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小薇(博士),侯 凯(副教授),戴友榆(副教授)
资本要素错配是要素错配的核心组成部分(谢攀和龚敏,2015),是降低全要素生产率、阻碍技术创新的主要原因,也是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沙依甫加玛丽·肉孜和邓峰,2020)。这一概念最初见于欧美(Lau和Yotopoulos,1971),但未在欧美形成主流研究领域或趋势,反而在发展中国家因赶超模式所带来的不均衡发展问题而得到部分研究者的关注(Hsieh和Klenow,2009)。在国际金融市场频繁动荡、国内金融体制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该概念在我国得到广泛且持续的关注(鲁晓东,2008;朱彤等,2010;张陈一轩和任宗哲,2019;安勇和王拉娣,2022)。然而,在该概念不断本土化和持续发展的同时,对于究竟何为资本要素错配,其概念内涵与外延究竟是什么等问题,却存在多种观点并存、多种提法混用的情况(赖永剑和贺祥民,2020)。概念的模糊将直接影响指标选取和模型构建的精准度,并进一步影响政策建议的清晰指向能力(鲁晓东,2008),使得研究结果难以与有效的政策着力点相耦合,不利于精准施策。
资本要素错配系列概念混用的原因有二:一是“错配”现象(吉克作洛和张友棠,2021)在我国金融领域广泛存在,个别概念提法难以兼顾广度和精度;二是概念界定标准尚未达成共识,多重界定标准导致概念内涵模糊、重叠。例如,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常以经济学生产函数中对资本的定义为标准,将概念定义为因生产要素市场不完善而导致生产要素市场价格与其边际产出或生产率之间的偏离,采用“资本错配(capitalmisallocation)”“资本要素扭曲”或“金融资源错配”等概念表述方式(Lau和Yotopoulos,1971;Hsieh和Klenow,2009;于江宁等,2017;任韬等,2020;姜杨和朱显平,2021)。而信贷效率研究则倾向以融资市场对信贷资金的定义为标准,将概念定义为:信贷资金受政策影响偏向供给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和政策关联产业,导致高效率中小企业及地区受到融资约束、资金供需不匹配且非效率使用的现象,采用的是“金融资源错配”“金融要素扭曲”“金融市场扭曲”“资本要素扭曲”等表述方式(李欣泽和司海平,2019)。汇率和货币市场研究则以金融学对资本和货币价格的定义为标准,将概念定义为:利率在我国利率非市场化情况下难以发挥调节作用,与落后的金融体系和过多的非市场运作共同造成资本价格扭曲的现象,并采用“资本价格扭曲”“资金价格扭曲”“货币价格扭曲”或“金融资源错配”等表述方式(周一成和廖信林,2018)。
可以看出,“错配”现象在我国生产、信贷、外汇、资本和货币市场等各领域广泛存在,仅用单一概念难以精准且完整地覆盖所有内容。因而,各类研究依各自标准来界定概念。而标准的多样性和标准之间的关联重叠部分,则进一步导致同类研究采用多种概念表述方式或不同领域采用相同概念表述方式的概念混用现象出现。
概念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有属性(金岳霖,2018);概念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或对象,通常为概念的适用范围(杨树森,2012)。概念内涵与外延界定的清晰程度将直接影响测度指标变量选择和模型构建的精准度,并最终影响基于该研究设计和研究结果而实施政策的最终效果(鲁晓东,2008)。因此,梳理、分析、修正和补充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使之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相适应,并使之与可行的政策着力点相耦合,从而保障精准施策的最终效果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为实现上述目标,本文拟通过对迄今为止我国学者的文献分析为主线,辅以相关海外研究,探讨我国学者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金融领域各细分市场特征为标准来梳理、修正和补充各概念提法,构建可以令实际经济金融领域和政策需求领域相耦合的概念体系。
本研究采用系统文献回顾法(Petticrew,2001;Carmen等,2020),结合Chong Ho Shon(2015)的文献整理方法,对资本要素错配相关文献进行收集、筛选、阅读和整理,并对整理后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在将相关概念划分为4个研究视角和13种表述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各概念表述所涵盖的构成要件及其具体含义。在修正、补充各概念内涵与外延的同时,依金融细分市场的特性对各概念进行梳理并形成概念体系,从而实现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现实情况相适应、与政策着力点相耦合,并以此助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要素市场化进程。修正、补充后的概念体系,将更有利于后续学者清晰且深入地研究错配测度和传导机制,并最终协助政策决策者制定出精准有效的政策,促进我国在下一个新阶段的稳步发展。
