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志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2022年年底,总书记又亲自出席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体现了对乡村振兴一如既往的高度重视,进一步要求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建设农业强国、保障粮食安全、加强耕地保护、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加强党对“三农”工作领导的重大意义。总书记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充满强烈忧患意识,运用底线思维、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为我们描绘了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是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根本遵循。我们一定深刻领会,全面把握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坚决扛起政治责任,不折不扣把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有责任、有义务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过去五年,我们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三园”建设为抓手,通过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优化提升和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实施,上海农村面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农民获得感更强了,城里人也更愿意去农村了。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认识到:农业方面,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任务还比较艰巨;农产品品牌“多散小”的情况依然存在,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和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方面,乡村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激活,规划非保留村建设需要进一步统筹优化,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热情有待进一步激发。农民方面,农民享受集体经济发展成果的水平还不够高;加强分类统筹,精准施策来提高农民收入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我们要把握乡村发展规律,创新发展路径,补短板、锻长板,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新的一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在谋划发展时必须始终坚持“四个放在”的殷殷嘱托,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认真谋划“一二三四”的乡村振兴工作总体思路,让乡村成为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亮点和美丽上海的底色,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上海应有的贡献。
“一”是紧盯一个目标: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指引下,立足超大城市特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紧盯到2025年在国内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努力在全国“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进一步发挥窗口作用,让农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辜负中央对上海的期许。
“二”是协同两大战略:坚持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将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牢牢耦合,做到“双轮驱动”,注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深化改革创新,用好科技手段,推动农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探索走出现代化大都市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子。
“三”是实现三位一体:紧扣“三个百里”“三个价值”和“三园”建设这三大主题,搭建“愿景-路径-载体”三位一体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实现路径。以“三个百里”为愿景,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工作期间到金山区调研时提出的“金山要建设百里花园、百里果园、百里菜园,成为上海的后花园”这一指示,把郊区农村作为一种美好生活方式的选择来加以建设,更好承载城市核心功能,使之成为人人向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美好生活的乐土。以“三个价值”为路径,充分认识经济价值是乡村发展的核心、生态价值是乡村发展的基础、美学价值是乡村发展的灵魂,让市民和游客更好地感受纯朴的乡风、看见美丽的乡景、阅读深厚的乡史、品尝多滋的乡味、聆听熟悉的乡音、体会绵长的乡愁。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充分彰显、有效实现这些价值。以“三园”建设为载体,持续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围绕扩面重管,高标准建设“美丽家园”;围绕提质增效,高质量建设“绿色田园”;围绕提升软实力,高水平建设“幸福乐园”。
“四”是做到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各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深入推进“班长工程”,继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乡镇挂职锻炼。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保障农业农村合理用地需求,落实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政策,引导涉农区将盘活的建设用地指标按照不低于5%的比例重点向乡村产业等倾斜。以乡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为契机,优化耕地布局,统筹用地规划,激活产业振兴动能。加强人才配置力度,会同市委组织部将驻村指导员调整为驻村第一书记,形成市、区两级人才要素联动发展。大力培养乡村经营人才,扶持各类人才和能工巧匠到乡村创新创业。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压实市、区两级政府投入责任。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支农比例,确保到“十四五”末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不低于8%。鼓励和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用足用好支农政策工具,加大涉农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鼓励和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持续做好农村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硬件投入和软件提升工作,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
根据上述工作总体思路,2023年,上海将着力从五个方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第一,做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做好农业稳产保供平价,巩固“米袋子”“菜篮子”生产,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粮食、大豆及油菜生产任务;规模化常年菜田基本保有量总面积不低于30万亩,扩大季节性菜田规模;夯实生猪、水产产能,推广绿色养殖方式,加强域外农场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建设。
一是推进“组织化、规模化、品牌化”。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做强龙头企业,做优专业合作社,做精家庭农场,用产业化联合体的方式把大家组织起来,打造产业融合平台。推进13个绿色田园先行片区整体环境和形象打造,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吸引更多国内外有实力的领军企业落沪投资涉农产业,建设高端现代农业项目,实现规模效应。加强企业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建设,让这些有组织、有规模的经营主体更具市场竞争力,用品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附加值。
