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青,刘海燕,赵中芳
(海军第九七一医院 1.麻醉科;2.眼科 山东 青岛 266000)
斜视是眼科常见疾病,与视觉发育及眼球运动密切相关,多见于儿童,在部分地区发病率已达到0.9%[1]。斜视不但影响美观,引起患儿个人形象紊乱,自信心低下,还会造成视力功能障碍,干扰其日常学习和工作,因此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矫正措施对改善患儿负性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目前矫正手术是斜视患儿常用治疗手段,能有效恢复双眼视功能,提高患儿面部美观度。但儿童因年龄较小,心理承受能力低下,情绪易波动,常会产生恐惧心理,难以配合治疗、手术及术后康复项目,或引起麻醉反应及各类并发症,使手术效果难达预期[3]。而常规护理常常将重点集中在手术及治疗措施的顺利完成上,护理内容较为单一、缺乏针对性,对患儿心理关注不足,护理效果不理想,因此针对不同个性患儿术前给予特定手术室护理,围手术期给予人性护理,对改善患儿情绪、提高手术及治疗依从性至关重要[4]。本研究以此为切入点,对上述方法联合应用在斜视患儿中的效果进行观察,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0月-2021年10月于笔者医院就诊并行手术治疗的斜视12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60)和观察组(n=60)。对照组年龄8~12岁,平均(10.45±1.13)岁;观察组年龄8~12岁,平均年龄(10.28±1.07)。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通过。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根据《我国斜视分类专家共识》诊断标准确诊为斜视[5];②年龄8~12岁;③斜视度数≥15°;④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患儿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颜面畸形;②由其他疾病合并而来的眼部异常;③患儿确诊为精神疾患或智力发育异常。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给予患儿围手术期术前护理,进行健康宣教,术前6 h禁食水,目的是防止手术过程中发生误吸,关注患儿眼部情况;术中严密关注患儿生命体征,做好术中相关护理,预防并发症;术后严密观察各项体征,术后7 d指导视觉训练,指导定期复查。
1.3.2 观察组:(1)成立人性化护理小组,成员包括责任医生1名,麻醉师1名,责任护士2名,早教教师2名,以上成员均有3年及以上相关工作经验。入院时早教老师根据专业工具测定患儿人格类型,并根据其人格类型制定不同交流沟通方案,告知患儿的管床护士、高责护士及家属;(2)术前根据患儿不同类型的人格特质给予人性化心理干预[3]。①内向型儿童较为敏感安静,沟通欲望较低,面对内向型儿童多应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耐心给予微笑,拉近距离感,必要时可提供玩具或陪伴游玩,注意说话方式及语言艺术,避免刺激患儿;②外向型患儿与内向型相反,他们善于表达,反应迅捷,容易产生冲动和情绪波动。应主动与他们沟通,在完成相关治疗或者用药后适当给予实质性鼓励(比如糖果或者小红花)以激发其好胜心,减少对手术的恐惧感并建立战胜“病魔”的信心;③神经质患儿易产生郁郁寡欢、担忧、焦虑的心理倾向,对环境刺激较为敏感,易出现强烈反应,应告知家属沟通技巧,可以从患儿家里携带患儿喜爱物品以增加其安全感;(3)进入手术室后,可以给予小玩具或者由家长陪同进入,帮助患儿缓解恐惧焦虑情绪,待麻醉生效后离开;手术开始前对行为状况进行基本的评估,根据不同个性采取差异化的交流方式,帮助患儿放松心态,增加安全感,也可以通过握拳头、投放喜爱的动画片等方式缓解紧张情绪,并可以转动眼球分散注意力,同时鼓励患儿表达内心的不适感受,针对不适进行解释;(4)手术过程中观察患儿的眼心反射、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情况,若发生紧急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6];(5)术后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嘱患者家属管理患儿防止其用双手或其他物品触及术眼。患儿在清醒过程中和清醒后,易出现情绪波动和过激行为,比如手撕眼部的敷料或坠床、碰撞,提前嘱咐监护好患儿避免不良情况发生。患儿彻底清醒后告知患儿手术成功,并对其表示称赞和表扬,适当给予实质性奖励(比如小红花或者印章),鼓励患儿积极的配合手术之后的各项护理工作,以尽快康复出院;(6)出院时将患儿家属拉进康复微信群,构建微信平台方便交流,同时每个家庭分发康复手册,采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手册重点内容。微信群中督促家长每天打卡患儿康复训练视频,同时解答家属疑问,必要时进行家庭回访。
1.4 观察指标
1.4.1 抑郁情况:干预前后采用儿童抑郁障碍自评量表(Depressive self-rating scale for childhood,DSRSC)评估[7]。DSRSC量表适用7~13岁年龄段的儿童,共有18个项目,总分0~36分,采用负性评分,分为“没有”、“有时有”、“经常”三个级别。得分与抑郁情况呈正相关。
1.4.2 焦虑情况:干预前后采用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the Screen for child anxiety related emotional disorders,SCARED)评估[8]。SCARED量表信效度可用于8~18岁儿童青少年情绪障碍评估。共有41个条目,总分0~82分,由患者自评,共有躯体化/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5个因子,得分与焦虑情绪呈正相关。
