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经典古文教学案例
——以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小石潭记》为例

2023-02-19 05:50:31许方川
新课程 2023年17期
关键词:小石潭记小石古文

文|许方川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需要掌握许多经典古文内容,如《三峡》《桃花源记》《小石潭记》《岳阳楼记》等,而如何带领学生做到对古文内容的深层理解,则是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在本文中,笔者将从案例再现、案例剖析、案例启示三个方面入手,以学习任务的方式,组织学生深入探究经典古文《小石潭记》,旨在让学生掌握古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加强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案例再现

学习任务1:走近柳宗元

活动一:以教材58 页预习部分的内容为例,以手抄报的形式画出柳宗元遇到小石潭的景象。

要求:手抄报不限绘制方法,能够准确表达意境即可;在手抄报中搭配柳宗元的生平简介。

活动二: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写作习惯,撰写一段关于《小石潭记》的内容介绍。

要求:撰写的内容介绍应符合实际,不可存在夸大的内容;应在内容介绍中展现1~2 句对自己有启发的古文句子。

学习任务2:探究《小石潭记》

活动一:积累文言词汇。在本次任务中,学生需要对古文做全文梳理,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能够厘清古文文义,做到熟读成诵。

活动二:鉴赏古文内容。学生需要以文中的景物为切入点,体会作者对景物的细致描绘,包括用词、结构布局等;分析作者对由景入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尝试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该写作手法。

活动三:把握思想内涵。探究作者在文中的心情变化以及流露出怎样的心境;从文中感受作者的精神品格。

学习任务3:与作者共鸣,表达观点

活动一: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小石潭记》,用语言与声音呈现作者的思想情感。

活动二:学生表达自己对《小石潭记》的看法以及从古文中得到的收获。

二、案例剖析

(一)剖析《小石潭记》

首先,《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教师需要在教学中适时引入对“游记”的介绍。如游记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有一定的议论色彩,且文章可长可短;游记有多种分类,有记录行程的记叙型游记,有抒发感情的抒情游记,有记录景色、景观的写景型游记等。《小石潭记》是一篇融合“情”与“景”的山水游记。其次,教师应引入作者的生平事迹,并从地位、作品、事迹三个方面介绍。在地位上,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在作品方面,代表作有《永州八记》《三戒》《捕蛇者说》等,刘禹锡整理其文稿编为《柳河东集》;在事迹方面,柳宗元参加过王叔文永贞革新,失败后接连被贬永州、柳州。其中《永州八记》便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所作,《小石潭记》便是其中之一。最后,初步感知《小石潭记》,根据被贬、写景、心情等关键词,可以勾勒出柳宗元以山水游记的方式将自己的遭遇、心情的苦闷融合于自然风景中,以此表达自己的心情,展现自己的心境。

(二)明确古文教学流程

教师用学生绘制的带有柳宗元的手抄报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在引出过程中,学生需要仔细介绍自己的画作,包括创作的原因以及在绘制中产生的体会等。教师采用上述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其次,在正式教学中,教师会采取情境创设法、问题引导法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古文内容,分析古文结构。在此环节中,学生需要深入文本,梳理文本中的词汇,体会作者对小石潭景色的描述,感知景色背后的情感内容,进而做到对古文的全面掌握。最后,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全文,将知识点形成思维框架。在上述教学流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文本的关系、教师与文本的关系,这三种关系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关系,也是维系课堂教学的重要纽带。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上述三种关系的运用,并且要将学习任务融合在三种关系中,从而让学生做到对古文的深入学习,扎实掌握古文知识。

(三)明确学习任务应指向文本核心

学习任务的设置,是为了激活学生的探究心理,能够积极解决学习任务,从中获取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教师在组织学生解决任务时,必须运用前面提及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故而,教师需要让每项学习任务都指向文本核心,做到对文本的扎实理解。

1.运用朗读教学法,带领学生完成文言词汇的积累

首先,教师设计了学习活动,要求学生完整阅读古文,标出不认识的字与词,并借助文章注释与字典掌握读音与写法。在阅读中,学生会发现自己不懂的文字,注释内基本可以解决,如“隔篁竹”中的“篁”,“水尤清冽”中的“冽”,“为坻”中的“坻”等。同时,学生在阅读第一遍时,除了标出不认识的生字外,还要理解注释中的词汇,为翻译古文打好基础。如“隔篁竹”中的“篁竹”是指竹林;“如鸣佩环”是指像佩环碰撞的声音一样,叮当作响;“全石以为底”是指以整块的石头作为小石潭的底;“卷石底以出”是指石底手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这些词汇都是学生需要掌握的。故而,学生需要在第一遍阅读中做好梳理,做到流畅阅读古文。其次,在第二遍、第三遍的朗读中,学生便可以熟练朗读,大致知晓古文的含义。在完成这些基础环节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仔细分析古文内容,体会古文思想。

