而党的报刊正是重要的宣传动员工具之一。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民众共同抗日,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抗战,中国共产党开始考虑在国民党统治区创办党报。第二次国共合作达成后,周恩来等人在南京成立了中共中央南方局,并打算在南京正式出版发行报纸。但是,由于当时南京政府以各种借口拖延中共报纸的出版,新闻出版部门迟迟不给办理报纸的出版登记手续,再加上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当时南京的形势也不容乐观,始终处于危险的边缘,因此报纸并未成功在南京试版。我党的办报人员经过一路辗转,最终到达武汉,并在武汉继续《新华日报》的创办。1938年1月11日,在周恩来和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最终在武汉成功创办了《新华日报》。《新华日报》一创刊,便在国统区宣传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方针政策,动员全国民众进行抗战。作为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第一份党报,《新华日报》以报道新闻、发扬文化、巩固抗日统一战线为宗旨,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政治、军事、经济及文化上的动员号召,激发全民的爱国精神和抗日斗志,将全国民众团结在一起,凝聚起亿万民众的抗战精神,统一了民众的抗战步伐,形成全民抗战的大局面。
揭露敌人在战争中的残暴行径,激发民众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奋起反抗的精神,是战争时期政治动员的最基本方式。[2]全面抗战爆发不久,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我们的政治动员做得不够好,处于被动阶段,还未进行深入、普遍的政治动员,如此是无法取得战争的胜利的。因此,我们若想在武器装备等方面不如敌人的情况下取得抗战的彻底胜利,就必须在政治动员上成为主动的一方,动员起全国老百姓,形成全民族抗战局面。
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在中国无恶不作,所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新华日报》一经创刊就明确指出,“本报愿为一切受残暴的日寇蹂躏的同胞之痛苦的呼吁者描述者”[3],将日军在侵略过程中野蛮行径和残酷暴行的典型事件向民众进行全面细致的报道,以教育百姓、唤醒民众。
在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长达五年半的时间里,日军对陪都重庆实行“无差别”狂轰滥炸,制造了一幕幕惨绝人寰的人间悲剧。尤其是1939年5月3日济南惨案纪念日和5月4日青年节这两天,重庆皆有群众性的集会,日军的轰炸机大肆轰炸,导致人群疏散困难,死伤无数,大火燃烧四五天都不能熄灭。《新华日报》于1939年5月4日立即发表特写,将日军对重庆轰炸暴行所造成的惨象进行了详细的报道——“血肉模糊中,分辨不出人的眼鼻,强烈的痛苦使他们不能丝毫动弹……死者至死都是无辜的”[4],控拆日军的飞机狂轰滥炸是“青天白日下兽性的屠杀”,强烈谴责他们的暴行。此后,《新华日报》对于日军敌机轰炸事实的报道一直在持续,并特别注意其真实性和准确性。
《新华日报》不仅对日军在中国长达五年半的轰炸行为进行报道,也对日军对中国人民造成的伤害,尤其是对中国妇女大肆奸淫、残害的种种暴行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如社论《制止日寇非人暴行》中指出敌寇自进攻中国以来,摧残中国民众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其奸淫暴行竟至八十老妇与十岁幼女亦不能幸免”[5]。观此报道,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怒不可遏,从而激起民众的愤怒,凝聚起全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
此外,《新华日报》还在1938年2月发布多则消息来揭露日寇的兽行,包括1938年2月1日第二版刊登的《敌淫污闵行妇女五百名》、1938年2月3日第二版刊登的《寇军禽兽行为》、1938年2月4日第二版刊登的《暴敌洗劫宣城》等。这些消息真实地将日本侵华的兽行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对唤起国人的民族反抗意识,教育警醒国人不当亡国奴,呼吁国际社会给予中国抗战支持具有强烈的宣传效果。