基于Petticrew(2001)确立的可重现的、拥有明确检索标准和解读标准的系统文献综述法,本文对资本要素错配相关论文进行回顾和梳理,并依此对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讨论。研究步骤包括:①制定文献检索策略;②执行检索策略;③量化分析检索结果。
为进行文献回顾,以下8个标准被用来作为检索依据(Carmen等,2020),每条标准均满足的检索文献方可被列入文献数据库,具体见表1。
表1 文献检索标准
表2 构成检索关键词的各细分词汇的混用表述
本文按以下6个步骤来进行文献的查找和筛选。第一步,在中国知网平台,根据上述标准来查找文献。通过初步阅读并评估其题目/摘要/正文/关键词以及其他必要部分评估筛选后,共获得合格中文文献182篇。第二步,对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进行初步阅读后,筛选出含有检索关键词明确概念表述的中文文献31篇;通过定义模型公式来间接表述定义的中文文献44篇;未对概念进行定义而直接使用概念的中文文献102篇;在检索目录中可得,但未能检索获得全文的文献17篇。第三步,通过阅读,新获得交叉索引文献15篇。第四步,进一步阅读全文后,剔除不符合要求和相关度低的文献0篇。最终,获得由90(31+44+15)篇文献所构成的文献分析数据集。
为获得本领域研究的发展全景,并为后续分析提供依据,本部分从纵横两个维度对收集的文献数据进行量化分析。纵向维度展现研究在时间维度上的发展趋势;横向维度展现各类观点之间的差别与联系。
1.纵向量化:时间上的发展趋势。本文首先运用Chong Ho Shon(2015)的文献阅读整理法提取相关概念信息,然后对文献进行量化分析。最终,获得有效信息如下:第一,广义设定的80个关键词中,仅有13个关键词在文献中被使用。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概念提法为金融资源错配,第二,可追溯的最早赋予概念定义的文献出现于2008年(鲁晓东,2008),所使用的概念提法为金融资源错配。早于目前广泛认可的研究起点,即Hsieh和Klenow(2009)的研究。第三,从2008年开始相关研究数量逐年上升,并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与我国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同步。
2.横向量化:视角上的研究分类。以研究视角为标准,可将上述研究分为: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四类研究。第一,在数量上,微观经济学视角的研究成果最多,财务管理学视角的研究最少。第二,在术语的选择上,宏观经济学多采用金融资源错配这一概念表述方式,微观经济学多采用资本价格扭曲这一概念提法,政治经济学则倾向于采用资本市场扭曲这一概念,而财务管理学视角对三种表述方式均有使用。一方面,各研究视角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均有差异,因而各自对概念界定的标准不尽相同,从而导致多种概念表述共存情况;另一方面,各视角之间的关联和重叠部分是导致概念被混用的另一原因。
1.概念的起源。资本要素错配研究的起点最早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由宏观非效率投资(Neher和Hay,1968)、金融抑制(Mickinnon,1973;王韧和李志伟,2019)和要素错配(Hsieh和Klenow,2009)概念交叉融合发展而来,具体见图1。
图1 资本要素错配研究的纵向发展脉络及横向研究视角分类
最初使用capitalmisallocation这一词汇的是Neher和Hay(1968),他们在研究政府对各部门投资的非均衡和非效率状态时首次使用了这一表述,通过构建并比较各部门的生产函数,说明了政府对教育部门投资的不充分情况。他们对资本要素错配概念的定义聚焦于投资回报率,认为政府对各部门的投资回报率差异即代表了资本要素在各部门之间的不当配置,且应调整对各部门的投资力度,直到各部门的投资回报率趋于一致。此后,Lau和Yotopoulos(1971)采用了资本价格扭曲这一概念表述方式,将其定义为生产要素的价格与其边际生产率之间的偏离,并将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分为绝对扭曲和相对扭曲两个类型。Chacholiades(1978)也做出了类似的定义,认为资本要素错配是金融要素市场价格偏离机会成本,造成金融资源流向无效率或低效率部门,从而造成高效率部门金融资源短缺的非帕累托最优状态。Mckinnon(1973)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认为政府通过对金融活动和金融体系的过多干预抑制了金融体系的发展,从而造成经济落后现象。这些概念提法和理论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同时也为后续概念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发展脉络空间(Easterly,1993)。
