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 王大伟
当前,图书馆融入文化旅游发展热潮已是大势所趋,独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和全力保障读者文化权益是图书馆优势所在。为了更好地促进文旅事业发展,找准图书馆的融合切入点,有必要增加对于旅游者的关注,本文拟从游客凝视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和剖析。
“游客凝视”理论是英国社会学家厄里在1992年提出的,其核心观点认为游客观看当地人活动,观察当地生活,感受异地风土人情是一种固有的行为,并和游客旅游行为的出发点密切相关。笔者以“游客凝视”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进行篇名检索,现对其中的主要观点进行剖析和总结。
王圣认为,黄金周期间,大量人群带来的景区交通压力、人文压力、接待压力,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愉悦的旅游体验,弱化了来自游客的凝视力量。在这一情况下,起源于西方浪漫主义的个体审美不能达到原有的理论自洽。因此,制度化的特定安排,就具有更为重要的力量,这里包括针对景区情况所作的立法、秩序监管、消费调节、施政服务等,以达到制度凝视和游客凝视间新的体验升级和理论完善。
吕观盛等介绍了厄里的《游客凝视》第三部书。该书认为,除了视觉,旅游凝视的来源还包括听觉、触觉、味觉等全感官,是游客对于景区的全方位感受。这是作者对于理论的一次发展。此外,该书还认为,在节日中,人类的集中旅游活动带给环境以一定程度的破坏,应当加以解决。
诸多学者分别在文章中结合“游客凝视”理论对本地旅游文化的改进进行了策略分析。认为应当重视城市旅游品牌建设,结合本地文化特色,以良好的景区形象来承载游客凝视。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普遍致力于拓展游客凝视的理论外延,将来自游客的单一凝视行为,逐步表述为需要旅游地居民、团体乃至管理部门参与的多方面、多角度的互动行为。这进一步契合了文化旅游发展的需要和游客与旅游地交流互动的需求。但是“游客凝视”理论仍然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其深刻的指导意义体现在文献中具有多篇基于该理论的本地旅游策略的改进。
因此可以推知,“游客凝视”理论及其拓展后的理论外延对于图书馆与文旅事业的融合发展路径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毕竟,作为一项服务行业来说,关注用户的感受与情感始终是必要的,而游客凝视则为此提供了学术阐述的理论基础。
图书馆是文化机构,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以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促进知识传递、共建和维护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职责。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凭借功能强大且稳定的数字终端和云上存储技术,这一职责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
2022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应当发挥自身优势,从文化资源整合、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标准规范建设三个方面,推动国家文化数字战略的实施。这一表述首先肯定了图书馆的巨大文化发展潜力,更加明确了在未来,维护社会主义优秀文化,完善相关的文化传播体系机制是图书馆的主要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透过数字化的外壳可以看到,图书馆是国家文化战略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印证了前述观点。
而文化旅游这项事业,其发端来自顶层架构的融合。对此,雒树刚指出总的工作思路是:“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这深刻揭示了文化和旅游是一家,两者相互融合,目标相同,协同促进。旅游行为能够彰显和传播文化,文化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旅游的进步。正如周鹍鹏所述,这两者的融合绝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全方位,多层次,互相促进,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协调机制。
因此,图书馆行业在促进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就必然要参与到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中,两者间具有天然且密切的联系。同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也必须具有更为强大的文化推动力,发挥独特的信息传播优势,提升旅游质量,发挥浓厚优秀的文化影响力,进而促进文旅产业的良性成长。
图书馆与文旅事业的融合是业界研究的热点,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点:
(一)参与到游客的旅游过程。以浙江省云和县图书馆为代表,当地的公共图书馆从旅游民宿这一细分市场切入,利用人群相对固定的逗留时间来促进阅读,增加游客对于本地人文的认知。截至2021年底,“漫享书屋”这一品牌受到读者的关注与多家媒体的报道。共计有24个在实际运营。民宿书屋的意义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于图书馆发展滞后、安于城市一隅的固有印象。此外,民宿往往以独具特色的装饰风格和相对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具有一种触碰灵魂、有温度的住宿和富有人文关怀的体验感,成为释放压力的栖息之地。这种温馨的场域建构和个人化的阅读活动有效契合,加之专业的阅读推广,能够收获较之传统图书馆更好的阅读效果。
