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游重心演变及空间格局研究

2023-02-20 01:52涂志豪董琪梅谢晖李会玲李敬白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3年2期
关键词:标准差入境四川省

涂志豪,董琪梅,谢晖,李会玲,李敬白

(乐山师范学院 旅游学院,乐山 614000)

0 引言

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是旅游研究的重要问题与内容[1-2]。据《2019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年鉴》显示,四川省2018 年实现旅游经济收入10 112.75 亿元。其中成都市旅游经济收入3 712.59 亿元,约占全省旅游经济收入的37.17%,成都平原经济区旅游经济收入7 020.22 亿元,约占全省旅游经济收入的69.42%。2018 年四川省的旅游经济收入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分布格局。

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情况可以反映为旅游经济的分布格局,而旅游经济的空间分布格局可以从旅游重心的迁移与变化中体现[3-4]。国内对于旅游重心演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08年,孙根年[5]等运用重心模型的研究方法,对1990—2008 年全国的入境旅游地域结构进行了研究,认为各省(大区)之间入境旅游地域结构具有不平衡性。随后,对旅游重心这一工具的运用研究拓展到了旅游市场领域,并且研究区域逐步细化,郑昭彦[6]等采用旅游重心分析工具对浙江省旅游市场的地域结构变动进行了研究,认为浙江省东北部地区入境旅游经济发展整体优先于南部地区,而入境旅游消费不如南部地区均衡。截至目前,运用旅游重心对区域旅游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已趋于复杂化,和其他模型结合探讨旅游要素空间相关性已成为常见的研究方向,如王永明[7],麻学峰[8]等不仅运用重心模型探讨了其研究对象的空间演变过程,更同时运用Moran’s I 指数等对相应的旅游要素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得出了针对性的研究结论。

因此,本文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过程及成果,基于四川省2005—2019 年的旅游经济数据,以四川省21 个地市(州)为研究的基本地理单位,运用重心模型这一分析工具,结合标准差椭圆及地理探测器的分析方法,对2005—2019 年四川省旅游重心的迁移轨迹、分布态势、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得出在2005—2019 年这一阶段四川省旅游格局的普遍性现象,以期为以后制定全省的旅游发展战略和建设成渝双城经济圈提供较为科学的理论支持。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域概况

四川省位于中国的西南部,下辖21 个地市(州)行政区,地势西高东低,以湿热气候为主。旅游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截至2021 年4 月30日,全省A 级以上旅游景区有769个,其中5A 级旅游景区15 个、4A 级旅游景区303个,旅行社1 384个,旅游星级饭店358 个。

1.2 数据来源

1.2.1 矢量地图数据来源及处理。本研究的行政区划矢量数据来源于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1:25万全国基础地理数据库,该数据生产时间为2017年,对此后发生的四川省内相关地市(州)行政区划调整,已根据变更情况进行修正,并投影转换为WGS84 坐标系。相关地市(州)地理重心坐标采用市(州)政府驻地地理坐标,可避免因行政区划变动而产生的质心变化,保持数据的一致性[9],该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拾取坐标系统,并使用ArcGIS 10.4 空间校正为WGS84 坐标系。

1.2.2 统计数据来源及处理。本研究涉及的旅游经济统计数据,来源于四川省内相关地级市(州)统计局所发布的统计年鉴、《四川省统计年鉴》(2005-2019)、《四川旅游年鉴》(2011-2018)及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开数据(http://wlt.sc.gov.cn/scwlt/c100297/introduce.shtml),在2005—2019年,四川省相关地级市(州)发生过行政区划调整,所以,本研究参照尚正永[10]等的研究方法结合现今地市(州)的行政区划,对相应数据进行调整再带入公式计算。为了行文表述方便,将此次研究中的国内游客重心和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统称为国内旅游重心,入境游客重心和国际旅游收入重心统称为国际旅游重心[11]。鉴于篇幅限制,在涉及部分研究要素时,选取2005 年、2008 年、2011 年、2014 年、2017 年、2019年为研究的代表年份。