2.概念的发展。尽管资本要素错配研究的起点在北美发达国家,但却未在欧美得到持续的研究和发展。直至21世纪初,当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密集型赶超发展模式弊端突显时,资本要素错配才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因发展中国家在赶超发展过程中多采用扭曲要素市场的方式来实现倾斜式发展,因此在集中资源发展重要产业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错配问题(傅春杨等,2018)。故而,资本要素错配相关研究在休眠20多年后,于21世纪初在发展中国家不断升温,并得到较快发展。
在这一时期,Hsieh和Klenow(2009)在比较研究中国与印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时,对资本要素错配概念做出了较为清晰的定义并被广为接受,成为后续研究的主要文献依据(汪伟和潘孝挺,2015)。然而事实上这一文献并非资本要素错配概念的起点,因为在该文发表的前一年,我国学者鲁晓东(2008)已经提出金融资源错配概念,并与随后发表的金融市场扭曲研究(朱彤等,2010)和资本市场扭曲研究(邵挺和李井奎,2010)共同为后续研究探索提供了新的思路。
此外,林毅夫和姜烨(2006)所提出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也为资本要素错配概念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得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探索开始大量涌现(程俊杰和刘志彪,2015)。研究内容由最初的全要素生产率延伸至汇率制度(朱有明和祝国平,2016)、企业创新(李晓龙等,2017)、产能过剩(杨振兵和陈小涵,2018)、外商投资(伦晓波等,2018)、区域经济发展(樊莉等,2019)、经济波动(魏玮等,2017)、所有制差异(邵挺和李井奎,2010)等众多领域。概念表述也逐步丰富,货币价格扭曲(朱有明和祝国平,2016)、资本要素扭曲(张兴龙和沈坤荣,2016)、资本价格扭曲(李江,2016;陈林等,2016)、金融要素扭曲(李晓龙等,2018)、资本资源错配(吕承超和王志阁,2019)、资金资源错配(胡吉亚,2019)、资金价格扭曲(杨坤等,2015)、资本要素错配(魏玮等,2017)、金融资源扭曲(徐晔和宋晓薇,2016)、金融要素错配(樊莉等,2019)等多种概念的提法开始大量出现。这些概念共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概念集合。
多主线脉络的理论依据与后续学者的不断探索,使得资本要素错配概念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后续概念界定和使用方面的混乱。
为梳理混用概念的异同点,找出界定概念的可靠依据,提供补充和修正概念的科学逻辑,本文以研究视角为依据将各概念提法横向分为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四类研究。判断归属类别的标准为各研究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1.政治经济学视角类研究。该类研究以揭示所有制与我国当前经济金融现状之间的互动规律为主要研究目的(傅春杨和张平,2018),以因资金资源配置不当所引发的我国新常态下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部分配矛盾(张杰,2019)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所有制间的分配矛盾(靳来群,2015)、部门间的分配矛盾(李健等,2020;苗建军和韩经纬,2020)、不同规模企业间的分配矛盾(张杰,2019)等。此类研究认为:在我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不高且国有制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政府的过度干预(李思龙和郭丽虹,2018)使得金融资源不能完全按照资本使用效率进行配置(白俊红等,2019),从而引发资本要素错配(王全景和郝增慧,2018)。此类研究在揭示与金融资源相关的我国当前国情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如下三方面仍有不足:一是未明确区分整体效率和局部效率;二是未界定金融、资产、资金、资本、错配、扭曲等概念要素的区别和界限;三是未提供精准的政策着力点(潘英丽,2017;才国伟和杨豪,2019)。
