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建设

2023-02-22 15:13覃延鑫
山西青年 2023年1期
关键词:分段课程体系阶段

许 敏 覃延鑫 耿 犟

1.常州大学,江苏 常州 213164;2.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0

在当前社会不断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与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增高,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中职本科开始建设“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以此来打造复合型、全面型的专业化人才,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这种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对中职教育的截断问题起到很好的解决作用。同时,“3+4”模式下的专业学习时间得到了延长,学习的系统化也得到了完善。

一、中职本科“3+4”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的科技水平与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与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再趋于单一性,而是寻求复合性,针对这种社会需求,我国目前的应用型高级专业复合人才缺失的弊端就凸显了出来。

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基于教育部门的相关政策规定,职业教育进行了教育改革,与本科学院相结合建设了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以此来解决技术性高专业复合人才的缺失问题。以机械制造专业为例,其是高技术性专业,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有一定的要求,通过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能够有效将其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先进行分开学习再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提升其技术能力,并且中职学校与本科院校具有不同的学校资源,也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校企合作等社会实践,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目前“3+4”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建设中职本科“3+4”衔接课程体系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基于课程的分段性,因此中职学校与本科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是不尽相同的,学校教师之间也没有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这就造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课程出现了断裂性,衔接功能得不到实施。

并且,正常情况下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在中职阶段应注重实践操作,本科阶段注重理论延伸,但是目前的中职与本科并未明确自身的教学重点,课程定位不明,并且中职教学内容与本科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和层级性,以至于课程中出现重复内容和缺失内容,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完全,学习效率得不到提升。

同时,由于缺乏沟通,以至于本科阶段在第一学期普遍复习中职阶段的内容,而中职阶段在最后一年也没有做好与本科阶段的衔接内容的延展,学生一直在学习重复的知识,学生对于知识缺乏循序渐进的理解,学习兴趣下降。并且本科阶段本就属于理论性高于实践性的阶段,而理论内容得不到及时拓展,实践教学又被删减,学习质量无法得到提升[1]。

三、建设“3+4”衔接课程体系的策略

(一)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化原则

针对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的建设要注意以灵活多变作为原则,由于市场不断变化,不确定性较高,步入社会的学生必须具备极好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一方面是心理素质,另一方面是专业能力。“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能够将学习内容细致深化,从而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性,以此满足岗位变动的要求。

同时,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是教学中的两大环节,通过理论带动实践,利用实践完善理论。在“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建设中,中职与本科是学习的两个阶段,在这之中,要注意学习理论的同时与实践充分结合,以此打造复合型人才。

最后要注意遵循市场化原则,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以市场发展规律作为基准,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全力打造复合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校企合作,通过具体的操作实践来带动学生理论知识的巩固,以此提升学生的全面能力。

(二)建设内容

1.构建模块化课程

在建设中职本科“3+4”衔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就是课程的衔接,中职3年过渡到本科4年的衔接阶段,需要注意课程的设置改变、内容改变、教材改变、实践技能的提升等。在这几点中,课程的设置要将中职学校与本科学校的特色优势进行结合考量,充分发挥其有效资源,并将弊端进行互补,以此将“3+4”的分段培养实现课程的贯通性。

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进行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的着重点区分,在中职阶段重点抓实践技术操作,而本科阶段重点抓理论知识扩充。同时,教学方式也要进行区分,中职阶段以案例式模块化教学为主,通过具体的案例来深化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并且案例式教学能够将教学内容进行得更加生动,也有助于中职阶段年龄较轻的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而本科阶段则应采用导向式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促进学生的自我探寻,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能力。

在中职本科的课程整体设置上,要注意系统性与连贯性,明确每一阶段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对于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以及延展性。在中职阶段做好基础,在本科阶段做好延展,依照不同的专业进行不同内容的教学体系的构建,同时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来带动专业能力的提升。

为了保障学生能够切实掌握专业知识,中职本科可以在课程设置之外构建评价体系,并为合格的学生颁发资格证书,并且这本资格证书在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是不同的,本科阶段的资格证书获取前提是需要具备中职阶段资格证书,以此来构建完整的技能衔接体系,保障学生的能力发展[2]。

2.注重特色教育

在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中,衔接工作的高效主要体现在教材选用与教学内容设置上,为了保障衔接的连续性,教材的选用要合理,教学的内容要连贯。因此,要对中职本科的教材进行综合考量,避免出现重复内容和缺失内容,影响教学效率。同时依照不同专业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模块的构建,通过模块的难易度不同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置,将所应学的专业内容进行合理分布,将散乱的教材内容按照模块化的教学方式重新编排,并将新内容加入,将过时的内容摒除,提炼关键内容,以此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这样的特色教材的构建,一方面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在有限的时间中尽可能去扩展相应知识,教学能够更加规模化,并且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也能为学生掌握理论内容提供更加便捷的助力。