1.3 研究方法

1.3.1 重心模型。

旅游重心模型。重心模型的概念最初源于经典物理学[12],它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与重心发展方向的对称性,直观显示所研究问题的动态转移,是目前研究空间要素转移和区域要素结构变化的重要方法之一[13-15]。经过不少学者的长期探索,重心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碳排放重心迁移[16-17]、区域经济发展[18]、城市发展动态[19-20]及自然要素变化[21-22]等方面,其运用领域不断扩大延伸。本文以国内游客、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游客、国际旅游收入数据为模型输入数据,四川省相关地级市(州)政府所在地为地理坐标,参照重心模型工具建立以下旅游重心模型:

式中,(X,Y)为某一年份的旅游重心坐标;(Xi,Yi)为第i 个地级市的地理重心坐标,用相关地市(州)政府所在地的地理坐标表示;Pi为第i 个市在某一年份的旅游统计数据。

迁移方向、距离计算。设第n、n+1 年的旅游重心地理坐标分别为(Xn,Yn)、(Xn+1,Yn+1),那么,第n 年的旅游重心向第n+1 年的旅游重心移动的方向Tθ可以用以下模型解释:

同时,还可以用以下公式解释第n、n+1 年旅游重心的变化距离:

1.3.2 标准差椭圆。标准差椭圆是一种研究要素空间分布形态的分析方法,可以较好地反映空间要素在空间中的分布形态和离散程度[23-24]。在本研究中,以各地市(州)政府所在地为基本数据,以不同年度各类旅游经济统计数据为权重,分析四川省旅游重心的空间格局变化情况:

其中,方位角a:是以正北方为0°,顺时针旋转至长轴y 的角度,(xi,yi)为第i 个地级市的地理重心坐标,是平均中心。

1.3.3 地理探测器。地理探测器是研究和分析空间分异性的一种工具,是解释空间事物变化及其背后相关驱动性因子的一种统计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如果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有重要影响,那么自变量和因变量应该具有分布上的相似性[25]。地理探测器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个方面的地理空间分异探测[26-27]。基于本研究的目的,我们采用地理探测器中的因子探测器,用来解释客观因素对旅游重心迁移的影响程度,其数学模型表示为:

其中,q 表示客观因素对旅游重心迁移的影响程度,其取值范围为[0,1],q 值越大,说明客观因素对旅游重心的迁移影响程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L 表示所参与分析客观因素的数目;Nh和N 分别指的是层h 的单元分区数和整个样本的单元分区数;和σ2分别代表层h 和整个样本的Y 值的方差;SSW 和SST 分别代表层内总方差和全区总方差。

2 结果与分析

利用重心模型公式分别测算出2005—2019 年四川省国际旅游、国内旅游重心,结合ArcGIS 10.4 绘制国内游客、国内旅游收入、入境游客和国际旅游收入重心轨迹(图1、图2),并计算出历年重心的变化方向和变化距离(表1、表2)。

表1 2005——2019 年四川省国际旅游重心变动距离与方向

表2 2005—2019 年四川省国内旅游重心变动距离与方向

图1 四川省2005—2019 年国际旅游重心演变轨迹

图2 四川省2005—2019 年国内旅游重心演变轨迹

2.1 重心演变过程

2.1.1 重心演变的基本过程。由图1、图2 可知,国际旅游重心的迁移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5—2008年,在此阶段,入境游客重心和国际旅游收入重心,都以东南方向为主要的迁移方向;第二个阶段为2008—2009年,在这个阶段,国际旅游重心出现逆向变化,即迁移方向由东南方向转为西北方向;第三个阶段是2009—2019年,迁移方向再次发生回转,由向西北方向迁移再次转变为向东南方向迁移。国内旅游重心的迁移过程也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是2005—2008年,国内旅游重心主要以南偏东的方向迁移,其次才向东缓慢移动;第二阶段是2008—2012年,国内旅游重心处于逆向变化阶段,迁移方向以北偏西为主;第三个阶段为2012—2019年,国内旅游重心再次向东部迁移,并出现了路径分化现象。其中,国内游客重心经历了东北-东南-东北的迁移历程,而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向东南部方向偏移,并在2018 年之后出现回转现象。

从整体的演变历程上看,不论是国际旅游重心还是国内旅游重心,其总体变化方向是以西北-东南或西北-东南-东为主。这表明,从2005 年到2019年,四川省东部、东南部的旅游发展势头整体要强于西部、西南部地区。而重心的迁移过程的阶段性变化现象则表明旅游重心的迁移变化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