2.微观经济学类视角研究。该类研究以揭示“资本”这一稀缺资源在我国当前国情下的使用和分配规律为主要研究目标(周世民等,2014;李言和樊学瑞,2020),以企业及其经济决策行为为研究对象,分析由我国当前国情下的资金供需所决定的特殊市场机制(杜思正等,2016;刘宗明和吴正倩,2019),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规律下的投入和产出关系(杨志才和柏培文,2019),以及各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顾江等,2018)。此类研究多通过实证研究来判断或证明我国当前金融市场是否有效率,并提出了政府干预政策建议(张建华和杨小豪,2018;安勇和王拉娣,2021)。代表性概念基本遵循Lau和Yotopoulos(1971)以及Hsieh和Klenow(2009)的定义,以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与其边际产出价值或生产率之间的偏差和背离作为资本要素错配概念的含义(李爽,2017;罗知和刘卫群,2018)。此类研究明确了微观效率的含义,弥补了政治经济学视角类研究的不足,但也有三点不足(林宏山,2016)。一是仍存在由资本要素错配所引起的总体和局部效率的悖论问题。即,微观效率的定义虽有利于个体资金使用效率的测量和调节,但无助于整体经济效率的研究。因为,若仅遵循个体效率原则,则资金将永远无法配置在当前资金使用效率低下但亟需发展的落后地区和新兴幼稚产业。马太效应将诱发整体效率损失。二是仍未对与资本和错配等易混淆的概念要素做出明确的区分和界定。三是各层次金融市场研究所使用的概念多有重叠。
3.宏观经济学视角类研究。该类研究以揭示资本要素错配引发的总体经济行为规律为主要研究目标,以全要素生产率、国民生产总值、就业率、物价,以及利率、储蓄、投资、进出口、汇率、财政盈余或赤字等为研究对象(厉华威,2020),从经济增长理论和资本流动理论出发,研究资金要素供需对我国经济增长、经济周期和经济波动等方面的影响(赵强,2017;夏剑君,2019)。此类研究将概念定义为:非优配置使得金融资源在时空上的供给与现实生产能力的需求不相匹配,并最终导致宏观层面全要素生产率的损失和经济周期波动(冯柏和朱太辉,2016)。此类研究补充完善了整体效率的含义,但仍未明确金融、资本、资金、要素、价格、市场等概念构成要件的具体含义界限,也未能据此进一步区分相关金融市场,因此,在根据具体金融市场特性提供有效的政策着力点方面仍需进一步完善。
4.财务管理学视角类研究。该类研究以揭示企业资产定价与提高资本配置效率的规律为研究目的,以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为研究对象,研究错配下的企业融资成本、融资结构、融资渠道和融资市场规律(李平和季永宝,2014;袁业虎,2017)。此类研究的代表性概念为:企业平均融资成本相对于行业平均融资成本的偏离(曾艳,2018),或企业的投资行为所获得的资本边际产品与资本使用成本的偏差和背离(邵敏和包群,2012)。此类研究从研究成果的数量上来看为数尚少,但有两处突出的贡献:一是提供了明确界定“资本”含义的标准,二是提供了通过区分细分金融市场来梳理相关混用概念的思路(时磊和田艳芳,2013)。而缺点则是仅将研究限定在企业层面,尚需与其他视角类研究相结合,共同梳理界定与各层级金融市场特性相适应的清晰概念内涵与外延。
做出上述研究分类的目的是要找到概念混用情况产生的根本原因,同时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从而导出梳理、修正和补充概念的逻辑框架。从上面的分类分析可知,概念混用的根本原因是各类研究因研究视角、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而导致对概念构成要素的界定采用了不同的标准。例如,对金融、资金、资产、资本、价格、市场、错配、错置、扭曲具体含义的界定在各研究中各有不同。但同时这些类研究也有一处相同之处,即都会涉及通过各类细分的金融市场来测度错配指标,并依托这一细分市场来提出政策改进的着力点。
金融、资本、资产、资金和货币等是资本要素错配系列概念的第一类构成要件,且各自的内涵与外延均不相同,不可混用。
从内涵角度来看,各术语所反映的概念本质属性各不相同。金融为最上层概念,涵盖现代金融体系所有构成要素,并拥有其所有构成要素的基本属性(冯玉梅和杨瑞桐,2018)。资金、资本、资产和货币均是金融的下属概念。其中,资金是指用于发展经济的物资或货币或者经营工商业的本钱,而资本与资产则是资金在企业中的两种存在形式,分别位于资产负债表的两侧,资本不等于资产,也不等于资金,但资金可以用来描述资本。进一步来看,资产是能以货币计量的由企业等控制并能带来收益的经济资源,代表资金的运用情况,位于资产负债表的左侧。而资本是指资金的来源,包括(长期)债务资本与股东权益资本两大来源,位于资产负债表的右下方。货币则是变现能力最强的流动资产,一般为现金或在1年以内可以变现的资产。由此可见,上述术语不可混用。
从外延角度来看,各术语所对应的金融市场层级各不相同。金融市场为最上层概念,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是金融体系中两个互斥的细分市场。资本市场是指1年以上的证券交易市场,而货币市场是流动性强的1年以内的证券交易市场。因而,采用“金融”类概念表述的研究可广泛涵盖金融体系概念下的信贷、金融机构、证券市场、货币、利率管制等多方面内容(卢树立和何振,2019);采用“资本”类概念表述的研究则多集中于长期资本的研究,对变量的选择也多以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投资额或地区的固定资本存量为主要变量(王开科等,2021);而采用“货币”类概念表述的研究可涵盖通货、汇率、短期债券、短期贷款、票据等内容,主要反映货币在经济运行中内外价值的背离(朱有明和祝国平,2016)。资金和资产尚无可与政策监管相对应的规范性的独立市场,因而将其相关内容用其他规范性的细分金融市场来规范表述将更有利于找到恰当的政策着力点。
