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刘柏森,刘海成
(黑龙江工程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50)
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兴起与发展,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密切相关[1]。2002 年至2019 年,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由15%上升到51.6%,进入普及化阶段。17 年间,应用型院校概念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被提出并很快成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而作为高校发展建设重要内容的专业结构布局调整和优化则成为了其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2-3]。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全球化分工日益深化和细化,作为中小企业发展重要组织形式的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越来越明显。在高等教育层面,传统的以学科为主线的专业划分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因此,作为为地方经济提供工程技术人才支撑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高度支撑地方产业集群发展的专业集群,切实提升自身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度,是其转型和发展的必然要求[4-5]。
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引导是高校开展转型建设的主要动力,黑龙江省早在2010 年就在省级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要打造一批学科专业战略集群。这是专业集群概念首次出现于黑龙江省战略规划类文件中。2017 年和2018 年又陆续发布文件,提出要围绕十大重点产业建设十大专业集群,重点支持一批服务装备制造、对俄合作、文化旅游、时尚创意产业等方面的专业和专业群,激发高校转型发展内生动力,促使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在2022 年发布的黑龙江省教育事业“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建设一批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高校和特色应用型示范专业集群并完善考评机制。可见,从2017 年开始,专业集群建设多次出现在政府关于教育事业的规划文件中,充分体现了黑龙江省政府对专业集群建设的重视程度在逐年提升。
在政策引导下,黑龙江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特别是省属24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均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开展了专业集群建设。例如,黑龙江科技大学紧紧围绕黑龙江省“煤化石化”“矿业经济”等产业,依托“煤炭产业”省重点学科群,面向矿业产业链构建了石化煤化、清洁高效煤电、矿业经济、矿山机械装备与输配电工程等6 个矿业专业集群;黑龙江工程学院积极推动从基于学科门类形成的“学科型”专业群向面向现代产业领域“产教融合型”专业集群转型,面向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了具有应用型特征的智能交通、智慧建筑、智能制造等7 个特色专业集群;牡丹江医学院以临床医学产业链为核心,建设了前期预防保健、中期医疗保健、后期康复保健,涵盖全程健康管理的“三期一体化”医学类专业集群,同时以药学为核心,建设了前期研发、中期制造、后期销售,集研发岗位、制药岗位、销售岗位一体的全产业链药学制药集群;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围绕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全产业链条,构建了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畜产品养殖、农机装备现代化信息化等5 个专业集群;黑龙江东方学院则围绕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产业链,构建了人工智能、食品与生物工程等7 个专业集群。与此同时,黑龙江省的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也依托各自应用型优势专业开展专业集群建设。例如,黑龙江大学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依托学校全方位对俄人才培养优势建设了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哈尔滨理工大学围绕黑龙江省三大先导产业中的信息技术产业建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集群;佳木斯大学构建了口腔医学与材料科学专业集群;哈尔滨体育学院则依托其在冰雪运动方面的优势构建了冰雪体育专业集群。
在对专业集群的学术研究层面,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上发表的、以专业集群或专业群为篇名的学术期刊文献进行检索,得到自2000 年至2022 年期间,黑龙江省各类高校发表的相关文献共计84 篇,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仅发表15 篇,占比17.8%;高职院校发表60 篇,占比71.4%。这15 篇文章主要由黑龙江财经学院、哈尔滨华德学院等5 所高校发表,仅占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20.8%,且没有高质量文章。由此可见,黑龙江省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并未将专业集群作为学校发展的重点课题来进行研究且研究水平不高。若以专业集群或专业群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则可检索到177篇文献,其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发表43 篇(含2 篇核心期刊),占比24.2%;高职院校发表114 篇,占比64.4%。这说明大多数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是将专业集群作为学校专业设置、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等改革主题中的部分内容去研究,虽有高质量研究成果,但数量较少。统计结果还表明,有9 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从未发表过专业集群相关文章。总之,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专业集群的研究相对滞后,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在顶层设计上的不重视。反观黑龙江的高职院校,因其扎根于行业办学,加之国家对高职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的积极引导,使其对专业集群的研究较深入,形成了符合自身办学特点较完善的专业集群建设发展机制[6]。
通过对黑龙江省内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调研,总结出各高校在专业集群建设上存在如下问题。
部分应用型高校仍然停留在对专业集群建设的相关提法上,他们只是在校级发展规划或论证报告中提出要打造或已建成几大专业集群的口号,缺少具体的建设规划或目标。大部分高校存在功利性建群现象,他们对专业集群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足,将专业集群简单地理解为相关专业的拼凑与堆砌,甚至将集群的建设工作推给专业和二级院系,对专业集群的建设缺乏校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对专业集群规划、布局、建设、运行等要素缺乏统一部署。
