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 璇 陈朝明 马家福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中医院针灸科,江苏南京 210022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通常在儿童期和青春期发病,临床表现为突然、快速、反复、无规律的运动性抽动和/或发声性抽动[1]。其发病部位多变,病情易波动,常伴发多种共患病,对患者学习、生活及社交均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6~16岁的中国孩童中,TD患病率可达2.46%[2]。
本病西医临床以药物治疗为主,如抗精神病药物、中枢性α受体激动剂、抗癫痫药物等,常存在诸多不良反应[3]。近年来,针灸相关疗法在TD治疗方面发展迅速,现有meta分析也证实针灸治疗TD在短期疗效方面优于西药,其中针刺+耳压疗法优势突出[4]。但目前仍缺乏包括针药结合在内的各类针灸复合疗法之间的比较,不符合临床治疗模式综合化现状。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对不同针灸相关疗法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排序,以期为临床选择最优TD干预方案提供循证支持。
①研究类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②研究对象: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5]或《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6]中TD诊断标准;③干预措施:观察组为针灸相关疗法,对照组为药物或其他针灸相关疗法;④结局指标:基于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总评分(Yale global tic severity scale,YGTSS)或YGTSS抽动评分(YGTSS-TTS)定义的总有效率。
①会议论文;②数据缺失或明显错误;③重复发表;④某种疗法若仅检出1篇标准文献,则不予纳入。
计算机检索知网、万方、维普、SinoMed、Web of Science、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Ebsco数据库从建库至2022年3月31日针灸相关疗法治疗TD的RCT。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中文检索词:抽动、Tourette综合征、穴位、针灸等;英文检索词:Tic Disorders、Tourette Syndrome、acupuncture、moxibustion等。
2名研究者独自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工作,纳入文献运用Cochrane协作网(https: //www.cochrane.org)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具体条目包括:随机序列的产生、分配隐藏、实施者及参与者的双盲、结局指标的盲法测评、失访及退出、选择性报告和其他偏倚,并通过Review Manager 5.3生成偏倚风险比例图。分歧内容由通讯作者裁决。
结局指标为总有效率,并通过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安全性分析,均以比值比(odds ratio,OR)为效应指标,同时计算其95%CI。使用Stata 17和R 4.1.3绘制网络证据图并建立贝叶斯模型,通过环不一致性检验和节点拆分法评估证据一致性,通过比较累积曲线下表面积(SUCRA)对不同干预方法进行排序。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共检索出1357篇相关RCT,利用EndNote排除重复文献566篇,依据题名和摘要初筛后剩余198篇,进一步阅读全文,最终纳入文献39篇。
纳入的39篇文献[7-45]涉及2958例TD患者和11种治疗措施,详见表1。
表1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有29篇文献采用随机数字表法,1篇按就诊顺序随机,其余仅包含随机字样;有5篇文献描述了分配隐藏方案;3篇对评估人员实施盲法;15篇研究报告了脱落病例,除1篇外均分析了脱落原因。所有研究均未提及是否对受试者及实验人员实施盲法,且均未检索到临床试验研究注册方案。见图1~2。
图1 偏倚风险比例图
图2 偏倚风险总结图
2.4.1 总有效率 证据网络形成11个闭环(图3),环检验和节点拆分法均提示一致性尚可(P> 0.05)。由表2左下部分可知:①B优于A;②B、G、J优于D;③B、C、G、J优于E;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图3 总有效率网状图
SUCRA排序:J=0.901>G=0.777>C=0.761>B=0.740>H=0.555>I=0.400>K=0.391>A=0.374>D=0.264>F=0.222>E=0.114。
2.4.2 不良反应发生率 证据网络形成9个闭环(图4),环检验提示一致性尚可,节点拆分法提示GvsD存在局部不一致性,其余对照P均>0.05。由表2右上部分可知安全性方面:①H、I、K优于A;②H、I、K优于B;③B、H、I、K优于C;④B、H、I、K优于D;⑤A、B、D、F、G、H、I、K优于E;⑥H、I、K优于F;⑦H、I、K优于G;其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图4 不良反应发生率网状图
表2 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网状meta分析结果
SUCRA排序:I=0.889>H=0.888>K=0.885>B=0.607>A=0.486>F=0.375>G=0.371>D=0.297>C=0.196>E=0.006。
TD近年来已成为儿科学研究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其发病是遗传、神经生化、免疫、环境、心理等因素综合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其病理机制可能与皮层-纹状体-丘脑-皮层环路涉及的多种神经递质失衡密切相关[1]。
TD的现代医学治疗包括心理行为干预、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但心理和行为治疗对认知功能尚不完善的幼童疗效有限,药物治疗副反应较多,手术的操作靶点及安全性也存在争议。因此,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安全性高的针灸疗法在TD治疗中得到愈加广泛的应用。
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比较不同针灸相关疗法之间的疗效及安全性差异。结果显示,在TD治疗总有效率方面,各类针灸复合疗法普遍优于单纯西药(P< 0.05);中药联合针灸的复合疗法普遍优于单纯中药(P< 0.05);针刺+中药优于单纯针刺(P< 0.05)。由SUCRA排序可知,针刺+耳压+中药可能为最佳治疗方案。在安全性方面,各研究记录的不良反应以头晕、嗜睡和消化道症状为主。头晕头痛、乏力嗜睡多见于单纯西药组;消化道不良反应多见于单纯药物治疗组;此外,部分西药组报道了肝功能异常;部分针刺相关疗法组报道了皮下出血;部分耳压组报道了皮肤过敏。总体上,单纯针灸疗法不良事件少于单纯药物组(P< 0.05);针药结合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药物治疗不良事件发生(P< 0.05)。SUCRA排序结果显示,安全性较高的前5种疗法为:针刺+灸、针刺+耳压、揿针+中药、针刺+中药、针刺。
针刺可通过刺激不同解剖结构激活大脑皮层不同功能区[46];耳压疗法可通过点压耳廓特定投影区,起到安神、调理脏腑的效果;中药治疗TD多以平肝熄风为治则,兼补脏腑之虚,核心药物可通过多靶点调节紊乱的神经递质及受损的信号通路[47]。以上为针刺+中药+耳压疗法可能的治疗机制。
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①各类干预样本量差异较大;②各研究药物种类、针刺取穴、治疗频次和周期均有所不同;③纳入西药以硫必利为主,对同为国内指南一线药物的阿立哌唑和可乐定研究较少;④研究周期普遍偏短,缺乏远期随访。因此所得结论仍有待更多高质量研究给予证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