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京 刘耀文
聚焦装备“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要求,军工科研院所集成和保障人员知识、业务能力水平需要不断提高,为进一步提升科研院所集成与保障人才培养成效,本文研究了一种针对性更高的人才能力体系构建方法,通过需求分解与能力解构构建了人员能力模型,通过顶层设计和目标管理推动和完善体系建设,多措并举确保实施成效。该体系在企业内部完成了构建与实施,取得了显著效果,为军工院所解决高新电子装备集成和保障人才培养难题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为适应国家发展和安全战略的新要求,履行新形势下部队任务使命,军队装备必须走跨越式发展之路,部队演习必须向“实战化”发展,装备发展呈现出更新速度快、品种多、采购数量大、研制周期紧、信息化装备多的特点。为满足军队装备跨越式发展的需求,必须探索新的研发模式,提升装备研制生产速度。同时,新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技术水平高、业务熟练的队伍,以满足军工电子高新装备集成的需要。在装备保障方面,聚焦“能打仗,打胜仗”目标的实战化演练,要求装备保障从完好性保障向效能发挥转变。张洁强调了保障人员能修、快修已经逐渐成为最基本的要求,高新武器装备保障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军事装备战斗力水平的高低,文中充分强调了人才流的重要性;管利众从学习训练、思想教育、实战需求、高学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给出了一些建设性举措。结合装备集成与保障过程中的人才需求特点,在汲取优秀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人才能力体系构建的方法研究,为复杂电子环境下装备的使用、效能发挥、战法使用奠定基础。
围绕目标层、需求层、实施层、评价层等四个维度,在CBE 理念指导下,对集成与保障综合能力进行重构,对组织资源进行整合,通过评价与反馈矫正提升成效,构建了人才能力培养总体框架。顶层策划,结合军工企业内部集成和保障核心任务发展需求,以“一流的人才高地”为建设目标,推进“聚焦疑难问题攻关的‘专家型’、聚焦关键任务推进的‘骨干型’、聚焦基础任务完成的‘工程型’”三型人才建设;聚焦需求,识别企业发展对于人才的能力与素质需求,通过能力解构,构建能力模型,以模型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精细化管理;多措并举,从知识体系建设、理论与实操能力培养、多元化激励与引导机制和军工企业责任使命驱动文化等方面,同时契合员工个人成长需求,开展能力与素质的专项提升;以能力模型与任务完成情况为依据,完善绩效评价模式,与人才培养过程形成良性互动,促进过程培养,提升培养成效,形成一个具有适应性、动态性、目的性的人才培养系统,实现自组织、自成长、自演进,建设满足发展需求的集成保障人才梯队。
1.聚焦任务形势明确人才培养需求。新型装备研批融合,快速量产形成战斗力已经成为当前阶段的重要目标,保障模式从完好性保障向效能发挥转变已经成为必然需求,复杂电子环境下装备效能发挥的最大化,战法配合使用的最优解将是面临的重要挑战。
集成保障作为装备全寿命周期的核心环节,集成保障人才必须充分验证产品量产的稳定性,控制批产产品质量并满足客户使用需求,保障装备战斗力发挥,是一支既要懂原理,也要懂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充分掌握如何在批产小概率大样本过程中的问题处理能力。因此,素质向综合发展、专业向纵深突破将成为当前人才培养的重要指向标,迫切需要加速面向集成和服务保障的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建立高新装备集成与保障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知识型工作者职业发展通道,形成组织与人才的双向激励通道,以一流的人才促进一流的企业发展、以一流的平台促进一流的人才成长,共享技术发展和组织发展带来的成果。
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为目标,开展专家型、骨干型、工程型三级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以总师、效能保障师为主的专家型人才,以项目负责人、团队负责人、技术牵头人为主的骨干型人才和以青年员工、工程实现人员等为主的工程型人才队伍建设。
2.构建集成与保障人才能力模型。围绕复杂电子装备全寿命周期任务特点,为满足国防建设和企业发展对人员能力的新要求,以集成保障任务需求为牵引,突出重点,开展综合素质、技术能力解构与聚类,通过对数百名业绩突出的集成保障人才的调研,形成“集成能力”“保障能力”“工程化能力”“管理能力”四大核心能力。基于产品代系、技术特征与综合素养需求,对专业技术和装备保障任务的分层解构,在四大核心能力基础上细分领域、专业、工作类型及能力素质,梳理形成涵盖多领域产品的人员能力项340项,绘制人员能力图谱。坚持“水涨船高”的动态机制,结合企业技术发展与自身发展需求,每半年对能力模型能力项进行迭代完善。
3.建立全寿命周期知识共享系统。基于数字化平台,建立知识共享系统(KMS),结合信息化工作实现知识管理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建立交互式电子培训系统(SCORM)和交互式电子技术手册(IETM),为员工提供在线培训服务。结合外场保障人员能力的快速提升需求,将内部知识库有效外延至服务保障一线,开发现场便携式维修辅助系统(PMA)。构建知识共享氛围和有效的基础平台,构建以基础技术、作业指导、经验集、故障库、创新思维为主要内容的集成与保障全寿命知识库,实现经验等隐性知识显化和知识的高效准确推送,以知识创新作为集成与保障人才队伍培养的基石之一。通过实行“团队化学徒制”,以传帮带的方式,形成知识群化→外化→融合→内化→群化良性循环;引入互联网思维,激发青年学习、创新热情;分类分层建立各项论坛与讲堂活动,邀请技术专家走进基层,营造良好的知识共享氛围。