二是推进“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推广先进农机具的运用,建设更多的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和“机器换人”蔬果生产基地,支持发展工厂化的温室设施生产模式。用信息技术把各类农机、各种装备“串联”起来,把生产作业和后台监管“并联”起来,从而实现节省劳动力、解放劳动力、提升劳动力的目的。持续开展农业生产作业信息精准报,加快申农码应用场景建设,全面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扫码监管。同时,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这是基础和先决条件。
三是推进“科技化、绿色化、标准化”。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强化种业竞争本质上是以种质为载体的科技竞争的理念,培育种业头部企业,为种业振兴贡献上海智慧。推广绿色、低碳、循环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投入,实现各类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建立生产标准和行业标准,用标准为过程把关,为产品分级。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覆盖率达到40%,绿色食品认证率达到31%,粮油类及果品类“应绿尽绿”。
第二,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农业农村改革的内容非常多,核心就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新的一年,我们将积极探索推进“三块地”改革的路径和模式,为国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积累经验,提供“上海方案”。
在承包地方面,提前谋划第二轮延包到期后续包的新政策,保障承包权,完善经营权;要引导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方面,根据中央《关于深化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精神,配合市规资局加强对松江、奉贤两区的指导,加快推进改革试点,为下一步全面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打好基础。通过深化改革,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契机发展非农产业,做到既保护农民利益,又激发市场活力。
在宅基地方面,指导有关区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形成一系列制度性成果。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应用,实现宅基地和村民建房线上审批,进一步规范农户建房秩序。推进宅基地及房屋确权登记。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探索宅基地置换归并的有效实现形式,探索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多种模式和市场化退出机制,显化宅基地的资产性价值。
在巩固和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方面,协调解决集体经济组织税收政策落实、集体资产登记等瓶颈问题,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农村集体产权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一网”交易。
第三,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的一年,要进一步深化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政策举措,通过加强区级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集体资金、土地、项目等资源要素的统筹能级。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盘活利用集体资源资产,与新市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等充分衔接,利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契机,探索资源资产高效利用新途径,提升集体经济发展能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扶持资金等,通过入股或者参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与村合作、村企联手共建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还可以利用农村依法建造的宅基地农民房屋、村集体用房、闲置农房、闲置集体用地等,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新产业新业态,确保集体净资产逐年增长。此外,还要做好集体收益年度分配工作,扩大分红覆盖面。
在推进过程中,重点关注三个问题:一是对2001年以后农村新出生人口,以及进城农民的集体成员身份问题要加快研究,保障他们的切身利益;二是探索让农村集体经济全要素参与市场流通和竞争;三是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和镇级集体经济能级提升和归集整合,通过法定程序有序做大做强。
第四,扎实开展乡村建设行动。认真组织实施好新一轮乡村建设行动方案,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
一是示范村建设要更加注重提档升级和长效管理。秉持“不策划不规划、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理念,按照“数量服从质量”“好中选优”“由点及面”的原则,每年选择20个左右村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2023年要建成2022年度确定的2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遴选新一批20个左右示范村开展建设,建设评定30个左右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引导已建、在建示范村串点成线、集群连片,培育一批体现“三个价值”的明星村、品牌村,重点聚焦产业兴旺和乡村风貌这两个重点,增强示范村发展后劲。切实加强对已建成示范村的后续管理,提升其持续运营能力。
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要更加突出美学价值。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支持政策和长效管护的指导意见,以“工作项目化、任务清单化、清单责任化”的形式,进一步推进农房建设提升行动、架空杆线序化行动、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行动等13个具体行动的实施,努力使上海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基本配置到位,更加凸显乡村美学价值。
三是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要更加强化竣工入住。配合市相关部门持续推进多种模式的集中居住工作,对第一轮签约的5万户农户重点抓项目竣工,尽快把新房交到农民手里,不断提升入住率。对平移类项目加强村庄设计和建房管理。
第五,分类施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持续做大农民收入的四块“蛋糕”。经营性收入方面,一手发展都市现代绿色农业,一手培育高素质农民和农业带头人,创新农业新业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工资性收入方面,持续加强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乡村非农产业,帮助有就业意愿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更充分的就业。财产性收入方面,促进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巩固前两轮综合帮扶的项目建设成果,启动第三轮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出台帮扶政策,适当提高经济相对薄弱村和低收入农户的标准;进一步拓宽帮扶资金来源,建立全市统一的帮扶机制,搭建区级帮扶平台,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转移性收入方面,进一步提高农民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对生活困难农户的精准帮扶,做好财政托底保障工作,开发更多公益岗位。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农民”的界定范围,把握好不同的路径,分类施策,分类指导。对125万农村从业人员,属于非农就业的,要加强乡村非农产业发展,依靠提升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来提高他们的收入;对60岁以上的老年农民,特别是原新农保的老年农民,需要通过提高社保水平,以及通过农村综合帮扶收益兜底来提高他们的收入;对31.2万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要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他们的收入。
新的一年,我们将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制定好上海贯彻落实方案,持之以恒深化细化乡村振兴“施工图”,创造性地抓好各项硬任务落地见效,把上海农业农村打造成为展现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窗口,使上海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