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哲学思维探赜*

2023-02-20 00:35:50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23年3期

张 文

(贵州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1)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59.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他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从生态和民生两个维度并行出发,提出优美生态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主张在推动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以营造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为手段,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生存和生活条件要求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这一终极目的,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民生观。学术界已有一些学者关注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包含的丰富的生态民生观,认为它将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与民生建设高度融合,“开拓了我国民生建设新领域”②张永红.习近平生态民生思想探析[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3):131.。同时,也有学者论述了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形成的原因、顶层设计构建和微观政策,取得了初步进展。但鲜有学者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挖掘习近平生态民生观蕴含的广阔而深邃的哲学思维。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民生建设的重要论述,着重阐述习近平生态民生观蕴含的哲学思维方法,对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保护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理念的精神实质,感悟党的领导人深厚的为民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历史思维: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分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问题及规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历史思维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将历史视野和辩证思维联系起来,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及发展方向,进而科学分析社会现实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洞察历史的新方位,综合世情国情,根植于唯物主义的基础,立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这是历史思维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

(一)坚持物质民生与生态民生并重

当代中国的民生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必须把生态民生的改善作为民生建设成效的重要衡量标准。把生态民生建设纳入中国的民生建设,并将其置于突出地位,是确保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都在物本主义的指导下推进。这种思想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终极目标,人完全沦为纯粹的“经济动物”,也就导致人们虽在物质生活条件上得到了一定的满足,但又陷入生态环境恶化的囹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条件下,财富是在剥削和掠夺劳动者、土地权益的技术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产生的,工业进步必然伴随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再生产能力的降低。在马克思的著述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民生”一词,但他一生都在关切人类生存状态问题。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敏锐地捕捉到,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力如何发展也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需求、改善劳动人民的物质民生,反而会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在此过程中,部分资本家通过消耗自然资源获利,全体社会成员却被迫承担生态恶化对其生命健康权的损害和生态治理的高额成本。于是,资本主义国家民生问题的内隐性因素——生态问题逐渐显现。尽管当代资本主义通过一系列自我调整举措,表现出许多新变化,但只要制约资本主义民生改善的制度性根源——资本主义制度依旧存在,其攫取剩余价值的生产目的就不会发生改变,生态民生困境也不会发生改变。毋庸置疑,任何社会的民生问题都离不开物质资料需求,人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实践的直接目的就在于满足其赖以生存的物质民生需要,为提升自身的生存状态奠定基础。同时也应认识到,在物质生产中价值的获得,是人类与自然共同发挥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59.。可见,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生态民生是物质民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物质民生的提升也需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前提,人与自然是有机统一、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

从当前的国际形势来看,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对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无节制开发和大规模使用,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温室有害气体被肆意排放。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21 年8 月初发布的《气候变化2021:自然科学基础》显示,人类活动正对整个地球的气候系统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未来20 年全球预计升温将超过1.5 摄氏度。全球变暖严重威胁整个地球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安全,也给身处自然之中的人类的生存、发展带来严峻的危害,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巨大挑战。近三年来,世纪疫情与世界百年变局叠加,国际局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骤增。在经济博弈之余,国际社会愈发关注人类生存境遇问题,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变革,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发展清洁能源,已经成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赢得创新发展主动权的大势所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绿色低碳发展,这是潮流趋势,顺之者昌”①这一年,总书记的基层足迹[EB/OL].(2021-12-31)[2022-0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1231/c1001-32321200.html.。

纵观西方资本主义的生态困境及人类共同面对的生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②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01).。人是自身生命活动的主宰者,除了追求物质的享受,应该在优良的生态环境中有尊严地生产和生活。为了维护全人类共同的生命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利益,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庄严宣告了中国的碳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紧随其后,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为代表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擘画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路线图,使“双碳”目标由重大战略决策向科学系统部署迈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指导下的绿色、低碳发展是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之举,核心在于摒弃了以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生态环境内在价值的“短视”型发展模式,内在包含着物质民生与生态民生的统一。根据人民的利益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突出地位,优化生态环境以回应人民群众呼声,并将物质民生与生态民生统一起来,满足人民群众的双重民生需求,是民生领域的重要课题。

(二)坚持生态公平是生态民生的题中应有之意

与资本主义社会少数资本家占有绝大多数社会资源的现实不同,社会主义社会具有社会资源人人共有,发展成果人人共享的天然属性。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方略,既要追求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公平正义,也要重视生态民生领域的公平正义。同时,还要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的变化不断丰富。

