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探究

2023-02-20 12:30:18卜丹丹
学苑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概念学科

卜丹丹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61)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中提出较多新的教学理念,除了强调教师要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认真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还提出大概念教学、大单元教学这些教学理念,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而言大有裨益。通过分析解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可以认识到一点,即高中历史教学改革过程中,一个新理念是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开展教学活动,强调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及课程内容结构化,基于核心概念帮助学生有效关联历史学科知识,顺利建构历史知识体系和掌握历史发展规律。不过,教师在实际进行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困难和挑战。对此,核心思路是教师弄懂什么是大概念教学,只有懂才可以认同和运用,使大概念教学的价值有效发挥出来。

一、高中历史的核心素养内涵

(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理论,强调学生借助唯物史观对史事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解读,并了解一些基本理论和观点,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且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

(二)时空观念

时空观念是学生所要具备的核心思维,强调学生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分析所认识与所理解的史事,从而更好地分析解读史事的作用与影响,避免脱离特定时间。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对某一个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学习、考察和研究,可引导学生将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放在一定的历史时空环境之中,或者是创设真实的情境。

(三)史料实证

史料实证是学生所要掌握的核心方法,强调学生将真实可靠的史料作为有力抓手,在此基础上进行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学生对历史的探究,必须始终以史料为依据,认真且全面地对史料进行辨析,务必做到求真务实,通过有效研习与运用史料,可以客观地解释历史与评判历史。

(四)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学生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关键之处是学生进行客观、正确的历史叙述,对过去事情进行有效的解释,且在历史解释过程中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析。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清楚意识到一点,即历史叙述的本质是进行历史的解释,需要解释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生必须树立和增强的核心价值观,强调学生在面对历史事件和阐述历史内容时,要有自己的人文情怀与价值判断。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比如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使学生对祖国有强烈的认同感;再比如引导学生认识与学习更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持续增强文化自信。

二、大概念内涵的分析解读

美国的威金斯、麦克泰格最早提出“大概念”,指出大概念是一种概念性的工具,既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新的知识概念,也可以便于学生将不同的知识片段有效链接,慢慢提高应用与迁移的能力。随着“大概念”研究理论的完善与发展,当前学术界对“大概念”有诸多认识与理解,也因此有了见仁见智的“大概念”。结合当前阶段有关于“大概念”的研究理论,现从四个方面进行大概念内涵的分析解读。

(一)学科内的顶层概念

可以从知识范围这一视域理解“大概念”,即“大概念”是处于学科内的顶层概念,可以包含较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且是概念与知识的系统集合。借助“大概念”,各种相关的概念、知识可以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显著特点是包容性、概括性。

(二)课程内容的“主心骨”

可以从“数量”这一视域理解“大概念”,即“大概念”是相对于学科中的基础概念而存在,因为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与概括性,所以“大概念”的数量会较少。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概念可以成为课程内容的“主心骨”。基于教材中的“大概念”,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容易地串联分散的基础知识与概念,课堂教学活动可因此富有整合性与高效性。

(三)便于进行知识的建构

可以从方法论、认识论这一视域理解“大概念”,即“大概念”可进行知识的建构,便于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抽象概括,建构起聚焦于“大概念”的知识层级结构,即“事实→概念→学科大概念→跨学科大概念→哲学观点”。与此同时,“大概念”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学生可以在学习情境之中进行“大概念”的迁移运用,有助于学生对现象、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易形成一种学科思维方式。

(四)学科中占据着核心地位

可以从知识地位的角度理解“大概念”,即“大概念”在学科教学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核心知识,显著特点是中心性,学生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理解与掌握“大概念”。比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所提炼出的“大概念”能够对历史学科属性加以反映,主要是反映高中历史的核心概念、核心观念、核心思想,且可以涵盖所涉及到的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三、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核心理念

在高中历史的大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对一课、一个单元、一个模块、一个专题中的知识与概念进行分析梳理,从中找到能够起到统领作用与主导作用的概念,且要确保梳理出的“大概念”包含若干重要的知识与概念。详细言之,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该着重把握好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中的四方面核心理念。

首先,高中历史的大概念教学中必须梳理好“大概念”,是核心关键概念,要有明确的发展脉络,甚至是其中要包含价值观,要避免让“大概念”成为诸多知识内容的“大杂烩”。与此同时,梳理的“大概念”应具备迁移价值,能够进行关键概念、历史规律的迁移,如此可以帮助学生更好进行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与理解。

其次,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养成和发展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为有效发展学生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教师应重视大概念教学,一个关键做法是引导学生对历史大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推理、归纳、概括、演绎,如此一来,学生可以基于“大概念”建构系统且完整的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能够对高中历史有深度理解,自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再次,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深度教学理念和大概念教学理念,在此过程中,可坚持将高中历史学科大概念视为核心,系统性调整历史教材的结构,进行历史知识内容的迁移与整合,甚至是可以进行跨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当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科中的理论、概念、解释、原理体系都出现在大概念教学活动中,相信有助于学生提高课堂学习质量,对发展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会有十分大的裨益。

最后,高中历史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可开展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活动,这一过程中涉及到较多专业操作,必须充分掌握大概念教学的策略,且确保大概念教学活动服务于学生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四、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策略

