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 婧 瑞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70)
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个人美好生活与国家繁荣富强的动力之源。青年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十分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2022年4月,《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把树立正确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作为立身之本,努力成长为党、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有志青年”[1]。同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2]。可见,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尤为关键。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内容,理想信念教育常讲常新。当下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对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是时代赋予的重大课题。
理想信念是人类精神世界的核心。在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青年在理性精神和求知欲的指引下必然要求理解思想来源,以此能够更加深刻地把握理想信念的本真内涵,明确“信什么”的问题并真正信服。理想信念教育的思想来源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新时代加强青年理想信念不仅要求青年具备情感要素、了解和掌握陈述性知识,同时要求青年培养系统化科学思维方式,通过深入追问和反思实现对理想信念“信什么”等问题的理性认知。青年时期是快速学习新鲜知识的关键阶段,只有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才能逐步确立科学完备、远大崇高的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3]。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学习提出的要求,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信什么”提供了根本遵循。从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到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再到十九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人们对于美好社会的向往从未停止,但大都缺乏现实基础。在工人阶级面临压迫剥削的资本主义社会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根本矛盾和发展弊端出发,不囿于资本主义社会本身,通过一系列探索,结合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批判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及物化。他们指出,扬弃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能够实现共产主义,达致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同时阐释了无产阶级的根本任务即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并非最终目的,共产主义社会达到的发展境界即人类历史的进步最终要彻底地解决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在马克思恩格斯一系列经典著作中,无不闪现着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其中存在诸多共产主义的同义词如“未来社会”“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因为有了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理论支撑,共产主义才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也因此成为青年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上的坚定离不开理论上的清醒,同时也要观照社会现实。当前市场经济下青年对物质层面的极度追求,使物质生活领域不断扩张,无法丰富精神价值世界,这无疑给培育青年理想信念带来了挑战,但同时也为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留白。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向青年表明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将青年带入更加宏伟的视野中,使青年对理想信念的思想来源有了正确认知,即理想信念并非纯粹的科学研究和理论思辨,而是理想生活的理性表达,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过,人们的认知视野随着时代更新而不断拓展,发现共产主义的实现是拾级而上的动态过程,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从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上讲,要使青年认识到在实现共产主义之后既不能坐享其成,也不能疑虑历史终结,真正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性认同,在积极实践中复活共产主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从而担负起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奋斗终生的使命和任务。因此,马克思主义是理想信念教育的理论之基,抛开马克思主义谈理想信念,理想信念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丰富的情感色彩是理想信念必不可少的元素支撑,青年理想信念必然包含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怀以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热切期盼。中国共产党的百年追求奠定了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发生和形成的心理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成为青年理想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4]。理想信念在各个历史阶段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代相承的精神支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群众深陷困境,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寻中国的光明前途,这种实践探索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进步力量和实践动力,孕育并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为中国共产党及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提供实践来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艰难探索,浴血奋战28年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派,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具体体现为旨在建立新中国,带领中华民族走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壮阔道路,完成救国大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以苏为师到以苏为鉴,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涌现出如雷锋、焦裕禄、谷文昌等一批优秀的共产党人。这一时期的理想信念就是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完成兴国大业,实现新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复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出现失误的情况下深刻反思、拨乱反正,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的理想信念主要在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完成富国大业。理想信念的具体内容伴随特定历史实践发展凝结而成,具有跨时间的延续性。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秉承初心使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实现强国大业,这是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深刻内涵。
