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雪凡 赵 明 刘南阳 李 浩,3
(1.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29;2.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 100091;3.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阿 尔 茨 海 默 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造成痴呆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占全部痴呆类型的60%~80%[1-2]。AD以老年人群居多,故又被称为老年性痴呆,以隐匿起病、症状进行性加重为特点,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等认知功能障碍和非认知性神经精神症状。截至202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约有983万AD患者[3]。本病可造成患者神经功能严重缺损,显著增加致残率和死亡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4]。目前,西医治疗AD在治疗手段、药物、效果等方面有所局限,而中医药对于改善AD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延缓痴呆进展等具有一定优势[5]。
AD可归属于中医学“痴呆”“呆病”“健忘”“善忘”等范畴,其病位在脑,与心、肾密切相关。脑为元神之府,心主血脉,肾藏精,“脑-心-肾”轴以经脉为纽带、以精血髓为基础、以神明为统领,三者环环相扣。本文基于“脑-心-肾”轴理论,对AD的发病机理、用药思路等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系统诊治AD提供依据。
1.1 以经脉为纽带《素问·骨空论》载:“督脉者……贯脊属肾。……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入循膂络肾。……贯脐中央,上贯心”,提出督脉贯通上下,将脑、心、肾联系起来。脑、心、肾还可通过其他经脉直接或间接相连,如肾直接通过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分别与脑和心相连,手少阴心经联系“目系”间接与脑相连。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沟通内外的生理功能,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全身阳气,也是心、肾之精血上注于脑的通路,如此使得脑髓得以充实。因此,脑、心、肾以经脉为联络,其中,督脉起到连接的核心作用,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6]。
1.2 以精血髓为基础精血髓同出而异名,脑为髓之海、心为血之主、肾为精所藏。精、血、髓分别藏于脑、心、肾,共为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读医随笔》[7]云:“精者,血之精微所成”,心血可转化为肾精,肾精由血中精微物质凝炼而成。《侣山堂类辩》[8]云:“肾为水脏,主藏精而化血”,肾精亦可化生心血,肾藏精是化生心血的重要前提。精血同源互化,相辅相成,上输脑府,化髓充脑,涵养神机,则脑府轻灵,智能正常。脑、心、肾通过精血髓互化、血脉相通而发挥正常生理功能[9]。
1.3 以神明为统领脑为元神之府,心藏神,肾主志,三者共主神明。神明具有物质性和特异性,是一种能够组织、管理、协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物质[10]。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脑心息息相通,以主导神明功用。只有脑心功能协调,神明才能体用有序,发挥正常生理功能。肾藏精,精舍志,《四圣心源》[11]曰:“神发于心而交于肾”,神明之志赖于肾精的滋养,肾精对脑心所藏之神也存在一定的调节作用。可见,脑、心、肾都具有统摄神明的作用,只有三者之间协调有序,才能使神明功用正常。
AD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致的一种神志异常疾病,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常见肾虚精亏、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12-13],标实多为痰浊、瘀血、毒邪内阻等[14]。心、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痰、瘀、毒等标实之邪痹阻脑窍是AD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脑-心-肾”轴将脑、心、肾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发挥生理病理作用,试分析其与AD的病理关系如下。
2.1 痰浊内阻,蒙蔽脑窍人的感觉、思维、记忆等功能受脑调控[15],故脑对认知功能有直接影响。《类证治裁》[16]云:“脑为元神之府,精髓之海,实记性所凭也。”脑主司记忆认知,脑髓汇聚为物质基础,神明之用为功能表现,只有脑髓充盈、神明得用,才能发挥正常的认知功能。而健忘、痴呆等认知障碍的表现常责之于痰,如《丹溪心法》云:“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推求师意·健忘》[17]载:“设使因痰健忘,乃一时之病”,均指出了健忘因痰而致。痰邪为患,易扰乱气机,病邪随气周流,上干脑府,蒙蔽脑神,渐生呆病。《辨证录·呆病门》[18]云:“痰积于脑中,盘踞于心外,使神明不清而成呆病。”AD患者久病,痰浊之邪易致气机紊乱,瘀血丛生,与内生之痰胶着而难化,进一步滞涩脑络,上蒙清窍,导致血、髓等物质难以上承脑府,脑神失养,记忆、认知皆失,加重痴呆的表现。综上,痰浊内阻、蒙蔽脑窍是AD发生的直接病因。
