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基层农技特岗生定向培养模式综述*

2023-02-22 15:15阳巧梅谭冠雄
南方农机 2023年4期
关键词:农技院校基层

阳巧梅 ,谭冠雄

(1.邵阳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4;2.攸县畜牧水产事务中心,湖南 益阳 412300)

1 国外研究现状

舒尔茨(T.W.Schultz)认为,经济结构的改变以及人力资源的发展,需要靠提高教育水平来实现。间接指出教育和人才资本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性。放眼全球,有史为鉴,目前全球面临着农村经济没落的事实,而实现乡村振兴则需要在全球城市化进程中更加重视“三农”工作。

日本政府为了激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农技推广队伍,颁布了《快速提高普及职员能力紧急对策事业(新规)》《农业进修教育·农业综合支援中心设备整备事业(扩充)》等一系列新规和公告,激励各都道府县(地方)设置涉农学校,增设涉农专业,让涉农高等学校成为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重要渠道,向地方农技部门定向培养基层农业科技人员,行业权威人士、高中校长的推荐是一种重要的招收学生的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同时也注重农业技能的培养[1]。这些政策拓宽了农技推广人员队伍的来源,也提高了基层农业技术员的待遇。

韩国政府制定了很多鼓励政策,定向培养基层农业技术员、职业农民等,采取减免学费的政策以鼓励学生就读涉农院校和涉农专业,鼓励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继续从事农业,以补充农村技术人员,提高农业技术,发展农村经济[2]。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理论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到了很多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为“三农”工作的开展和布局提供了纲领性的指引作用,反映出乡村振兴应该是多方面的,以教育扶持乡村振兴尤为重要[3]。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应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新型职业农民,保证优质农业技术人才的持续输出,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服务于乡村振兴,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2018 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要努力培养乡村振兴的优质人才,组织实施涉农高校毕业生的基层成长计划,涉农高职院校被赋予了培养乡村人才的特殊使命。鼓励涉农职业院校灵活设置专业(方向),以综合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要积极创新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懂农业爱农村的基层农技人才,同时要进一步灵活创新乡村人才的培育及引进使用机制[4]。这些措施跟学术界关于农技人才培养的众多研究观点不谋而合。

蒋玉红等在《对农业高职院校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深度思考》一文中提到,涉农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三农”作为办学的宗旨,培养的农业技术人才应该懂得农业技术、热爱农村事业、热心关爱农民,高职院校应该主动担负起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任务[5]。

唐栋等在《关于湖南省基层水利特岗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的思考》一文中提到,基层水利人员三定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即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从人才培养的三环节进行了定向培养的实践探索[6]。在基层水利特岗人员实践教学培养方面,应该加强与地方水利相关部门的联合培养,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政策优势,与当地水利等政府部门合作,校企政联合建立实践教学平台和实训基地,围绕基层水利工作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岗位需要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为满足定向生达到培养规格的要求,可以从扩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知识掌握程度、提升水利专业技能和专业技术能力、强化培养专业情感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修改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和情感培养体系。涉农院校、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各方要共同营造良好的定向培养、就业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定向培养生对职业的认同感及使命感,可以从源头上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过程中,可以把契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宣传契约精神的重要性,这有助于畅通职业发展路径。

李静美在《农村公费定向师范生“下得去、留得住”的内在逻辑》一文中提出,有超过75%的定向师范生被定向安排回原籍,到乡镇学校执教,这些定向师范生仍然能按照签署的协议到岗教学,而且定向教师愿意继续留任的意愿比较高,稳定性也比较高[7]。签订的培养协议、契约精神的约束、本地情感和家乡情怀等因素,都是促进定向培养生到岗并愿意在协议约束之后继续留任执教的主要原因。另外,政府实施多种务实的政策,也促使农村的教师职业吸引力日渐增强,慢慢形成了一种良好的制度环境、社会氛围,这也增强了定向师范培养的学生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意愿。

