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柏松,焦爱新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2)
地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地域文化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蕴含着丰富的育人资源。地方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应深入挖掘并开发利用地域文化,既能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激发“大思政”育人的活力与合力,又能强化高职院校履行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助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地域文化是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方面内容[1]。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中华大地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因历史发展、经济状况、人文地理、民俗风情、生态环境等孕育了不同特质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三晋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南粤文化等等。
黄冈地域文化指在黄冈这个特定地域,因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资源等因素影响,孕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黄冈是有着千年积淀的文化高地,荟萃南北的人文环境中,融合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大别山文化、吴越文化等元素,形成了多样共生、异彩纷呈的文化生态,展现着独特而强大的文化魅力。黄冈地域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光辉灿烂的红色文化。黄冈是中共早期建党活动的重要驻地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在这块红色土地上组建了红15 军、红4 方面军、红25 军、红28 军等革命武装力量,发生了“黄麻起义”、新四军中原突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等重大革命事件。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三位中共一大代表,王树声、韩先楚、陈再道、陈锡联、秦基伟等200 多位开国将帅都出生于黄冈。在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这里红旗始终不倒,先后有44 万黄冈儿女英勇捐躯,留下了大量的感人故事、革命文物和红色遗址遗迹,铸就了“万众一心,紧跟党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老区精神。红色文化是黄冈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独领风骚的东坡文化。北宋大文豪黄东坡因“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创作了753篇传世佳作,为世人留下了千古绝唱《念奴娇²赤壁怀古》、不朽名篇《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遗爱亭记》,以及被称作“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等,在黄州,实现了从“苏轼”向“苏东坡”的嬗变,由苦闷抑郁到旷达超然精神境界的飞跃,并走向了文学和书法创作的巅峰。苏东坡身上所展现的“勤政爱民的从政理念、博学多才的能力素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敬亲益友的和善性格”等优秀精神品质值得后人学习和敬仰。
3.享誉世界的医药文化。黄冈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草药种植、加工历史悠久,药材品种齐全。黄冈名医辈出,诞生了李时珍、庞安时、万密斋、杨济泰四大名医。李时珍所著的《本草纲目》是中国古典医药学集大成之作,被达尔文誉为“中国的古代百科全书”,在世界医药史上产生深远影响。李时珍精神所包含的矢志不渝、坚定执着的理想信念,仁爱济世、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工匠品质,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等等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力前行。
4.浩若繁星的名人文化。黄冈人杰地灵,名家辈出,有“惟楚有才,鄂东为最”之美称,古今名人就有1600 多位,“湖北历史名人”中的三分之一是黄冈人。黄冈名人璀璨夺目,如科学巨匠毕昇、李时珍、李四光、彭桓武;建党元勋董必武、陈潭秋;革命先驱张浩、林育南;军事大家李先念、王树声;民主斗士闻一多;文坛巨星黄侃、胡风、秦兆阳、叶君健;哲学大师熊十力、汤用彤;经济学大师王亚南、张培刚、马哲民;戏曲巨擘余三胜、邢绣娘;科举状元刘子壮、陈沆等等。每一位名人背后都有激励奋斗的感人故事,他们的精神值得继承和弘扬。
5.源远流长的戏曲文化。黄冈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最新地方戏曲普查资料显示,湖北共有32个地方剧种,黄冈有6 个,黄梅戏发源于黄冈,楚剧、汉剧和京剧均含有黄冈元素,在这里走出了国粹京剧鼻祖余三胜、黄梅戏一代宗师邢绣娘等中国戏剧奠基人。“一去二三里,村村皆有戏”,形成黄冈独特的文化景观。
6.风景秀丽的生态文化。“山之南山花烂漫,山之北白雪皑皑,此山大别于他山也!”这是1200 多年前,诗仙李白游历四方,登上大别山这座横亘中原、绵延千里的山脉后发出的由衷感叹。黄冈地处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分水岭,位于南北气候交汇点,有2000多个物种生命,六大水系纵贯全境,百湖千库星罗棋布,四季色彩缤纷,美不胜收。大别山主峰坐落境内,4 个世界级、5 个国家级、21 个省级地质遗迹景观,具有极高的文化旅游和科研科普价值。
地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思政元素,整理提炼、开发转化为优质的理论教学案例或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而且还让课程思政更“接地气”[2]。另外,高职院校本地生源占有较大比例,将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还能唤起学生对自己家乡的关注和热爱,有益于将这些学生培养成热爱地方、扎根本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如黄冈地域文化中的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医药文化、戏曲文化等,都为黄冈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生动鲜活的教学素材资源。
推进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应坚持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不仅在课程教学中自然、精准地融入思政元素,而且还要创新途径方法,既要重视课程教学主课堂,也要重视多彩二课堂、网络云课堂、社会大课堂,把教育教学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线上与线下结合,校内与校外联动,以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因此,高职院校本着“就近取材”的原则,利用地域文化资源“易接近、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等特点,根据高职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兴趣特点,创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路径方法,精心组织丰富多彩、吸引力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思政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由小课堂向大课堂的拓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熏陶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利用地域文化孕育和滋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既是彰显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等职能的重要体现。地域文化为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育人工作提供了肥沃土壤[3],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渗透、融入到地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搭建起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汇共进的桥梁,有效地培育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且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校园文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现春风化雨和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增强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的发挥。
