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略与高质量就业∗
——来自“培训单位—劳动者”匹配数据的证据

2023-02-20 03:35:06李晓曼白诗佳陈玉杰
经济科学 2023年1期
关键词:职业技能劳动者补贴

李晓曼 白诗佳 陈玉杰

一、引言

职业技能培训是后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加剧,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是建设足量保质的产业大军的重要举措。早从党的十七大开始,我国就将“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作为技能人才战略的重要内容,随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进一步拓宽了职业培训的涉及人群和时间范围,2015 年后我国更是将培训作为就业之基,把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视为推动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环节。随后,2019 年国家提出了包含具体行动细则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 年)》,并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 000 亿元,用于1 500 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至此,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初步建立,大规模、高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国家重要战略部署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其中,为了应对我国企业陷入的“只愿消费人才,不愿培养人才”的怪圈,帮助中小企业走出由于人才匮乏陷入的发展瓶颈,此次行动更是首次给予企业稳岗扩岗专项资金支持,鼓励其用于在岗职工的技能提升,激发其供给培训的积极性,引导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在此过程中,充足的培训补贴资金与科学的补贴策略成为国家引导全社会培训意愿、扩大培训规模、夯实培训质量的重要着力点。

随着主要补贴资金和配套政策的陆续投入和实施,各地普遍完成甚至超额完成培训任务,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初见成效,但这仍未能掩盖人们对培训效果的担忧。2020 年我国共组织补贴性培训2 700.5 万人次,仅962.6 万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①资料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0 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 年 6 月 3 日,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zwgk/szrs/tjgb/202106/t20210604 _415837.html。培训内容与市场需求脱节,招工难、技工荒等现象仍然十分普遍,高技能人才占比不足依旧是制约我国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问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仍未得到有效提升。这些问题都与培训补贴资金的实施策略密切相关。一方面,补贴方式针对性较差、科学性存疑,并未明确把握培训机构、企业和个体等多方主体的培训供给偏好与需求特点,从而导致补贴申领困难,培训内容供需脱节,难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培训资金使用效率堪忧。以资金支出总量排名前列的江苏为例,80 多亿元专账资金使用率仅为3.08%。基础补贴细则落实缓慢、补贴支出来源混乱、补贴资金使用激励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使得补贴资金整体呈现效率低下的状态。最后,作为重要的培训载体,企业与培训机构的功能定位并不明确,补贴策略的顶层设计缺乏对两者差异化角色的考量,使得政策的普惠性与精准性难以兼顾。

在此背景下,本文利用全国13 个省份抽样调查的“培训单位—劳动者”匹配数据,从企业、培训机构及劳动者等多维主体入手,分别探讨了补贴对象、标准以及资金类型等构成的差异化补贴策略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虽然个体及培训单位层面的补贴均能显著提升劳动者就业质量,但不同培训载体发挥的功能迥异,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更有“效果”,双层补贴更能推动重点群体的就业质量提升;而企业组织的培训更具资金使用上的“效率”,人均培训金额的增长能够显著提升就业能力和工资水平。此外,补贴效果在不同培训动机下有较强的异质性,且师生互动性以及家庭支持度是重要的作用机制。

本文可能的边际贡献如下:第一,突破了该领域研究中原有的“重教育财政轻培训补贴支出”的研究视角,将以往聚焦职业培训补贴政策的单点研究进一步拓展为系统性的补贴策略,丰富了我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实施效果的经验证据。第二,运用独特的全国性大规模调查数据展现了我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实施状况的全面图景,特别是匹配数据的结构,与以往研究相比更加准确地揭示了补贴资金在微观主体间的错配矛盾。第三,在补贴效果评估框架中,本文突破了传统培训效果评估的四层次模型,围绕高质量就业引入多维客观评价指标,旨在更全面地评估培训补贴策略对我国技能人才战略的支撑作用。

二、文献综述

(一)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略

基于传统的人力资本研究框架,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在关注人力资本提升途径时,多聚焦于正规教育这种前劳动力市场投资手段,而忽略了职业培训实施策略及其收益。在此基础上,教育财政补贴的相关研究成为公共财政支出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培训补贴实施策略研究未能获得充分关注。然而,教育财政类研究为培训补贴政策研究提供了较为成熟的思路,其中补贴范围、标准和补贴方式是引起补贴效果差异的关键要素(Wang,2018;Benhassine,等,2015;Chyi 和Zhou,2014)。我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的资金来源总体可分为四个部分,即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就业补助资金、地方人才经费和行业产业发展经费,其中前两部分是培训补贴资金最主要的来源。纵观各省就业补助金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预算及使用情况,可以发现这两类补贴拥有截然不同的资金属性。首先,就业补助金具有一定的扶弱偏好,拨付时通常向经济发展滞后省份倾斜;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以2018 年底失业保险基金滚存结余为基数,按照20%的比例计提,其多寡依赖于各省的从业人员数量和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图1 展示了我国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三年时间里,两项主要的培训补贴资金在省份间的分布情况。其相对变化趋势验证了本文对资金属性的判断,即两者在省份间出现此消彼长的趋势,广东、浙江和江苏等发达省份,专账资金较高时其就业补助金总额就处于较低水平;在黑龙江、江西和贵州等欠发达省份,就业补助金有明显的扶弱属性,补充了这些地区在专账资金上的不足。