4.实施全方位人才梯队精准培养。分类识别,专项培养,有针对性地打造专家型、骨干型、工程型三个层次人才队伍。针对工程型人才,实施“新兵连”式新人培养模式,典型能力轮训,细化各项能力项指标,开展学分制教学,完善课程体系,建立天线技术、高功率技术、机电技术、信号处理与显控技术与接收机技术等5类技术、44项细分专业的典型培训平台,形成“13项必修+选修”的工程型能力体系,梳理工程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13类70余册,新产品技术课程8门。
针对骨干型人才,坚持“宽、精”融合,聚焦产品集成实现过程与产品效能保障需求,以产品任务为抓手,实施技术与管理相融合,在工程型人才队伍中进行潜在性团队负责人的挖掘和培养,实施A/B角轮动制,采用管理培训、会议锻炼、业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团队长的批量化培养。结合保障任务与集成任务需求,建立各技术领域典型能力项,建立能力项必修与选修机制,采用相近原则,进行型号内和专业内的人员一专多能能力评定与定期量化反馈,并将一专多能人才比率列入部门、处室、班组及个人的关键指标体系,实现骨干人才复用率快速提升。
针对专家型人才,基于赋能管理,激发高端人才的创造热情,赋予专家型人才在领域能力架构完善迭代的技术发言权,负责技术领域的发展规划。鼓励专家型人才和骨干人员对接未来潮流,以知识和信息的视角来构建集成与保障模式的转变,对接智能制造发展纲要开展智能集成与智能保障的前瞻性研究,构建智能产线模型和智能保障模式。
5.建立多元化正向引导激励机制。对标企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任职资格标准,聚焦专业素质、专业知识、核心专业技术能力、关键工作技能四个维度,建立任职等级划分,清晰员工成长方向,建立业务线、管理线双线轮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围绕职位设计及职责匹配,给予员工一定职权及任命,承接各阶段角色任务,增强上下游业务协调处理能力,实施全方位评价,为构建透明、信任的良性竞争环境提供制度保证。
按公开、透明原则推进责任显化,实施“赛马制”,落实竞争激励;强化正向引导,运用积分制、岗位分红等激励手段,落实物质激励,让员工认识到国企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相联系的,从而增强员工的责任心,达到激励员工的目的;运用负向约束,履职尽责问题关联竞岗竞级和绩效考核;强化正向赋能,推行“月度之星”、“保障之星”等荣誉评比,落实精神激励。
6.强化使命责任崇高意识培养。秉承“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核心价值观,加强党的领导,发挥军工企业党建工作特有的引领优势,将文化引领融入国防武器装备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将文化注入每一个军工人的血液里,为每一位员工赋予“三军之眼、国之重器”使命担当的能量,有力支撑国家安全重大战略实施。邀请首席科学家走进基层、重大任务保障人员走上讲台,分享经验,凝聚团队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重大产品的量产列装、重大任务保障的使命感、荣誉感塑造。
7.实施能力与绩效综合评价。基于人员能力模型,组建模型建设与能力评价专家组,强化监督,实施能力月度常态化精准评价,制定能力基点数。建立员工竞岗体系,基于员工能力及业绩实施全员竞聘上岗,以成果为导向,基于能力成长情况与业绩贡式。人才盘点与能力薪酬是近来较为流行的管理工具和薪酬模式,将二者结合也能集双方的特点和优势于一体,产生“1+1>2”的组合效应,激发员工自主学习意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让能力素质在“人员战略规划、员工招聘、人才培训、薪酬绩效、人才激励、人才保留”的人才管理全过程中发挥作用。考评结果按照“三分析、两对比、一识别”的模式展开。“三分析”实现对专家型、骨干型、工程型人才的能力分析与人员考评归类;“两对比”实现个人业绩表现和相关业务数据进行印证对比;“一识别”实现人员能力成长发展建议识别,持续通过人才盘点不断增强企业人才软实力,实现人岗匹配的双赢工作模式。
1.形成人才培养共生良性循环。军工电子装备集成保障人才能力体系实施以来,形成了三级人才循环拉动、互补共生的人才梯队,通过不断地更新迭代,目前已经形成了近200人的团队长及技术带头人队伍,实现数量倍增,平均成长周期缩短30%。知识成果产出成效明显,知识库建设初见成效,大大提升了排故等复杂任务中对高级人才的需求程度,降低了常规任务中对人员经验技能的要求,知识成果形成交流共享的良性加速循环。
2.实现降本增效与质量提升。军工电子装备集成保障人才能力体系的实施,使以某新型产品为代表的高新装备集成保障任务摆脱了任务周期长、集成效率低、保障投入大等典型问题。集成领域产品平均调试时间缩短24%以上,产品整机交付周期缩短30%。将人员评价与激励机制和质量工作及经济效益挂钩,实施正向积分激励,使得质量损失率大幅度降低,核心器件一次校验合格率及整机产品一次通过率稳定提升,累计节约质量成本上亿元,连续三年质量问题每年降低30%,顾客满意度由85%提升到95%。
本文针对军工电子高新装备的特点和部队信息化作战条件下的实战化训练需求的现状,研究分析了一种具有较强针对性的集成和保障人才能力体系构建方法,构建了人才能力培养总体框架,从需求分析、能力结构、模型建设、知识共享系统、能力培养、多元激励、绩效评价等维度进行了总结与论述,打造了符合集成和保障任务需求的专家型、骨干型、工程型三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有效支撑和推动企业批产集成转型升级和技术进步,实现多项核心装备批产集成能力,技术引领与创新能力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