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冯俊
(淮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碳边境调节机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CBAM)是指运用碳定价机制实施碳减排的国家(地区)对源自未采用相同强度和类似碳减排措施国家(地区)的进口商品收取相应的“碳价格”,以防止碳泄漏并保护本国(地区)产品竞争力的政策措施,又被称为碳关税。[1]碳关税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被包括欧盟、英国、加拿大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许多地方探索和尝试。随着气候变化日益严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碳排放纳入到贸易政策中来,建立碳边境调节机制,以确保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并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
欧盟碳关税实施对未来中欧贸易的影响备受关注。作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中欧贸易额已经达到了数千亿美元,因此欧盟的碳关税措施将对我国企业和中欧经济合作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碳关税的实施有助于促进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并防止来自高碳排放国家的商品借助低成本而在欧洲市场享受不公平竞争优势。然而,另一方面,碳关税的实施也可能加剧两个地区之间的贸易紧张局势,引发贸易战爆发,给中国企业带来更高的贸易成本和商业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应对碳关税措施,实现贸易的均衡与可持续发展,是摆在两个地区面前的重要问题。
对于碳关税的实施,诸多学者有着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一部分学者通过分析碳关税对我国影响来提出建议:李科[2]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分析指出欧盟重征碳关税是为了重塑欧洲气候治理的领导者角色并提高内涵碳产品的竞争力,中国对此要未雨绸缪;郭敏平等[3]人探讨了碳关税的税负计算、缴费流程等,建议我国积极开拓碳交易市场,主动节能降碳、加强对话;任庚坡[4]以现有以及未来CBAM对我国产业的影响,指出近端影响有限但未来影响较大,我国应当加快产业绿色低碳化发展。另一部分学者指责碳关税是新一轮贸易壁垒,阻碍了全球贸易发展,我国要加强转型。姚瑶[5]主张征收碳关税的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产品征收额外环境税,完全忽略了发达国家对环境造成的历史损害,这一举措是不公平的。王蕴琪[6]也给出了相同观点,认为碳关税是发达国家以节能减排、保护气候环境为名而对进口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设置的一系列碳标准。
上述学者对碳关税的看法和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政策所带来的影响和问题。但是,这些观点可能存在以下不足:一方面,对碳关税的理解有局限性,一些学者只是将碳关税视为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手段,忽略了其作为气候政策工具的本质和意义。实际上,碳关税旨在推动全球减排行动,并防止碳泄漏,以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其次,忽略了碳关税的积极作用。一些学者只关注了碳关税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忽略了其积极作用。碳关税可以促进企业采取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可以防止碳泄漏,避免因为各国政策差异导致的不公平竞争。最后,建议缺乏具体操作性,一些学者提出的建议难以落地实施。例如,建议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和开拓碳交易市场等,虽然这些建议方向正确,但具体如何实施需要更加细化和具体化。
1.促进中国企业创新和绿色发展
碳关税的实施会促进企业创新和绿色发展。具体来说,这种政策可能会对企业产生以下影响:一方面会增加企业成本压力。碳关税的实施意味着额外的贸易成本,使得原本的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这可能迫使企业采取更加环保、更加节能的生产方式,以减少碳排放并提高效率。另一方面,会刺激技术创新。由于碳关税的实施会给企业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因此企业将不得不寻求新的技术解决方案以应对这些挑战。例如,企业可能会投资于更加环保的生产设备,或者研究出更加节能的生产方法,提高市场竞争力。在碳排放认知和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环保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果企业能够开发出符合碳排放标准的产品,就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并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碳关税的实施可能会迫使企业寻求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推动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同时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环保、健康的选择。
2.推动中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
碳关税的实施会促进中国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在碳排放认知和环保意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国的企业也将逐渐认识到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来降低碳排放量。而碳关税的实施意味着对排放标准的限制更加严格,企业必须采用更加清洁、更加节能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以达到标准。这将迫使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并开发出更加环保的新技术和产品。并且,随着碳关税的实施,中国的企业将从传统的高耗能、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向更加环保的生产方式转型。这将推动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并带来更多投资机会和市场优势,同时也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总的来说,碳关税的推出对中国的企业和经济的转型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为中国提供了实现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契机和动力。因此,中国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加快绿色低碳发展,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3.为中国绿色投资提供机遇
欧盟的碳关税政策也将推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为中国的绿色投资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合作机会。中国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拥有巨大潜力和优势,可以通过绿色金融工具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这些领域,同时与欧盟企业合作开展低碳项目,共同推进全球绿色转型。此外,欧盟对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后,可能会加速国内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从而带动中国绿色产业的发展。
欧盟碳关税的实施也将促进全球气候变化议程的推进,为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更多机会。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承担着主要责任。通过加强与欧盟的合作和交流,中国可以了解欧盟在低碳经济、绿色金融以及减排政策等方面的先进经验,从而优化自身的应对措施。此外,欧盟碳关税的实施还将引领全球贸易体系向低碳化转型。随着更多国家开始采取类似的政策,全球市场将越来越需要符合低碳标准的产品。这将为中国的绿色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机会,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总之,欧盟碳关税的实施为中国绿色投资提供了机遇,同时也为全球低碳经济和气候治理进程做出了积极贡献。