要素、资源、市场、价格等是资本要素错配系列概念的第二类构成要件,其各自的内涵与外延也各不相同,需区分使用。
从内涵角度来看,上述术语的基本属性依次是:构成事物的必要因素、生产生活资料的总称、交换的场所及系统、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的比率。它们与第一类构成要件交叉组合后所形成的概念内涵进一步具体化、差异化。从外延角度来看,要素所对应的是不同层级的金融细分市场及与之相对应的政策监管和调控领域。
与“要素”组合的表述中,金融要素、资金要素、资产要素和货币要素等提法尚无确切的理论依据,使用此种表述从理论上看不甚规范,资本要素这一提法则在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中均有使用。其中,经济学中的资本要素是投入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生产要素,包括物品和货币资金等,例如厂房、机器设备、动力燃料和流动资金等,它不同于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用来获取投资收益的资金。以这一内涵为标准的研究多从企业或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角度出发,通过建立局部均衡模型来反映错配问题(张军和章元,2003;张军等,2004;郭庆旺和贾俊雪,2005;单豪杰,2008;Hsieh和Klenow,2009)。然而,这一标准难以与具体的金融市场建立联系,在提供有力的政策着力点方面稍有缺憾。而财务管理学中的资本要素是指企业资金的来源,包括权益资本和长期债务资本两类,具体分为要素资本、公司资本和项目资本三大类型。这三类资本是企业运营过程中资本的三种存在状态,彼此关联、不完全相等也不完全独立,但都与代表长期资本的资本市场相对应。与其相对应的营运资本概念则与短期流动资产概念含义相挂钩,与货币市场相对应。以这一内涵为标准的研究多从资本成本的角度出发,通过比较研究对象的资本价格与标准价格之间的偏差和背离来反映错配问题(曾艳,2018)。此种分类可以找准相对应的监管市场,获得更为精准的政策着力点,因而较经济学中的分类略有优势。
与“资源”组合的概念表述包括“资金资源”“资本资源”“金融资源”三类。其中,金融资源涵盖的范围最广,既包括资金资源和资本资源,也包括制度资源(杜鹏飞,2020)。资金资源为金融资源下属概念,包括资本资源及其他货币类资源(柏培文和杨志才,2019)。资本资源则指长期资本资源,与资本市场相关联(李程,2015)。
与“市场”组合的概念表述在文献中仅出现“资本市场”这一种提法。其根本内涵是长期资本市场,与其他类型的金融细分市场不尽相同(时磊和田艳芳,2013)。与“价格”组合的概念表述包括资金价格、资本价格、货币价格三种。其中,资金价格为上位概念,包括资本价格和货币价格,且资本价格与货币价格的含义互斥。
错配、错置、误置和扭曲是资本要素错配系列概念的第三类构成要件,从含义上来看它们所描述的都是非效率现象,但从语法上来看它们各自可以搭配的词汇不尽相同,因此也应区别使用。
错配、错置和误置在汉语词典中都显示查无此词,而在学术研究中有相关问题的探讨。一方面,Baily等(1992)提出了错配(misallocation)问题,认为美国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近一半的生产增长率均归因于将生产要素从低效企业转移配置到高效企业。由此可见,错配具体是指分配活动所造成的非效率(Chacholiades,1978;鞠市委,2016;熊美珍和孙德华,2017;梁媛和杨朝舜,2019;许斌和刘斌斌,2020)。错置和误置与错配的含义相同,但使用错置和误置来进行概念表述的文献均未对其概念进行具体的描述和界定。因而从规范概念的角度考虑,此三种表述方式宜统一。另一方面,扭曲(distort)在国际贸易理论中是指现实市场背离理想模型从而引发市场失灵的情形(周文涛,2012),它描述的是非效率所形成的现象(余婧和罗杰,2012)。错配与扭曲,一个强调动作,一个强调现象,二者的基本内涵并不相同。因此,它们与其他概念构成要件搭配所形成的概念也应区分其内涵差异。
综上所述,资本要素错配领域的研究虽已得到广泛关注,但对于相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尚缺乏足够深入的探讨。“灯下黑”的盲点效应使得大家对常用且认为自己熟知的概念的具体含义未能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探究与思考,从而造成概念模糊混用现象。本节通过辨析与界定概念构成要件的具体含义,为梳理、修正和补充概念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梳理概念体系,使之与政策着力点相耦合,从而使之为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精准施策理论依据的建议。
在对资本要素错配系列概念构成要件辨析与界定的基础之上,本节首先将现存的13种相关概念中表述不甚规范的部分进行分类整合,从而得到一个由8个概念所组成的概念集合(见表3)。然后,分别对整合后的8个概念进行辨析、修正与补充,并最终根据修正和补充后的内容对概念集合进行梳理与排序,从而得到能够与政策着力点相耦合的概念体系。