为在战争中巩固与发展军事力量,军事动员工作丝毫不可松懈。军事武装力量的征集是军事动员的基本方式,对抗战的最终胜利有着重要作用。当时周恩来也指出,军事动员“不仅要动员全国军队开赴前线,并且要动员全民族实行参战”[6],才能汇聚起巨大的力量,争取战争的最后胜利。
七七事变后,西北青年救国会立即组织动员活动,指出各级救国会应该将青年的军事组织创立起来,为抗战的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加紧对于青年自卫军、学生军、青年义勇军、青年壮丁队、童子军必要的军事训练,随时准备出动抗日前线,以担负抗日后备军之任务”[7]。因此,动员青年积极参军是保障抗战力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新华日报》在党的领导下,将动员青年参军和激发青年的历史责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新华日报》多次专门面向青年发出参军救国的号召。文章指出,对于处在抗战第二阶段的我们,应将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发动全民抗战,这正期待着我们青年学生去完成”[8],同时号召全国的青年学生抗战到底。《新华日报》还向青年详细分析国家面临的局势,指出全国最优秀的青年应担负家国重任,挥洒自己的热血,参军抗日,保卫家国。“优秀的青年人才不能坐着等待亡国奴的悲惨命运,等待敌人的屠杀和蹂躏……要用自己宝贵的热血和头颅去保卫自己,保卫祖国的独立和自由。”[9]同时,《新华日报》还根据军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鼓舞青年参加空军。1938年3月16日,《新华日报》在社论《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财力增强抗战力量》中明确指出,“不仅要动员成千成万的英勇青年到军队中去,我们还要鼓励大批的青年到空军中去,扩大我们有光荣战绩的空军”[10]。这些宣传让中华民族中优秀的、民族意识最强的、最英勇的青年,担负起争取祖国独立解放的神圣责任,增强了抗战的力量。
《新华日报》为动员青年参军报国,曾发表多篇青年自愿入伍、主动从军的信息进行宣传与动员。自1939年开始的五年内,此类消息共有200多条,这中间仅1939年一年就有65条。这些文章积极倡导青年参军参战,使青年热血沸腾,许多青年人怀着满腔救国热情纷纷参军参战,勇敢奔赴抗战前线。“只要当地有抗日武装,青年就在那里面起了极大的作用……越是战斗激烈的地方,青年越是热烈。”[11]
《新华日报》的宣传对动员青年抗战、征集武装力量产生了极大影响,青年纷纷主动投军,对当时的从军热潮起到了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开始抗战的几年间,“有几十万青年参加了军队,青年成了八路军、新四军的主要来源”。“在新四军里担负指挥领导责任的干部,很多是二十三岁以下的青年,连级以上干部中有三分之一是青年,班排两级干部青年占二分之一以上。”[12]
“现代战争的胜负,不仅决定于前线的战斗,同时也决定于后方的生产,不仅决定于军力,也决定于经济实力。”[13]122抗战期间,战争所依赖的军事力量必须以经济的力量为基础,而国内的经济在日军的侵略下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中,部分工业生产因被破坏而停滞,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大幅度降低,工业物资补给面临极大的困难。在农业方面,沿海一带的肥沃土地大都沦为战区,农村出现了大量的荒田,粮食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激发工人生产热情,鼓励农民生产十分重要。为了保障抗战时期的粮食和日用品补给,充实抗战力量,《新华日报》发挥宣传动员作用,发表了许多报道来鼓励战时工业建设和农业生产。
“增加生产是关系抗战前途和民族存亡的伟业”[13]122,而增加大后方的工业生产必须提高工人生产积极性,激发工人的生产热忱。在鼓励工业生产方面,毛泽东曾亲自号召全边区发展工业,“要打倒日寇,必需工业。要中国民族独立有保障,必需工业化”[14]。抗战时期,《新华日报》从团结抗日的大局出发,对工人运动展开宣传和政治指导,以确保提升工人生产积极性,助力前线物资供给,实现抗战的最终胜利。
《新华日报》发表大量社论和重要文章,论述发展战时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重大意义,激励广大的工人努力生产抗战所需物资。如1938年1月30日,社论《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指出,为了国家独立,拥有强大的国防工业极为重要,而我们有工厂、原料、技术干部和熟练的工人,是有能力建立强大国防工业的。文章提出七点具体可采取的步骤,助推国防工业的创立,激发工人的生产热忱。随后,《新华日报》又陆续发表多篇宣传战时工业的文章,如《努力奋斗,增加生产》《发展纺织工业,保障战时需要》,反复强调发展战时工业,特别是发展国防工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激励工人投入生产。