从国内发展来看,由于特殊历史背景的影响,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跨越了商品经济充分发展阶段,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基础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遭受了挫折,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人民物质生活受到落后的社会生产的制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跃升。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伴生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我国特殊地理因素也愈发加剧了地域发展的不平衡,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逐渐外化。资源过度开采、生态恶化、环境污染等问题成为民生之痛、民生之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人民群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3.,对优美生态环境的渴望与对物质富足、衣食无忧生活的愿景,并列成为他们热切关注的两个问题,民生问题的生态内隐逐渐显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③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2).,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论述始终关注的话题,这一论断立足于民生内涵演变的历史逻辑和人民美好生活的愿景,为人民群众在最健康、优质的生态环境中享受最公平的绿色生态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在生态领域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开辟了进路。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收益上的非排他性是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将生态环境视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即是强调,其作为一种产品,能够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满足生存基本需求的阳光、空气、水等生态产品;其作为一种服务,是国家之于公民所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之一。生态公平是生态民生的题中的应有之义,是经济发展中公平问题在生态领域的反映,其核心是生态权利享有的人人平等性,并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等多重关系的和谐共生为最终目标。一方面,生态公平是生态与民生问题相结合的新的生长点,作为民生福祉的一个方面,致力于保障多元社会利益主体不因物质财富占有的多少和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平等享有的权利。另一方面,也是在强调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不同主体都要承担保护和治理责任,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公平原则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民生建设相结合,可以有效防止人类对自然无节制的索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为人民群众谋取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福祉。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论断,厚植了经济发展应有的生态底色,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角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实践导向,是对历史思维方法的科学运用。同时,只有加快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才能提供“最公平”的公共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才能不断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安全感、幸福感、满足感,进而将党的生态民生实绩转化为巩固执政地位的有利资源。

二、价值思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生态民生建设,土地革命时期就明确了山林的分配政策;抗战时期在苏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植树造林运动以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破坏农村生产力;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强调绿化祖国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保护森林的基本政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将其纳入法治。以人民为中心,增进生态民生福祉,是贯穿百年党史的一条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中心”“人民至上”是贯穿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实践的根本价值取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论断的提出,彰显了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求是我党每一项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旨趣。

(一)坚持生态民生建设为了人民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阶级“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的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贱。”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资本逐利天性驱动下,作为人格化资本的资本家以对自然资源无节制开采,废水、废气、废渣无序排放导致的水源、空气、土壤等自然生态严重破坏为代价,攫取高额利润。“人为的高温,充满原料碎屑的空气,震耳欲聋的喧嚣等等,都同样地损害人的一切感官”②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90.,身处社会底层的无产阶级饱受资本家强制剥削的同时,遭受着生态恶化对身心的伤害,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日益强烈。马克思正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造成工人生存窘境的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形成了其丰富的生态民生思想。他认为,实现无产阶级的生态需求是生态建设的价值目标,为社会主义生态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较长一段历史时期内,受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的影响,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匮乏,在人们眼中,民生即是自身物质需要的满足,生态在民生领域处于边缘位置。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人民群众的需求层次逐渐提高,更加注重现实生活中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这些主观感受的获得,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的满足,更在于人民群众所希望拥有的更加清洁舒适的生活环境等生态层面的追求能否实现。此时的民生不仅仅是最基本的人的生存问题,更是高质量的美好生活体验。关注层次由生存到生态,凸显了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变化,优美生态需求正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发展的新方向,生态环境的质量也逐渐成为制约人民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2.,“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④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四个“是”表明了生态环境是民生建设迫切需要加强的重点领域,阐明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态需求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和历史担当。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围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一核心内容,立足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提出优美生态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把对民生的认识落实到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领域,为新时代的民生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

(二)坚持生态民生建设依靠人民

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将生态文明置于民生福祉的高度,对化解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矛盾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⑥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生态惠民政策也只有依靠全体社会成员才能转化为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有效力量。