2.运用情境教学法与问题引导法,带领学生鉴赏古文内容,把握思想内涵

首先,教师可以播放古文朗诵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节奏感强、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的情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小石潭的美、清冽。在视频朗诵中,学生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朗诵者语调的变化,这与古文的情感有直接关系。在课文第1~2 自然段中,能够感受到作者兴致勃勃畅游小石潭的心情,如“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等句,都能体会到作者的快乐。在课文第3~5 自然段,能够感受到朗诵者语调的变化,不再是欢快,而是沉闷、伤感。由此学生可以知道作者写作的对象发生了转变,导致情感的转变。课文中的第3~5 自然段是作者对小石潭周围环境与景物的描写,作者写到“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这句是指溪水蜿蜒前行,站在作者当下的位置,也无法望到小石潭的源头。再如“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更是直白地表现出小石潭的凄清、冷寂。在欣赏完朗诵视频后,学生便可对小石潭形成自己的感知,体会作者对小石潭感情的变化。

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分析古文内容。在深入分析文本时,教师会以问题的形式对学生做出引导。在第1 自然段中,思考作者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学生可以直接用原文回答,即“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水尤清冽”。那么,作者笔下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同样,原文中给出了答案,即“全石以为底……为岩。”此外,在第1 自然段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在描写时运用了怎样的写法?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作者描写了竹林、水声、小潭、树木等,且采用的是移步换景的写法,即先看到小丘,而后看到篁竹,再听到水声,最后找到小潭。在分析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小石潭的景色在逐步呈现。作者写小石潭,为什么还要着重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景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经过思考,学生认为这样能起到映衬小石潭的作用,展现出小石潭生机盎然的特点。在第2 自然段中,学生需要先思考作者描写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点?通过阅读可知,第2 自然段描写了潭水、游鱼,其中潭水是清澈的,游鱼是活泼的。接着,学生需要思考作者对潭水、游鱼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根据原文可知,作者运用了特写镜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将日光、鱼影的静态描写和鱼的“远逝”“往来”的动态描写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动静结合的游鱼图。在这段描写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作者欢乐的心情,即与山水同乐、与游鱼同乐。

3.组织学生口语表达,巩固所学知识

在完成对古文的整体分析后,教师需要考查学生对古文内容的掌握,如能否做到有感情地朗诵、能否有逻辑地表达自己对小石潭的看法,或是想对作者说些什么。教学进行到此环节已经接近尾声,教师需要在最后环节,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

首先,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对《小石潭记》的内容、情感等有了充分掌握,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3中的朗诵内容。此时,学生再朗诵应做到以下两点:(1)声情并茂,做到对声调的控制以及对情感的准确传达;(2)注意吐字归音,做到熟悉文字,能够根据古文中的文字充分理解全篇文章。这样,才能保证学生高水准朗诵,做到对文本的有效把握。

其次,通过分析文本,学生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认知,对其遭遇也有了自己的理解。故而,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读后感,即对《小石潭记》有怎样的感受。在学生的分享中,有的认为这是作者自己的选择,应当承受这样的结果;也有学生认为作者虽然因参与变革失败,但能细致观察生活,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事物结合,这也是另一种解脱。此外,还有学生对文中的某些句子十分喜欢,并结合自己的经历作了分享。

(四)明确学习任务旨在提升核心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每个教学手段、布置的每个教学任务都有其作用,都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在案例再现环节,教师为学生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其中涵盖七个活动内容。如在学习任务一中涉及手抄报画作与撰写内容介绍两个活动内容,其中让学生制作手抄报,一方面是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了解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的前提下,能够对文本内容理解到怎样的程度。而让学生撰写内容介绍,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再如学习任务二中,教师设置了三个学习活动,分别是积累文言词汇、鉴赏古文内容、把握思想内涵,而且在执行活动时,教师还运用了朗诵法、情境法、问题引导等教学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思考能力等多种核心能力。在学习任务三中,教师设置的活动是以语言表达为主,意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能够做到清晰、流畅、有逻辑。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也会得到切实提升。

三、案例启示

第一,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思考,以此为基础,再融合生活实际。在古文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古文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体会到古文内容与生活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古文内容入手,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扎实掌握古文精髓,从而进行迁移思考。通过对古文的分析可知,作者对小石潭的描写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这种写作方法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学生并未发现。

第二,要保证教学的完整性,包括有目标、内容、活动、角色等。在讲解古文知识时,教师需要按照长篇文章阅读授课的形式,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古文的重要性,以及古文内容的深刻意蕴。在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小石潭记》的内容时,便可知晓古文内容的学习并不容易,更需要学生认真对待、仔细思考,而这些事项的达成都离不开完整的教学过程。故而,在进行古文教学时,教师需要确保教学过程的完整性。

综上所述,在开展古文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文本入手,通过对作者创作背景、体裁等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认知《小石潭记》,而后借助设置学习任务的方法,组织学生深入探讨古文的核心知识,让学生综合认知古文。所以,在古文课堂上,学生应重视对文本的分析,从分析与交流中掌握古文的学习方法,并实现自身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小石潭记小石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国学(2021年0期)2022-01-18 05:58:20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 09:10:42
称象
师与书·庄小石
江苏教育(2018年69期)2018-11-02 08:56:22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金沙江文艺(2018年3期)2018-04-20 01:53:36
《小石潭记》阅读题江苏淮安市试题
《小石潭记》拓展阅读
《小石潭记》微课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