同时,《新华日报》还将动员广大工人积极投入生产作为宣传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华日报》指出,在反法西斯侵略战争中,工人阶级起着极端重大作用。“现代战争的胜利,不仅决定于前线的战斗,同时也决定于后方的生产。前方一个士兵的战斗,需要后方几个工人生产的支持,因而工人的生产,对于战争,更有着决定的意义。”[15]此后,《新华日报》又发表了许多有关工人运动的文章,激发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新华日报》读者信箱中一位工人说:“我们抱着多造一颗子弹,可以多打死一个敌人,早日收复失地,拯救我们在敌人蹂躏下的同胞的志愿,忍受着每天十二小时的工作……来为国家服务。”[16]《新华日报》还鼓励工人提高劳动效率,助力工业发展,争取抗战的最终胜利。
在农业生产方面,国民政府曾号召扩大春耕运动来发展战时的农村经济。为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同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38年3月5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论《扩大春耕运动》。文章指出,我国为实现长期抗战的胜利,必须有巨量的粮食供给,而能推动实现这一理想的力量,便是农民和土地。因此,该篇文章呼吁将汉口发起的春季耕种运动扩大到全国去,希望广大农民扩大自己的耕地面积,多多收获粮食。文章还发动难民垦荒种植,以达人尽其力、地尽其利,充实抗战力量的目的。这次动员后的三个月,《新华日报》于1938年6月5日发表文章《边区安定县的春耕运动》,对于安定县春耕开荒的过程和成果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和鼓励,鼓励农民更好地开展耕作任务。
同时,《新华日报》还搭配漫画鼓励农民扩大生产。如张谔创作了漫画《扩大生产运动,增强抗战力量》,画中一个士兵一只手里抱着许多武器,另一只手中的武器指着被吓倒在地的敌人,在这名士兵的上方是一位怀捧着大把稻谷的农民。武器和稻谷将敌人吓得瑟瑟发抖,体现出农民的粮食和士兵的武器同等重要,可以为抗战提供强大的支撑保障作用。大后方的农民看到《新华日报》的动员后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据《新华日报》报道,陕甘宁边区积极响应生产运动,表示“抗大准备生产佃粮三千余石,边区各机关种地三千六百垧……我们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定能够战胜敌人”[17]。
除此之外,《新华日报》还进行一系列将战斗与生产相结合的报道,包括为动员生产而举办的各类竞赛活动和生产工作,如《陕北将办农贷》《坚持抗战到底,扩大春耕宣传》《陕北关中区春耕运动蓬勃,各地入迁难民踊跃生产》《晋冀鲁豫地区布置春耕工作》《汉口今晨举行春耕宣传大会》《江北土地陈报处昨举行成立典礼》等等。这些文章动员广大农民扩大春耕,多种粮食支持抗战,同时号召广大民众投入农村、深入农村,努力建设、发展农村经济,为解决战时粮食问题做出重要贡献。
日本在战时致力于迅速摧毁中国人的国民精神与战斗意志。面对这种情况,1939年,国民政府宣扬不仅应动员国内一切之物资与人力,还一定要动员全国国民之精神,要“善用精神的特长,来补充物质之不足”[18]。因此,必须重视起文化动员在战争中的作用,广大文艺家创作抗战散文诗歌,以笔为剑,运用诗歌散文等文化力量在精神上坚定民众的抗战必胜信心。
在抗日战争时期,诗歌成为宣泄情绪最为直接的文艺形式,同时也成为动员人民打击日寇汉奸和坚定抗战必胜信心的重要文艺武器。这些诗歌作品发挥了动员群众的抗日宣传作用,坚定了敌后根据地群众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勇气。如著名诗人臧克家在《血的春天》中就诵道,“敌人脚踏的地方/已经没有了春天!”“一把复仇的火苗/追起东风”[19]。短短几行诗歌却能直击灵魂,引人愤慨。诗人艾青的《我们要战争——直到我们自由了》,诗歌朗朗上口,动员人们高举血染的旗帜,用战火打败侵略者,并多次对民众进行动员,指出“我们要战斗呵”[20]。1942年10月9日,诗人戈茅发表诗歌《不能平静,不能旁观》,诗歌运用排比形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气势庞大。诗歌指出如果没有胜利,人们就不可能拥有自由,因此我们不能平静,也不能旁观,应当动员民众行动起来。此外,还有许多诗歌,如1938年4月15日冯玉祥的《当兵》、1938年7月29日侯甸的《反侵略进行曲》、1942年5月28日华严的《暴风雨》、1942年7月3日天一的《法西斯蒂,我仇恨你!》等,都对民众进行了抗战动员,千百万青年被鼓舞激励,“许多文艺青年投笔从戎,奔赴前线”[21]。《新华日报》切实通过文艺的力量动员了广大的群众团结起来、抗战到底。