2.1.2 重心的空间分异与分布。图1、图2 显示,入境游客重心的经度变化范围在0.567°~0.050°之间,纬度变化范围在0.374°~0.001°之间;国际旅游收入重心的经度变化范围在0.556°~0.004°之间,纬度变化范围在0.290°~0.02°之间;同理,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的经度变化范围在0.406°~0.011°之间,纬度变化范围在0.261°~0.005°之间;国内游客重心的经度变化范围在0.165°~0.006°之间,纬度变化范围在0.203°~0.00°之间。由此从整体上看,入境游客重心、国际旅游收入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的经度变化范围要大于纬度的变化范围,国内游客重心的经度变化范围虽小于纬度变化范围,但是差值很小。说明不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地区旅游业之间东西方向上的竞争要大于南北方向上的竞争并且东部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强于西部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南部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强于北部地区的旅游竞争力。同时结合图1、图2 可知,入境游客重心、国际旅游收入重心、国内游客重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整体分布在四川省中部偏东南的区域。这表明四川省整体的旅游发展格局主要偏向东部偏南方向。综上所述,四川省的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区域间的失衡现象。

2.2 重心的变化距离以及方向

从表1 和表2 可知,入境游客重心在2007—2008年迁移的距离最大,为51.24 千米,其次是2008—2009年,迁移的距离为19.02 千米。国际旅游收入重心在2007—2008 年迁移距离最大,为57.75 千米,其次是2008—2009年,迁移距离为15.34 千米。国内游客重心在2007—2008 年迁移的距离最大,为23.85 千米,国内旅游收入重心在2012—2013、2013—2014 变化距离相当,分别为37.00 千米和37.80 千米。在变化方向上,向东部偏移的距离和年份要明显多于向西偏移的距离和年份且变化呈现阶段性的特点。所以,结合变化距离和方向,可以得到四川省的旅游重心在2005—2019 年这个阶段里面整体偏东移动。表明在上述时间段,东部地区的旅游吸引力和发展情况要优于西部地区。同时,入境游客重心与国际旅游收入重心之间、国内游客重心与国内旅游收入重心之间的距离变化和方向变化虽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不完全同步,从而佐证了四川省旅游发展格局上的失衡。

2.3 重心演变的分布态势

首先,将2005 年、2008 年、2011 年、2014 年、2017年、2019 年相关地市(州)市政府驻地的旅游经济数据输入到ArcGIS 10.4 并和地市(州)市政府驻地相关联,然后将地市(州)市政府驻地带入ArcGIS 10.4 中的标准差椭圆分析模块,以选取年份的各类旅游经济数据为权重,得出相应结果(图3、图4、图5、图6)。

图3 入境游客重心标准差椭圆图

图4 国际旅游收入重心标准差椭圆图

图5 国内游客重心标准差椭圆图

图6 国内旅游收入重心标准差椭圆图

入境游客重心、国际旅游收入重心、国内游客重心和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的标准差椭圆在空间上呈现出相应的分布态势。其中,入境游客重心标准差椭圆、国际旅游收入重心标准差椭圆的分布方向从2005 年的西北-东南方向演化为2019 年的东北-西南方向,总体呈收缩态势,说明四川省的国际旅游发展重心在选取年份内逐渐向成都方向集中并偏东部分布。国内游客重心和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的标准差椭圆的空间分布在大体上呈东北-西南的分布趋势。表明在四川国内旅游领域内,东部地区的重要性明显大于西部地区。同时,在总体上看,国内游客重心和国内旅游收入重心的标准差椭圆呈现出微弱的收缩现象,表明四川国内旅游发展重心在空间上也趋于集中分布。结合以上四种椭圆的变化幅度,可以从侧面说明四川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存在不协调性。

