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东西方对自然美的认知差异探索生态文明的深刻内涵

2023-02-21 01:14:47袁园
河北画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美学美的传统

袁园

(人民东方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一、西方传统哲学体系中对自然美的轻视

普遍认为美学这一学科在18世纪中期的西方诞生,但由于审美意识是人类内在的基因①,因此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始终贯穿在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发展过程之中,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孕育出不同的审美体验,在岁月的积淀中塑造着世界上丰富多元的文化形态。

人类社会于18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开始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快车道,随之发生的是全球各地开始建立起更加广泛的联系,在商业和贸易的往来中,亦或在战争和掠夺之下,原本朴素多元的自然崇拜逐渐屈从于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一元论”,西方美学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迅速发展并遍及世界各地。

黑格尔认为自然美是不完满的美,在《美学》中说到:从心灵出发的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只有在涉及心灵这种较高境界时才是真正的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在黑格尔的眼中,是不具有可比性的。不可否认的是,黑格尔看到了自然美,但他强调自然美不高级,因为山川、草木、金石、星辰、鸟兽之类的自然事物,都是自在的,而不是自为的。黑格尔认为它们是低一级的没有生气的欲念的生命。人体因为没有遮盖,能通过血管感受到心的跳动而成为高一级的生命。

动物躯体只有通过它本身的对无机自然作斗争的继续不断的生命过程,吞食这无机自然……完成生命过程的完满的器官系统唯一的目的就是通过这种过程来达到生物的自我保持,所以动物的生命就只是一种欲念的生命……植物还没有自我感觉和灵魂性……有机生命的活动枢纽对于我们还是隐秘着的,我们只看到形体的外在轮廓,而这外在轮廓还是完全被羽毛、鳞甲、针刺之类遮盖着的……这就是动物生命在美方面的一个大缺陷……

人的身体却属于较高的一级,因为人体到处都显出人是一种受到生气灌注的能感觉的整体……跳动的有生命的心好像无处不在。②

在18世纪之前,由于西方地理环境等客观条件的限制,传统观念对自然的认识基于的是野蛮、危险的感情基调③。格伦·帕森斯于2008年出版的《美学和自然》中认为,西方无法真正认识到自然美,有下述三个主要原因:

一是,古希腊、罗马对于美的思考方式,希腊语中的“kalo”和拉丁语中的“pulchrum”与英文单词“美丽”相对应,这两个词语的原意都是指数学性质的比例,具体来说就是复杂整体中各部分的大小、数量和排列方式。西方传统观点认为,能够体现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对称、平衡和和谐的才能称之为美,如欧洲美学史上较早对美作深入思考的柏拉图,在他的《斐莱布篇》(Philebus)记载的“衡量和比例在所有领域都表现为美和美德”。

二是,在18世纪以前,西方人没有太多机会审视自然,如果不是为了打仗,人们是不愿意闯入自然领地的,在他们的眼里,自然是荒凉的、不方便的,而且充满危险。

第三个阻碍自然美欣赏的重要原因是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基督教中,关于山脉的起源有一种观点,说它们并不是上帝最初创造的一部分,是后来才出现的,在《圣经》中被描述为与地球洪水有关的剧变的碎片。因此,山脉被看成人类的罪恶和这个世界堕落本性的明显标志。东方认为山是美丽的,在他们的眼里就如同异端一般。

对美的传统思考方式、自然区域的不可接近性以及宗教教义的影响——使自然美的概念在18世纪之前的西方成为一个备受质疑的概念。这种氛围在18世纪之后才出现了一些改变。20世纪西方环境美学诞生,被称为环境美学之父的罗纳德·赫伯恩在《当代美学与自然美的忽视》中指出:“当今很多人热衷户外活动,但对自然进行审美关注却是罕见的。”“这种对自然的热衷显得时尚,实为贬损自然的热衷。”

二、中国美学思想的萌芽

中国在西方美学学科诞生之前,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美学论述。“美学”学科的名称近代才由西方传入中国。德国来华传教士花之安(Ernst Faber)于1875年在他的著作《教化议》中正式使用美学一词。1902年王国维在《哲学小辞典》的译文中,明确把aesthetics译为“美学”“审美学”,并介绍了美学的定义——美学者,论事物之美之原理也。⑤

虽然中国在此之前并没有出现美学学科和美学体系,但中国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始自先秦的各类经典作品之中,这些作品对美的阐述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并不落后于西方,尤其是对自然的认识上一直是走在西方前面的。

旧石器时期,审美意识就已经被唤醒。对山顶洞人的考古发现中,挖掘出了许多“装饰品”,包括钻孔的小砾石、钻孔的石珠、刻沟的骨管、穿孔的狐或獾或鹿的齿,小砾石的装饰品是用浅绿色的火成岩从两面对钻成的,小石珠是用白色的石灰岩块磨出来的,这些装饰品都被涂上了红色,似乎都用赤铁矿涂染过⑥。在中华大地上,人类此时就已经在物质生产以外的上层建筑领域孕育了艺术的胚胎。

