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时代的艺术创作思考

2023-02-20 10:26耿菊花
中国美术报 2023年45期
关键词:创作方法媒介创作

耿菊花

在快速变革的时代,传统的学科、教学、创作方法都在发生变化。本文将以四川美术学院学术活动“礼物提名奖”为考察基点,从教学系统内部的学生创作的方法和思考出发,贯穿教育-创作这条线索,再过渡到当代艺术发展的时代语境,来引出和分析今天艺术发展面临的挑战。

“礼物提名奖”已持续举办了四届,以专题采访为基础,关注学生创作脉络,关注四川美术学院学生的生存状态,反思学生创作方法的建立,反哺现行的艺术教育。在系列的深度采访中,我对学生的创作现状进行了以下的分类。

在绘画创作上,可以看到几种倾向:一是在传统教学体系下的创作方法。以个人经验为起点,视线置于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去发现自身可以驾驭的某种图像。比如唐金凤通过自身的想象去制造情节和身份,编织周围所有的事物。在画面上,手随心动,物象随意变形和填充,形成复杂多变的图像。画面中意识的自由流动形成的叙事,有想象化的物象提取,有重叠的反复符号穿插,形成了自我对话和自我符号确立的一种图景。

二是以个人符号化图像为主。這是今天比较常见的一种绘画方式,脱离了传统的写生-创作的演进脉络。创作者经常是从自己喜欢的某种图像出发,如卡通文化、某类亚文化视觉等,在此基础上,自由地发挥与创作,慢慢形成一套自己习惯的图像。创作的图像充满快速、直接、游戏化的特征。

三是以个人编码化的图像为主。在图像爆炸时代,创作者对于随手可取的图像,如消费图像、历史图像、记忆图像等,借助PS技术、投影技术以及其他的技术手段,通过自身的理解对其进行处理。如饶维懿的作品就是对于大众惯常经验中叙事场景的颠覆,龙江在图像的叠印中建立了一种繁复肌理且陌生化的景象。这种个人编码化的图像,其对图像的解析和制作步骤,都暗含了一定的批判思维,与所借助图像的原初语义共同形成了表达的内核。

四是以多媒介化的图像为主。他们以社会问题为先导,借助一些现成品进行创作,如黄杰对城乡异化中“杀马特”现象的关注。城市中的流行文化在向下传导中,所出现的变形和异化,以及城市文化与农村传统生活之间的冲突和异变。他通过潮流化的皮革和铆钉,对比农耕用的农具,形成表达上的张力。

在雕塑的创作上,一是延续材料-技术-语言-风格这种较为传统的脉络。从对材料的掌握,到技术的熟练化,逐步形成对于雕塑空间和形体的个人化认识,再凝练或突破自身的知识习惯,形成基于个人思考的语言和风格。在邓坤的作品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晰地看到这种进阶化的分期。早期,点状的雕刻,细腻微弱的形体起伏和空间的表达;中期,则以某种场景或情绪表达为主;后期,破除惯习,以快速的刀劈斧砍,进行瞬时的表达,抓住物象内在的生命感觉,在惯习与意外中,建立起新的平衡。

二是基于媒介实验而形成的创作方法。对于今天雕塑专业来说,这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或者说创作方式,从装置艺术的多种现成品的使用,发展到当下科技艺术的影响,多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所需要探索的前沿阵地。材料和媒介的更新,也带来了新的语言和创作方法的革新,这是近20年雕塑边界拓展的主要途径与方法。在雷韵冰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广泛地使用不同材料,借助材料和媒介背后的语义进行创作。

三是基于不同意义的空间的介入或塑造。在当下的创作中,我们可以看到多样化的公共空间介入,比如马俊和何春怡所尝试的对于茶馆这类历史记忆空间的再造,以及废弃的虎溪派出所的空间利用与创作等。这种借助不同特性的空间,激发不同的思维与对话的方式,形成了雕塑语义的拓展。此外,近些年四川美术学院进行了大量的参与性艺术实践,将社会作为一个创新的实验场,在羊蹬、柳荫、酉阳、虎溪等地,以田野调查的方式,深入乡村与社区,通过详细的调研与寻访,发现社会的内部问题和需求,激发艺术参与柔性社会治理的能力。

当从教学领域过渡到当代艺术现场中,我们会感觉到艺术教育和外在艺术发展的不协调因素。即教学以门类化为基础,以单一媒介的研习逐步过渡到多种媒介。然而,当代艺术则以多样化的媒介融合为基础,进行系统化的媒介创作,强调对于社会意识的反思与叩问。然而,在当下的社会文化现实中,不同机构、不同消费层级的需求,混杂在艺术的发生场中,艺术自身的发展也在逐步泛化中。

对于艺术泛化发展的趋势,我有三个层次的思考。一是厘清。即艺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发展的有效性范围,以及这里面的分层次的推进问题。二是内化。即当过多的学科内容介入到艺术领域中时,艺术语言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泛化。需深入艺术语言的发展内核,不断地吸收、内化新兴的技术和媒介因素,产生出新的视觉语码和话语方式。三是开发。即艺术新的社会循环渠道的开发。今天的青年艺术的合作已经非常广泛,这也与近些年的科技化艺术成为新兴潮流有关,艺术创作者自己不能解决所有的技术问题。因此,需要跟大量的社会机构进行合作或互补性开发。当合作的机构不同,如政府机构、文博机构、科技企业等,那么艺术与其的互动方式、产生价值的方式也会相应变化。我们需要开发性地面对社会的结构,在多结构的合作中,寻找艺术价值新的开环。

猜你喜欢
创作方法媒介创作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谈关于蒙古族现代主义创作方法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大字书法的创作方法
创作随笔
现代国画中女性意识表现的创作方法研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