中国共产党过往的百年追求对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产生了深刻影响。可以看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是在历史实践基础上产生、发展并经过不断检验丰富,基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反应,是对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热忱和希望。通过现实社会情绪的感染和传递以及不断地内化和积淀,使得青年深刻领会到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考。“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是党一百多年来夯实党的青年工作基础的历史经验”。[5]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认知和选择的演进轨迹体现在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之中,让青年深入了解理想信念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轨迹,明确理想信念的历史依据和历史基础,能够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未来社会的希望建立在对现实世界改造的基础上,形成了以“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追求和“止于至善”的理想人格追求。理想社会方面,“天下为公,大同世界”强调整体利益,描述了古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憧憬,也是古人的政治理想,在古代中国社会中成为激励有志之士的精神力量,在近代中国社会作为无数民族英雄拯救民族于危难的理想支撑,与我们要实现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不谋而合,是其重要的理论源泉。建立在马克思主义信仰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与中华民族对“天下为公”的追求紧密相连。理想人格方面,中华民族强调“义重于利”的价值观,不断激励着人们为国家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成为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吸收的重要价值准则。此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凸显了古人的远大抱负与深厚情怀,并不断升华于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
在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圣贤们在自我反省、自我约束中不断坚定理想信念,为后人作出表率。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精神指引,继承发扬积极向上的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对现实世界中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的探索与认知,开辟了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发展道路。坚定理想信念需要吸收五千年文明成果,从历史长河世代相继的不懈精神追求中获取坚定的文化心理基础。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厚土壤,青年应自觉以它为起点,辩证看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统一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在致敬历史中汲取理想信念并奋勇前行。
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关系青年自身的发展,也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发展。只有深刻理解了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才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推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发展。
时代新人是一个历史性和生成性的范畴,既是对“人是什么”的哲学表达,也是对社会主义“新人”的理论塑造,更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著名论断的当代拓展和现实话语表达。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指出要让青年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要实现这一点,要求青年必须在思想水平、道德素质、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对青年的要求相符合。时代新人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新人,其首要特质在于坚定理想信念。不过,人的本质的实现无法一蹴而就,而是在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断突破现有社会关系中不断实现的。在对理想信念不断追求的过程中,现实物质和思想观念的两方创造能够突破现实制约性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因为人的理想信念源于现实生活,但高于现实生活。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开始注重精神世界的丰富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但同时期就业矛盾加剧,各类思潮此起彼伏,网络信息纷繁复杂,导致部分青年心态趋于躺平、佛系或精致利己。一些青年树立只关乎自己的人生理想而忽视长远目标,理想信念带有功利主义导向,精神诉求囿于微观层面。退缩性理想信念也由此而来,青年关注点聚焦于自我感受,与时代新人相差甚远。青年时期是人生阶段中容易产生迷茫的阶段,在这一时期面临多元的人生选择,如果缺乏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年便有可能摒弃主流价值观。因此,青年的出彩人生需要理想信念的导航,从内心深处厚植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乘势而上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从而成为党、国家、人民所需要的有志青年与时代新人。
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担负重要使命。我国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但是目前高等教育发展结构和质量脱节,提升压力较大。高等教育要做到高质量发展,需要凸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解决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问题,牢牢把握人才培养的根本方向。青年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实施对象,其个人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休戚相关。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定程度上面临西方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文化思潮的冲击。近年来青年大学生思想受到“颜色革命”的渗透,屡次出现理想信念摇摆的现象,阻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高校以育人育才为目标,统筹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需要引领青年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当下党和国家事业的繁荣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优秀人才的需求比以往更迫切。理想信念“是全面提升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的重要突破点,也是评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的试金石”[7]。理想信念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使其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助于高校成为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涌现更多高层次人才的源头活水,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
理想信念形成的现实基础在于社会环境。个体自我逐步步入社会关系,认知尺度不再单一,而只有超越了个体中心的局限性,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社会理想信念,以此才能实现普遍的尊重认可并具有现实意义。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两个变局,要引领青年坚定共同理想,必须统筹理想和现实两者间的张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3]。百年前风雨如晦,正是中国青年高举思想炬火点燃复兴希望的时刻。百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中,也总是能看见青春一代的足迹与贡献,正因为有青年一代的力量,才不断促进国家从弱到强的跨越发展。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目前国内外形势的不确定不稳定性因素明显增加,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面临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2]。因此,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主心骨的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十分关键。理想信念教育不仅仅呈现超越现实的价值追求,还要关照人类价值规范和当下价值取向。有了理想信念的加持,能激发“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政治觉悟,以“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的追求赓续荣光,演绎时代赋予的“先锋”“桥梁”“生力军”角色。青年应深刻认识到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青年生存需要以及切身利益相连,需深入体会社会主义的深刻性与优越性,通过坚定理想信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征程中彰显巨大能量。
