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蓓红
2月恰逢立春,俗话说:“立春一日,百草回芽。”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但是此时气温仍较低,在关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暖;春节假期结束,及时调整作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冬春季节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要注意预防传染病。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广大居民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继续保持警惕防;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人群不建议出行;春节后,陆续复工复学,要注意:
●加强自我防护,做好日常健康监测,科学佩戴口罩,掌握个人防护技能,注意手卫生。公共场合应尽量与人保持一米以上社交距离。
●如到医疗机构就诊时佩戴好N95口罩,尽量通过线上方式获得医疗机构的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建议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及时全程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家庭和办公场所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去医院进行治疗:(1)呼吸困难或气促;(2)经药物治疗后体温仍持续高于38.5℃,超过 3 天;(3)原有基础疾病明显加重且不能控制;(4)儿童出现嗜睡、持续拒食、喂养困难、持续腹泻或呕吐等情况;(5)孕妇出现头痛、头晕、心慌、憋气等症状,或出现腹痛、胎动异常等情况。
“节后综合征”是指人们在假期结束后出现的各种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如在假期后的两三天里感觉厌倦,提不起精神,导致上班的工作效率低,甚至有不明原因的恶心、眩晕、肠道反应、神经性厌食、焦虑、神经衰弱等。那么,春节假期结束,我们该如何克服“节后综合征”呢?
合理安排起居,生活有规律。春节假期结束后,尽快调整回正常的起居时间。晚上不要熬夜,早上闹钟响了就起床,快速让自己清醒过来。另外,睡前不要让大脑过度兴奋,可播放轻音乐或喝一杯热牛奶助眠。
春节的餐桌上少不了大鱼大肉,很多人因此肠胃负担过重,节后要及时调整饮食结构。节后几天喝点杂粮粥有助于受损肠胃的恢复,小米南瓜粥、百合莲子粥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如果吃得过于清淡,也会造成微量营养素和优质蛋白质摄入量不足,因此,应注意营养搭配。
有些人假期一结束,就迅速投入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给自己很大的压力,这样做反而容易焦躁不安,难以集中精力。其实,节后短时间内不宜开展强度过大的学习和工作,应列好计划,循序渐进,慢慢调整状态。每天工作一段时间后,还可以通过闭目养神、聆听一些舒缓的轻音乐等方式调整身心。
运动不仅能使人心情愉悦,还能消除疲劳、提神醒脑、改善睡眠,可以有效地帮助调节假期后的精神状态。可以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运动,如轻快地步行、慢跑、打羽毛球等,使疲劳的身体状态得到调整,更有活力地开展节后工作。
冬春季节是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这些传染病大多都是呼吸道传染病,可通过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该病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其主要通过空气中的飞沫、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传播。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
该病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见于3~15岁的儿童。患儿在发病初期常有发热、倦怠、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呕吐、头痛、结膜炎、咽炎等症状,整个病程需1~2周的时间。
该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传染性很强。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性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
预防冬春季传染病,要做到:
避免受凉。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传染病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
注意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流行期间如出现流感样症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
增加营养。补充营养,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饮食注意营养均衡、易消化,发病前期以清淡为主,同时应注意多饮水,以白开水为主。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多参加户外活动,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提高身体抗病能力。
讲究卫生,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咳嗽、打喷嚏时应使用纸巾,避免飞沫传播;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不随地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