作为惠及民生的重要思想,必须将其作为引领当代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一个基本理念固定下来,也就是要以人民群众为受众,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互动耦合,才能焕发出生命力。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弘扬生态文化和绿色价值观,推动理论掌握群众,以促进其落地落实。以垃圾分类为例,它看似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若要在一个拥有十几亿人的大国推行实非易事。日常生活中,随手乱扔、桶内物品与桶外标识“名不副实”等现象司空见惯,侧面反映了垃圾分类制度贯彻的艰巨性。小小的垃圾问题背后蕴含着生态治理的大问题。对于生态治理环节中这块难啃的“硬骨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讲话,强调“推行垃圾分类,关键是要加强科学管理、形成长效机制、推动习惯养成”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45.。在这一论断精神的指导下,全党全国上下加强制度建设,用刚性的法律来约束乱投乱放行为,同时也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营造“分类光荣”的良好氛围和文明风尚,潜移默化地促进社会成员更新观念、形成自觉,并逐步达成“分类”共识,推动了惠及生态民生的政策落地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引领下,敬畏自然、绿色发展理念渐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自觉献力于生态民生建设,从身边的点滴做起,爱护一草一木。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政治影响力、社会动员力和组织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三)坚持生态民生建设成果由人民共享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决定了生态民生建设成果理应由人民群众共享。习近平生态民生观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生态民生思想的基础上,也对其进行了理论创新,创造性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②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0(002).。

生态环境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存在时,不会受到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对共享者区别对待,在生态环境面前,人人平等。为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态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③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69.。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④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政策的支持带动投资向环保领域倾斜,投资的大幅增加,使环保产业成为新的绿色经济增长点。在此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强,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增添了动能,而新发展格局的日渐完善,也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表现在: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一方面,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满足其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需要;另一方面,为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绿色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助力,进而扩大国内需求。如此以需求倒逼和牵引供给、以供给创造需求,促进了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大大提升了人民群众的生态满意度,增进了民生福祉。

作为最普惠的公共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为当代人所享有,后世子孙也同样具有平等的生态享有权力。生态环境没有任何替代品,对于生态的一些破坏甚至是不可逆的。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在自然面前敬畏心的缺失,致使其在追求物质利益时采取粗放利用的方式,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最终既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消极影响,也动摇了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所以,推进生态民生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既是回应当代人民群众所想所急,也是在为后代谋福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09.,并多次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7.。为此,必须本着对人民群众和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统筹污染治理与环境保护,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让人民群众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③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36.。当代人与子孙后代平等享有生态权利论断的提出,折射出习近平总书记强烈的历史担当和真切的为民情怀。

三、辩证思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源,其中主要矛盾起决定作用,它是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统一。辩证思维方法是主观辩证法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是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高级形态。习近平总书记在生态民生问题上对辩证思维的运用,围绕对立统一规律这一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展开,认为矛盾往往以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既要分析、了解矛盾,也要抓住主要矛盾,继而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以此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正确分析矛盾,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克服极端化、片面性,不断提升辩证思维能力”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0.。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生态民生建设面临诸多挑战,矛盾问题时有发生。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以辩证思维方法及其实践智慧作为推进生态民生建设的精华所在,以发挥其在解决复杂且深刻的生态民生领域问题时的原则性、导向性。

(一)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

西方现代哲学主张人与自然在根本上是对立的,故而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不可兼得,并认为二者的对立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一种受动性的存在。自然界相较于人类,具有先在性,换言之,即是先于其存在而存在的客观实在。由此,自然界具有超越人类的优越性,尤其表现在其内在强大的创造力,使其包罗万象的创造物遍布地球的各个角落。作为自然界的一个子系统,“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⑤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9.,其行为总是受到自然环境、自然条件以及自然规律等的限制和制约,是一种受动性的存在。二是自然界被动受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改造。工业的发展和资本的增值都以无节制地消耗自然资源为前提,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工业文明阶段,资本的逐利本性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就是攫取物质财富——“金山银山”,发展过程必然伴随着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绿水青山”的破坏,如果任由其发展,就会瓦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导致生态危机。面对这一困境,西方学者虽提出了发展的可持续思想,但最终却陷入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极端对立之中。二者论争的关键都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即人类中心主义片面夸大人的主体性,将自然视为客体的存在,排斥人之于生态世界的责任和义务;自然中心主义则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无能为力,所以无法破解生态难题、纾解生态困境。两大派别都存在各自无法克服的局限,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依旧处在不可调和的矛盾之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论断的提出,创造性地开拓了发展与保护协同共生的逻辑理路和实践方法,阐释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近平总书记超越现代哲学自然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主观错误认识,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一般而言,“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而“金山银山”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二者并不等同。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1.,实现了对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和社会财富、经济财富的创造性转化。“两山”理论立足于对自然及人类命运的关切,通过探索新的生态保护措施,将人对自然的征服转化为尊重自然规律本身就是保持并促进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的过程,建构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良性循环、相互促进、和谐共赢的新发展格局,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视域下实现了经济发展理性与生态建设理性的统一,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理性思考。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民群众幸福感的获得出发,将生态文明置于民生福祉的高度,旗帜鲜明地表明了我党处理人与生态关系的基本立场和最终旨归。他强调:“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程中……要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定力,不动摇、不松劲、不开口子。”②2019 全国两会记者会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27.我们应当认识到,防治污染和治理环境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工程,与发展经济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以山西省为例,曾经的山西省实行过度依赖资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发展经济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空气、水源污染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省致力于践行新发展理念,一方面,通过去产能、调结构,以科技创新促发展来保护生态环境;另一方面,发扬“右玉精神”,治理的生态恶化之地。在对山西汾河的治理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再现古晋阳汾河晚渡”之美景的殷殷嘱托正在逐步实现,以汾河为代表的自然景观生态功能的发挥净化了一方水土,使人民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8.。