2.2 心脉不畅,心神受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认知等由“识神”所掌控,藏于心[19]。《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神明之用发于心,神明为心所主则可发挥正常的认知功能。《灵枢·邪客》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说明人的精神情志、思维意识等都统归于心,即“心藏神”。若心之气血亏虚,鼓动乏源,无力上营脑府、涵养神明,则易导致健忘、智力减退、精神淡漠、思维迟缓等痴呆症状,如《普济方》[20]所言:“夫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昏愦,故志动乱而多忘也。”老年人患病多虚多瘀,而AD发病与心脉不畅、心虚气弱有关,心气虚而致神失所养,脉道瘀而致脑络失和,进而导致心藏神寓神、统摄神明的功用异常。因此,心脉不畅、心神受扰是AD发生的关键病因。
2.3 肾虚精亏,髓减脑消肾藏精而生髓,为志所藏,AD病位虽在脑,却与肾的关系极为密切。《灵枢·经脉》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以蕴神明,肾中精气充沛是产生神明的物质基础。肾精充沛,髓海充盈,则脑聪目明、思维敏捷。《医学心悟》[21]云:“肾主智,肾虚则智不足。”若肾虚精亏、生化乏源、脑髓消减、脑神失养,则可导致认知、记忆、思维等智能的全面低下。AD患者常伴见头晕耳鸣、倦怠乏力、视力下降等症,亦由肾精无力通过督脉上达脑府、化髓充脑所致,如《灵枢·海论》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可见,肾虚精亏、髓减脑消是AD发生的根本病因。
AD具有脑心肾共患的病机特点,疾病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亦涉及多个脏腑,使得不同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各异。“脑-心-肾”轴的用药观,结合AD患者年龄偏高、病程绵长的特点,强调以平为期,重在顾护正气。针对本病痰、瘀、虚的不同及病理因素的轻重,采用角药组合,分别对应脑、心、肾,以求整体施治,协调有度。
3.1 祛痰化浊以“石菖蒲-远志-巴戟天”为主《石室秘录》[22]云:“治呆无奇法,治痰即治呆也。然而痰势最盛,呆气最深”,强调治疗痴呆应先治痰。痰浊为患,易阻碍气机、蒙蔽脑窍,出现神情呆钝、记忆衰退或哭笑无常、喃喃自语,或终日不语、头重如裹、倦怠痞满、口中黏腻等症状。基于“脑-心-肾”轴的用药观,可选用角药组合石菖蒲-远志-巴戟天。
石菖蒲芳香走窜,《神农本草经》谓之“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又擅“开心孔,补五脏”,可同调心脑,以达“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惑,延年”之效,其豁痰开窍、通利上焦、益智醒神的作用特点,再加上一定的补益之性,利于AD患者长期服用。远志祛痰开窍、宁心安神、交通心肾,《药性论》云其“治心神健忘,安魂魄,令人不迷”[23]。石菖蒲、远志相须为用,则祛痰化浊、开窍醒神效果更佳。巴戟天下走肾经,助运元阳,以化下焦湿浊,湿祛则痰易消,其微温不燥之性又可防止痰浊化热。
由于湿浊之邪久羁,易阻碍气机,且有化热、夹瘀之弊,致本病迁延难愈,加速病情进展,因此在本病初始或迁延阶段应以祛痰化浊为主,石菖蒲、远志、巴戟天用量均以10~15 g为宜。痰湿明显者,酌加法半夏、陈皮、天南星等燥湿化痰之品;痰热明显者,酌加胆南星、竹茹、天竺黄等清热化痰之品;夹瘀者,酌加当归、三七、桃仁、红花、赤芍、乳香、没药等活血散瘀之品。
3.2 活血化瘀以“川芎-丹参-川牛膝”为要《血证论》云:“血在上,则浊蔽而不明矣”,《伤寒说意》云:“凡有久瘀之血,则令人善忘”[24],皆说明瘀血在上、阻滞脑窍是导致痴呆的重要原因。AD病程长,病久多瘀,涩滞脉道,痹阻脑窍,使得神机失用,临床表现为神情迟钝、善忘易惊、言语不利、思维异常、行为古怪、面色晦暗、肌肤甲错等症。基于“脑-心-肾”轴的用药观,可选用角药组合川芎-丹参-川牛膝。
川芎秉升散之性,能上达头目,《药性赋》言其“补血清头”,故取其行气理滞、活血通窍之功,以入脑窍,清散上焦瘀浊。川芎为古今医案中治疗痴呆的核心药物之一,《临证指南医案》有“初病在经,久痛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的论述,可见瘀血阻窍是本病发展的必然结果。川芎行气活血,乃血中气药,功擅行散脑窍之瘀。丹参通行血脉,《本草纲目》言其“破宿血,补新血”。《血证论》云:“旧血不去,则新血断然不生。……瘀血之去,乃新血日生”,丹参活血祛瘀,除旧血而生新血,可改善AD患者脑部缺血症状,且能清心除烦、安定心神。川牛膝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补肾强骨,还可引血下行。
临床使用川芎、丹参取其活血通窍之功时往往用量较大,川芎10~15 g,丹参10~30 g,心脉瘀阻明显者往往可用至30 g;川牛膝6~10 g用以佐制,可防升散太过。瘀久化热者,酌加牡丹皮、赤芍、茜草等凉血散瘀之品;气滞血瘀者,酌加柴胡、青皮、枳实、香附等行气通滞之品;气虚血瘀者,酌加人参、黄芪、当归等益气活血之品。