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高校专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新路径、新思路,大多数应用型院校正处于摸索阶段,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成熟的模式。多数院校对专业集群建设的学习和研究还不到位,在开展集群建设过程中受传统专业优化思维影响,没有使专业集群产生“化学反应”,不能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战略路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理念,工程认证要求等与专业集群建设相融合。在专业集群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等方面不能大胆创新,不能创新性地构建能够支撑专业集群建设的应用型课程体系、课程群或课程模块,更谈不上实现专业集群从外延到内涵建设的转变。
大部分高校虽然提出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大学等类似的愿景目标,但是在专业集群建设中并没有明确的特色和亮点,甚至为了应付学校的评估或检查而临时拼凑特色。多数高校没有突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服务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办学特点,导致专业集群建设服务地方的支撑度弱,人才培养与地方需求的契合度低,与高水平专业集群的建设要求有较大的差距。部分高校将专业集群建设与学校办学特色的培育割裂开来,忽略了专业集群才是应用型高校最大的特色,没有把学校的全局发展与办学特色统筹融合并共同推进[7]。
专业集群建设的一个目的是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和质量文化。然而,目前黑龙江省大部分应用型高校并没有将专业集群建设质量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考虑,更谈不上形成独具特色的质量文化。他们大多把专业集群建设质量与群内专业建设质量混为一谈,错误地认为只要把群内专业单独建设好,专业集群的建设质量自然就会得到提升,在专业集群建设上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质量保障的闭环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专业集群建设的质量意识薄弱和质量文化缺失。
鉴于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政策的持续引导以及当前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结构与龙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需求的不适应等客观因素的存在,开展专业集群建设成为了黑龙江省应用型本科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和增强学校专业布局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的关键[8-10],其专业集群的发展可遵循以下几点。
专业集群建设是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的全局性和长远性问题,应该从全局战略思维的角度,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专业集群建设从多角度、多层次做好顶层规划并有效落实建设目标。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来说,做好专业集群顶层设计应该在将专业集群确立为学校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的基础上,在广泛调研并深刻理解专业集群建设意义和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结合专业集群所属产业链和创新链以及区域高教生态和学校自身学科专业发展情况,研制专业集群建设规划并据此制定包含明确的指导思想、清晰的建设目标、务实的思路举措以及完善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切实有效、可实施操作、可检查、可评价的实施方案,确保建设规划的落地推进。
一个创新而有效的专业集群建设机制是实现建设目标的重要保障。专业集群作为一种专业治理结构的新形态与专业存在的新建制以及基层教学组织的新形式,其内在机制区别于单个专业,迫切需要探寻与创新不同于单个专业建设的对应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多方协同、共享共建的,能够自我更新、动态调整、有效运行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应用型院校应该在顺应地方产业集群发展形势及其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要求的基础上,探索符合本校特色的专业集群生成模式,建立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以分类管理机制,厘清集群组织架构,建立健全专业集群建设的各项制度和管理制度,明确专业集群的统筹协同发展机制,创新专业集群的产教科深度融合运行机制以及包含专业调整、招生与转专业、课程建设、项目申报与立项建设等在内的内部工作运行机制,完善专业集群建设的内外部保障机制,进而提高专业集群的管理效能和工作效率,提升专业集群的建设质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牢固树立内涵式发展和专业为王的理念,克服过去较长一段时间内建立起来的专业规模盲目扩张以及专业粗放式发展的冲动与思维,在提升内涵建设和强化办学特色上下功夫,致力于建设高水平专业集群,切实提升高校的区域核心竞争力。专业集群的内涵建设包括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和专业集群建设的基本内涵两部分。专业建设是集群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集群建设是专业建设在专业集群发展阶段上新的呈现方式,两者构成密切相关且相辅相成的整体。应用型高校应该在做好专业集群人才培养定位和规格制定、群内专业课程结构创新、校企多元师资团队搭建等专业内涵建设的基础上,把产业集群及其产业链对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需求融入到专业集群的战略规划设计、机制体质改革、评价评估体系建立等具有专业集群特质的内涵要素建设当中,提升办学特色和质量。
专业集群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集群建设目标是否达成,建设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据和标准,是专业集群质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黑龙江省应用型院校的专业集群建设大多在评价指标体系缺失的情况下自由运行。为更好地推进专业集群建设,发挥专业集群在促进学校特色发展方面的价值和效用,应用型高校应该在明确自身专业集群建设目标与任务的基础上,充分落实国家和地方政策文件,把握好专业集群建设的价值向度、创新理念观念、体制机制和思路举措,从顶层设计、内涵建设、成果产出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地对专业集群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质量文化。
专业集群是我国高等教育为适应国家和区域现代经济中产业集群发展而产生的一种专业结构优化组织形式,是地方本科院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关键内容。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专业集群建设有助于其梳理办学思路和定位,提升办学内涵与实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应用型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