图1 2019—2021 年各省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及就业补助金趋势

其次,两种资金参与补贴的内部激励机制不同,就业补助金遵循“多支多补”的原则,具有较强的支出激励,而专账资金的支出范围和申领程序复杂,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结余较多。在此背景下,培训补贴的资金来源和支付标准对培训效果会施加何种影响,值得研究者们进一步关注。

最后,我国职业培训补贴方式极具特色,但对培训效果的影响并不明确。现行补贴政策的实施对象可分为劳动者和培训单位两大类(见表1)。给予劳动的补贴,通常以获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后付条件,或者以电子培训券的形式支付,免去个人垫付程序(陈玉杰,2018)。给予培训单位(企业机构)的补贴,一般采取部分先付制,间接促进了劳动者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培训效果(胡永远等,2018)。在此基础上,先付制度和后付制度两种支付方式也各有优劣,其中先付制度对培训效果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而后付制度对需要技能扶持的社会弱势群体容易产生排斥,有违公共财政资金的扶弱取向。在此背景下,探索不同补贴策略在培训效果上的异质性,有助于消除择优去劣效应,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和培训质量。

表1 补贴对象及政策安排

(二)培训补贴的实施效果

在职业培训补贴实施效果方面,国外已有的研究多聚焦于在职群体和失业群体,重点关注补贴类型和补贴方式对个体就业状况改善的影响。例如,美国政府针对下岗工人进行的WIA 失业工人项目,针对就业准备技能和职业技能进行补贴性培训,同时给予求职援助、收入补贴以及搬迁补贴等。Heinrich 等(2013)对WIA 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后发现,其对培训者的收入与就业状况改善均产生了显著正向影响。同时,收入补贴项目的效果具有性别异质性,该项目使女性每季度收入增长达131 美元,是男性的4 倍。后续研究也发现补贴性培训对扩大劳动者技能群体(Brunello 等,2012)和提升劳动力市场表现(Crépon 等,2016;Card 等,2018)具有促进作用。但不同国别的研究具有较强的异质性,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Hidalgo 等(2014)利用荷兰向低技能劳动者发放培训券的随机试验,揭示了补贴性培训在短期内并未对培训者的收入及就业稳定性产生任何显著影响。Dauth (2020)发现德国培训补贴政策仅显著增加了35 岁以下非德国女性员工的就业持续时间和收入水平,而对就业状况改善的长期效果并不显著。Novella等(2018)的研究指出智利政府的培训补贴项目虽然会使个体收入提高3.2%,但长期来看会造成就业概率降低2%。可见,不同国别情境和补贴制度安排对培训效果产生的影响迥异,寻求和探索引起补贴实施效果差异的关键因素是未来研究的重点。与此同时,部分学者着力探究补贴性培训的影响机制,并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已有研究表明培训补贴会通过影响企业的培训时间(Holzer 等,1993)和培训支出(Görg 和Strobl,2006)等来提升培训效果。除此以外,Dauth 和Toomet (2016)还发现补贴性培训能够通过提升工作满意度显著改善德国中小企业中45 岁以上工人的就业持续时间。

与国外政策评估类研究已较为成熟的现状不同,国内对职业培训补贴效果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囿于数据的可得性,侧重描述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现状或简单定性分析局部地区的政策影响,在研究方法、技术路径等方面还不成熟,不足以支撑因果效应的推断(陈玉杰和徐艳,2017;杨运忠,2012),因而无法为我国补贴实施效果提升寻求准确的着力点。仅存的少量实证研究也仅对民办培训机构的补贴效率给予评价(史珍珍等,2020),或对部分补贴项目和免费补贴项目的效果进行简单探讨(杨玉梅和曾湘泉,2011),而忽略了对培训补贴政策整体框架的构建与系统的效果评价,无法全面把握我国职业补贴政策实施和机制运行的真实效果。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对于培训补贴资金的关注多聚焦于公共教育支出的使用效果而忽视了后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手段——职业培训的补贴实施情况。虽然国外对于职业培训补贴效果的研究起步较早,但由于地缘差异,这些国家并不具备开展广泛大规模职业培训的样本基础,未能对职业培训的补贴策略、运行机制和效果进行系统分析,对我国相关政策的可借鉴性也较差。而囿于数据可得性,我国职业培训补贴实施与效果研究刚刚起步,在定性研究上还停留在对补贴制度某类特征的单点分析,缺乏对职业培训补贴整体框架的系统梳理和策略构建,在定量研究上缺乏对补贴策略实施效果的深入准确计量,从而不能回应和评价补贴制度的有效性问题,也无法着手探索提升运行效率的把手和着力点。在此背景下,本文从企业、培训机构及劳动者等多维主体入手,从补贴方式及补贴金额等多维度来研究补贴策略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以期为我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资金使用、职业技能培训效果提升提供全面的实证依据和系统的政策思路。

