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博
(中宁县良种繁育场,宁夏 中卫 75510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种植领域发展迅速。近年来,社会各界十分关注小麦种植领域。小麦种植人员要意识到处理技术对小麦种植的积极作用,通过应用有效的技术提高小麦产量,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种植效率。同时,需明确认知小麦种植的发展趋势,迎接时代挑战。
第一,有利于防治病虫害。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有地老虎、金针虫等。种植人员在小麦播种前有效处理小麦种子可以达到解毒、避毒的作用。同时,地面上的害虫有蚜虫、稻飞虱等,使用种衣剂可以有效驱赶害虫,避免感染季节性害虫[1]。
第二,有利于提高小麦种子的抗逆能力。种植人员对小麦种子拌种能为小麦生长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促进小麦长出强壮的根系,有利于小麦抗寒、抗倒伏等。同时,后期合理规划小麦的种植模式,优化小麦的种植栽培技术,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增强小麦种植的科学性[2]。
种植小麦前,种子的选择十分关键。优质的小麦种子能为后期增收提供保障。劣质的小麦种子会降低产量,对小麦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诱发病虫害,导致小麦枯萎死亡。
选择良种对提高小麦产量具有十分显著意义。我国地域辽阔,种植小麦的地区较多。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和地形存在差异,适宜种植的小麦品种不同。种植人员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小麦品种。小麦种植者除凭借自身经验判断外,还可以向当地小麦种植专家学习挑选小麦种子的具体措施,保障小麦产量与质量[3]。
选择小麦种子的过程中,种植者要仔细甄别,注重小麦种子的质量检查工作,确保种子没有发霉。尽量不要在一家购买小麦种子,可以对比挑选多家生产商,比较不同商家的小麦种子价格及质量,挑选品质高、口碑好、性价比高的小麦种子。在保障小麦种植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省经济成本,保障小麦增收[4]。
种植小麦前,为有效保障种子的实际出芽率,要对种子进行晾晒及拌种处理。科学的拌种处理技术可避免小麦出现烂根、倒伏等情况。种植者需强化对小麦种子处理技术的应用,保障小麦产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在正式播种前需将小麦种子摊放在凉席上,堆放的厚度以5~7 cm 为佳,连续暴晒24~48 h,直至触碰种子发出响声。在晒种过程中,要经常翻动小麦种子,确保所有种子均匀吸热,进一步提高种皮的通气效果,达到提高小麦种子活力、提升发芽率的目标。晒种的地点不能选择铁板或沥青路面,否则会因温度过高伤害小麦种子,影响种子发芽率[5]。
2.3.1 药物处理
第一,种衣剂拌种。种衣剂具有综合效果,可起到防治病虫害与杀菌的作用,实现增产目的。将小麦种子和种衣剂按照50∶1 的比例拌匀后即可播种,在拌种过程中要严格控制药剂、小麦种子与水的比例,使小麦种子表面形成较为均匀且牢固的药剂薄膜。为此,在种衣剂拌种过程中要选择功能性较强的专用机器,拌种完成后需晾晒一段时间,再将种子放入透气性较好的袋内保存。实践表明,应用种衣剂拌种会对种子发芽率产生一定影响,为此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提高播种量[6]。
第二,助壮素拌种。通常50 kg 左右的小麦种子可用20 mL 左右的助壮素拌种,并喷水2~3 kg,均匀拌种后即可晾干播种。另外,可选择助壮素溶液浸泡种子,1 kg 小麦种子可选择100 mL 的溶液,浸泡5~10 h后捞出晾干,等待播种[7]。
第三,矮壮素拌种。应用此种拌种方法可起到较好的抗倒伏效果。在正式播种前,应均匀喷洒矮壮素溶液,之后堆闷,观察到小麦种子完全吸收药液后即可播种。
第四,多效唑拌种。种植人员可根据小麦种子与种植地的实际情况,选择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拌种。若选择的小麦种子为100 kg,需堆闷5 h 左右,待完全晾干后即可播种,确保小麦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具有较好的抗旱性能、耐寒性能,起到促矮抗倒的作用。
第五,微生物菌剂拌种。播种小麦种子前,可根据种植面积选择适量的微生物菌剂兑水拌种,剂量为22.5~30 kg/hm2。将微生物菌剂与小麦种子均匀混合播种,起到促进小麦种子根系生长的效果[8]。
第六,氯化钙浸种。将小麦种子均匀放置在0.25%氯化钙溶液中浸泡24 h 后捞出晾干,达到最佳出苗效果,提升小麦种子的耐旱能力。
第七,小苏打浸种。将小麦种子均匀放置在0.1%小苏打溶液中浸泡48 h 后捞出晾干,缩短小麦成熟时间,达到高产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小苏打浸种不适用于盐碱地,使用范围受到限制[9]。
2.3.2 肥料处理
第一,磷酸二氢钾浸种。可将小麦种子均匀放置在0.5%磷酸二氢钾溶液中浸泡6 h 后捞出晾干,加强小麦幼苗期获取营养物质的能力,促进幼苗生长,达到安全越冬的效果。
第二,硫酸锌浸种。以50 kg 的小麦种子为例,取用50 g 硫酸锌与适量水融合,将硫酸锌溶液均匀喷洒在小麦种子上堆闷4 h,有效避免小麦生长过程中长时间缺锌。另外,可将小麦种子均匀放置在1%硫酸锌溶液中浸泡12~24 h[10]。
第三,硼砂(硼酸)浸种。以50 kg 的小麦种子为例,可取用10 g 硼砂与5 kg 的水融合,形成0.2%硼砂溶液,均匀喷洒在小麦种子上,或将小麦种子放置在溶液中浸泡12 h。
