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永先
文言文是古代汉语文学的一种形式,通常指的是汉语中的古典文体,如先秦诸子的经典著作、古代历史文献、诗歌、散文等。教师将这种文体引入初中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二者在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别。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习如何阅读、理解和翻译文言文的文本,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存在明显的不同之处,这是由文言文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在传统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诵读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尽管这种方法在某些现代文教育场景下已不再适用,但在文言文的教育中,它依然具有高度的实用性。初中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大声朗读文言文课文和古诗文,学生在大声朗读文言文时,会重点关注文章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的发音,会特别注意咬文嚼字,让课文朗读的声音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样一来就可以很好地纠正文言文某些字的发音错误,培养学生良好的发音习惯,提高其口语表达的流利程度。此外,学生在大声朗读文言文时可以通过声音的表达来感受古代文字的韵味和语调,经过对文言文的反复朗读,能够逐渐熟悉文言文的基本语音规律和发音技巧,提高自身的语感。教师应当讲授文言文课文中的生字词汇、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和表达方式。通过学习文言文的语法和词汇,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其规则和用法,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言文。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注释和翻译,帮助他们理解文言文的意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以《〈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为例,此篇文章虽然较为简短,但是寓意却非常深奥,教师在讲授这篇文言文时,要先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中传诵度比较高的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学生通过放声诵读后,会对这篇短文有自己的看法,并准确接收到文字中蕴含的更深层次的信息,且在每一次诵读后都会有一个新的认识。如学生读第一遍会觉得只要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建筑条件,那么在战争中就能不战而胜;读第二遍,会思考为什么攻打城池的部队会失败,能去围攻这个城池,肯定是能力特别出众的人。因此每一次朗读都是对前一次诵读理解的加深和思考,只有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才会更加深刻。
学生经过仔细阅读课文注释和充分利用相关参考资料后,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口译和笔译文言文的实践。融合口译和笔译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并且更深入地理解文言文的内涵。根据文章的篇幅,学生可以进行整篇文章的笔译,或者只对文章中的经典部分进行笔译,在此基础上将文言文转化为现代语言,从而有效地节省学习文言文的时间。唯有亲自翻译文言文,初中生才能在学习文言文之后真正领悟其独特之处和魅力。如七年级上册寓言四则中的《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文中体现的道理是:我们听说某件事情时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才可能弄清楚事情的真正情况,一定不能随便听信外界的谣传并盲从谣言内容,谨防三人成虎。当学生诵读这篇文言文之后,教师会问学生:“《穿井得一人》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是否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学生回答:“这篇文章说的是,在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他们家没有自己的水井,因此每次需要去外面汲水来灌溉田地,这就需要经常派遣一位家庭成员往返于井边。然后有一天,他们家终于成功地打了一口井,于是他们告诉其他人:‘我们家打出了一口井,等于得了一个人!’听到这个消息的人们误解了,传播出去时变成了:‘丁家打井竟然打出了一个人!’这个消息在国都中传开了,最终传到了宋国国君的耳中。宋国国君派人去丁家询问情况,而丁家人回答:‘我们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里打出一个人。’深信谣言的人觉得这个传闻实在是荒谬可笑,觉得还不如不听到这个消息。”教师评价: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正确,并且能用自己的话把这篇文言文的意思准确表达出来,非常棒!大家也要铭记这个故事的蕴意,不能做一个人云亦云的人。
当谈及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时,不得不提到它对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教师要灵活利用多媒体技术来点燃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激情。大数据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言文相关信息,而且还提供了多种解释和说明供学生选择,使他们能够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学习。大数据被看作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支撑力量,而文言文则扎根于中国文学的基础和传统之中。因此,合理引导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对于他们的学习是非常有益的。当然,合理利用现代技术也有助于实现个性化教育,互联网中蕴含着丰富的数据资源,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这样才能提升我国中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字理解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如《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它对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学习意义。学生在阅读《愚公移山》时,对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地理位置和规模不太清楚,“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些描述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因为他们不清楚这些地理名称的具体位置,这样来看文言文的学习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地理概念,这对他们的学习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首先,展示中国地图,明确太行山和王屋山的地理位置,同时呈现这两座山的图片。其次,教师可以解释“冀州之南”和“河阳之北”的具体含义,并在地图上标出这两个地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愚公所面临的挑战,如“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并认识到愚公移山的巨大困难以及他坚定的决心。这样一来,学生对愚公坚韧的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苏教版、鲁教版等教材的相关重点知识解读和课后练习,以帮助学生找到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并领悟这篇文言文的核心要义。