3.整合教学资源

在中职本科“3+4”的培养模式下,学生会经历7年的学习阶段,而在这7年中,前三年的中职阶段是打下基础的重要阶段,而要将基础与实践进行有效衔接,就需要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的教师将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将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同时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以企业管理专业为例,进行教学资源整合就是将专业中的各部分知识点进行梳理,之后按照进阶程度进行编码,然后按照编码的顺序进行新课程内容的构建,实现进阶式的教育。

中职阶段与本科阶段的教师还应当将自身的教学特点与学生的素质水平相结合,切忌好高骛远,要明确教学内容与重要知识点。之后要进行教学大纲的制定,然后按照当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课件等教学资源的制定,当这一系列操作完毕后,要与其他教师进行探讨,确保其可行性再实施。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教师应当对教材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在中职本科“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的培养方式下,教师不仅要对自己所承担的教学阶段的教材有一个明确了解,还要了解衔接部分的教材内容,以此更好地进行衔接教育的工作。为了简化教师的工作,“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可以制定一体化教材,以此来保障教师对教材的全面了解[3]。

进行教学资源整合的主体是教师。教学资源能否有效整合取决于教师的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课程的衔接意识,主动与衔接教师进行沟通,明确衔接课程的内容,在中职教育最后阶段,中职教师可以适当扩充一些本科阶段的知识内容,一方面帮助学生对即将到来的本科阶段的学习有一个心理准备,另一方面也为本科阶段的教师的衔接教育工作打下了基础。而本科阶段的教师在教学时对于学生尚未掌握或掌握不牢的基础知识也要进行适量扩充,以此来实现对“3+4”衔接课程的完善。

(三)主要策略

1.双师化教育

通过对中职本科“3+4”衔接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其包含了中职与本科两个阶段的教师,为了保障教学体系的完整性,应当制定相关的教学政策,促进双方教师的交流沟通。例如,本科院校可以指派优秀的本科教师到中职院校进行教学内容的交流与指导,而中职院校可以指派优秀教师到本科院校进行实训的交流与指导,通过这样的资源整合与共享来提升双方的教学水平。

构建双师化教育团队,融合中职的高实训性与本科的高理论性,培养出一支满足实训与理论双重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团队,同时这支教师团队还具备高专业性与职业性,在建设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效能,并提出针对性的建设意见。

教师要想有效实行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其能力必须要顺应社会的需求,教师应对市场环境充分调研,以此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与创新,同时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多多实践,以此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校方在聘请教师这一环节也要注意,聘请的教师应当具备高级职称,并在入职后对其进行学校的教育方案的培训,以此保障中职“3+4”衔接课程体系的完善建设。

2.重抓实践

当前,社会对于实践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本身技术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在建设“3+4”分段培养衔接课程体系时更要注意对实践教学的把握。

在衔接课程的教学计划中,技能教学不论在任何阶段都应是重抓之点,并且在技能教育的后期,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实现顶岗实习,以此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也为其日后的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职阶段的教育以实践为主,但随着社会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所说的以实践为主也不单纯是普通的技能操作,而是要实现创新设计与实践操作的有机结合,除了基础的实操训练,还要进行创新性综合训练,并且实训的课程不可脱离理论内容而独立存在,通过实践学生能够对理论内容的掌握更加透彻,并且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也能让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在中职教学阶段的三年中,可以在第一年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第二年进行职业技能的中级考核,第三年进行高级技能的学习;本科第一年进行衔接内容的学习与理论的拓展,第二年进行职业技能的高级考核,之后两年深入技能训练,直到“3+4”毕业,学生已经能够达到专业水平,实践能力高超,理论基础扎实,满足社会需求[4]。

3.完善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能够推动学习的进步,对学生和教师而言亦是如此,但基于“3+4”模式下的衔接课程体系,其评价体系的建设与普通的中职学校、本科学校还存在着细微差别,除了基础的成绩评价外,还应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度、课堂纪律、实践技能等内容。

在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学期内的综合表现来进行考量。首先在成绩上,要将平时的表现与期末的成绩相结合来进行评价;其次在综合能力的评价上,可以采用项目考核的方式,即通过学生的实践操作,判断其完成度、熟练度、创新度等,以此来进行考核评价;最后在衔接阶段,对于学生的衔接不应是义务制,而应该实行考核制,对于考核评价不合格的学生应限制其进行本科的衔接,通过这种方式,中职阶段的学生能够形成压力心与上进心,同时提升本科阶段学苗的质量,避免学生混沌度日,形成厌学状态[5]。

学校还要做好社会调研,通过社会各方以及企业、教师、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评价来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并适当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平台,通过定期举办各项比赛激发学生积极性,有效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分段课程体系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类连续和不连续分段线性系统的周期解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分段计算时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3米2分段大力士“大”在哪儿?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