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娟 刘 泽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20 年,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我国实现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1]这意味着脱贫攻坚的重点从脱贫转向了防范返贫。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如何有效消解脱贫户尤其是不稳定脱贫户的生计风险,确保脱贫成果更加长效稳固,是今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中之重。
当前,我国许多脱贫户会因自身存在的不稳定因素和外在的不确定性风险,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贫困脆弱性。基于此,周迪等[2]提出脆弱性脱贫理论,即脱贫户受到风险冲击,因缺乏资产的缓冲与保护而导致其重新退回贫困线以下,出现脱贫又返贫的现象。贫困脆弱性是农户遭遇风险冲击与其抵抗能力相较量的结果,贫困脆弱性越大,农户抵御风险冲击能力越小,则返贫可能性越大。因此,防范返贫一般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提前预测,降低风险冲击。脆弱性是一种前瞻性概念,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可以被预测,因而存在提前预测脆弱性以降低贫困形成的可能性。祝建华等[3]从风险投资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可以发送失误预警的机制,提前规避高风险投资理财风险,建立家庭成员健康档案,通过定期体检、家庭医生预约上门等,及时给居民发布健康预警信息,做好健康预防。刘涛[4]则从数字化角度出发提出建立返贫预警数字化平台监测机制,设立自主申报通道,实现群众在线反馈贫困信息,同时积极调动有关部门实现返贫预警信息共享,采取“线上研判+线下网格”相结合的方式排查贫困,最终达到动态的返贫监测。崔路路等[5]提出,采取“线上研判+线下排查”并行模式,由监测主体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数据更新,监测农牧民经营状况、收入变动,医疗、教育、水电、金融等费用支出走向,设定预警机制,一旦费用支出超出或收入低于某条标准线,预警机制及时启动,并在线研判监测对象数据演变态势,划分风险等级。二是提高抗风险的能力。当农户遭遇风险冲击时,其生计资本会出现下降,但农户自身带有一定抵御能力且在风险冲击下也会形成新的防御能力。当风险冲击与抵御能力之间进行较量时,生计风险冲击过大,农户缺乏应对能力时,就会形成贫困脆弱性,反之不会出现返贫现象。因此,可以通过提高风险应对能力防范返贫。何植民[6]提出,要通过推进农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脱贫人口各项生计资本能得到相应积累,从而消弭脆弱性媒介,提升脱贫“脆弱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郭露等[7]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农户可以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来有效降低家庭的贫困脆弱性且实现阻断返贫。陈志等[8]通过研究发现,政府补贴在短期内会降低农户贫困脆弱性,但长此以往会使农户产生依赖,导致自身创收能力变弱,只有进行可持续生计类帮扶才能有效提高农户抗风险能力,抑制脆弱性呈现。
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起“风险—脆弱性”的理论框架,从导致贫困脆弱性的源头——生计压力出发,剖析生计压力冲击产生的生计风险,厘清生计风险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机制,并针对贫困脆弱性的不同致因,建立起精准多维的抗逆力,进而提出相应的防范返贫措施。
随着学界由事后贫困转向对事前贫困的关注,逐渐形成了诸多内涵丰富的贫困治理理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可持续生计理论[6]。目前,被广泛应用的是以英国国际发展署(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为代表的发展研究机构和非政府组织提出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见图1),强调影响农户生计的不同因素之间的多重性互动作用[9]。
图1 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
早在1986 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就提出了风险社会的概念。他认为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6]。基于可持续生计理论,笔者认为,影响农户生计的风险因素会造成农户人力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减损,从而使农户在日常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面临来自个体及外部的共同风险,如患有疾病、家庭劳动力生病、遭遇极端天气、资源匮乏、通货膨胀等[10]。世界银行在2001 年正式提出贫困脆弱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在风险冲击下,个人或家庭未来的福利下降到某一社会公认水平之下的可能性[11]。贫困脆弱性不仅与家庭拥有的资产现状(应对风险的能力)有关,而且与家庭或个人面临的风险类型、大小及风险暴露的程度密切相关[12]。风险往往源自各种生计压力,其通过减损农户的生计资本,迫使农户处于自然风险、社会风险、金融风险等多种生计风险交织的状态,从而导致贫困脆弱性的产生。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构建了“风险—脆弱性”理论分析框架,以探究贫困脆弱性的形成机制,如图2所示。
图2 压力—风险—贫困脆弱性循环路径
2.2.1 风险初显
贫困脆弱性最初起源于农户所遭受的生计压力。在环境压力、经济压力和社会压力相互交替或同时作用下形成风险冲击,表现为农户面临各种各样的生计风险。农户在遭遇生计压力威胁时,通常具有一定的规避风险行为。相关研究表明,发展中国家农户尤其是贫苦农户,其风险规避倾向比一般的经济主体更强[13]。农户普遍会在生产经营中采取风险规避措施来防止收入的剧烈波动;遭遇风险冲击时,绝大多数农户会考虑如何规避风险而非获利。而随着多种压力的交替冲击,一部分风险在农户自身抵御能力和外部环境抗衡之下消散;另一部分风险则因冲击过大、农户抗逆力不足,最终外显。