在深刻把握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来源和价值意蕴的基础上,认识到青年理想信念无法自发生成,理想信念教育并非一劳永逸的短期任务,需长期系统地规划。规划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践路径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信之,信之而行之。理想信念依赖于知识,来源于实践,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之上。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重要方法论,理论联系实践也是新时代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遵循。要求青年统一理想信念知识与理想信念践行两方面,促进知与行两者良性互动,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理想信念。一方面,加强青年的理论知识学习。理想信念作为系统化的知识内容,是通过深入思考和阐发构建而成的理论体系。它不是拆分概念后的简单叠加,而是“最高层次的理想和最高层次的信念的统一”[8]。同时作为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与知情意信行的整体结合,不能单一地将其归为情感皈依或置于悬空境地,要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共进,使青年学生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理性与可行性,通过强化知识教育使青年掌握理想信念形成的深层逻辑,不断增进对理想信念教育内容的理性认同,真正做到“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9]。
另一方面,教育引导青年践行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是单纯的思想意识,其形成需要不断结合并超越现实实践。理想与现实的联结能够影响青年的思想发展和行为选择。由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丰富,多涉及国家、社会与民族层面,新时代青年又因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下,对于单纯的理论说教、规训与灌输极易产生抗拒情绪,理想信念教育教学方式亟待创新,需要具备明确具体的实践指向。可以通过邀请榜样人物开展主题宣传教育,运用榜样力量,呼吁青年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在社会实践中带领青年走入革命遗址,通过红色资源切身感受理想信念的磅礴伟力。艺术类院校还可以采用排练情景剧等方式,因为理想信念的养成离不开情感浸润,将自身情感交融至现实生活中对理想信念的追求触碰中,个体才能主动承担责任。通过这类实践活动所触发的情绪情感一定程度上十分短暂,但具爆发力,在生活中给予有效的引导和推动就能够使理想信念转化为具体行动,“使理想信念教育借助生活场景,在生活中进行,建构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的美好生活”[1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1]。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一环,贯穿于青年成长全程。理想信念是基因式的形成过程,体现个体向集体、现实向理想的跃升,在理性转变知情意信行的同时也要经历微观到中观、宏观的转化。因此需要通过主体协同和场域协同,将建构视角主动延至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三方主体以及网络场域,打造“三全”育人格局。首先是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教师要特别注意网络背景下各类信息对于教师权威性的削弱,增强自身育人能力和人格魅力,过滤不良网络信息,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思想的表达。思政课教师应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以此作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同时挖掘其他学科课程中的资源。学校还可以通过营造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其次是注重家庭责任培养。尽管部分青年在物理空间上与家庭分离,但理想信念形成发生的背景与此密切相关。良好家风是每个个体人生发展的最早教材,也是人生的基石,家庭成员应以身作则积极引导青年成员,涵育青年道德品质,让理想信念教育不仅具有深度也拥有温度。最后是凝聚社会合力。社会是青年当下面对的环境因素,其理想信念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影响。因此社会其他群体也要积极主动参与,利用社会资源如博物馆、革命遗址等场所对接家校,形成理想信念教育的共同体。
此外,青年一代伴随网络发展一同成长,在网络场域中学习生活,因此新时代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在关注青年现实生活的同时也要建设青年网络生存场域。理想信念不仅要在三方实体培育下从无到有、从有到合理,还要在网络场域浸润下从表层跃升至深层,主动思考主我与客我的关系。“新媒体环境下的意识形态层次差别相对较大,大学生很容易受到低俗信息和不良思想的影响而逐渐丧失理想信念”[12],可以利用各类信息资源的交互性,做好思想宣传平台,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功能,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网络场域打造新阵地,对接理想与现实,进而促进大学生从现实客观世界追求价值实现。
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旨在实现教育大中小一体化。因此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要确保理想信念教育符合对象特征,注重把握青年群体异同,既要坚持循序渐进,也要注意把握阶段性主要矛盾,破解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难题。
一方面,要把握共性问题。针对青年群体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需要坚实的思想基础并突出其价值引领的作用,遵循青年理想信念形成的规律。过去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常常采用突击式的主题宣传,没有意识到它与法律、道德和文化等各方面紧密相连,在日常生活中要常抓不懈并落细、落小、落实。同时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引,使青年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另一方面,注意把握青年个性。2017年4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2025年)》将青年划分为六类群体,由此可以作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参考。各类青年因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各方差异,对于理想信念的认知和接受水平不同。还要注意区分各学段理想信念教育在目标和内容等方面的侧重点,实现知识串联、能力上升、观念强化和理念深入的目的。理论内容设计应考虑不同教育对象如青年党员、青年大学生等群体的实际问题和需求,合理设置阶段目标与长远目标,采用分类对待、重点突破的形式,以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提升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同时以个别访谈、调查问卷等实证方式为基础,保障一体化衔接。从把握青年群体异同入手,对理想信念教育精准施策,体现出教育目的的一致性与进阶性,能够切实提高实效性。
评价是教育发展的导向,也是加强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环节。理想信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同时作为长期实践中的一种系统性结构体系,需要长期保持高度稳定,无法通过考试具象体现。因此构建评价体系,应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统一阶段评价与总体评价。既要考核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内容,又要评价青年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整体过程,积极改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方面。要整合“大思政”格局中各职能部门的评价职能,共同完成教学评价活动,确保评价工作规范化发展,同时考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程度,以及考虑理想信念教育的各要素和影响因素,也就是说关注理想信念教育做得怎么样,存在哪类问题,该如何调整改进。
青年理想信念教育效果最终表现在青年自身行为上,因此还要对青年具体表现进行跟踪调查,客观记录突出表现,动态调整理想信念教育方式内容等。在对作为受教者的青年评价中要注意坚持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淡化选拔功能,以推进青年理想信念教育阶段性发展。将质量评价作为关键环节,通过效果评析,构建完整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响应完善德育评价的号召,发挥评价保障与监督的作用,表明理想信念对新时代青年的教育教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