三、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2020 年11月—2021 年3 月在全国范围开展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效果调查,考虑到培训规模,该调查在浙江、广东、山东、四川、陕西、河南、辽宁、云南、贵州、江西、河北、安徽和天津等13 个省(市)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面向企业、培训机构和劳动者进行。①中小城市缺乏上规模的培训机构,而小型培训机构的资质偏低且培训项目单一,为了使样本数据能涵盖更多元的培训项目和更全面的培训等级,本次调查抽取了12 个省份(天津除外)的前两大城市。其中,企业按照所在产业进行分层随机抽样,培训机构按照民办培训机构、技工院校、公共实训基地和就业训练中心等类型进行抽样,劳动者问卷则按照员工类型和重点群体类型在培训单位中进行随机抽样。最终,本次调查获得了425 家企业样本、816家培训机构样本及8 018 位个体样本,能很好地支撑围绕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本文将劳动者与其所在培训单位(企业或培训机构)进行一一匹配,剔除数据中未成功匹配及关键变量缺失的样本后,共获得了5 960 个有效样本。

(二)变量定义

(1)被解释变量:就业质量。参考Dauth (2020)及杨玉梅和曾湘泉(2011)对职业技能培训的相关研究并结合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实际目标,本文分别从就业状况改善与就业能力提升两个维度来综合评价我国职业技能培训的效果。前者刻画了受训者就业质量的现状,后者反映了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未来变动趋势。而在就业状况改善方面,比如本文既选择了“培训后劳动者工资收入是否增加”等客观指标,也将劳动者的自评结果“培训后工作效率、工作稳定性、晋升、就业选择、职业发展、信心改善情况”等纳入考量,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熵值法将各项主观指标赋权后聚合为“就业效果指数”,以期更为科学全面地评价培训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在就业能力提升方面,本文将培训后获得的各类技能证书作为代理变量,包括参加培训后是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专项能力证书、培训合格证书等。

(2)核心解释变量:补贴策略。本文从“是否补、怎么补、补多少”三个维度综合构建职业技能培训的补贴策略指标。首先,通过个体层面报告的“您最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是否获得过补贴?”识别个体层面的补贴状况。在单位层面,分别利用“贵机构是否获得政府的培训补贴?”和“贵企业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得到过政府资助和支持的形式是?”分别识别培训机构和企业是否获得政府补贴。其次,“怎么补”维度包括具体补贴方式与实施培训载体,前者分为直接补贴(仅劳动者获得补贴,所在培训单位未获得补贴)、间接补贴(劳动者未获得补贴,仅所在培训单位获得补贴)、双层补贴(劳动者及其培训单位均获得补贴)以及无补贴(劳动者及其培训单位均未获得补贴);后者识别承接培训的主体是企业还是培训机构。最后,在补贴额度维度上,利用“贵单位2017—2019 年各年用于职业技能培训的政府补贴资助支出为多少万元?”作为单位层面的补贴资助金额,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时间段内单位的培训人数,得到人均补贴金额。

(3)控制变量。参考Bidani 等(2009)、Dauth (2020)、王海港(2009)以及李实和杨修娜(2015)的研究,本文将劳动者个体特征、培训单位特征、行业及地区特征均纳入控制变量,其中个体特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婚姻状况、就业状况和培训次数等;单位特征既包括了企业的类型、培训内容、培训设施、产值等特征,也涵盖了培训机构的类型、教师结构、培训内容以及培训场地等。

(4)中介变量。为了深入探究不同补贴方式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机制,本文从个体及家庭两个维度分别将个体参与培训时的师生互动性以及家庭对培训的支持度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实证检验。师生互动性主要从问卷“您最近一次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过程中是否与培训教师交流?”中获取,家庭支持度从问卷“家人对您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态度是?”中获得。①因篇幅所限,本文省略了研究变量及说明,感兴趣的读者可在《经济科学》官网论文页面“附录与扩展”栏目下载。