教育的初始阶段包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这一过程是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在课前的预习和自主学习密切相关,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特别关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在每堂课之前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相关文言文课文,提前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并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将疑惑点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解答。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来学习文言文的惯例,这对提高他们的文言文能力至关重要。这些方法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能直观地改善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左传》的《曹刿论战》时,文中有一句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学生或许会单纯地认为“肉食者”就是吃肉的人,但是在这篇文章中主要是指“当权者”,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独立阅读文言文教材中的全篇内容,尝试自行理解其中的字词含义,然后结合文言文教材的资料,把握整篇文段的主旨,并进行全文阅读;同时,鼓励学生在遇到不理解的词句时进行标记,以便在课堂上能够专注聆听并理解这些部分;强调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预习,培养他们积极的自主学习习惯,这不仅有助于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动力,还能提高他们主动思考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言文都是编者精心挑选的,只要我们深入研究相关教学材料,无论是哪一篇文言文,都能够找到激发学生兴趣的教育内容。作为教师,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潜在的教育价值,会发现那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元素。同时,通过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语文课堂上,字、词、句是文言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有效传授这些知识,我们可以精心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还要通过合理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以《爱莲说》为例,在教学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文中“花”字出现次数最多,为什么?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列举了牡丹和莲花,分别通过哪些字句来描述这两种花的特性?这样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推动学生的阅读,让他们在朗读课文第一段“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时带着这些问题,深入体验作者当时的思绪和情感,进一步领悟其中的情感表达。教师巧妙设计问题,不仅有助于强化重要词汇和句子的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与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相比,文言文更注重意境的表达,语言更加简练、典雅。熟悉课文内容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深入理解课文的意思和结构,才能真正掌握文言文的精髓。在文言文的教学设计中,有两个要素至关重要,分别是诵读课文和知识积累。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必须始终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这是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正如古人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学习原则,即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应该仔细阅读每篇课文,逐字逐句地理解其中的意思。通过反复阅读,他们可以熟悉文言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还可以借助字典和注释来解决生词和句子的理解难题,逐渐扩大他们的文言文词汇量。在积累文言文知识的过程中,学生还应该注重写作能力的培养。他们可以模仿古代文人的写作风格,尝试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情。通过不断地练习写作,学生可以提高他们的文言文写作技巧,同时加深对文言文语法的理解。以《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其骈句整齐、朗朗上口的特点,画出这篇文言文中的重点字句,如体现意境优美的有“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体现出了作者对字词精妙绝伦的运用及文章结构精巧构思的句子有“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并且在第一段中先描绘出了山间美景,然后一步步刻画出寄情于山水的“太守之乐”。并要求学生基于对课文全面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表达。此外,要想熟练掌握文言文的读写技巧,学生还需要摘录和积累文言文的词句。教师应帮助学生将一些常见的文言文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实词、虚词、名人名言等内容系统地整理出来,然后对这些文言文知识进行系统的积累和学习。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使用阅读、口译与笔译相结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强调预习和自读习惯,精心设计问题教学以及熟悉课文和丰富文言文知识积累等方法进行文言文的能力培养,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语言敏感度、写作能力、思辨能力和跨学科的综合素养,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视野,使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