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小学主题诗会,提高学生“双文”素养

2023-02-20 12:30:18张凤梅
学苑教育 2023年35期
关键词:诗会古诗词诗词

张凤梅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西古城第二小学,甘肃 兰州 730060)

教师的责任,在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应根据自身的角色、自身的职责来履行相应的教育义务,开展有效的教学。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既要履行语文课程教学的职责,注重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与素养;又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修养,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如何将两者结合起来、统一到自身的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中?主题诗会成为搭建语文课程教育与思想文化教育的桥梁——依托主题诗会,建立“崇诗尚文”的班级文化氛围,开启了一条培养和发展学生“双文”素养的道路。本人结合自身的班主任以及语文学科教师的双重身份,探讨通过主题诗会来进行班级语文教学与文化、德育的融合,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一、“双文”素养的基本内涵与意义

本课题所定义的“双文”素养,是指语文学科视域下学生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以及在文化学习、思想形成、个性品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文素养,它们都是综合素养的核心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下就两者基本内涵与意义进行阐述。

(一)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即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中关于“核心素养的内涵”的描述,语文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四个方面。其中,文化自信是学生通过祖国语言文字学习,所形成的文化自尊心与自信心;语言运用是语言文字学习中的语感积累与技巧应用;思维能力是学习过程中培养的良好思维品质,具备形象思维、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审美创造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具备文学审美的意识与能力,具有正确的文化审美情操,运用语言文字表现和创造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是新课标下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目标,应渗透到语文课程的全过程。

(二)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是“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其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良好的文化素养。通过文化学习发展文化素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学常识、文学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与掌握;以经典阅读、名著阅读为手段,积累文学素材,发展文学造诣。要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做到博闻强识,对经典的古诗文熟读成诵,提升文化素养,涵养文化性情。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是优秀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不仅仅包括文化素养,还包括思想与品德修养,这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归旨。要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具有自强不息的人格、修身克己的品质、向善向美的追求、家国安泰的理想等等。无论作为语文学科教师抑或班主任,都要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培养渗透。

二、小学主题诗会在“双文”素养培养中的价值

主题诗会,是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学生主体参与的诗会。一方面,诗会是在特定的主题下的诗会,不是无主题或者主题泛化的诗会,诗会中所吟诵、创编的诗歌是在规定的主题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以诗为会,诗为活动的载体。这其中,诗的范围既包括古体诗词,又包括现代诗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小学主题诗会,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人文素养都具有很好的浸润、熏陶和培养价值。

(一)小学主题诗会打开了一扇传统文化学习的窗口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华文明灿烂辉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文化更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奇葩,其中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开展主题诗会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典文化中含英咀华,积累大量的经典古诗词,在经典吟诵中提升思想与文化修养,这有利于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开展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小学主题诗会提供了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平台

主题诗会是一种有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形式,是将课内古诗文阅读向课外古诗词积累与运用的途径。诗词、诗歌中所包含着丰富的语文核心素养因子,通过诗文的吟诵,增进学生对诗词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激发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诗词的积累和运用,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诗文阅读与鉴赏,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通过诗文的审美与鉴赏、适当引用表达以及演绎诗文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这些都是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

总之,小学主题诗会在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以及语文学科教育方面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在班级学科建设、精神与文化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培养都大有裨益。

三、依托小学主题诗会培养“双文”素养的途径

主题诗会是班级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方式。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依托主题诗会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笔者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主题的制定——把握契机,深化意义

主题诗会中,主题是灵魂。有意义的主题是保证主题诗会活动效果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立意高远、贴近生活、学生喜欢的主题,才能引发学生的思想重视与积极参与,才能达到既定的活动育人目标。

1.抓住人文教育契机制定诗会主题

一是抓住节日契机制定诗会主题。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契机,也是班级思想与文化活动的重要时机。与中华传统节日主题相关的诗文数不胜数,语文教材中也收录了很多传统节日相关的古诗文。教师制定传统节日主题诗会,在节日前后组织诗会,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让学生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以及诗词文化的熏陶。

如元宵节是一个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其寄寓着中国人民对幸福、团圆、健康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元宵节来临前,学生们刚度过一个快乐的春节,仍然沉浸在春节的氛围之中。教师在元宵节前一天组织一场“万家灯火映元宵”的主题诗会,将猜灯谜、煮元宵和诵元宵结合起来,吟诵与元宵相关的诗词。由于是提前布置,学生们都有所准备,一首首与元宵节相关的古诗词脱口而出,有唐·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有唐·李商隐的《观灯乐行》,有宋·欧阳修《生查子·元夕》等。吟诵这些应景的古诗词,营造了浓厚的元宵节日氛围,增进了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情感。

二是结合德育目标制定诗会主题。班级德育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职责,活动育人是德育的有效途径,以主题诗会进行班级德育能起到很好的立德树人效果。如针对班级同学之间经常存在冲突和矛盾、不珍惜来之不易的友谊的问题,教师制定以“友谊”为主题的诗会,同学们搜集与友谊相关的诗词,在品读吟诵中感受古代文人之间的深情厚谊,懂得知己难觅、知音难求的道理。如李白《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情,以及高适《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祝福,都让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珍贵。教师以主题诗会为载体,“别有用心”地将思想教育、品德教育、文化教育目标融入其中,达到更好的生成效果。

2.结合诗文学习内容制定诗会主题

主题诗会要为诗文阅读教学服务,要成为课内诗文阅读教学的补充与延展,在课内外诗文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诗文阅读理解能力。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与教材诗文主题相关的诗会主题,进一步地提升学生古诗的学习效果。