(三)描述性统计

本文报告了描述性统计结果。①描述性统计表格请见《经济科学》官网“附录与扩展”。第一,从补贴策略来看,样本中51.9%的劳动者和53.8%的培训单位获得了补贴。在不同的补贴方式中,获得双层补贴的劳动者最多,但仍然有14.16%的劳动者没有获得任何层次的补贴,且从单位层面求得的人均补贴金额的均值达770 元。获得补贴的个体在就业质量的各个维度上都优于未获补贴的劳动者。第二,在个体特征上,与未获补贴的劳动者相比,获得补贴的群体平均年龄高出了2 岁左右,但仍然低于全国劳动人口平均年龄35.9 岁,可见在我国参与公共职业技能培训的群体仍以青年劳动者为主。在单位特征方面,获得补贴的机构在培训内容、场地和师资上获得的评价要高于未获补贴的机构;获得补贴的企业中,国有企业的比例和拥有专门培训场地的比例均低于未获补贴的企业,而在培训内容的评价上优于未获补贴的企业。

(四)实证策略

1.多层线性模型

本文所用数据为培训供需双方的匹配数据,受训劳动者分别嵌套在不同的培训单位中(企业或培训机构)。因此,劳动者的培训效果变化可分为组内变异与组间变异两个部分,若完全忽略组间变异,则残差分布可能出现异方差,采取常规OLS 所得到的参数估计值尽管是无偏和一致的,但不是最有效的。同时,完全忽略组内变异会使我们损失大量可能很重要的变异,从而导致误差。因此,本文在探究补贴方式对就业质量的效应时,选择使用多层线性(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HLM)模型,其基本原理是将多层结构数据在因变量上的总变异明确区分为组内和组间两个层次,然后分别在不同层次引入自变量对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加以解释。简单来说,HLM 模型是对层1 回归截距和斜率系统的再回归,即“回归的回归”。通过使用HLM 模型,本文在运用“劳动者—培训单位”匹配数据时可以更好地兼顾组内变异及组间变异,从而达到提升识别效率的目的。基准回归中的概念框架如图2 所示。

图2 概念框架图

由于被解释变量中“是否获得培训相关证书”以及“收入是否增加”为虚拟变量,不满足传统的HLM 模型因变量服从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假设,本文使用多层Logit 模式进行分析。②具体模型请见《经济科学》官网“附录与扩展”。

2.就业效果综合指数构建

为了全面呈现劳动者的培训效果,本文基于数据结构,选取了6 个围绕就业效果的自评指标,包括工作能力和效率提升、职业素养提升、岗位晋升、工作稳定性、扩大就业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信心等①就业效果评价指标的变量定义请见《经济科学》官网“附录与扩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熵值法②熵值法具体做法和过程请见《经济科学》官网“附录与扩展”。将每个指标的量纲和数量级作标准化处理,通过计算熵值和差异系数,更为科学客观地计算出具体指标的权重,最终构建了就业效果综合指数。

其中,u1i为第i个样本在第1 个指标上的得分,为该指标的权重,Si为第i个样本的就业效果综合指数。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估计结果分析

1.零模型检验

我们首先利用多层线性模型的零模型检验个体的就业效果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组间方差,从而对使用HLM 模型的必要性实施检验。③检验结果请见《经济科学》官网“附录与扩展”。当因变量为连续变量时,跨级相关系数ICC(1)=(组间方差)/(组间方差)+(组内方差);当因变量为分类变量时,跨级相关系数ICC =,经计算ICC(工资增加)=0.6532,ICC(获取证书)=0.7045,ICC(就业效果)=0.3940,说明劳动者在工资增长、获取证书及就业效果方面的差异分别有65.32%、70.45%、39.40%受到组织层面变量的影响。此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深入分析不同补贴策略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非常有必要的。

2.补贴方式对个体就业质量的影响

(1)劳动者及培训单位是否获得补贴对个体就业质量的影响。表2 的第(1)—(3)列分别报告了是否获得补贴对个体层面就业能力提升与就业状况改善的影响。从个体特征来看,男性比女性获得相关证书、提高工资收入的概率更大,显示了男性在职场上技能成长的过程优势和结果优势。邓韵雪和许怡(2019)还发现男性在获取培训机会上就已经显著领先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者获取证书的概率逐渐增加,但年龄对工资增长与主观效果评价的效应为负,可见年龄在技能水平上显现的优势未能转化为更高的就业质量。与之相对应的是,受教育程度对就业能力提升的效应为负但并不显著;与高中(中专、中职)、大专及本科学历的人相比,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者认为培训会显著提升其就业效果,这与李实和杨修娜(2015)的结论相一致。因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通常聚焦难以在普通教育体系中获得深造机会的低学历劳动者,这类群体更能从职业技能的学习中获得职业信心、工作稳定性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提升。