表3 概念修正和补充的依据、结果及其适用的政策领域
1.将金融资源错配、金融资源扭曲、金融要素错配和金融要素扭曲这四种概念提法合并为“金融资源错配”。因金融要素的提法并无理论支撑,且资源包含要素含义,因此将金融要素与金融资源整合为金融资源的表述更为妥当。错配与扭曲的含义相同,但从语法搭配习惯来看,错配常与资源搭配,而价格常与扭曲搭配。故而,将上述四个概念整合为金融资源错配概念较为妥当。根据这一标准,修正补充后的概念内涵可以界定为:金融资源错配是金融体系构成要素整体或部分的非效率配置、运行和使用。其中,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既包括实物资源要素也包括制度资源要素。其概念外延可界定为金融体系整体及其构成要素。
2.“金融市场扭曲”概念表述规范,可独立代表一类概念。其概念内涵可以界定为:金融市场扭曲是金融市场的非效率运行。其概念外延包括金融市场整体及其各类下属细分市场。
3.将资本资源错配、资本要素错配和资本要素扭曲这三种概念提法合并为“资本要素错配”。因资本资源的表述尚无理论支撑,而表达资金来源含义的表述在经济学和财务管理学中均以资本要素为标准表达方式,因此,将资本资源的表述方式合并至资本要素这一表述方式会更为妥当。错配与扭曲的修改标准如上所述。故而,将上述三个概念整合为资本要素错配概念更为妥当。根据这一标准,修正和补充后的概念内涵可以界定为:资本要素错配是企业内、企业间、行业内、行业间、地区内或地区间资本要素的非效率配置。其概念外延包括企业内、企业间、行业内、行业间、地区内或地区间的资本要素的配置和使用。
4.“资本价格扭曲”概念表述规范,可独立代表一类概念。因资本价格为资本要素的重要特征之一,因此将资本价格扭曲视为资本要素错配概念的下属概念较为妥当。故而其概念内涵可界定为:资本价格扭曲是资本要素市场价格与其边际产出价值或生产率之间的偏差和背离。其概念外延包括资本市场整体及其下属的多层次细分市场,其中资本市场特指1年以上的长期资本交易市场。
5.“资本市场扭曲”也是规范的概念表述形式,可独立代表一类概念。因资本市场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资本要素的主要交易场所,因此,将资本市场扭曲作为金融市场扭曲的下属概念和资本要素错配的下属概念较为合适。其概念内涵可以界定为:资本市场扭曲是资本市场的非效率运行。其概念外延与资本价格扭曲概念相同。
6.“资金资源错配”概念表述规范,可独立代表一类概念。经济学中虽未对资金概念进行明确的定义,但财务管理学中对其有明确的说明,认为资本与资产是资金在企业中的两种存在形式,资本不等于资产,也不等于资金,但资金可以用来描述资本,且资金既可以用来表示长期资本也可以用来表示短期货币资金。故而,将资金资源错配作为金融资源错配的下属概念、资本要素错配和资本价格扭曲的上级概念较为妥当。根据这一标准,可将其内涵定义为:资金资源错配是资金这一具体资源在经济活动中的非效率配置。其外延可界定为包括长期资本和短期货币资金的一切资金资源。
7.“资金价格扭曲”概念表述也较为规范,可独立代表一类概念。其判断依据与资金资源错配概念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概念强调的是“价格”的不合理状态。故而其概念内涵可以界定为:资金价格扭曲是资金这一具体资源的市场价格与其边际产出价值或生产率之间的偏差和背离。其概念外延与资金资源错配相同。
8.“货币价格扭曲”概念表述也颇为规范,可独立代表一类概念。因货币市场是金融市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将货币价格扭曲作为金融市场的下属概念更为合理。若面临需具体研究汇率或短期利率等情况,则另行使用汇率价格扭曲或短期利率价格扭曲等表述方式将更为清晰。依此标准,此概念的内涵可以界定为:货币价格扭曲是货币的市场价格与其边际产出价值或生产率之间的偏差和背离。其概念外延可界定为货币市场整体及其下属的多层次细分市场,其中货币市场特指1年以内的短期货币资金市场。
为助力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及资本要素市场化进程,依据修正补充后的概念内涵与外延,将上述8个概念进行排序(见图2),建立与当前政策需求相耦合的概念体系,并进一步列出各概念所适用的具体细分政策领域(见表3)。
图2 概念体系
1.金融资源错配为最顶层概念。因其内涵最为丰富,故而所对应的政策领域也广泛覆盖金融体制改革的各个方面,具体包括区域金融政策、普惠金融政策、金融所有制歧视和银行体制改革等多个方面。
2.金融市场扭曲为第二层次概念。因金融市场为金融体系的主要构成要素,故而金融市场扭曲应为金融资源的下属概念。其所对应的政策领域为金融市场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包括金融风险管控和市场结构调整等领域。
3.资金资源错配为第三层次概念。因资金资源属于金融市场中的实物资源,故而资金资源错配应隶属于金融市场扭曲概念。而这一概念涵盖长期资本和短期货币含义,因此其所属层级应位于其他资本和货币类概念表述之上。因这一层级的研究常涉及企业融资问题,故其所对应的政策领域宜与金融创新相关联,具体包括融资结构、融资模式和融资渠道等。
