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伍
(丽江文化旅游学院,云南 丽江 674199)
大学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学实践长,师生互动接触面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想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为此,利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拓展大学英语课程在知识、思想和技能上的功能,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具有深刻长远的重大意义。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译等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在语言的教学中,融入关于国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能够正确认识中国的历史、国情、特色并与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较,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形成文化自信、道路自信,这就是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意义、目的、方式和内容。
长期以来,英语教学者和学习者习惯了“应试”教学,刚进高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以中学时的“词汇学习”为基础,要在瞬间适应“综合知识”为主的高校教育是很困难的,受教育和教育的形式也随之成为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策略性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这是高校英语教育的客观规律和原则的具体体现。同时,社会对英语人才需求状况的表象造成英语教育的浮躁,在追求四级通过率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带有明显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的特点。正因如此,有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学习者的主体性也不够突出,造成了“教材是重点,成绩即目的”的不良现状,这明显违背了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要求。
大学英语教学过多地强调课程的工具性,只注重英语本族语文化,即侧重学习英、美国家的文化,没有将英语的学习提升到传播中国文化知识的高度,甚至忽视了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然而,语言教学不仅具有工具性,更具有人文性,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很多学生认为,只需要背单词,扩充词汇量就能学好英语,这就是所谓的只学到“词汇”,缺少了“知识”。
学生的应试需求导致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偏重语言能力的传授,忽略了课外文化知识的拓展。其主要表现在:课堂教育注重语言知识的传输,忽略了英语学科本身所具有的“文化性”;课堂教学中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造成了“教师为主导、教材是重点、成绩即目的”的不良现状。
学生入学以后,由于英语水平总体不高,基础知识(尤其是背景知识)掌握较差,也就相应形成了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不高,有些学生存在“被迫学习”的心理,这在学生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不高的情况中得到体现。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过级、考研、求职,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融会贯通,甚至出现“机械学习”的情况,这将导致大学生在学习英语时与思政学习脱节,个人发展和成绩成为主要的学习动机。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学习英语是为了高考而学习,进入大学以后是为了拿到英语等级证书和期末考试不挂科而学习,多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不是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在心理上形成了对思政教育的排斥,缺乏持久的动力。
1.培养教师的思政意识
对课程思政的认识,不能简单局限在“课程”和“思政”这四个字上,要从技术、理念、制度几个层面来理解。从技术层面看,课程思政体现了教学技术和技巧;从理念上看,课堂要成为育人的主渠道;从制度层面看,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要贯通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这个教学观念,教师的教授内容和目标应从语言点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教师的角色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教学实践的指导者和管理者,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主导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中,也要处理好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之间的关系和教与学的关系,从学习基础知识到培养能力、再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着重从语言能力培养转变到语用能力的培养上。
2.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师,应主动关注“课程思政”,深入学习研究,在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学习,培养良好品质和精神气质,将思想政治与专业学识相结合,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给予学生思想、精神、情感、人格,审美等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首先,应该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的学习,要切实提高教师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和服务学生的意识。其次,知识是在不断发展和更新的。教师不能因循守旧,不创新不突破。如果只用原有的知识储备是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的。因此,除了掌握语言知识,和语言相关的知识都需要不断更新和补充。只有自己的专业知识过硬,业务能力过关,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增强信心,做到得心应手,也才能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3.学校(机制)的协同支持
学校应通过不定期举办讲座、集中学习,通过调研、探讨确定课程思政体系下大学英语应该教什么、怎样教,使教师了解思想政治建设的意义和着力点,增强课程的育人意识,切实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保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研室要充分发挥其教研的功能,定期召开研讨,教师们可集思广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点,共同讨论如何把思政点和教学内容融合在教学设计和方法中。学校可征集大学英语课程的思政素材和案例集,对优秀的思政案例进行表彰。此外,信息技术也要充分应用到课堂中来,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等技术手段和资源能够很大程度上优化教学,也有利于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学习和主动学习。
1.丰富课程内容
英语课堂教学除了语言知识的教学外,要融入思政课核心思想,并体现其文化性。大学英语课程可以分为基础教学和英语技能训练两个阶段。对于前两个学期的学生来说,教学重心可放在基础阶段,后两个学期可增加英语技能训练,以此兼顾语言基础和语用能力培养。教学过程应该是以教材为基础的扩展性学习,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过程中可以增加中国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提升文化自信;同时,增加中西文明文化的比较内容,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文化适应性与理解力,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发挥学生主动性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教师要有计划地教学生正确的、较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规律,并养成归纳总结的好习惯。其次,面对一个班的学生,要承认个体差异的存在。有些学生接受新知快,有些学生学习效率低。教师需要考虑因材施教,认识到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第三,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体现在他们参与教学诸多环节中,包括学习目标的制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选择等,整个学习过程应当是学习者自我调控的学习、反思与合作的过程。当然,和谐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沟通理解,教师应该尊重、爱护、帮助、正确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发挥学习潜能。
3.完善形成性评价机制
形成性评价是从多方面对学习者进行测评,包括学习成果、态度、情感、交际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目前,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普遍不高。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加大过程性评估的比例,减少考试成绩在评价中的比重。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显著提高,也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地位,比如通过主题演讲、分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并对学生参与的活动进行评价,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也可利用互评和自评的方式增强其责任心,促进自己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在无法修订教材内容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已选定的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和整理,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思政建设,同时把学生的专业和大学英语有机结合起来,突出自身专业和英语的自然衔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课堂上,多与学生分享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中国故事,把故事隐含的思政元素挖掘出来,通过讨论式教学不断扩充,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和探索,强化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吸收,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理解正确的是非观,内化真理。
教师也可以从多方面挖掘课程思政的多种资源和途径,比如课前或者课下增加与单元主题有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或时事政治的讲解,让学生以史为鉴,明白真理。可介绍一些对学生有用的网络学习平台,比如学习强国APP 上的英文播报、思政与德育栏目、What President Xi Says、英语慕课等,通过这些英文的思政教育素材和资源,学生可以了解国家大事和社会热点,这也拓宽和丰富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引导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总之,大学英语教学应与思政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立德树人的作用,在重视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提倡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进行中西文化对比学习,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大学英语教师应树立思政教育的理念,自觉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英语,为国家培养出有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