表2 劳动者及培训单位是否获得补贴对个体就业质量的影响

从补贴的效果来看,个体层面上劳动者获得补贴不仅会显著提高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概率,还会全面改善其就业状况,其中对工资增长的正向效应较大。这与Stenberg(2011)的研究结论相近,他发现低技能工人每接受一年的培训,年收入会增加4.4%;但与Görlitz 和Tamm(2016)的结论有所不同,究其原因可能是后者所采用培训代金券的补贴形式与后付式的现金补贴效果迥异。培训单位层面上,与未获得补贴的企业或培训机构相比,补贴也会显著提升培训单位中内部劳动者的就业质量。Görg 和Strobl (2006)发现政府的补贴会激发企业进一步扩大培训支出,从而有助于师资、培训场地、培训时间、培训方式等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完善,间接对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及改善就业状况起到积极作用。值得指出的是,无论从哪个层面获得的补贴,补贴对劳动者就业能力提升的效果都显著大于就业状况改善,基于柯氏四级培训评估模型提出的培训效果的四个层次,这可能源于掌握培训知识、获得相应的技能证书是学习层面上的培训效果,更易于实现;而就业状况的改善属于结果层的培训效果,需要足够的迁移时间才能达成。

(2)四种补贴方式对个体就业质量的影响。表2 作为基准回归分别从供需两个层次考察了培训单位及劳动者的补贴状态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表3 将不同层次的补贴状态整合为四种差异化补贴策略,以期更完整地呈现异质性补贴方案的实施效果。基于表2 的结论,不同培训组织单位是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将分企业和培训机构两个类别来展示补贴策略对劳动者就业质量的影响。

表3 的第(1)、(2)列分别报告了在不同培训供给单位中差异化补贴方式对劳动者就业能力提升的影响,总体来看与无补贴相比,间接补贴、直接补贴以及双层补贴在培训机构发挥的就业能力提升效果要优于企业。这可能源于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公共属性更强,面向广大的就业困难群体,获取技能等级证书是这类群体参与培训的主要目的,因此每类补贴形式在培训机构中都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提升就业能力的作用。具体来看,在培训机构中同时补贴机构和劳动者对就业能力的促进效果最好,而在企业中采用直接补贴给劳动者的方式最优。值得注意的是,在企业组织的培训中,间接补贴的形式并未显著提升劳动者获得职业技能证书的能力。可见,在企业中直接给予在岗职工补贴即可产生很好的激励效果,因为在职劳动者具有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驱动力,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而依靠组织培训项目盈利的各类机构,则需要借助围绕“机构—劳动者”的双层补贴才能更好地发挥补贴效果。这意味着,企业拥有自发通过培训提升员工技能的动机,对补贴的反应并不十分敏感;而培训机构在培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则主要依靠补贴来驱动,例如高质量的师资、教材和课程开发。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在以培训机构为载体的公共培训中,直接补贴会降低机构组织培训的积极性,而间接补贴也会引致培训机构套取补贴的造假动机,双层补贴能够较好地保证培训的效果。

表3 的第(3)—(6)列则从就业状况改善维度探究补贴方式对两种不同性质的培训单位带来的影响。总体来看,与无补贴相比,三种补贴形式都显著促进了培训机构内劳动者就业状况的改善,其中双层补贴的效果最好,直接补贴次之。与之相对应的是,在以企业为载体实施的技能培训中,三种补贴形式均未对劳动者工资提升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与无补贴相比,间接补贴与双层补贴的效应甚至为负。这是因为在企业组织的“以工代训”类的技能培训中,“稳岗扩岗支持”①资料来源: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企业稳岗扩岗专项支持计划的通知》,2020 年5 月9 日,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jy/202005/t20200515_368726.html。补贴主要流向了受疫情冲击、经营困难的中小微企业,此时补贴的首要目标是保就业而非工资增长。在主观评价的就业效果维度上,也仅有直接补贴可以显著地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效果评价,即在企业组织的培训中直接获得补贴可以显著提升劳动者在工作效率提升、就业信心和工作稳定性等多个方面的表现。

表3 补贴方式对个体就业质量的影响

可见,在不同类型的培训载体上,补贴策略对于高质量就业的推动效果截然不同。培训机构更多面向就业重点群体,例如贫困劳动力、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其初始收入较低,补贴能迅速发挥效果提升其就业质量。在具体培训形式上,仅个体层面的后付制补贴形式可能会产生“去劣存优”的效果,亟须技能提升的重点群体主动参与培训的动力不足,只有同时对培训机构实施补贴才能实现充分激励,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培训的“扶弱”效果。与此相对应的是,在企业参与培训的劳动者主动性更强,受训目标也更为明确,直接补贴是提升劳动者就业效果最有效的途径。