第四,钼酸铵浸种。根据小麦种子的重量配制对应比例的钼酸铵溶液,1 kg 种子选择4 kg 左右的钼酸铵,用热水溶解后加入适量水稀释搅拌。将小麦种子放置在0.1%左右的溶液中浸泡12 h 后捞出晾干[11]。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应用于小麦种植生产领域的科学技术逐渐优化。小麦种子包衣技术能有效提升小麦种子活力,防止或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做好小麦种子包衣配套种植技术的宣传推广工作对小麦种植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我国应大力发展小麦种子包衣处理技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12]。以宁春4 号小麦品种为例,控制播种量为375 kg/hm2,在同一管理水平下,包衣处理和没有包衣处理的种子表现如表1所示。在具体应用过程中,种植人员要想切实保障小麦种子的包衣技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表1 包衣处理和没有包衣处理的种子表现对比
第一,精心挑选小麦种子,做好包衣处理准备工作。应用包衣技术处理的小麦种子要经过晾晒、挑选、检验等几个阶段,保障包衣种子中的水分含量适宜、无杂质,确保种子清洁程度。
第二,在包衣技术处理中,种植人员要使用正确的种衣剂。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应用有效含量充分、药效强、种衣成膜性较好的种衣剂能发挥小麦包衣技术的实际作用,一方面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小麦产量。此外,在种衣剂的使用上,要科学确定用量。种衣剂使用剂量较小,会导致小麦包衣效果降低;使用剂量较大,会对小麦种子的发芽率与出苗率产生影响[13]。
第三,小麦包衣过程中,种植人员要做好包衣之前的加工处理工作,提前十几天准备好包衣所用的材料,检查后按照配比调测。可以将种衣剂注入贮存桶中,把用于包衣的种子放入种箱,按照规定比例调配,检查包衣情况。如果用于测试的种子包衣情况良好,可以批量包衣,否则需重新调试。
需要注意的是,包衣后的小麦种子不能随便挪动,要待种子结膜后再运送。运送时要注意种子的稳定性,仔细检查种子的贮存环境。选择透气性较好、湿度适宜的贮存地点,做好种子贮存时间规划,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小麦包衣种子后要防止误食,操作过程中不可直接接触皮肤,需佩戴好护具,种植方法与流程如图1 所示。
图1 小麦种植方法与流程
近年来,我国农业种植结构不断完善,进一步提高了小麦种植效率,保障了小麦产量和质量,对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处理小麦种子时,小麦种植者需重视整地工作,精细化处理土地,为小麦种植提供良好的环境。
在具体的整地过程中,种植人员可借助秸秆还田优势,充分应用有效物质,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含量,提高土壤肥力,为小麦生长构建良好的土壤环境。同时,秸秆中具有小麦种子生长所需的微量元素,秸秆还田可有效改善土壤活性,为小麦种子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在改变土壤活性的基础上,提高土壤中的透气性及透水性,促进小麦种子健康生长。
种植人员需了解种植地的地质条件、环境变化,结合小麦种子的特点和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保障小麦种子顺利出苗。一般来说,种植小麦的过程中需保障土地中的水分含量大于50%。小麦播种数量直接影响小麦的出苗情况,种植人员需科学选择小麦品种,确定好小麦播种量,切实提高种植效率。
小麦种植过程中,种植区域的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种植人员要完善小麦种植区域的管理标准及制度,切实保障小麦健康生长。在开展小麦种植区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做好除草工作,用生物除草剂代替传统的人工除草,大大提升种植区域的除草效率。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种植领域已广泛应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生产大丰收,为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综合来看,小麦种子的机械化处理前景较好,未来小麦种植领域应尽可能采取农机设施,降低人工种植成本,提高机械化生产种植程度。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除草、施肥、浇水、喷洒农药等可以采取机械化方式,降低种植成本,减少劳动力介入,增加小麦种植产量。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种植领域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新时代背景下的农业生产种植需要与时俱进,相关人员需结合时代发展特征改良小麦品种,这也是实现小麦高产的关键。
为有效适应未来小麦品种改良的适配阶段,相关人员要做好小麦处理栽培技术的更新工作,不断积累先进经验,注重对小麦新品种的研发。尽可能培育出抗病、抗涝、抗干旱的小麦品种,应用种植技巧,结合先进经验,研究适配改良品种的小麦种植策略,提升小麦种植产量,促进小麦种植持续健康发展。
为有效促进小麦种植业持续发展,提高小麦种植质量和产量,扩大内需,提升种植者的经济效益,种植者需研究小麦种子的处理技术。在播种过程中,种植者要做好播种工作,提升小麦种植效率,科学管理种植区域,注意小麦种子的改良优化工作,保障小麦种植的产量。针对小麦种植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关人员要结合实际经验,加快小麦品种改良进程,应用机械化生产种植,促进农业生产种植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