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探索

2023-02-20 16:27董亚男
高教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

董亚男

(1.吉林大学 应用技术学院,长春 130012;2.吉林大学 商学与管理学院,长春 130012)

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日益专业化、复杂化,对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继而推进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改革是顺时应势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作为众多高等院校管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一门运用理论指导实践、面向社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专业课程,服务于各类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其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综合性职业能力为本位,从而更好地衔接理论知识学习和实务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的必要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等,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我转换。

一、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之探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以知识为本位,即以系统性、连贯性与科学性的知识体系作为教学内容、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作为教学目标定位来建构课程,教学实践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学生将掌握和记忆知识作为学习目标。知识本位教学模式注重教而非注重学,在这种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1],学生缺少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任务流程没有角我体验,导致教学效果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学生就业后无法有效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岗位的实际工作。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课程教学模式的合理设计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内涵

能力是人在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的个体特征和行为技能,是人在从事某种任务中所展现出来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综合素质,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能力本位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2],作为新型教学观导向下的教学形式,基于社会组织的实际用人需求,全面分析职业角我活动,获得“不同职业或工种确定完成具体职业或任务所需要的能力”[3],以此为依据进行培养目标定位,并根据特定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所需要的理论知识,设计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和成绩评价体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建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式教学环境,使学生通过工作实践过程掌握必备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进而积累起毕业后有效履行工作职责所需要的能力。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向能力本位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我国经济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社会各个行业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能力本位教育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效率的有效手段,在我国的中等、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得到了有效推广和应用,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实践和改革的根本方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能力本位教育的深入研讨以及实践工作的开展,能力本位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领域,逐渐成为本科层次应用技术人才的育人特征和应用型课程的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面向社会的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性、应用性是该课程的基本特征,其作为管理学类专业的必修课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4]因此,改革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迫在眉睫,改革方向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注重课程培养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胜任力,培养达到现代组织人力资源管理所要求的专业化能力水平。能力本位作为职业教育领域和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课程的基础性理论指导,适应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性质,以能力本位为导向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是其课程性质的内在要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注重学而非注重教,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强调人力资源管理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与运用,以达到从业能力要求为教学目标。

二、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之建构:以职业能力作为贯穿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设计的主线

以能力本位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改革,应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以完整的知识体系为轴设计教学方案的方式,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施教中心的育人价值取向,立足于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着眼于面向岗位群培养学生的首岗就业和职业发展必备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及相关职业素养,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整体化的深入分析,按照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根据人力资源管理各个工作模块下具有针对性、适用性、普遍性的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教学方法,进而通过组织实施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在与教师、与其他同学的互动中参与并融入课堂,在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不断领悟课堂理论知识,进而运用理论知识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这一教学模式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遵循“教学目标服务于社会需求,教学内容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服务于教学内容,课程考核服务于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原则。

(一)依据社会需要确立课程培养目标,实现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的转向

获取社会需要信息是确定课程培养目标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多家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大中型民营企业广泛调研,分析各类社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岗位群,明确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岗位、整体工作流程、各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组织人力资源岗位手册,确定课程培养目标的3 个维度,即储备必要知识、发展职业能力、拓展个人素质。

具体而言,知识层面培养目标为:了解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人员招聘、劳动关系管理、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各个模块的主要概念、经典理论、工作基本程序和步骤、常用管理方法与技术。能力层面培养目标为:能够运用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的预测方法,进行企业人力资源预测,提出人力资源供需平衡对策,制定组织人力资源规划方案;能够运用工作访谈和工作分析的基本方法,进行工作访谈、工作分析和编制工作说明书;能够按照招聘的基本程序,运用招聘测评方法,制定招聘计划,组织招聘活动;能够依据劳动法律法规,制定企业劳动合同,调节劳动主体双方关系;能够按照培训要项,编制员工培训计划;能够运用绩效考核方法设计绩效评估方案,编制绩效改进计划;能够开展薪资调查,设计组织薪酬和福利分配方案;能够指导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素质层面培养目标为: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统筹策划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才管理创新能力。

(二)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与序化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融合

能力本位的课程教学模式不再追求知识的系统完整性,而是按照完整的职业行动领域导出学习领域,即以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8 大模块作为教学项目,根据各个模块具体的工作流程和具体工作任务确定实践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根据各项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点确实理论知识教学内容,把理论知识、能力训练融合于一体。教学内容既要符合职业能力要求,又涵盖中高级国家职业标准的应知、应会内容,不仅使学生学到有针对性、实用性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接受到连贯性的工作过程实训,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正确分析、处理和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学生要完成从简单工作到复杂工作的能力发展过程,还应设计符合职业成长逻辑的系列化学习任务。因此,按照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从起点到终点”的工作周期进行任务排序,形成一条有序的人力资源管理典型工作任务主线,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序化。构建出包括8 个教学项目、20 项典型工作任务的能知训练体系,其中,理论知识内容服从、服务于能力训练任务。教学内容体系实现了各个模块之间、每个模块下各项任务之间环环紧扣、层层递进,形成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单项到综合的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反映出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与实际工作流程相对应。见表1。