3.补贴金额对个体就业质量的影响

“补多少”是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略的第三个维度,个体与培训单位两个层面获得的具体补贴额度主要取决于各省出台的补贴目录、补贴标准和补贴内容等。如表4 所示,在控制了企业及机构特征后,补贴金额在不同培训载体中发挥的作用迥异。在培训机构组织实施的技能培训中,补贴金额并未对个体的就业质量产生显著影响。而对企业来说,人均补贴金额会显著影响劳动者技能提升和工资增长的概率。第一,补贴金额对劳动者获得技能证书的影响呈正U 形,即当补贴金额处于较低水平时,补贴会降低劳动者获得技能证书的概率,但随着补贴金额的增加补贴金额会显著促进劳动者技能的提升,拐点为人均2 305 元(7.5580/(2×16.3937))。这意味着在其他情况不变时,当企业职工的人均补贴额度大于2 305 元时,补贴才能显著推动劳动者就业能力提升;否则,企业内直接补贴的培训方式难以发挥实效,反而可能在项目制和以工代训类的培训中产生逆向选择效应,吸引补贴投机者。这类似效率工资理论机理,只有高额补贴才能触发技能培训的筛选机制和刺激机制,吸引技能提升的潜在目标群体参与培训,并对其参与和投入过程发挥有效的激励作用。

表4 补贴金额对个体就业质量的影响(边际效应)

第二,平均来看,补贴金额也显著提升了企业劳动者工资增长的概率,但该影响是非线性的,呈倒U 形。在人均补贴金额处于较低水平时,补贴金额对企业劳动者工资增长的效应为正,当人均补贴金额超过624 元(5.6586/(2×45.2957))时,随着补贴金额的增加,劳动者工资增长的概率会显著下降。在各省出台的补贴标准中,补贴金额与技能等级、培训内容的复杂程度密切相关,这意味着企业内低技能群体的收入提升对补贴额度的激励效果更敏感,而对于企业内高技能群体来说,培训补贴对其就业表现的改善效果需要更长的工作周期才能够显现出来。

(二)稳健性检验

补贴方式看似是外生给定的政策影响,但事实上劳动者、培训机构或企业能否享受到补贴受到潜在结果的影响,存在由遗漏变量和反向因果引起的内生性问题。一方面,自身能力强的劳动者申领补贴的概率更大,即使在没有补贴的情况下其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可能性也大于那些未申领补贴的群体;资质更好的企业和培训机构获得补贴的概率也更高,其实施培训的效果自然优于未获得补贴的单位。另一方面,在实践中部分劳动者获得补贴是以获取培训证书为前置条件,补贴状态与补贴效果互为因果。因此,为了克服补贴状态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工具变量法旨在获得关于补贴形式对推动高质量就业效果的一致性估计。

1.工具变量的选择

Dauth (2020)发现补贴政策的地区差异性能够较好地解释微观群体获取补贴的状态,但不直接影响个体的劳动力市场表现。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索使用省级补贴的相对强度,即13 个省份的就业补助金排名以及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排名,作为工具变量进行模型的稳健性检验。就业补助金和专账资金作为补贴的主要来源,其资金规模和分配机制直接影响了微观主体获得补贴的概率,但不会直接影响个体的就业表现。与此同时两类资金截然不同的资金属性(“培优”与“扶弱”)也有助于探索补贴资金来源对微观主体的异质性影响。由于工具变量与内生变量均为分类变量,无法使用传统的IV 模型进行估计,因此,本文借鉴Roodman (2011)的方法,采用条件混合过程(Conditional Mixed Process,CMP)估计法同时估计获取补贴的概率模型与补贴效果评估模型。

2.稳健性估计结果分析

表5、表6 分别使用就业补助金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省份排名作为工具变量,检验了克服内生性后补贴形式对就业质量的效果是否稳健。表5 第(1)、(3)列和第(5)列显示,从个体层面来看,就业补助金排名越低的省份,个体获得补贴的概率越大。这是因为作为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就业补助金拨付时通常向经济发展滞后省份倾斜,资金额度排名靠后的省份经济发展水平反而更优越,其补贴目录多样且具特色,与市场需求的连接紧密,所辖的劳动者在培训意识和申请主动性、政策知晓度等方面的表现也更好。因此补助金排名靠后的省份,其劳动者获得培训补贴的概率更大。表5 第(2)、(4)列和第(6)列中,克服内生性后,个体层面的培训补贴仍然显著增加了劳动者获取证书以及提升工资水平的概率,同时也显著优化了劳动者对就业效果的主观评价。此外,各项回归系数均大于基准回归的结果,说明忽略遗漏变量和反向因果问题会低估个体层面的补贴对就业质量的推动效果。