(二)坚持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改善生态民生

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基本内容的认识,经历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形成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总体布局,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此基础增加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再到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及其建设目标,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调着力解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推动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党的十九大上首次被写入党章。从“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认识过程,体现了党为推进社会结构全面性和协调性发展所作的战略性调整,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生态文明建设是其重要内容之一。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内容的十个“明确”,指出在“两步走”战略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之一;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之一位;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之一。与此同时,提出必须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绿色发展是其关键领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至关重要的地位,引领我国对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发生了从认识到实践的“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①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001).。

抓住现实矛盾产生的关键环节,有助于我党认识和解决深层次的现实问题,进而回应社会需求和民生问题。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革史。目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这“三期叠加”阶段,这一阶段生态环境问题纷繁复杂,民生矛盾更加尖锐,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的向往更加热切。强调将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作为回应民声的优先领域,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将其置于更加优先的位置,就是抓住了改善生态民生的关键点和症结所在,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四、底线思维: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

底线是事物发生质变的临界点。所谓底线思维,就是要根据客观条件和主观需要,避免最坏结果的同时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思维。它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以实践主体所能预测到的事物发展的最坏结果为不可逾越的原则和界限,以最大程度发挥行为主体主观能动性所能对客观世界最充分的利用状态为条件,以权衡利弊后最具现实性的选择为目标,分析并制定最优行动方案,以期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思维方式。将底线思维运用到生态民生领域,就是“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②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9.。生态红线不仅仅是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的向往与环境恶化现实的矛盾在思维层面的思考,更是将问题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层面加以解决,实现了辩证精神指导下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统一。

(一)预测事物发展多维向度中的最坏结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类文明发展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但需保持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反之就会将人与自然置于完全对立的矛盾之中,人类也终将受到自然的惩罚。面对现代化进程中的生态问题,亟需运用底线思维,深刻把握问题和矛盾的性质,进行科学预判,将风险和挑战控制在可调节的范围内,为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99.。生态红线是根据自然的承受限度,并立足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划定的生产活动的基准线。把握底线,就要“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8.。守不住这条底线,就会与文明发展的初衷相背离。在此基础上,2021 年11 月19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指导意见(试行)》,为全国上下切实推进“三线一单”(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落地落实提供了政策指导。“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就是在倡导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增长,确保生态红线不被突破,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是底线思维在生态民生领域的生动运用。

(二)发挥主观能动性争取实现最大期望值

预测到事物发展的多维向度,避免最坏的结果并不是底线思维方法的最终目的,划清并坚守底线,避免最坏结果的同时争取实现最大的期望值是这种科学方法的本质所在。“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9.运用底线思维,就是要在预测到事物发展的多维向度、分析最坏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积极的方法进行主动干预,遏制试图逾越底线临界点的倾向和苗头,努力确保事物朝着最好的方向发展。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一个个矛盾体,矛盾着的双方彼此依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底线思维的价值也是在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转化中实现的。在两个一百年的交汇点上,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然进入攻坚期,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层见显现。在“高”与“低”、“优”与“劣”、“好”与“坏”等的矛盾对立中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实践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以严防死守的态度,立足低点以谋求高点,做最坏的打算以争取最好的结果,实现由“低”向“高”、由“劣”向“优”、由“坏”向“好”的矛盾转化。“从坏处想,做最充分的准备,争取较好的结果”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11.,不是无视问题、回避矛盾、消极不作为,而是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本着前瞻意识逆境奋进的积极开拓,这是底线思维方法的精髓。