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是一个以家国情怀为人文主题的学习单元,本单元的古诗三首《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都是军旅诗,具有浓厚的家国主义思想情感。教师为促进学生对军旅诗的风格特点、思想情感的认知理解,制定“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主题诗会,让学生搜集古代和近现代的爱国主义诗词,进行有感情地诵读,在激昂、豪迈、充满情感的朗诵中,学生心中的家国情怀被激发起来,学生爱国主义、家国情怀主题诗词的阅读积累也更为丰富。

(二)诗会的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要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主题诗会就要寓教于乐,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可以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元的主题诗会,让学生感受到诗词的美好,涵养学生的诗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语文素养。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诗会活动学习体验。

一是吟诗。以诗词的朗诵吟唱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诗词阅读的语感。以个人诗歌朗诵为主要形式,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对诗词语言、意境、情感的感受,以恰当的语速、语气、语调,充沛的情绪、情感,与诗词合为一体,提高诗词阅读的感受力、表现力。吟诗作为主题诗会主要的组织形式,成为班级经典诵读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是对诗。对诗是主题诗会十分热闹、学生参与较为积极的方式,学生的诗词积累能力、记忆力和反应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教师设置三四个左右的主题,让学生吟诵与主题相关的诗句。如教师给出“月”这一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学生争相吟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句;教师给出“菊”这一具有文化意蕴的意象,学生对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荷叶已无擎雨盖,菊花犹有傲霜枝”等诗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毫不示弱。在激烈的对诗中,学生的诗词积累越来越丰富。

三是演诗。小学生都有较强的表现力和创造力,通过对诗词情境表演,体会诗词的真实情感,能加深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与感受,更好地与诗文产生情感共鸣。教师以主题诗会的方式,让学生与自己的搭档来表演诗词的故事情节,让古诗文变得更加可亲可感。有的小组表演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全诗中没有一句指明了诗人王昌龄是如何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的,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都没有在诗中提及,这正好给予了学生充分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创意百出的语言设计、动作设计和情节设计,都让诗会充满了乐趣。

四是画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赋予了画以文化内涵,画则赋予了诗以视觉享受,诗与画的结合相互成就,给予人们以高雅的文化艺术享受。以诗画结合的形式组织诗会,让学生根据诗词的内容,对诗词的意象、景物、人物进行绘画创作,体现画诗统一,也让诗会充满着别样的乐趣。如以中国画的形式做郑燮《竹石》的配画,让巍峨的青山、残破的岩石与挺立的竹子还原诗词意境;在王维《山居秋暝》的学习中,通过空旷的山野、秋意浓厚的松林、清澈灵动的清泉、喧闹的竹林等意象,画出“山居图”,更好地体会和感受王维诗中有画的唯美意境。在画诗中,学生的书画能力与诗词的鉴赏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文化性情得到了熏陶。

五是作诗。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具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尝试作诗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活动。在主题诗会中进行诗歌创作,内容既可以是古体诗,又可以是现代儿童诗歌,不过度强调诗歌的韵律、范式,不刻意强调工整和规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乐于表现,以此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学生作诗应起于模仿,围绕课文中的诗歌进行仿写和编创,培养初步的作诗兴趣与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诗歌原创,将丰富的想象力转化为诗意化的语言。

(三)成果的展现——物化成果,形成文化

将主题诗会作为班级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作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有效途径,营造了浓厚诗词文化氛围。为增强学生诗词学习的兴趣,强化他们的获得感、成就感,教师要对主题诗会的活动成果进行物化。

一是诗词竞赛,彼此学习与竞争。在诗词朗诵、诗词默写中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与记忆,增强学生的诗词储备,营造浓厚的诗词学习、诵读氛围。在诗词竞赛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诗词阅读积累,提升学生诗词诵读的表现力。学生会有意识地积累古诗词,学习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古诗词学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二是诗词书法,陶冶文化与性情。以古诗词为素材,把诗词学习与书法练习结合起来,通过硬笔书法和软笔书法来书写诗词,诗书画结合,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与文学素养。越来越多的学生习惯以诗词为书法练习的内容,既提高了书法水平,也加深了诗词的记忆和积累。

三是编印诗集,相互阅读与欣赏。教师将学生在主题诗会中编创的诗歌搜集和整理起来,每一学期编印一本班级的诗集,把学生改编、原创的诗歌整理成册,通过精心的编辑、加工、设计与排版刊印出来。当学生看到自己的诗文印刷成书,内心十分高兴和自豪,与同伴进行阅读与分享,诗词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成就感更强了。

班级主题诗会成为语文老师古诗词教学的成果,也成为班主任在班级文化活动建设中的重要名片。将物化的主题诗会活动成果展示给学生、家长与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班级教学以及班级文化形象。

四、结语

主题诗会既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陶冶学生的文化性情,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诗文的学习与积累,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以及审美创造素养,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以主题诗会为桥梁与载体,将班级精神文化创建与语文学科教育整合起来,是一种全新的、有益的尝试。主题诗会,升华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了“双文”素养的协同发展。

猜你喜欢
诗会古诗词诗词
那达慕诗会
陕图诗会
中学生报(2023年37期)2023-10-01 07:54:45
踏青古诗词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8 07:01:14
青春诗会与谭克平先生
中华诗词(2019年6期)2019-11-25 01:45:5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5期)2019-10-15 09:06:04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2期)2019-09-21 08:53:16
关注诗词
中华诗词(2019年1期)2019-08-23 08:24:18
我和古诗词
王锡纯
趣读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