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运城盐湖转型发展 唱响新时代《南风歌》

2023-02-21 01:14贾晓莹
河北画报 2023年24期
关键词:盐池运城盐湖

贾晓莹

(中共运城市委党校)

运城盐湖地处晋南盆地腹地,秦晋豫黄河转弯处,是山西省最大的湖泊,是我国中原地区唯一产盐的咸水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钠型内陆湖之一。地质研究表明,运城盐湖诞生于新生代第三纪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时期,距今约5000万年,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它东西长30公里,南北宽5公里,总面积132平方公里,水深20厘米至2米,最低处海拔320米,是一个狭长的湖泊。从高空俯瞰,盐湖就像一条玉带镶嵌在河东大地上,是黄河金三角地区千百年来形成的巨大历史奇观、文化奇观、自然奇观,孕育了河东原始文化。

一、从历史纵深看,盬盐春秋滋养华夏千年文明

《河东盐法备览》记载:“地效灵,天挺秀,爰有育宝之区;”盐湖自然天成。“前创始,后增修,斯有凤凰之建。”从运盐路上的小村庄,到元代建城,命名凤凰城。“运城非盐池不立,盐池非运治莫统也。”盐是古代国家极重要的资源命脉,为保护盐池,防止私采滥卖,设立盐运司,一座盐运之城因此而生。这段话正解答了盐湖之于运城市的意义。因盐务而建,因池盐而兴,因盐运而得名,盐湖是它的独特符号和精神标识。

(一)文化盐湖体现“和”的本质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歌》相传为上古时期舜帝所作,是一首最原始、最古老的歌谣,深刻体现了对民本的关怀,被誉为民本思想的源头之声。“薰风解愠,时风阜财”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之道,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唐代修建的池神庙:中间是池神,东边是太阳神,西边是风神,三大殿横轴排列,体现了盐池生产与太阳、风的自然关系。而三大殿修建时,位置平行、并列尊位,这种建造方式在中国庙宇建筑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可以说,在这里自然与自然、人与自然,即使是被人格化的自然个神也都是平等共处,相生相伴。《尚书·说命》中有这样的描述:“若作和羹,尔惟盐梅。”盐和梅子一咸一酸,是制作肉羹的必备调味品。《左传》记录了齐国名相晏婴的一段话:“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意思是说,和谐就像烹制肉羹,需要水、火、醋、酱、盐、梅子六种元素调和,并施以柴火精心烹煮。再进一步解释就是:治大国,如烹小鲜。2014年。习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演讲中正是引用这段话向世界说明中国人早在2500年前就懂得了“和而不同”的道理。

(二)经济盐湖汇聚“赋”之根本

“天下之赋,盐利其半”。盐税是当时国家财政的重要收入。秦汉时期,盐铁专卖,国家专控,盐湖堪称是中国第一个“国有企业”。唐宋时期,盐业昌盛,柳宗元在他的辞赋名篇《晋问》中写道:“猗氏之盬,晋宝之大也,人之赖之舆榖(gǔ)同,化若神造,非人力之功也。”称盐为“晋之大宝”。关于河东盐远销各地的盛况,他用了12个字记载:“西入秦陇,南达樊邓,北及燕代,东逾周宋”,行销范围极广。以盐为媒介,伴随陆运、漕运的兴盛,各民族、各地区交往、交流、交融,为当年黄河金三角的繁盛创造了根本条件。宋代以后,“盐钞法”实行,商人贩盐有了可观的利润差价,大大促进了盐业生产,这也为日后的晋商崛起,提供了丰富的物质保证在山西,商路起源于盐路,晋商起始于盐商。晋商开拓的大产业、大格局、大地域、大流通,背后正是盐商以及运城盐池资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三)技术盐湖汇聚“赋”之根本

孕育于春秋战国,终成于隋唐的“垦畦浇晒”五步产盐法,过箩、调配、储卤、结晶、铲出五个步骤。这项技术领先世界1000多年,大大提高了池盐的产量,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称赞这项技术是“中国古代科技的活化石”。2007年,这项技术被确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作为一个矿产资源湖,治水,始终是盐湖最大的课题。盐湖供水主要有三类:天上的水,中条山的地下水还有人工调来的水。素有“未治盐、先治水;未治主水,先治客水”的治水理论。可以说,水既是盐湖之根本,也是盐湖之软肋。为此,古人围绕盐湖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修筑了一渠、两河、四滩、七十二堰(一渠:姚暹渠;四滩:汤里滩、鸭子池、硝池滩、北门滩;两河:湾湾河,涑水河;72堰:七十二道防护堰。),为盐湖提供非常完备的防洪水系设施,这被称作是中国水利史乃至世界水利史上独一无二的水利防护网,到现在仍在发挥着作用。

二、从黄河全域看:运城盐湖转型事关国之大者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关乎民族未来,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高度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运城全域都属于黄河流域,盐湖恰是点缀其中的一颗明珠,是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战场,是国之大者,晋之重者,运之要者。

(一)坚持生态优先谱写绿色发展旋律

盐湖的生态保护工作,是又一次思想的解放,是“过去中国、现在中国、未来中国”的概念在盐湖微缩而生动的体现。在多数人眼中,盐湖它更像一座“矿山”,4600年来都是以开采为主,而忽视了它作为“湖”的属性。

绿色发展,一方面,以“退盐还湖”工程为主,全面推进生态保护修复。2020年,出台《运城市盐湖保护条例》,让盐湖保护有法可依;2021年3月,启动实施《盐湖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为保护盐湖的生态基底设定了范围。同月,运城市与山西焦煤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旨在加速推进保护区范围内工业企业退盐还湖和退城入园等任务的加速推进。