1.贸易成本增加,削弱竞争优势
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规模达到49679.6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9.8%。其中碳密集且存在碳泄漏风险的行业,如金属制品占比6.37%,化工品占比7.35%。已知CBAM=碳含量×(欧盟碳价- 出口国碳价),截至2023 年2 月23 日,欧洲碳价超过100 欧元/吨,约为中国碳价的13 倍。以钢铁行业为例,若按照平均每吨钢排放3.1 吨碳和中欧约650 元/吨的碳价差计算,中国出口到欧盟的钢铁需要缴纳超过2015 元/吨的碳税。随着贸易成本的增加,相关行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将受到削弱。同时,在中欧贸易中,海运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据统计,中国对欧盟出口贸易中,海运占57%,空运占25%。2022 年,欧盟同意将航运列入碳市场并征收碳税。目前,中国控制的海运船队运力规模位列世界第二。随着碳关税向航运业征收,我国的航运港口将面临冲击,相关船舶也将因此被淘汰,运输成本上升,进而使贸易成本增加。
2.企业信息泄露风险
据欧盟议会最新提议,欧盟将于2026-2032 年逐年按10%的比例,缩减生产企业的碳排放免费配额。在此期间,欧盟成员国的相关部门会出售碳关税证书,通过迫使企业购买证书来支付生产国碳价格与欧盟碳排放总量控制与交易体系中碳配额价格之间的差价,对出口国影响较大。同时,当企业申购碳关税证书时,欧盟要求其报告所生产产品的碳排放强度、生产商名称、在第三国已支付的碳价等基本信息,[7]同样还包括生产设备详细信息、产品功能用途以及工厂精确的经纬度地理信息,其间就会涉及企业信息泄露。而欧盟也会通过这些报告,了解贸易国产品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产业链完整度以及碳市场发育程度等经济情报,进而使得本国企业具有信息优势。同时,这种信报每个季度都会更新一次。
并且,若中国企业在他国市场缴纳了定额碳税的产品进入欧盟,也需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此一来,企业数据信息在贸易中会面临泄漏风险,同时将削弱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不利于我国碳中和事业的发展。
3.国际碳定价权、碳税流失
在全球迈向碳中和的进程中,欧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多年来,欧盟持续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风能的投入,并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同时也完善了碳税和碳交易市场。由于领先起步的缘故,欧盟在全球碳排放定价中占据重要地位,碳排放收入大幅增长。另外,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EU ETS)的建立使得独立的碳税机制与欧盟碳交易市场相互配合,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欧洲已成为碳定价政策的世界领导者。相比之下,我国碳市场的发展还不够成熟,覆盖行业较少,导致中欧碳价差距过大,许多碳税从中国流失到欧盟。这不仅加重了企业负担、削弱了竞争力,还导致国家税收流失和社会福利降低。如果我国能够加强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并尽快跟上欧盟碳价,就能将大量碳税留在国内,提高社会福利。
欧盟征收碳关税会对我国高碳排放产业(如钢铁、铝材等金属制品)出口贸易产生重要影响,但这些年由于欧盟反倾销的缘故,使得我国向欧盟出口的钢材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且向欧盟出口钢材占比较出口总量较小,因此短期来看影响有限,但长期影响不能忽视。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突破现有的生产模式,寻求能大幅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如低碳冶金技术中的氢冶金;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各行业工业品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协助并促进企业提升碳排放管理水平。通过发布EPD 电子标签,向客户展示数字化与智能化的产品信息,连接企业与终端客户,提高产品供应链的环境绩效,促进行业的低碳转型。
对于海运运输,从温室气体排放规模来看,航运业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至3%,并随着贸易规模增长而增加,因此海运碳中和是一大趋势。为了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一方面可以尝试生物衍生燃料,例如沼气、甲醇等来代替化石燃料。现阶段,新造船中大多采取液化天然气(LNG)作为过渡燃料,这种燃料产生相同热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远低于石油与煤炭。另一方面,在建造船舶的上下游供应链中,要采取绿色材料,降低碳排放,做好全产业链绿色减排。
为了促进碳排放减少和低碳经济发展,需要采取多项措施来改善中国的碳交易市场。首先,应该逐步建立一个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打破地域壁垒和促进各地市场间碳排放权的流通和交易。当前,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天津、重庆和海南等七个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试点。但是,由于这些市场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使得碳市场存在着地域性、流通性不足等问题。其次,需要拓宽涉及行业范围,包括化工、非金属矿物等产业,特别是在新兴的低碳清洁技术领域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推动碳减排。第三,应该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机制,确保市场的公平、公正和安全,同时打击市场违规行为。第四,除了排放权交易外,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碳信用交易机制来支持企业碳减排和市场交易活动。通过认证、核算等环节,将低碳清洁技术和碳减排项目转化为碳信用,以支持企业碳减排和市场交易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还可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最后,需要逐步提高碳定价标准,并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支持等政策支持措施,以促进更多参与者进入碳交易市场并推动市场活跃,同时也可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增强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加快碳减排进程,推动可持续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和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在国际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在碳中和中体现大国担当并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中国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中国可以通过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来减少碳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并向世界展示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承诺和决心。例如,推出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限制高污染行业的生产和发展、推广清洁能源等。其次,中国可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帮助这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并提高其环境保护水平。通过资金援助、技术转移等方式,帮助这些国家构建绿色能源和低碳交通体系,鼓励其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节能措施。最后,中国可以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有效的国际气候变化治理体系,维护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权益。例如,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推动各方共同落实《巴黎协定》目标,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碳市场等相关机制的构建,促进全球的碳减排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