(一)结合教材内容提炼核心概念

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先提炼大概念和确定单元主题,在此基础上明晰教学目标。基于大概念的统领,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以单元为单位,教学目标中既要凸显出重要知识,也要涵盖价值观、历史思想方法、必备品格、史学关键能力,确保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有效发展历史核心素养。

在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编写中,编写者采用通史体例,是按照历史事件确定出教学单元,每一个教学单元中有若干课,以时序和专题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呈现,比如编写者在考虑历史时序时,会按照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这一先后次序进行教材知识内容的编写,单元编写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进行大概念教学时必须调整思维模式,不可以再拘泥于某一课与细碎的知识点,而是必须提炼单元主题和学科大概念,然后构思出单元教学目标。

以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为例,单元中包括社会、政治、生活、文化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内容,且涉及较多的史实,以三国鼎立、九品中正制、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孝文帝改革、科举制、安史之乱、租庸调制、两税法这些史实为主。通过分析整个单元的课标内容,可以发现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需要帮助学生了解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脉络,切实感知到隋唐时期的强盛繁荣,学生还需要对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的“制度创新”“民族交融”“思想文化”“区域开发”这些方面的知识内容有很好的掌握。为确保大概念教学具有良好的条理性与结构性,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截取中国古代史的两个大概念,将核心概念确定为“民族交融”和“大一统”,后续的大概念教学活动要围绕两个核心概念。

第二单元有四节课,通过分析,教师可以将四节课的内容进行整合而确定出三个教学主题,第一个教学主题是“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制度创新”,第二个教学主题是“三国至隋唐的民族交融与社会发展”,第三个教学主题是“三国至隋唐的思想文化新成就”。基于所确定出的核心概念和教学主题,教师通过教学设计便可以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学生的大单元学习目标可以更加清楚,对中国古代史有更深刻的理解,便于建构更为系统的知识网络体系。从历史核心素养的角度而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去分析与认识“大一统”,意识到“大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规律,以求对中国古代史形成客观、全面的认识,拥有良好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

(二)调整和设计出主题学习任务

在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不应该将大概念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三维目标”,而是应该在教学目标设计时充分考虑高中历史的五大核心素养。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概念教学中,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逻辑设计出主题学习任务,或者是形成主题清单,将教学内容与任务进行细致划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有序的学习。详细言之,基于“民族交融”和“大一统”的大概念,教师可以进行新课教学内容划分,按照大概念进行教学内容的重新梳理,既要确保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理解新课知识内容,也要确保他们可以有效地把握历史大概念。

以第五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为例,教师可以着重把握好“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与制度创新”与“三国至隋唐的民族交融与社会发展”这两个教学主题,设计出高质量的主题学习任务。在第五课的大概念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抓住“三国与两晋”“东晋与南朝”和“十六国与北朝”的历史时期,将“朝代更迭”的知识内容系统性地呈现在学生眼前,不过,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会发现有繁多的教学内容,无法在有限的课堂上帮助学生全部掌握。针对于此,教师需要按照大概念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梳理,关键做法是确定出和抓住三个主题线索,第一个是“政权更迭”,第二个是“区域开发”,第三个是“民族交融”,在此基础上可以设计主题任务学习单,并给学生分享主题任务学习单,让学生进行高质量的预习与探究学习。比如在“政权更迭”这一主题线索的学习任务中,教师可以设计“史料研习”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分组,形成学习小组,让学生自主梳理出三国至隋唐的政权更迭过程,尤其是三国与两晋的政权更迭,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这些历史核心素养。除此之外,设计主题学习任务时,教师既可以设计填空题、材料题、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和深度地探究大单元的历史事件,发展高中历史核心素养,最终达成大概念教学目标。

(三)课堂上创设出多种学习情境

高中历史大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引领学生真正进入到历史深处,去触摸历史和发掘历史的价值。基于真实且有趣的历史情境,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且加深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理解,有助于建构更为完善的知识体系。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给学生抛出历史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方式解决历史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互相交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态度,形成一种互相启迪、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更重要的一点,即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一定有助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传递,学生可以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且可以有助于升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目前来看,很多的教师会围绕大概念设置探究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与知识总结,在此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局限于小概念、小的知识点及零碎问题,且探究问题之间要有关联性和递进性,确保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完整思路,在思维训练中形成证据链。

比如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形成结构化认识,并形成历史认识与历史观念,可以围绕“制度创新”进行探究问题设计,比如可以设计问题“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及科举制度的影响是什么”,再比如可以设计问题“三省六部制的建立与发展对加强君主专制起到什么作用”。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或智慧课堂给学生创设视听情境,将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用“看一看”“听一听”的形式给学生着重呈现,这一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所创设的多种学习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历史,并尝试立足于特定的历史时代或背景进行问题思考,相信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发展历史思维品质。

五、结语

高中历史学科中的核心关键概念便是大概念,促使教师开始以历史学科大概念为教学核心,教师要围绕大概念进行高中历史零散概念的分析与整合,同时关联高中历史学科知识和深寻所涉及的历史现象与历史发展规律。如此一系列的大概念教学活动,有助于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后续在高中生历史的大概念教学中,研究教材内容、设计主题清单、优化教学方法、训练思维品质、设计多元活动、多维学习评价都是重要的教学策略,需要教师认真分析与实践运用,持续提高进行大概念教学的能力。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概念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2年1期)2022-04-19 13:47:32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幾樣概念店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44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超学科”来啦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政史地(2017年2期)2017-05-17 06:17:21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