目前,广东佛山、深圳市大鹏新区都开始尝试这种景区民宿与图书馆的融合模式。每一个建立于民宿中的阅读空间,类似于县区馆下的小型分馆,与读者贴近,可以随时与民宿经营者和旅游者沟通,了解阅读需求。
(二)以文献资源的特色化促进文旅事业发展。文献资源是图书馆的根本,我们所开展的工作,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对于文献的采访、编目、入库、推广。在日常服务中,基于中图法的位置分类可以满足需求,但是涉及与文化旅游融合,就需要特色文献的集中。在这方面,甘肃省图书馆建立文溯阁本《四库全书》特色数据库;湖北文理学院将当地历史文化名人文献数字化,建立5个分库,统称“文化襄阳”;河北工程大学图书馆建立本地马氏文化数据库、邯郸古代建筑构建库;山东省图书馆则建立《山东红色之旅》视频资源库,为读者提供更为直观的阅读感受。
可以看到,业界对于文旅特色资源库的定位是较为广泛的,本地文化如同一个宝藏,对于历史积淀的挖掘没有穷尽,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事业。
(三)主题图书馆的建立。可以是以文献特色为主题,或以建筑特色、历史沿革为主题。作为一项市场化较强的融合行为,目前较为成功的案例多是后两者。以秦皇岛海边图书馆为例,其位置特殊,建筑具有一定的审美效果,内部结构突破传统的藏借阅,而是分为阅读、冥想、休闲和饮茶四个功能区域,并且采取了特殊的采光和通风设计,以及一些特殊的建筑材质,最终组成了一处适合游客“打卡”的阅读之地;位于云南腾冲的和顺图书馆则是得益于历史的积淀,该馆是抗日刊物《每日要讯》的创办地,是清末同盟会“咸新社”的发起地,并且长期受到海外华侨的关注与捐赠图书。其历史地位无可替代,文化特色彰显与海内,也是游客在腾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在杭州,当地的市图书馆建设了很多具有独立馆舍的主题分馆,其馆藏具有文化特色,涉及体育、生活、茶文化、环保等,目前共举办了29家。这和杭州这所著名旅游城市的文化氛围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并且此类分馆与建设在民宿中的阅读空间有所不同,它们中的每一个主题分馆都是可以作为文化细分领域的专业馆,在持续资金、馆藏的支持下,向文化品牌的方向发展。
(四)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文旅融合。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无处不在,已经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其平台的稳定性和特有的用户黏度使得每个行业都趋之若鹜。因此,图书馆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力量来宣传文化资源成为必然且稳妥的选择。如河南省图书馆利用微信公众号,对本地特色宣讲课程进行直播、录制和播放家乡美景视频,宣传图书馆特色文化资源。广西北海市图书馆充分采集本地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比如大海、美食、庙街文化等形成视频,在微信、抖音、微博上播放,受众面更为广泛。既增加了本地文化的曝光率,又提升了图书馆的知名度。
(一)市场感知和适应力有所欠缺。“旅游凝视”是文旅行业的经典理论,其揭示了旅游者动机与行为的本质。图书馆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参与到文旅中来,就应当对此进行考量。与其他市场化的旅行社、导游不同,图书馆是事业单位,市场感知和适应力有所欠缺。因此,图书馆应当给予人们在视觉、听觉、触觉等全方位的文化体验,才能够带来类似于景点的效果,这并非一蹴而就能够达到,这也是目前许多地方图书馆无法真正融入文旅发展的原因之一。
(二)制度建构力有待加强。如前所述,黄金周等假期期间,游客的出行有集中趋势,疫情防控虽然对此产生了不可抗力的影响,但从长期来看,规范游客行为、减轻景区接待压力应当予以考虑。目前,图书馆界所作的融合努力都是基于尽可能多的吸引读者把本地作为旅游行程的目的地,而忽略了制度建构或制度凝视的必要性。
(一)图书馆要做文旅事业的安全空间。吴建中认为,在图书馆与社会联系不断密切的大趋势下,要通过专业的信息服务、平等的读者待遇以及和谐的阅读场所,成为社会主义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方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倡导者、行动者。那么在与文旅事业融合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吸引读者、增强旅游者的黏度,而是要考虑到在疫情有所缓解之后,旅游城市将有可能迎来客流量更大的黄金周。对于这种情况,图书馆应当主动宣传旅游安全知识、介绍合理的旅游路线,鼓励旅游者可以将本地特色图书馆作为一站,从而为规范游客行为,减轻景区接待压力做出贡献,成为文旅事业发展中可靠的安全空间,成为构建游客凝视和制度凝视的桥梁。
(二)成为旅游体验的调研窗口。图书馆是城市信息窗口和真诚迎接每一位游客的第二家园。在这里,旅游者可以休息、阅读、讨论旅途见闻。在此期间,也是了解旅游者对于景点观感体验的较为理想的场所。图书馆有着丰富的读者调查问卷经验,旅游者走进这里就是我们的读者,完全可以通过问卷、访谈等形式,收集他们旅游的原因、旅游偏爱、旅游频次、可以接受的旅游成本等多方面信息,并通过分析整理,为市政管理者提供最为真实和丰富的有关游客凝视的第一手依据。
(三)探索主题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目前真正能够作为景点的文旅图书馆,大多是有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又或者出现于旅游行业原本就非常发达的江浙一带,并且建立多个旅游相关的主题分馆,成本相对较高,这一模式推广的难度相对较大。因此,对于大多数图书馆来说,可以大力推进特色文献资源库的建设,以陈设精美、文献充实、特色鲜明,具有实实在在的本地文化风格,以特色资源库来带动主题图书馆建设,达到提升人气,吸引游客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