3.3 补肾生髓以“鹿茸-人参-核桃仁”为佳肾主骨生髓,上通于脑,以孕髓海,《中西汇通医经精义》[25]云:“事物所以不忘,赖此记性,记在何处,则在肾经益肾生精,化为髓而藏于脑中。”AD髓海不足表现为记忆力、注意力、判断力等认知功能明显下降,神情呆钝,思维迟缓,还可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倦怠思卧、发焦齿枯等症,以补肾填精、生髓益智为治本之法。基于“脑-心-肾”轴的用药观,可选用角药组合鹿茸-人参-核桃仁。
鹿茸为血肉有情之品,补肾益精生髓之力强,《本草纲目》载其“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健筋骨”。人参大补元气,《神农本草经》言其“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借其补益之效。陈可冀院士擅用人参治疗老年痴呆,取其培土健脾、生津养血之功,以求“补后天实先天”“精血互化”[26]。人参炮制为红参后补气血之力更强,补肾抗衰老名方“龟龄集”则以红参、鹿茸为君药,并佐以温肾助阳、益精填髓、滋阴润燥、补气通络之品,可阴阳双补、气血同调,使全方补而不滞、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从而改善认知功能,治疗AD疗效显著[27]。核桃仁亦具有补肾益脑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补气养血……益命门,利三焦”。
鹿茸1~2 g研末冲服,当从小剂量起用,不可骤用大剂量,以免升阳动风,或伤阴动血。由于鹿茸品种珍稀且价格昂贵,临床多用鹿角胶3~6 g代替,烊化兑服。人参6~10 g,核桃仁10~30 g,核桃仁亦可作为一种食材平素服用。肾虚精亏明显者,酌加熟地黄、紫河车、龟甲胶、阿胶等补肾填精、益髓充脑;肾阳不足者,酌加肉苁蓉、菟丝子、补骨脂、益智仁等温肾助阳;肾阴亏虚者,酌加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等滋补肾水。
王某,男,68岁。2021年3月23日初诊。
主诉:记忆力减退2年,加重伴乏力3月余。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记忆力减退,早期主要表现为健忘,短期记忆力受损,学习能力下降,但生活尚能自理,外出后可自行回家,远期记忆力尚可。曾就诊于某三甲医院,查头颅CT提示脑萎缩,遵医嘱口服盐酸美金刚片治疗,自觉症状缓解后自行停药。3个月前记忆力减退程度明显加重,具体表现为无法辨识家人,生活不能自理,同时伴有倦怠乏力,家属亦反映与患者沟通困难,遂来就诊。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为20分(痴呆严重程度分级:轻度,MMSE≥21分;中度,MMSE 10~20分;重度,MMSE≤9分)。刻下:神情呆钝,思维迟缓,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语不达意,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眠尚可,二便调,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西医诊断: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诊断:痴呆(痰浊蒙窍、髓海不足证)。治以祛痰化浊、填精补髓。处方:
石菖蒲10 g,远志10 g,巴戟天10 g,人参10 g,鹿角胶6 g(烊化),核桃仁30 g,肉苁蓉30 g,熟地黄20 g,山药30 g,茯苓30 g,陈皮10 g。14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嘱家属日常多与患者交流,并适当进行简单的思维训练。
2021年4月6日二诊:患者神情较前自然,记忆力减退程度减轻,能与家人简单对话,但仍觉乏力,舌质淡暗、舌下络脉迂曲、苔白微腻,脉细涩。予初诊方加川芎10 g、丹参30 g、川牛膝10 g,14剂。
2021年4月20日三诊:患者记忆力、言语表达均较前改善,对答基本切题,乏力较前缓解。继予二诊方28剂,巩固治疗。
6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精神可,言语清晰,记忆力、思维力、认知能力均有所改善,生活自理,无其余不适。
按:本案患者为老年男性,肾虚精亏致髓减脑消,心气虚而神失所养、脑络失和,故见记忆力减退、思维迟缓、反应迟钝等症状;久病耗气、脏腑虚衰、气血亏损不能濡养四肢,故见倦怠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细均为痰浊阻窍、髓海不足之象。基于“脑-心-肾”轴的用药思路,以“石菖蒲-远志-巴戟天”上开脑窍、中宁心神、下助肾元,以“鹿角胶-人参-核桃仁”温肾元、益气血、生精髓,加熟地黄、肉苁蓉、山药等增强益气生血、补肾填精之效,并联用茯苓、陈皮燥利湿邪以降化痰浊。二诊时,患者肾虚髓空之象减退,痰浊渐消,瘀象仍显,加“川芎-丹参-川牛膝”增活血化瘀之功,通利脑心肾之瘀。针对疾病不同阶段的病因病机,结合每个阶段不同的病理因素,灵活应用“脑-心-肾”轴的用药观进行整体施治,辨证用药,疗效明确。
AD以隐匿起病和认知功能进行性恶化为特点,故早期识别、诊断和治疗对于延缓痴呆进展尤为重要,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展现出明显优势。基于“脑-心-肾”轴理论探讨AD脑心肾同病的病机特点,以血脉同调、精神同治等理论为依据,选用角药组合脑心肾共治,针对本病痰、瘀、虚的不同及病理因素的轻重,分别拟定不同的治法和角药组合对脑、心、肾进行整体调节,以复神机,同时根据患者症状辨证加减用药,为临床诊治AD提供了新思路。今后应积极开展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脑-心-肾”轴理论指导下用药治疗AD的疗效和机制,以期更好地服务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