《美的历程》一书追溯了作为美的装饰的纹样的历史,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仰韶半坡彩陶,多绘有动物形象和纹样,尤以鱼纹最为普遍,多达十余种。庙底沟彩陶的几何形曲线花纹由鸟纹演变而来。从马家窑期的蛙纹和鸟纹来看,非常清晰地存在着因袭相承依次演化的脉络⑦。人类的审美体验从动物形象经由符号化演变成抽象的规律的几何纹,到最终形成文字,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审美对象,就是这样从具有模仿自然的象形文字开始逐步发扬光大的。

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中华民族已经开始出现丰富的文字记载讨论美。中国传统美学的起点可以追溯到老子,他开创了道家美学的传统,提出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元气论、意象说、意境说的理论。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命题。具有代表性的,有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著《淮南子》,其中一篇《坠形训》历数了各种自然产物的美:东南方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西南方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不仅描绘了自然风物的美,还记载了风土人情和奇妙幻想,质朴明朗地肯定了物质世界的自然美,这种风格也在千年的文脉中继承和延续了下来。

三、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是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根基⑧。宗白华在1949年发表的《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一文中说到,中国人“向往无穷的人,需能有所安顿,归返自我,成一回旋的节奏”。“中国人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回归有限,他的意趣不是一往不返,而是回旋往复。”这与西方有本质上的区别,“西洋人站在固定地点,由固定角度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西方的宇宙观具有开拓性地延伸向无极,而中国人的宇宙观是“我”与“无限”的往复,是天人合一的境界。

反映在对待自然的审美体验上,自然美成为中华传统哲学的基础。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在《关于美》中这样阐述,作为物质的自然将美的观念植入人的意识世界,拥有了美意识的人改变了作为素材的自然,自然启示并在人类对自然的改变中形成了一个闭环关系⑨。

这样哲学思想的形成同中华民族对自然调节和利用的历史经验分不开,也同传统的村社制度分不开,更与以农业为主体的文明处处依赖自然条件分不开。我们的祖先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的统一关系。基于天人合一的朴素认识,我们总是从人与自然的统一中去寻找美。如公元4世纪宗炳创作了中国古代第一篇山水画的论作《画山水序》,就提出了山水载道是以美的形式实现的。我们从自然美中参悟出来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相处之道。

谢灵运说“夫衣食,生之所资;山水,性之所适”,山水与衣食并重,是陶冶人的性情不可缺少的。丰子恺在《人间情味》中说道:“上海市骚扰的寂寞,山中是清净的热闹……山水间的生活,因为需要不便而菜根更香,豆腐更肥。因为寂寥而邻人更亲。”我们从自然中获取生存的物质基础,更重要的是我们回归自然获得充实的审美体验。

四、西方美学体系生搬硬套带来的问题

美是感性的直接体验,但也需要知识性的理解能力,如果对艺术品的文化背景知之甚少,就根本体验不到艺术品所包含的美。西方传统上对自然美的认知决定了西方美学体系无法触及东方哲学的精神内核,也就无法解释中国美学思想,更不适宜直接套用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学研究上。东西方孕育美的土壤不同,如果生搬硬套将不可避免地发生龃龉。所以,中国必须创立本土的美学体系、建构本土的美学话语。

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阶段,随着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和便捷,审美体验似乎也出现了高低优劣之分。最明显的表现是,随着军事、政治、经济等强大势力的侵入,文化也以具有优越性的姿态浸染和同化弱势一方,其审美体验也渐渐地随着文化的衰败而销声匿迹。显然,单一的审美体验会使得多元和丰富的人类文明越来越趋同。这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从现实角度来讲,旅法作家边芹说过,一个民族的审美权和道义权、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是文明生存的核心,关系国家的存亡。这并非危言耸听,苏东国家对西方自由、民主价值观的认同在1991年苏联解体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工业文明阶段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传统观念被束之高阁,甚至被恶意摸黑丑化,20世纪7-80年代在中国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伤痕文学”以及90年代泛起的以挖掘“丑陋的中国人”为趣味的一些文艺作品,竞相以西方审美为标准,以中国最偏僻角落发生的个别案例为题材,对封建氏族礼数对自由的束缚极尽辛辣地嘲讽和批判。

五、生态文明的题中之义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认识是内在的,这完全不同于西方文明以人为中心的内涵。当前人类社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核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生态问题,人与自然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国际机构纷纷提出低碳减排、绿色能源,似乎终于意识到唯我独尊的中心主义违背了自然的规律,人类自身终将被反噬。

我们在凝视西方工业化发展所造成的巨大代价时,重新找回我们失落的对自然美的传统认识,或者说找回我们这片土地上作为我们的祖先对自然最淳朴的感性体验,才能真正回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轨道上来,才能找到破解当今困境的钥匙。在美的感召之下,人类会不约而同地去追求高尚的精神世界,对破坏自然的行为嗤之以鼻。这是自然美的意义所在。

猜你喜欢
美学美的传统
仝仺美学馆
杭州(2023年3期)2023-04-03 07:22:36
盘中的意式美学
美食(2022年2期)2022-04-19 12:56:08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 06:52:22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老传统当传承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12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 13:27:25
纯白美学
Coco薇(2017年8期)2017-08-03 02:01:37
“妆”饰美学
Coco薇(2015年5期)2016-03-29 23: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