3 重心迁移因素

3.1 空间相关性分析

旅游重心的迁移变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在结合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和借鉴其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地区生产总值(X1)、市区户籍人数(X2)、公路总里程(X3)、星级饭店数量(X4)、旅行社数量(X5)、旅游景点数量(X6)为相关影响因素[28-29]。首先将相关影响因子数据和旅游经济数据导入到ArcGIS 10.4 中;然后对数据进行栅格化处理,采用统一的像元大小和空间坐标系;随后对栅格进行重分类处理,同时依据四川省行政区划建立合适大小的采样点。利用建立的采样点对重分类后的栅格数据进行采样。然后导出采样结果并删除值异常的采样点。将上一步的结果导入到地理探测器,以所选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各类旅游经济数据为因变量,运行软件并得出结果(表4)。

表4 四川省旅游重心迁移影响因素地理探测结果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结果通过q 值的大小来反映各影响因素对于旅游重心迁移的影响。由表4 可以知道地区生产总值(X1)对旅游重心迁移的综合影响力最大(平均值0.72),其他因子的综合影响力的排序为市区户籍人数(X2)>星级饭店数量(X4)>旅游景点数量(X6)>高速公路总里程(X3)>旅行社数量(X5),表明在所选取的影响因素中,地区生产总值因素对重心迁移的影响程度最大。同时,可以发现,同种影响因素对于不同类型的重心迁移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表明重心的迁移对相同影响因素的反应具有差异性,从侧面印证了旅游重心在空间分布上的分异现象。

3.2 影响因素分析

3.2.1 地区资源条件是推动区域旅游的基础性因素。根据《四川省统计年鉴》(2005-2019)显示:四川省中部、东部、东南部地级市(州)的经济实力、交通建设发展条件、还有旅游景点的数量等资源条件从总体上要优于西部、西北部地区。而地区生产力水平、高速公路总里程、旅游景点数量、地区户籍人数、星级饭店数量对四川省旅游重心的迁移与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以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所以从整体上看,四川省旅游重心的迁移方向在地图上呈现出向东部、东南部迁移的趋势。

3.2.2 地质灾害对区域旅游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四川是地质灾害尤其是地震灾害频发的地区[30-31],2008年,四川发生了里氏8.0 级的汶川大地震,对汶川及汶川周边地区造成了极大破坏,其中成都市、德阳市、乐山市等汶川周边及距离较近的东部、东南部地级市的旅游业遭受严重破坏[32]。所以,由于汶川大地震的影响,四川省旅游重心于2008 年发生由经济等客观条件所主导的东南迁移方向,变更为偏向西北的迁移方向。2009年,根据国家旅游局以及四川省政府所发布的《中国汶川“5·12”地震灾区旅游业恢复重建评估报告》显示,四川省地震灾区已经初步完成旅游业的恢复工作。此后,四川省旅游重心逐步重回西北-东南的迁移主趋势。

3.2.3 政策因素对地区旅游业发展具有明显作用。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渝城市经济圈建设开始步入正轨,以南充、遂宁、广元为代表的四川东北部城市群,获得较为积极的政策支持。因此,国内旅游重心在2015 年之后有向东北方向偏移的迹象。

4 结论

(1)从变化过程看,四川省旅游重心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按时间段可以大致分为2005—2008 年、2008—2012 年、2012—2019 年三个阶段,其迁移的总体轨迹呈现东南-西北-东南、东北的动态变化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四川省旅游重心整体分布在四川省中部偏东南方的位置;其中国际旅游重心侧重分布于成都中部地区;国内旅游重心侧重分布在成都、眉山、内江、资阳四个地级市的交界地块。其原因在于,四川省的上述地区在区域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条件、旅游资源禀赋等的某一方面或全部方面在全省范围内占据优势地位。

(2)四川省东部地区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要强于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优于西部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同时,结合四川省旅游重心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向表明四川省2005—2019 年的旅游发展格局呈现不平衡现象。

(3)四川省旅游重心的转移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起基础作用,奠定了四川省旅游重心的基本分布形态和基本的变化趋向。地区交通发展情况、区域景点数量、自然地质灾害、政策等因素是促进四川省旅游重心转移的重要诱因,促使四川省旅游重心在迁移中出现阶段性变化和在空间分布上的互相错位。

猜你喜欢
标准差入境四川省
用Pro-Kin Line平衡反馈训练仪对早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治疗对其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非法入境
学《易》当像老子、孔子那样入境悟理
对于平均差与标准差的数学关系和应用价值比较研究
品读入境悟情
医学科技论文中有效数字的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