2.2.2 风险抗击失败
2.2.2.1 风险叠加机制
生计压力作用下农户爆发出某一生计风险,由于自身抵御能力不足及生计资本风险之间彼此影响,继而引起5 个生计资本方面的风险互为因果,导致生计风险螺旋式上升,最终形成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风险集合体。例如,自然灾害导致农户收入降低,交不起学费,进而导致人力资本降低。
2.2.2.2 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
农户对抗风险的方式较多,如可以依靠政府提供的资金补贴和扶持政策来对抗风险,或通过金融市场来分散风险。但目前,我国农户分散风险的方式还停留在通过亲戚朋友及邻居的互相帮扶来实现。当面临突如其来的事故和大额消费时,缺乏有效的金融市场和手段来分散风险,防范机制不够健全。此外,我国多数农户对外部市场环境及政府政策不熟悉,难以通过有效判断,利用政府提供的资金补贴和扶持政策来对抗风险。
2.2.2.3 治理失灵,执行偏差
当前,我国部分脱贫户对防范返贫缺乏全面认知,再加上基层组织对当地农村实际情况了解有误差,导致相关政策在实际执行时不能“对症下药”,使预估的治理生计风险政策的既定目标无法实现,甚至导致其他风险的爆发[6]。由此可见,治理失灵、政策执行的偏差会引发贫困脆弱性的形成。
2.2.3 风险积累与扩散的结果:贫困脆弱性形成
在生计风险冲击过大,风险叠加、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和风险治理失灵、执行偏差三重因素作用下,农户形成贫困脆弱性。不同类型的生计风险还会造成具体农户贫困脆弱性的形成机制不同。例如,我国北方地区在夏季易遭遇旱灾,使农户自然资本受到损失;而南方地区在夏季则可能经受梅雨天气的影响,由此引发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导致农户物质资本受到严重破坏,影响其生产生活。此外,处于贫困脆弱性之中的农户更易受到生计压力的威胁,且往往因抵御能力不足而形成新的风险冲击,最终加深贫困脆弱性。
笔者以DFIP建立的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从生计资本和生计压力两个维度选取8 个一级指标、31 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农户贫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笔者采用熵值法计算得出各项指标权重值,再通过综合指数法得出每个调查对象的贫困脆弱性综合得分,计算公式为
表1 农户贫困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
式(1)中:S为贫困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数,Pi分别为调查对象的第i个指标的无量纲量化平移后的值,W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m为评价指标个数[14]。
该研究数据来自2021 年对安徽省濉溪县、庐江县、金寨县、蒙城县、岳西县和阜南县6 个县农户的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450份,收回问卷450卷,有效问卷435 份,有效率为96.7%。其中,濉溪县106 份,庐江县100 份,金寨县20 份,蒙城县32 份,岳西县98 份,阜南县79份。
样本农户的基本信息:受访的435人中,18~44岁的有123 人、45~64 岁的有200 人、65 岁及以上的有112 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8.300%、46.000% 和25.700%。这些受访人中,低保户有60 人,非低保户375 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4.000%和86.000%。在受教育程度方面,文盲、小学学历、初中学历、高中或中专、大专及以上的人数分别占总人数的14.943%、33.563%、32.644%、11.724%、7.126%。由此可见,受访人的总体学历程度不高,文盲、小学学历和初中学历的农户居多。同时,通过差异性检验发现,受教育程度是导致生计压力变化的主要原因,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其遭受的环境压力和经济压力越小。
选取的安徽省濉溪县、庐江县、金寨县、蒙城县、岳西县和阜南县的贫困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数、生计资本值和生计压力值如表2 所示。从整体来看,贫困脆弱性均值为0.003 1,为正值,说明样本农户应对风险能力低于其所遭遇的风险。从生计资本来看,金融资本指标的均值最高(为0.000 7),自然资本指标的均值最小(为0.000 2),由此可见,给家庭带来冲击的主要是金融资本风险。生计压力值方面,经济压力指标值最大(为0.000 6),社会压力指标值最小(为0.000 2)。
表2 农户贫困脆弱性统计结果
通过实证研究得出,导致贫困脆弱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压力导致的金融资本风险以及由此引发的农户受教育难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防范返贫风险的出现。
政府应加强对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的宣传,让农户了解解决子女学费的新渠道。此外,利用开学前后等重要时机,组织开展劝返复学专项行动,针对学生辍学原因,因地、因家、因人施策,采取精准化帮扶措施,综合运用感情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方式,切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
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如通过标语、公益广告牌、电视宣传栏目等,强化农户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接纳、支持,尽可能使子女至少接受完职业高中的教育。此外,要积极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强脱贫地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基础能力建设,因地制宜培育促进农村特色产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