改革开放以来,较长一段历史时的期粗放式发展模式遗留下一系列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并督促完成“加快构建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三条红线,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95.的任务,强调突破红线的事“绝对不能再干,绝对不允许再干”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2.。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关系民生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生态底线的坚守必须依靠制度和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210.;只有“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63.,才能确保党的生态惠民政策落地见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推进生态民生体系建设,将生态环境的优良与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基本形成了覆盖包括土壤、大气、水等自然生态要素的制度公约、法律法规体系,为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运用了底线思维方法,在他的生态民生观里,生态红线具有基础性和关联性特点。生态红线既体现了一种追求保底争优,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由“坏”向“好”转变的积极的辩证思维;也表现为一种直面生态问题,不囿于眼前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求实思维;更彰显了以民生所需为本,谋生态民生建设之全局的人本思维。生态红线既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也是守护美丽中国的底线,是划在人民群众眼前,落实在人民群众心底的红线。它以保障和满足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权益为基础,通过化解纷繁复杂的生态民生矛盾,激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潜在动力,为新时代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五、战略思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战略思维即运用整体性、系统性、长期性思维统揽全局,分析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整体方向和趋势的一种方法。在生态民生建设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情国情并放眼未来,多次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上,一定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2.。生态民生建设作为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千年大计,最终目标是要建成美丽中国,这就需要开拓视野、谨慎从事、全局谋划、谋而后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论断,是习近平总书记运用战略思维,以服务大局、统筹协调和为后世计长远为目标导向的思想成果。

(一)坚持服务大局的整体思维

面对时代性的全球生态治理困境,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中国优秀传统生态思想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

生命共同体理念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总体观来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生态文明思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地位进行整体的工作部署,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进行。这一理念的提出有利于从战略全局的高度观察生态民生建设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引导人们认识到生态民生建设不仅是关于生态保护的狭义范畴,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立足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的全局,同步规划生态文明建设方案;必须同步引导,在文明观念、制度体系、消费方式等方面迈向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目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等领域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成果显著,人民群众收到了一份满意的“绿色答卷”。

(二)坚持统筹协调的系统思维

事物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构成,系统思维是将这些分裂的要素视为一个整体,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各要素间的内在关联,在动态过程中寻找平衡点并协调各方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自然界是一个繁杂宏大的系统,其内部的各个子系统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统一并作用于自然界这个包罗万象的大系统中。系统的功能远大于内部的各个构成要素,各要素只有统筹各方、协调配合,方能激发系统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然界内部各要素虽然功能不同,但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将系统思维用于分析生态民生问题,就是要处理好自然界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使自然发挥出最优效能。反之,如果破坏了自然界中的任何一个要素,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整个生命共同体都遭受危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①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55.。这里的山水林田湖草并非仅仅是字面所指,而是指代整个自然界。山水林田湖草地生命共同体理念,体现了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强调,生态保护和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本着系统原则和方法,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民生建设,这是系统思维方法的集中体现。

(三)坚持为后世谋划的长远思维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论断不仅关系当代人民群众的生存境遇和生态需求,而且是站在社会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后世子孙平等享有生态权力作出的长远谋划。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生态民生建设是久久为功的大事,制度设计必须放眼于未来,为子孙后代计长远。在具体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部署顶层设计。

2020 年4 月在陕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秦岭北麓违建别墅严重破坏秦岭生态系统的问题,在仔细查阅了治理后全面复绿的别墅区图片后,他语重心长地强调,生态保护是“国之大者”,要做到心中有数;2021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考察时,对青海生态环境的保护作出战略考量,再次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②习近平在青海考察时强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 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EB/OL].(2021-06-09)[2022-01-20].http://news.cyol.com/gb/articles/2021-06/09/content_KOLoztBAV.html.。对此,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真正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③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EB/OL].(2021-12-24)[2022-01-20]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1/1224/c1002-32315693.html.。“国之大者”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执政过程中的价值取舍,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放在“国之大者”的高度去考量,就是在强调它们是党和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最关注的问题、最核心的利益、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是从“国之大者”的战略高度突出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也是以“国之大者”的大局观、长远观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了战略部署和要求,在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中贯穿着一条鲜明主线——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未来,以大局观、长远观、为子孙后代计长远。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民生问题,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视为治国理政的根本价值遵循。当前,良好的生态环境已然成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民生幸福的重要标准之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民生所系、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想群众之所想,解决群众之所需,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生活现实,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生态之美,是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的价值旨归。将生态与民生建设高度融合,是对将生态问题笼统囊括于物质民生范畴的传统思维的辩证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