表1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知训练体系

(三)重构课堂教学过程,实现工作过程导向的理实一体化课程教学

在能力本位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紧密围绕培养目标和教学项目下各项典型工作任务的完整过程来展开。首先,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每一单元的具体教学过程,即教学实施的具体步骤;其次,结合教学目标细化每一个教学步骤教师和学生的具体任务;再次,要选择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在模拟实际工作过程中,或独立、或合作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使学生通过从事工作任务掌握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最后,准确分配好每个教学步骤的具体时间,使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

(四)建立兼顾底线、公平合理的成绩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与成就动机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充分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态度和品格。同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选人、用人的专业优势,在小组任务当中,让每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优势,依据个人专长,确定合适的任务分工,实现人得其所、才适其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平时成绩构成要项较多,主要包括出勤、课堂互动、各教学模块下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以及一些职场竞聘、无领导小组讨论等相关的素质拓展活动成绩,对每一要项设计具体的评分依据和标准都应兼顾到全体学生,使学生更意愿把成绩当作是对自我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的肯定。

三、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之实践:课程有效实施的教学策略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是在能力教育思想指导下,遵循一定教学规律建构而成的具有典型性、稳定性的教学样式,作为可操作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该模式提供了特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使课堂教学有章可循。然而,教学模式仅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它来源于实践又需要再回到实践中去,在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一定的教学策略,将该教学模式付诸实施,以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树立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师生观

首先,树立新的教育观。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要凸显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双重属性。一方面,从职业性来看,在培养目标上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在课程设计上突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从高等性来看,在培养目标上要突出知识、技能和素质的高层次性,助推学生成为持续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其次,树立新的教学观。要把课堂变成“工作场所”,“教师教的方式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从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从重‘模式化’向重‘个性化’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要由重听课、重背诵、重分数向重探究、重演练、重体验转变。[5]”

再次,树立新的师生观。教师要摒弃原有的角我定位,由课程计划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设计者,由“一言堂”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赞赏者,以及创新思维的培育者和个人潜能的开发者。学生由被动的听讲者变为模拟工作情境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和新知识、新技能的探索者、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合作关系。

(二)加强课程建设与实务界的密切合作

课程开发、建设的全过程要与实务界密切联系。充分发挥学缘人脉优势,汇集多家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从整体工作流程、岗位工作职责、典型工作任务的选取、职业能力的确定,到学生成果的点评,再到课程周期后的沟通改进,实务界的作用贯穿全过程。

(三)教学模式设计要坚持系统性、精细化

教学设计遵循前后连续的逻辑过程,由实务界调研到确定教学目标,由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由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和成绩评价机制,由工作任务设计教学过程,由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由教学效果完善修正教学模式。概括而言,整体教学设计注重系统性、规范性、逻辑性,局部教学设计注重精细化、周密性。

(四)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工作场所化的学习情境

能力本位的课程要有与之对应的学习环境,教师要以工作过程为线索,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构建课堂教学与工作世界的关联,创设出适应学情的人力资源管理职业情境,在模拟的工作环境中培养行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基于职业情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和实践动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竞争的职业场景下独立思考、相互交流、协作解决问题,同时完成工作任务和学习任务,从而获得职业所要求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经验,深化与拓展综合素养。

(五)根据教学反馈和社会需求及时修正教学模式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课程设计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要在开课前、开课过程中、结课后3 个不同时间节点,对课程进行全程化调研。在开课前,重点研究实务界的人才需求,了解学生的职业兴趣点和毕业生的建议,掌握兄弟院校课程改革的前沿,使课程设计有据可依。在开课过程中,针对学生在各个教学环节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课堂活动效果等及时关注,同时,增强实务界参与教学过程的深度与广度,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在结课后,要及时了解在校生和毕业生的学习收获、实际应用,以便调整和完整下一周期的课程设计,从而保证教学的先进性和适用性。

(六)通过教学过程的人性化促进未来管理的人本性

管理者的个性是影响管理工作成败的重要因素,作为组织当中从事选人、用人、管人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人本性,自身必须有健全的人格品行,为其他员工树立典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时时渗透德育思想,利用人性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教人以行,育人以情,加强对学生职业情感、工作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引导和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逐渐形成未来管理者应有的人格气质、内在修养。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内容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GIS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为健康中国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