表5 个体层面的稳健性检验

表6 第(1)、(3)列和第(5)列所示,从单位层面来看,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排名越靠后的省份,其所辖企业和培训机构获得补贴的概率也越大。专账资金来源于按20%计提的各省份2018 年失业保险结余,因此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省份,就业群体规模相对较小,失业保险金及其结余额度也较少。由于单位层面申领的培训补贴多用于支持项目制培训,一般采取先付制的形式在培训实施前拨付给欠发达地区且重点群体聚集的中小微企业和培训机构,所以专账资金额度排名靠后的省份其下辖单位获得补贴的概率显著大于排名靠前的发达省份。在第二阶段的回归中,如表6 第(2)、(4)列和第(6)列所示,单位层面获得补贴也显著推动了个体层面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实施效果大于基准回归的估计结果,以上模型都通过了弱工具变量检验,各列F统计量均大于10,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虽然不同来源的补贴的相对强度对微观主体获得补贴的影响一致,但由于资金属性的异质性,其作用机制迥异。这意味着在通过补贴策略撬动培训意愿时,必须围绕不同发展水平的区域及不同层面的微观主体,有的放矢、精准施策,以期更好地发挥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对高质量就业的助推效果。

表6 培训单位层面的稳健性检验

五、进一步讨论

(一)异质性分析

本文从个体参与培训的动机角度探索补贴方式的异质性实施效果。①补贴方式对个体就业质量影响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请见《经济科学》官网“附录与扩展”。利用问卷中“您最近一次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时是怎样选择课程的?”,我们将“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的机会或培训后预期收入”来选择课程的劳动者作为培训的主动参与者,这类劳动者具有内生性参与动机,对自我发展和职业生涯提升有清楚的认知与清晰的规划,而与之相对应的因为“企业安排的课程、政府安排的课程或没有选择的余地随便选”等原因参与培训的劳动者,是被动参与者,他们可能因为需要马上拿到失业保险金而就近选择培训机构中最快能开班的项目,或是为了获得补贴而选择便利或能够快速完成的培训项目,缺乏内生学习动力,也并不关注自身的技能成长。

在间接补贴和双层补贴下,主动参与培训的个体显示了其自发学习动机带来的就业质量提升效果,在就业能力提升、工资增长和就业效果主观评价上都显著优于被动参与者;这一结果得到了Curado 等(2015)的支持,即员工自愿参加培训比强制参与培训时有更强的培训迁移动机,能更好地将培训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而在直接补贴下,两类劳动者的培训效果并未显现显著的异质性,可见培训单位层面的补贴状态最能激发两类劳动者在就业质量上的异质性表现。这可能是由于被动参与者在培训过程中无法匹配到合适的培训项目,单位层面的补贴通过增强培训过程控制等机制,增加了厌恶刺激,实施了负向强化,最终使得培训效果与主动参与者产生较大差异。

(二)影响机制

我们进一步探讨了补贴策略推动高质量就业的作用机制。首先,参照就业补助金和专账资金的支出管理办法②资料来源: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2017 年10 月13 日,http://www.gov.cn/xinwen/2017-11/19/content_5240796.htm;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2019 年 12 月 25 日,http://www.mohrss.gov.cn/xxgk2020/fdzdgknr/zcfg/gfxwj/rcrs/201912/t20191227_349121.html。中补贴的主要用途,本文首先检验了培训形式、培训时长与师资情况的中介效应。实施效果最好的双层培训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线下培训、中长期培训和使用单位自有教师的概率,但效果并不显著。可见,这些职业培训的软硬件环境并非是补贴推动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升的作用机制。因此,本文将关注重点从实施培训的外在环境转向培训起效的内在环境。外在环境指与培训过程本身相关的设施、教材和师资等,内在环境则指参与培训过程的主体能够感知到,并从中获得内生动力的关系氛围,例如培训教师与受训者的互动情况、受训者的家庭支持程度等。

本文分别在单位补贴层面和劳动者补贴层面验证了师生互动性和家庭支持度的中介作用③补贴方式对个体就业质量影响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请见《经济科学》官网“附录与扩展”。,实证结果表明:第一,获得补贴的培训机构和企业能够有效提升培训课程中的师生互动性。师生互动性指在培训过程中,受训者与培训教师进行沟通的状态,既可能来自参与课程的劳动者主动发起的行为,也可能是获得补贴的单位通过激励教师来增加他们主动与学生交流的意愿。①本文所使用的变量“师生互动性”仅报告了互动状态,无法得知互动的发起主体是培训者还是受训者。张伟平等(2020)和赵必华(2018)也证实了这一机制,师生互动可以有效改善课堂氛围、学习态度,进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中,这一机制对劳动者收入增加的中介效应最大,占总效应的比重达57.66%,可能因为这种机制能够直接作用于技能习得和提升过程,更容易迁移为工作场所的表现;对就业能力提升的中介效应较弱,仅为8.62%,均通过了Sobel 检验。

