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晗 沈月玉 徐海珍 肖琴锋 韩丰
新型冠状病毒自2019年12月初首次出现以来,一直以不同变异株的形式出现[1]。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21年11月26日将南非报道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命名为奥密克戎变(Omicron),奥密克戎变异株具有新的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特征,使其比其他变异株更具传染性[2]。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全身酸痛、肌肉酸痛、咳嗽、发烧、全身性肌痛和严重疲劳,这与既往研究一致[3],但比以往变种更能感染年轻人和中年人[4]。本文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的临床特点。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22年3月至2022年4月嘉兴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52例,所有患者入院时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均为阳性,基因型分析均为奥密克戎变异株。本研究由嘉兴学院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收集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新冠疫苗接种情况、流行病学史、症状、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新冠抗体、肝肾功能及胸部CT、治疗方法等资料。统计患者入院首次鼻咽拭子核酸检测N基因及ORF1ab基因的周期阈值(Ct值)。按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对患者病情进行分型,无症状感染者:无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普通型:具有发热、呼吸道等临床表现,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重型:成人符合下列的任何一条,①出现气促,RR≥30次/min;②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③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300 mmHg;④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肺部影像学显示24~48 h病灶明显进展>50%。根据入院首次鼻咽拭子核酸检测N基因及ORF1ab基因Ct值的中位数进行分组,如二者均>20分为Ct值>20组,其余为Ct值≤20组。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一般资料 52例患者中,男34例,女18例,年龄(47.37±14.66)岁。有基础疾病的患者6例,其中高血压4例,2型糖尿病2例,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食管癌术后1例。52例确诊患者均为本土感染病例。无症状感染38例,轻型11例,普通型3例,无重型及危重型。29例接种新冠加强针疫苗,23例接种2针及以下剂次疫苗。接种最多的为灭活疫苗(Vero细胞)及重组亚单位疫苗(CHO细胞),均为国产疫苗。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咳痰为主,发热32例(61.5%),咳嗽咳痰22例(42.3%),全身酸痛19例(36.5%),腹部不适等症状8例(15.4%)。3例普通型患者胸部CT中,可见典型的斑片状高密度模糊影、磨玻璃影或片絮状影,发病部位多为右肺上叶及中叶。所有患者均接受中医中药治疗,5例患者应用奈玛特韦或利托那韦抗病毒治疗。5例患者应用莫西沙星或左氧氟沙星治疗。19例应用连花清瘟治疗,18例应用退热药物治疗,22例应用止咳化痰治疗。所有患者均好转出院,无死亡病例。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情况
2.2 新冠病毒核酸Ct值影响因素分析 两组血清新冠抗体水平、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蛋白、血钾、疫苗接种剂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新冠疫苗接种剂次越多,血清新冠抗体水平越高。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血清新冠抗体水平、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后,发现血清新冠抗体水平高新型冠状病毒检测Ct值>20增加(OR=1.004,95%CI:1.00±1.01),中性粒细胞计数高新型冠状病毒检测Ct值>20增加(OR=1.701,95%CI:1.09±2.66)(见表3)。血清新冠抗体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患者新型冠状病毒检测Ct值>20的AUROC分别为0.711,0.705(见图1)。
表2 新冠病毒核酸Ct值影响因素分析
表3 新冠病毒核酸Ct值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图1 血清新冠抗体及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新冠Ct值>20的ROC曲线
本资料结果显示,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者以无症状感染及轻型感染为主,常见症状是发热、咳嗽、咳痰及全身酸痛,胸部CT病变部位右肺上叶及中叶多见,入院时血清新冠抗体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能有助于预测新型冠状病毒检测Ct值。上海一项关于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研究[5]发现,奥密克戎感染患者轻型比例高,无重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及上呼吸道症状为主,其肺部CT病变少,住院时间稍延长;轻型比例高可能与其完成2剂疫苗接种率高有关,这与本研究一致。
本资料结果显示,血清新冠抗体水平与入院时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周期阈值相关,其中疫苗接种剂次越多,抗体水平相对较高。奥密克戎变异株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关注变体,其带有较多已知可以逃避新冠疫苗引发的中和抗体的尖峰突变[6]。同源灭活疫苗加强剂显著增加对奥密克戎变体的中和滴度,迫切需要推动加强疫苗接种以对抗新兴的新型冠状病毒变体[7]。然而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标准的两剂疫苗接种几个月后,针对免疫原的抗体水平下降,且不能提供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长期黏膜保护,因此建议使用第三剂增强抗体反应[8-9]。
目前两剂疫苗在预防由奥密克戎变异株引起的感染和疾病方面效果较差[10],老年人的体液免疫功能较弱及持久性较差,在接种第三剂疫苗后,老年人抗奥密克戎反应达到与年轻人相同水平[11]。无论接受者的年龄如何,加强疫苗接种与诱导高水平的针对奥密克戎变体的中和抗体相关[12]。在两剂灭活全病毒疫苗作为“启动”注射后,第三种异源蛋白质亚单位疫苗和同源灭活疫苗加强剂可以提高对奥密克戎的中和作用[13]。有研究表明与两剂疫苗相比,加强剂对奥密克戎的中和活性增加了1.4倍[14]。在接种三剂新冠灭活疫苗后2个月可有效产生针对奥密克戎变体的有效交叉中和活性[15]。
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与入院时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周期阈值相关,自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开始以来,已经积累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中性粒细胞在病理生理学中发挥重要作用[10]。中性粒细胞对于感染的先天免疫反应至关重要,并通过病原体识别受体(PRRs)激活,后者诱导吞噬作用[16]。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形成和降解的失调可能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病机制和严重程度中发挥作用[17]。
目前的疫苗接种是控制新冠传播和降低疾病严重程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快速诊断、新兴变种的基因组分析、接受加强剂疫苗、严格执行充分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及时关注疫情时期医护人员的心理状态并干预,以成功应对疫情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