4.资金价格扭曲为第四层级概念。因资金价格为资金资源的主要特征,并同时包含资本和货币的含义,故而其概念层级应位于资金资源错配概念之下、其他资本和货币类概念之上。其所对应的政策领域与资金资源错配相同,为金融创新领域。但因其强调价格特征,故而具体细分政策领域宜与信贷政策、信贷寻租等问题相关联。
5.资本要素错配的概念层级位于资金资源错配和资金价格扭曲之间。从资金和资本的角度来看,资本概念隶属于资金概念,但扭曲和错配却并无隶属含义。因此,资本要素错配与资金价格扭曲都隶属于资金资源错配概念。资本要素错配仅部分隶属于资金价格扭曲概念。其对应的政策领域为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具体细分政策领域为资本深化和效率创新。
6.资本市场扭曲同时隶属于资金价格扭曲和资本要素错配概念。从资金和资本的角度看,资本市场扭曲隶属于资金价格扭曲概念;从要素错配和市场扭曲的角度来看,市场扭曲是要素错配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资本市场扭曲应隶属于资本要素错配概念。其对应的政策领域为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具体细分政策领域为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
7.资本价格扭曲为最基础概念,与货币价格扭曲概念同级并互斥。其对应的政策领域为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具体细分领域为企业融资约束和产业结构调整。而货币价格扭曲概念对应的政策领域则为货币政策,具体内容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等。
概念与政策需求相耦合的概念体系与修正补充后的概念内涵和外延相结合,共同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得以清晰界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标准,从而提高了选择精准指标和模型的可能性。期望以此提高基于这些研究设计和研究结果进行精准施策的最终效果。
资本要素错配研究在21世纪以后得到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我国的广泛关注,多角度多领域的研究努力使得资本要素错配相关研究内容不断丰富,适用领域也不断拓宽。然而,相伴而来的问题是,多种概念术语表述方式共存混用,概念内涵与外延日益模糊。这将直接导致研究问题边界不清、测度指标精准度受到质疑、研究结果的政策建议指向性模糊。因为不同的概念界定标准将影响测算模型及变量的选用,而在测算模型中使用不同参数所得的错配测度结果不同,因此对变量及参数的选取需审慎对待(鲁晓东,2008;靳来群,2015)。对于政策建议的明确指向性也遵循同样的道理。因此,为梳理各类与资本要素错配相似及混用的概念、明确其内涵与外延,为选取恰当的参数变量提供可靠的标准,并为政策建议提供精准的政策着力点,本文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方法,分析讨论、分类整理并修正和补充了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期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思路,协助稳步推进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与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
本文在对文献进行系统回顾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要素错配系列概念进行梳理、修正和补充,主要得到三个结论。第一,通过梳理资本要素错配系列概念的发展历程,得出该概念在我国获得广泛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原因;并在充分辨析金融、资本、资金、货币、市场、价格、错配、扭曲等概念构成要件术语具体含义的基础上,将现有混用的概念集合进行了分类整理,提出了当前研究状况下的概念层级体系及其各自可以对应耦合的政策领域。第二,依据对资本要素错配系列概念构成要件术语含义的辨析,将现存13种共存混用的相关概念中缺乏可靠理论依据的5种概念表述进行了修正与合并,最后获得一个由8个彼此相关同时也拥有各自明确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界定标准且有可靠理论支撑的概念体系。该体系为以金融资源错配为最上位的广义概念,以金融市场扭曲、资金资源错配、资本要素错配、资金价格扭曲、资本市场扭曲、资本价格扭曲和货币价格扭曲为依次下位顺序的概念体系。第三,在梳理文献研究视角的基础之上,发现现有经济学研究视角在发掘现象的本质客观规律和提出全局政策方向建议上具有优势,但在具体耦合我国当前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的现实政策执行需求时存在不易提供精准政策着力点的尴尬。因此,本文提出在现有经济学研究视角的基础之上,补充添加财务管理学研究视角,通过明确界定资本要素具体含义来界定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及其适用的细分金融市场和政策建议领域,从而实现概念与政策需求的进一步耦合。