第二,个体层面的补贴能够显著增加劳动者获得的家庭支持水平。家庭支持作为个体社会支持系统中的重要环节,指个人在自己的家庭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亲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已有研究表明其对学生在校的认知表现和社会关系表现都有显著影响(黄亮和赵德成,2018)。本文检验了这一机制对劳动者高质量就业的中介作用,均通过了Sobel 检验,其中对主观效果评价的中介效应最大,占总效应比重为28.28%,这可能源于家庭关系网络的支持最能直接影响和塑造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判断。我们的研究发现了补贴的内生作用机制的重要性,在对劳动者就业质量进行干预的过程中,这种隐性机制扮演了比外在环境更为重要的角色。这意味着在推动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及实施相关补贴策略时,必须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以人为本,以劳动者的关切诉求为中心,才能更好地发挥政策实效。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公共职业技能培训是以教育为核心的传统人力资本投资研究中鲜少涉及的话题,却是我国落实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本文在我国大力推行的职业技能提升行动(2019—2021 年)收官之际,利用13 个省份的“培训单位—劳动者”匹配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略对劳动者实现高质量就业的助推作用。结果发现:第一,虽然总的来说个体层面和单位层面的补贴都会显著促进劳动者就业能力提升和就业状况改善,但是不同培训载体中具有比较优势的补贴方式有所不同,培训机构中双层补贴的效果最好,而在企业中直接补贴给劳动者的方式最优,这揭示了补贴在两类载体上发挥的差异化激励效果,其中培训机构需要多重补贴才能为重点群体构建较完善的培训参与和实施路径。第二,对补贴额度实施效果的估计进一步验证了这种差异。虽然培训机构在推动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上更有“效果”,但是企业组织的培训更具“效率”。与“补贴驱动型”培训机构不同,“生产导向型”企业对补贴额度的变化更为敏感;此外,补贴对在岗职工的工资提升效应呈倒U 形,说明其更偏向于推动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状况改善。第三,借助补贴资金在省级层面的分配方案,本文使用工具变量法验证了补贴实施效果的稳健性,同时也探索了不同的资金来源对微观主体的异质性影响。“扶弱”属性的就业补助金更能撬动个体层面申领补贴的行为,而“培优”属性的专账资金更倾向于提升单位层面获得补贴的概率。第四,本文探索了补贴方式在个体动机方面的异质性效果,间接补贴和双层补贴对主动培训者就业质量的助推效果显著优于被动培训者。第五,本文揭示了补贴影响劳动者就业质量的机制是培训过程中的内在环境而非外在环境,即师生互动性以及家庭的支持度。

(二)启示

本文运用全国性调查数据为我国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策略的实施效果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经验证据,基于此,提出的建议如下:第一,区分不同载体在公共技能培训中的角色和优势,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的顶层设计。本文的经验证据表明培训机构供给的培训项目具有更强的公共属性,对重点群体的技能扶持有较好的实施效果。但由于其纯粹的补贴导向型的培训设置,即在保持自有利润空间的前提下依据补贴额度来设置培训项目,难以承担起为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培养足量保质的技能人才的重任。在“十四五”时期职业培训规划和补贴策略的顶层设计上,仍然应该以“企业+个人”为主体,发挥企业在培训针对性和组织效率上的优势,而政府应作为辅助角色,通过补贴来撬动全社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第二,在保证普惠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培训补贴政策的精准性和实效性。本文的异质性研究发现现行补贴策略对培训供给的激励与实践中的培训需求间产生了错配。以往我国政府在公共培训中通常采取“政府全包大揽”的强供给模式,忽视劳动者基于自我发展、生产需求等内生动力的重要性,也与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设计初衷不符。本文揭示了培训动机对补贴实施效果的异质性影响,进一步说明了培训需求分析和优化匹配环节在公共培训项目实施中的重要性。第三,在大力推行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的三年时间中,1 000 亿元的专账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一直饱受诟病,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其“培优”属性使得培训补贴资金的供需错配,越是欠发达地区专账资金规模越小,申领越困难,无法进行省级统筹。本文还发现来自专账资金的培训补贴更容易惠及培训单位而非个人,这使其很难以直接补贴的方式助力劳动者就业质量提升。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直接补贴反而是最能提升弱势劳动者就业质量的补贴方式,因此优化补贴资金使用办法、明晰申领细则是提升职业技能补贴资金使用效率、效果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职业技能劳动者补贴
劳动者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今日农业(2021年14期)2021-11-25 23:57:29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1-06 09:29:28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工会信息(2020年21期)2020-02-28 07:19:36
“三清一改”农民能得到哪些补贴?
农家书屋(2019年1期)2019-02-19 06:18:30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学习月刊(2016年14期)2016-07-11 01:54:48
晏平要补贴有多难
汽车观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26
在云端
人力资源(2015年7期)2015-08-06 10:4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