虽然黄冈各高职院校在传承弘扬地域文化,将地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调研来看,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黄冈地域文化的红色文化、东坡文化、医药文化、名人文化、戏曲文化、生态文化等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黄冈各高职院校利用这些资源开发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时,开发转化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存在原生态文化资源多,深度开发为课程教学的资源少(尤其是被专业教育教学直接利用的课程资源少);碎片化的资源多,系统挖掘的思政教育资源少;校外基地的资源多,校本纸质、电子资源等多形态资源少等问题。
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是个系统工程,既要融入通识课程,也要融入专业课程;既要融入教学主课堂,也要融入多彩二课堂、网络云课堂、社会大课堂。当前,运用黄冈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的途径,主要是围绕二课活动来开展的,如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时珍精神等专题讲座,唱红色歌曲、寻红色足迹、讲红色故事、演红色节目等,教育教学形式较为单一,这些途径方法具有断续性、临时性等特点,缺乏系统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没有深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
实现黄冈地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思政,需要任课教师既要对黄冈地域文化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也要具备灵活的教学手段方法[4]。目前,黄冈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对黄冈地域文化缺乏深入的了解和领悟,相关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全面,认知上存在碎片化、浅表化的现象。有的教师对如何将黄冈地域文化开发转发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并采用灵活的手段方法运用于思政育人工作之中的理念和能力都比较欠缺。
黄冈地域文化资源是高职院校就地取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富矿”,这在黄冈各高职院校都形成了共识,然而在黄冈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实践中,促进“教师主动教、学生主动学”的激励机制还没系统全面建立,以致学习弘扬黄冈地域文化,主动汲取思政营养且“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还未成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
虽然黄冈地域文化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宝库,但这些原生态文化资源要转化为高职院校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必须深度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将原生态的黄冈地域文化资源,开发整合为富有时代教育价值并适合课程教学的纸质读本、数字资源、实物实境、校园景观、自编剧目等多种形态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以满足高职院校在通识课、专业课等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多元需求。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黄冈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校内建成了红色名人馆、红色长廊、忠德文化园等多个校内实践基地,建成了红色文化教学资源库,编印了《星火燎原--100 个大别山革命故事集》等多本红色辅导读本,编排了舞台剧《红色大别山》等几十个红色主题剧目,与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纪念园、陈潭秋故居纪念馆等单位共建多个校外德育实践基地。这些资源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黄冈地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系统工程,在实施层面应整体设计、系统构建,并从教学主课堂、多彩二课堂、网络云课堂、社会大课堂五维路径协同推进。首先,应立足第一课堂“主渠道”,根据课程思政的教学需要,将黄冈地域文化的育人元素有机融入到课程教学之中,推动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同时还发挥“多彩二课堂浸润、网络云课堂引导、社会大课堂实践”等多课堂的协同育人功能。推行案例式、体验式、沉浸式、讨论式等易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式,注重“课上课下”延伸对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校内校外”互联互通,让黄冈地域文化中的正能量时时、处处滋润学生思想灵魂。如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利用东坡文化,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创新推出“建东坡课堂、讲东坡故事、诵东坡诗词、习东坡书法、品东坡美食、寻东坡足迹、学东坡家风、传东坡精神、做东坡传人”系列特色教育教学活动,取得了较好的育人效果。另外,校园文化作为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延伸载体,黄冈各高职院校应将黄冈地域文化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创新打造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雕塑建筑、人文景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浸润和洗礼,提升学生对黄冈地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思政育人的能力、思政知识的储备,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因此,高职院校教师要通过聆听黄冈地域文化的专题讲座,参加学术沙龙、交流研讨,赴校外实地调研等多途径,广泛学习黄冈地域文化,提高地域文化的知识储备,强化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热爱和认同,使广大教师既成为黄冈地域文化的学习传播者,又成为坚定文化自信的积极践行者。
教师主动教、学生主动学,除了常态化教育引导外,还要靠制度建设、机制激励。黄冈各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应充分认识黄冈地域文化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为黄冈地域文化深度融入课程思政提供全方位支持。一是将黄冈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写进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组建专家团队,系统挖掘黄冈地域文化的思政元素开发转化为课程思政的教学资源;三是将教师运用黄冈地域文化开展育人工作为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学习黄冈地域文化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以上措施,为黄冈地域文化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地域文化是体现地方特色的标志名片,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富矿。黄冈各高职院校应当充分挖掘黄冈地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其深度融入到课程思政建设之中,不断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诚然,黄冈各高职院校在推进黄冈地域文化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推进本土优秀文化与课程思政的融合,不仅是彰显地方院校办学特色的需要,也是课程思政改革与创新的大势所趋,推进二者的互融互通,不仅有益于黄冈地域文化的传承,而且对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涵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