2.2 实践研究

熊嘉逸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基于多所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调研》一文中提到,涉农高职院校应顺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农业技能、经营管理能力,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农业创业能力,加强农业技术平台的建设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培养出既具有实用农业技术、又有管理能力的新型复合型农业人才[8]。

王见华等在《现代农业技术专业三定向生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以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一文中提到,涉农高职院校要担负起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的责任,加强对学生热爱“三农”的德育教育,培养定向生热爱农村的情感、服务农村的使命感,以及乐于务农的职业认同感,以增强毕业生主动服务于基层的三农事业发展的意识[9]。职业院校培养的基层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需要懂得农业农村知识、能在农村待得住、有真实农业技术、有较大发展培训空间的“三农”人才。因此要不断加强对定向培养学生的农业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使学生能真正成为农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的实用型人才,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出更多的力量。

林别雨在《高职院校涉农培训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探析——以台州科技职业学院为例》一文中提出,高职院校应助力补齐农村急需的农业技术人才短板,加强农技人员的培训,送技术下乡,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力度[10]。

刘顺华等在《江西农业高职院校定向培养基层农技人员的探讨》一文中提到,涉农高职院校吸引定向培养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主要方式有:一是吸引更多家庭条件不好的优质生源报考基层农技推广定向生,由财政免除农技定向生的学费,让学生不必为学费担忧;二是签订基层农技学生的定向培养协议,以保障定向培养的各项政策能切实落实,从法律层面为定向生毕业后就业岗位和相应待遇的落实提供了保障,明确定向培养生的义务和违约应承担的责任,极大地提高了基层农技专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11]。

南珊妹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涉农高职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一文中提到,以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研究对象,该院采用多种形式、利用多方政策,提高了涉农专业学生的价值和情感认同,让学生能自愿参与到新农村的建设中来[12]。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技术人员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专业素养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该校在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涉农职业文化教育,开设“三农”教育的课程,通过公共选修课、涉农专业的讲座、“三农”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三农”的情怀。学校应加强校企政协的合作,共同建设课程资源,收集实践案例建好案例库。

孙洪凤在总结广东科贸职业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时,提到整合政、校、企、所、协的资源,深化“政、校、企、所、协深度融合”办学模式,开展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适应“三农”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及应用型本科衔接、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相互协作,以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体系[13]。

3 讨论

人才定向培养模式是高职学院校非常重视的关键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学界对于农技人才培养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高职院校参与定向培养的文献相对较少。纵观教育界著作、论文和实践经验,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校企政协等相关主体应加强合作,为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提供政策支持、平台支持、师资支持,顺应新农村发展的人才知识、技能需求,向新农村建设输送实用技能型的复合新型农业技术人才。

2)由政府财政部门承担定向生的培养学费。涉农院校应在招生中想方设法吸引优质生源报考涉农专业,比如由财政承担基层农技推广定向生的培养学费,或由政府提供有编制的农技岗位。

3)签订基层农技特岗生定向培养协议。签订基层农技特岗生定向培养协议,可落实农技定向生的相应待遇,让其没有后顾之忧,并促使基层农技人员队伍更加稳定。

4)进行三定向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涉农高职院校肩负培养“一懂两爱”人才的任务。在基层农技特岗生定向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农业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有知农、懂农、爱农、乐农的情怀,实用型人才、农业技术人才队伍才能更好地服务基层农业事业的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5)创新教学模式。将新型职业农民所需的理论知识、农业技能和“三农”情怀等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创新教学模式,建设具有农技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开展涉农职业文化教育,以凸显涉农高职院校的专业属性。

6)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应加强涉农专业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鼓励教师入村、下地、进棚,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牵好教师队伍建设的“牛鼻子”,锻造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多专业融合的教学团队。目前已有的先进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为我国的职业院校培养基层农技人才模式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指导。但针对涉农高职院校基层农技人才培养的研究、实践的报道较少,应加大对涉农高职院校基层农技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以培养基层农技人才作为导向,增设农技推广相关课程,提升现有农技人员的学历层次和技能,并进行积极的教育改革,以全力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

猜你喜欢
农技院校基层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基层在线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