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土司衙署,唤醒尘封的土司记忆

2023-02-20 10:20:02撰文唐琪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土司壮族建筑

●撰文/唐琪

从广西来宾市忻城县翠屏山的山顶望去,一大片充满着壮族色彩与风情的官式建筑尽收眼底,这便是莫土司衙署。

它历经了400年沧桑岁月,是全中国乃至亚洲现存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保存最完好的土司建筑群,默默述说着土司制度的存亡兴衰,成为土司文化最生动的历史见证。

■ 莫土司衙署坐落在景致优美的翠屏山之下

是建筑,也是历史

莫土司衙署,是明清时期莫氏土司在忻城县的办公场所和家族宅邸。土司,又称土官,是中国封建王朝在西北和西南地区设置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并世袭的官职。

莫土司衙署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元朝。至正年间,莫氏土司的始祖莫保在镇压粤西农民起义中立功,获任宜山八仙屯千户职,但后被罢官遂徙居忻城;永乐二年(1404年),莫保玄孙莫敬城参加镇压忻城的壮瑶农民起义,被县宰推荐为土司,并获世袭知县,于是忻城县便有二令,土流合治;到了弘治九年(1496年),忻城降为了土县,由此莫氏家族开始世袭土司,一统忻城天下。

明万历十年(1582年),第八任土司莫镇威开始建造莫土司衙署。据传,此前莫镇威本是将衙署建在范团村,但因被那里的藤伤出血水,以为不吉,所以决定迁衙以避凶。一次,他的马在放牧时跑到了翠屏山下不走,莫镇威认为此地有宝,是吉地,遂迁衙于此地。后来,莫镇威负责完成了衙署主体建筑,并经历任土司拓建附属建筑,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土司衙署建筑群。

然而,衙署在建成后,却因土司族内斗争和农民起义曾两度被焚毁殆尽,几经毁建。据文献记载,衙署曾经历过3次比较大的维修与重建,分别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顺治年间、清道光十年(1830年),而后又在民国时期遭遇兵燹,可谓是历经磨难。

到了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第二十一任土司莫绳武因“纵匪殃民,世济其恶”,致使莫氏土司被撤,其子孙永不准再行请袭。至此,莫氏土司结束了统治忻城长达470年的历史,莫土司衙署也随之没落。

新中国成立后,莫土司衙署一部分先后作为忻城县政府、县图书馆、文化馆及公、检、法、司等单位的办公场所,原由莫氏后人所居的部分建筑也分给了当地的一些居民居住。

■ 莫土司衙署正门

1963年,莫土司衙署被定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1996年11月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全国乃至亚洲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之一,是研究土司典章制度重要的事物例证。

匠心集成的建筑之美

今天的莫土司衙署位于忻城县西宁街,地处翠屏山北麓。俯瞰衙署,可见其坐南朝北,由5 组南北走向的建筑群组成,包括土司衙门、三清阁、代理土司官邸、土司祠堂等,总建筑面积4400 平方米,总占地面积54000 平方米。

土司衙门是莫土司衙署的主要建筑,由照壁、大门、牢房、兵舍、头堂、长廊、东花厅、西花厅、二堂、东厢房、西厢房、三堂、后苑及各进天井等组成。而在明清时期,莫氏土司还在衙门四周营建了大夫第、参军第、汉堂邸、士兵练武场等具有壮族特色、巍峨壮观的土司建筑群。

放眼望去,傍山而居的衙署,形成了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和谐共存的独特风格。穿梭其中,会被其匠心独运的布局、形式和结构所惊叹。从砖墙到地面,既有明代汉族官式建筑的特点,也充满着浓郁的壮族特色。

衙署整体建筑为砖木结构,山墙为青砖,梁柱均为珍材制作,屋架穿斗、安榫接合。主体建筑硬脊飞檐,正脊中部一律浮雕“福、禄、寿”图案,翘角饰龙头鳌身和“吉祥如意”卷草,美观大方。柱基雕刻鹿、梅等动植物,朱漆梁柱,气宇轩昂。前窗皆镂空花窗,花鸟图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走入衙署,可见处处匠心。例如,衙署的头堂为穿斗构架,榫卯结合,整个天面由18 根柱子支撑,山墙不受重压,墙体只是起到遮风挡雨、防寒隔热的作用。再加上木料固有的韧性,使构架的斗拱和榫卯又都具有伸缩的余地。若山墙倒塌,房子的主体框架依然屹立不动,因而有“墙倒屋不倒”的说法,这也是明代建筑的最大特点之一。

衙署内部虽然构造复杂,但却又不失秩序之美。在选址上,衙署的布局十分讲究风水,内部构建遵循四平八稳的建筑模式,体现中原传统文化与岭南特色民居的结合,呈现别有洞天的风味。在布局上,衙署建筑群繁多,但各座单体建筑均依翠屏山山麓的地势而建,沿着南北向的轴线,依次有序布列衙署庭院建筑,其各进地坪沿主轴线逐进抬高,寓意“步步高”。

莫土司衙署,融贯民族智慧,独运百年匠心,汇成了一部风格多样、构思缜密的建筑合集,彰显着独具壮乡特色和民俗魅力的建筑风情。

■ 练兵场

■ 土司宗祠

■ 土司屋脊翘角

■ 东花厅

掘不尽的文化宝库

■ 莫土司衙署曾是莫氏土司的私人住宅

莫土司衙署,不仅是一座建筑,砖墙的背后,更让我们看见了千百年来土司文化的方方面面。

土司制度对壮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央王朝让壮族土司“世领其土,世有其民”,维持他们内部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形态和风俗习惯等,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保持了民族地区的社会安定,同时促进了壮族地区和汉族之间的文化双向交流。

莫土司衙署作为明清两代莫氏土司的衙署和府第,对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壮族人民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莫氏土司统治期间,他们建思练官房作劝农停车所;助推壮锦生产;修山隘、开乡道、架桥梁,鼓励农民发展私有经济;还积极创办义学,注重发展经济和文化。

而土司制度的百年历史,也沉淀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藏品。其馆藏文物涉及的金器、玉器、骨器、青铜器、石器、蚌贝器、经书、石刻拓片、土司服饰等多达500 多件,对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古建筑艺术及民族史等具有珍贵的科学价值。也为民族风俗的研究以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事业、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如今,集聚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的莫氏土司祠堂,还被1:1 复制珍藏于北京中华民族园中。不论是在故土,还是在异地,也不论是在过去,还是今昔,莫土司衙署用它的一砖一瓦,让壮乡文化异地相依,古今相连,纵使物是人非,也依旧散发魅力。

猜你喜欢
土司壮族建筑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北方建筑(2021年6期)2021-12-31 03:03:54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壮族民歌“喜”的情感表达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文苑(2020年10期)2020-11-07 03:15:36
建筑的“芯”
现代装饰(2020年6期)2020-06-22 08:43:12
“土司文化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
Fort Besieged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乌江流域土司文化述略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