在抗日战争中,抗战漫画承担着视觉宣传与战斗动员的重要责任。《新华日报》刊发了许多抗战漫画,这些漫画也激发了民众抗战到底的决心。如1938年1月25日胡考所作的漫画《游击战给敌人的打击》,漫画将敌人被打击后的狼狈模样描绘得十分细致,突出游击战的作用,同时给予民众抗战信心与抗战决心。再如漫画《中日民众联合起来打倒日寇》,漫画中由远及近的人都举起自己强壮有力的臂膀并紧握成拳,整幅画面的大半部分都被这些臂膀占据,表达出民众誓要打倒日寇的决心。整幅漫画充满力量,表达了抗战到底的决心,同时也能影响并带动民众团结一心,共同抗战。1942年3月8日,华莱发表漫画《纪念三八节要加紧反法西斯运动》,漫画在正中间的位置,画着一位充满自信的妇女,妇女高举起一只手臂,脚下踩着丑恶的法西斯势力,象征着我们终将战胜法西斯,取得胜利。该漫画画风大气磅礴,凸显出妇女的力量,给看漫画的人强大的自信,让妇女们正视自己,动员妇女发挥自己的作用,勇敢抗日,最终打败法西斯。同时,《值得纪念的“一二八”抗战》、1938年3月23日的《妇女参战》、1938年4月8日《我国空军的英姿》、1942年5月1日《击溃法西斯主义》等漫画作品,因其通俗易懂,成为抗战文化动员中极其重要的宣传手段和有力武器。抗战漫画的动员非常成功,为唤醒大众、激发斗志,鼓动杀敌情绪,振作民族精神,争取抗战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22]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中国共产党利用党报党刊动员民众,鼓舞抗战士气,在抗日救亡的宣传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发行的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它在全面抗战时期的政治动员中,揭露日军的残酷暴行,激发民众奋起抗战;在军事动员中,号召征集武装力量,激励青年参军报国;在经济动员中,鼓励工农业生产,解决后方生产问题,保障前线的物资供给;在文化动员中,帮助民众树立抗战必胜的信心,为民众构建心理上的防线。《新华日报》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人民的指路明灯,为国统区的抗战民众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抗战的动力,为争取抗战胜利做出巨大贡献。全面抗战时期,《新华日报》的文章所形成的动员民众抗日的话语体系,不仅实现了当时《新华日报》报道新闻、发扬文化、巩固抗日统一战线的办报宗旨,也为今天我们继续发展党报党刊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发展,新时代的党报党刊相比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所处的环境已经十分不同了,媒体形式开始多样化,媒体的格局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无论媒介怎样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仍需要发挥动员的力量,动员全体中华儿女,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凝聚力量共筑中国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党报党刊等主流媒体要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应跟紧时代、不断提升,“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实现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23]。在党的二十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4],强调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主流价值观。因此,在新闻内容的传播过程及新闻报刊的发展中,党报党刊要始终坚守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精神动力、提供宣传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