另一方面,以科学研究为重,深挖盐湖生态价值。中条山与盐湖,共同形成了一个古老而独特的生态体系,孕育了盐湖独特的生态资源。盐湖中有根据高盐、低盐、淡盐、混盐生存的各种卤虫、盐藻等水生生物;有火烈鸟、灰鹤、白天鹅等特色鸟类205种;有芦苇、碱蓬草、盐角草等特色植物30多种;还有河东大盐、黑泥以及“七彩盐湖”景观。围绕盐湖历史演变、地质构造、动物植物多样性等加强科学研究,厘清盐湖本底,系统开展水系、生态、地质、人文及文化遗存等调研活动,可以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管理利用决策提供更为翔实准确的科学支撑。

(二)立足独特资源探索活化利用模式

一座城市要想被外界认知,就必须找到它的“文化掌纹”,独有的人文历史资源,是盐湖“退盐”的底气。

盐湖周边区域有三大文化:池盐文化、根祖文化、关公忠义文化,有文保单位101处,其中国保5处。有盐湖工业遗址、畦(qí)块、池神庙、禁墙、虞坂古盐道等历史风貌。有黄帝战蚩尤、舜帝咏南风、伯乐相马、猗顿开盐道、唇亡齿寒、假虞伐虢、东郭先生与狼等历史典故和传说。这些独特的人文资源与盐湖交相辉映、共依共存。

通过生态修复,立足人文历史资源,利用“文化+旅游+生态”融合发展模式,因地制宜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八大生态风貌区和三大休闲游憩片区。如今,中条山下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盐湖已然成了运城人心中的诗和远方,这一美丽画卷正是运城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缩影。

三、从永续发展看,文化自信自立唱响时代强音

站在时代的角度,盐湖它既古老又现代。它是文物,见证历史、革故鼎新;它也是文明,记录发展、生生不息。在盐湖这片土地上真实存在的“物证”与“历史”,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让我们明白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去,去向何方。

(一)在盐湖,我们找到共同的根脉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解县盐池“成为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上古时期,黄帝、炎帝、蚩尤在此展开大战,最终,黄帝一统各部落联盟,完成了原始的民族融合。之后,尧,舜,禹,都在盐湖周边建都。夏王朝,设“九州”,且融合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部族,自此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一路走来。可以说,“中国”“华夏”这样的称谓都闪耀着盬盐的光芒。

在多年的考古发掘中,有这样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盐湖它像一个轴心,在它方圆50公里—200公里,高密度地分布着大量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盐湖往西南一百多公里,芮城西侯度遗址,发现了距今243万年人类最早的用火的痕迹,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盐湖往东二十多公里,夏县西阴、师村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6000年前的半个蚕茧和石雕蚕蛹。

自2001年正式提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其多项重点发掘和考古调查结果显示:晋南地区是华北地区古人类活动的重要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关键区域,是孕育最初中国的核心地区,是夏商王朝铜、盐等战略资源的提供地,是西周早期分封的重要区域,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区。

(二)在盐湖,我们聆听时代的足音

盐湖史贯穿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的每个阶段。盐池的资源属性也经历了从食用盐到工业盐再到旅游资源的转变。新中国建立后,盐池生机焕发,喷气若虹。盐湖回到人民手中,从潞盐管理局到运城盐业化工局,再到南风化工、运城盐化,自此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70年的独特贡献,是共和国化工工业的骄子。

步入新时代,一年治湖、三年成景、五年成势。“熠熠生辉的三晋明珠,滋养华夏的母亲之湖,吸引世界的池盐文化旅游胜地”正逐渐清晰。盐湖北岸,规划整合后的河东池盐文化博览园将盐池保护、文化开发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里,你可以白天参观池盐博物馆、盐池神庙和城墙,夜晚去欣赏大型沉浸式实景游园演出《宋韵·南风歌》。

如今的我们要做的是——以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盐湖的未来应是积极努力地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变静态的文物保护,为动态、静态相结合的,古代、现代相呼应的,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同时体现的文化遗产保护。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融入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大家能够亲近它、热爱它、尊重它,去激活每个人内心根底处的文化自信。

(三)在盐湖,我们汇聚文明的力量

历经五千多年的洗礼与沉淀,中华文明熠熠生辉,犹如璀璨的明珠,照亮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它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是推进文化创新的宝藏,是我们最深沉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黄河在这里出其不意地拐了个弯,也兜住了华夏文明亘古不变的风骨气韵。山西是国宝第一省,运城是国宝第一市,运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多的地级市,不可移动文物达到6249处,其中国宝单位102处,绝美的“东方艺术画廊”永乐宫;世界“武庙之冠”的关帝庙;“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鹳雀楼;令全球华人心驰神往的舜帝陵;诸如此类,随手一指上千年,废墟荒滩皆国宝。

文化有根,文明有源。盐湖之力,如母亲的乳汁,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盐湖之魂,似古人的智慧,点燃了中华文明的熊熊烈火。盐湖之力,源自天然,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之基;盐湖之韵,发自文化,亦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之源。在古今交汇之处,盐湖以全新形态诠释现代文明,展现无穷魅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盐湖为见证,讲好“一泓清水入黄河”故事,演绎《南风歌》的新时代旋律,这份自信自立的精神力量,将助推我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铸就辉煌的未来。

猜你喜欢
盐池运城盐湖
硝板上的文明——漫谈千年运城盐池科技史
天空之境——新疆柴窝堡盐湖
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 “三个运城农业品牌”打造运城新名片
新型均布式化盐装置在化盐池中的应用
点赞!李克强总理山西运城赶年集
运城清廉地图
山西运城:冬日盐湖色彩斑斓
盐池湾野生白唇鹿种群的发展趋势调查
如冰如雪,貌美盐湖
西夏《天盛律令》里的“盐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