1.4.3 斜视改善情况:术前和出院前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检测两组患儿看近和看远斜视度。
1.4.4 一般资料统计及质量控制:设计一般资料填写表,记录患儿一般资料。质量控制:所有问卷均由调查人员进行当场收回并检查问卷完整性,调查结束后,对收回问卷进行审核,剔除无效问卷,本次研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
1.5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描述,组间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干预前后SCARED及DSRSC评分比较:干预前两组DSRSC及SCARE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DSRSC及SCARED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DSRSC及SCARE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DSRSC及SCARED评分比较 (,分)
表1 两组DSRSC及SCARED评分比较 (,分)
2.2 两组斜视改善情况:两组术前斜视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出院前斜视均有明显改善,并且观察组患儿看近斜视度和看远斜视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斜视改善程度比较 (,。)
表2 两组患儿斜视改善程度比较 (,。)
2.3 两组入手术室前、麻醉诱导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儿入手术室前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及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围手术期观察组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入手术室前及麻醉诱导前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表3 两组入手术室前及麻醉诱导前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力和眼压情况比较:两组术前视力及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视力及眼压情况均优于术前,且术后3个月观察组视力及眼压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力和眼压情况比较 (例,)
表4 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视力和眼压情况比较 (例,)
斜视是先天性因素导致的,因进入眼内的不充分光刺激而导致黄斑区丧失形成清晰物像的机会,这会进一步导致黄斑区视觉功能得不到有效的发育与锻炼,对患者视力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所以疾病早期对斜视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治疗是十分重要的[1]。斜视多伴有弱视,当患儿出现斜视或者弱视后,不仅学习和课外活动受到影响,还会因眼部外观的明显异常以及视物不清招致同龄儿童无意的嘲笑,导致自信心下降,产生自卑、焦虑、抑郁情绪[2,9-10]。而这种负面情绪往往会使患儿在治疗期间产生消极遵医行为,可能导致眼压升高不利于视力恢复,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和术后康复[3]。因此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采取必要手术及干预措施十分重要[11]。目前临床多偏于斜视患儿心理护理干预,而手术室护理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节。
本研究显示手术室护理联合人性化护理能有效改善患儿负面情绪、降低其麻醉前心率及平均动脉压,从而减少了并发症发生,改善了术后眼压及视力情况,此结果与李芳华[12]、吴杰[13]等研究结果一致,但该研究并未将人性化护理及手术室护理相结合,本研究将此两项干预措施结合后效果更优。术前有专业早教师分析患儿性格并针对不同类型患儿指导家属、医护采取有效合理的方式进行沟通,这不仅能使沟通效果优化,还能帮助减轻患儿的恐惧感和焦虑感,从而抑制负面情绪的产生;在进入手术室后也允许家人或者玩具陪伴,加上喜爱的动画片展示使得患儿将注意力从即将手术中转移至自己喜爱的物品或者影片身上,从而使得麻醉术前状态更佳,减少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术后根据患儿特点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告知其已经打败“病魔”,增强患儿自信心而配合术后护理及康复治疗,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出院后通过微信群的建立以及定期沟通、随时解答疑问等措施,既能安慰患儿也能指导或及时纠正康复训练,以获得更好的手术效果。
综上所述,手术室护理联合人性化护理可有效减轻斜视患儿围手术期焦虑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