将界限模糊不清的概念集合梳理整合、分类辨析,使其与当代经济的政策着力点相耦合,从而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标准、为精准施策提供依据,这便是概念内涵与外延的时代价值。
金融体制改革与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均需兼顾开放与稳定,因此都既需对局部市场、政策、价格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的精准施策,也需考虑对整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安全与稳定的影响。因此,需对相关概念进行明确和精准的辨析,从而为找到精准判断经济金融规律和切实可行的政策着力点提供依据。本文通过对资本要素错配相关研究中所出现的各类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辨析,为我国当前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方面提供了如下贡献:
1.理论贡献。已有研究主要通过构建生产函数和局部均衡模型来对资本的使用效率和优化配置进行研究,这类研究在研究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杨坤等,2015)。但是,此类研究因未进一步区分具体的金融市场和政策执行场景,从而不易提供精确的政策着力点,也不易与我国当前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政策需求完全耦合,因此在为政策提供可行的建议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鲁晓东,2008)。本文在继承现有文献观点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构成概念的各组成要件的多种描述词汇进行辨析与界定,修正了对资本要素错配系列概念内涵的模糊理解和不甚严谨的表述方式,并对其做出了补充和完善。这一辨析、界定、修正、补充和完善,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研究的理解,修正了现有概念的模糊界定和错误应用,也丰富和深化了概念内涵,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精准的概念界定也将有助于后续研究选取更为有效的错配测度方法、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的研究。
2.政策实践贡献。本文提供的明确了概念内涵的资本要素错配相关概念,能够帮助政策制定者和后续研究者更为有效地避免因概念内涵模糊以及概念外延界限不清所引起的无法找到政策着力点的情况。例如,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要改善资本配置的非效率问题,可以根据明确了概念内涵后的资本要素错配概念内涵来区分债市、股市、金融机构或金融服务政策方面需要调整和改进的地方。进一步有效区分错配所涉及的非效率应该调整的是企业的非效率还是地区的非效率?是个体非效率还是总体非效率?因此,明晰了概念内涵和外延后的资本要素错配研究将更有利于精准施策下的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以及金融体系改革和开放。
本文在研究之初,通过设定的文献检索程序在获得合格中文文献的同时也检索获得了146篇英文文献,但最终仅以我国学者的研究文献为主要文献分析数据,以中文文献中所出现的外文文献为辅助文献来进行文献综述。其原因有二:一是通过初步分析发现资本要素错配的相关研究在国内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国外,虽然这一概念最早由国外研究者提出,但并未形成相应的理论流派;而我国则因改革的现实需要对这一概念形成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二是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明晰概念内涵与外延来与我国金融体系改革和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的政策需求相耦合,从而为我国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因此,暂未分析没有对我国学者产生影响的其他外文文献。对此,期望通过后续研究做出补充与完善。
此外,本文仅对资本要素错配相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分类整理和补充修正,尚未对测度指标和相关机制的研究内容进行系统综述。对此,期望后续研究能够在明晰内涵与外延具体概念类别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整理和完善测度指标、测度模型、产生机制和传导机制的文献综述,从而为全面理解这一领域的研究、发掘更为有效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