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与“秩序”的价值阐释和辩证逻辑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维度的探析

2023-02-19 02:25:24震,李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3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式秩序活力

赵 震,李 微

(青岛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做出深刻阐释,其中一个重大关系就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1]。“秩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活力”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既注重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又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稳定持续发展提供充满活力的创新创造。

一、活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助推器

“活力”表征着社会的多样性和持续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和助推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活力”既强调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创造,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马克思、恩格斯在阐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时,分别指出了社会基本矛盾、斗争革命、科学技术、文化在推进社会发展中的不同作用,强调它们不仅可以促进社会内部发展完善,而且可以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最终实现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阐明了社会发展“活力”的来源。除此之外,马克思、恩格斯还着重突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列宁也指出“社会主义是生机勃勃的,创造性的,是人民群众本身的创造”[2],明确了社会发展中“活力”的主体。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活力”融入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阐明并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活力”的内涵,加快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毛泽东提出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3],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丰富了“活力”主体内容,激发了社会建设的“活力”。他在《一九五七年夏季的形势》中提出要造成“六又”政治局面,其中的“又有民主、又有自由、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是国家治理中“活力”的重要体现,强调了在政治建设层面保持“活力”就要发展民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这些探索实践逐步明确了“活力”的主体、来源和方法,为中国共产党激发社会发展“活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正式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即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4]237,强调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要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对内进行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兴办乡镇企业,打破单一公有制条件下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允许一部分地区、企业、工人依靠辛勤努力先富起来,进而带动其他地区、单位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解决了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充分调动企业、职工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外实行开放,吸收和利用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加强对外经济交流合作,基本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彻底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5]138。除此之外,邓小平还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274“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4]95,突出强调科技教育人才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6]15,加快了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江泽民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社会主义经济注入“活力”,激发了国有企业、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活力”,确保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永葆生机和活力,丰富了“活力”的主体和范围。胡锦涛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7]285,首次阐述了“活力”的内涵,明确指出“活力”在和谐社会建设层面的具体要求,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在治国理政的其他方面激发“活力”提供了经验借鉴。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活力”的内涵,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中指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应该呈现“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将“活力”与“秩序”从社会治理角度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强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不仅要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改革,鼓励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的创新创造,还要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以良好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进而形成劳动创造财富、实干创造业绩、奋斗创造幸福的正确导向[8]。除此之外,激发社会“活力”,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最根本的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切实保障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社会治理中,激发基层“活力”,真正做到人民当家作主。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创造,还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要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着力改善,做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消除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真正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让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最终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活力”最核心的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之上,从社会形态的更替来看,资本主义社会之所以取代封建主义社会,开启现代化征程,是因为资本家通过斗争、革命、改革等手段变革生产方式,把原来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地主剥削农民基础上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生产方式,发展为较之进步的社会化大机器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的生产方式,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创造出了比过去一切世代所创造的全部还要多、还要大的生产力,为社会更替发展注入“活力”。但是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资本的无序扩张、人的异化等问题,也决定了资本主义必将被能够创造更大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所取代,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现代化。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仍然需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科技、教育、人才的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本[9]。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发展科学、教育和文化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10]4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10]4,进而加快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

二、秩序: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压舱石

“秩序”代表着社会的和谐、稳定状态,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压舱石,主要体现在人民、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在人民层面,就是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人民安全幸福;在社会层面,就是要解决社会矛盾冲突,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处置突发事件,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实现社会长期稳定;在国家层面,就是要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走和平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11],强调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表达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秩序”的美好期待。在我国现代化探索的进程中,保持“秩序”始终是我们的主题之一。无论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统治时呐喊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山河重整、百废待兴状况下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提出的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提出包括国防现代化在内的四个现代化、以国防为中心的三线建设,都把“秩序”放在主导位置,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6]3,“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6]9。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应对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错误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拨乱反正,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确保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他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指出中国要摆脱贫困,实现四个现代化,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稳定,一切反对、妨碍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西都要排除,一切导致中国混乱甚至动乱的因素都要排除,否则什么事也干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5]212。只有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地、有秩序有步骤地前进,我们就能够有信心实现更高程度的现代化。江泽民在面对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发生的严重政治风波时,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了国家安定、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进入21世纪,面对国内非典疫情的爆发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胡锦涛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处理经济社会中的重大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总要求中明确“秩序”在社会治理中的具体内涵为安定有序,也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丰富了“秩序”的内涵[7]285。这些探索实践为中国共产党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6]15,确保中国式现代化进程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的重大关系中,进一步阐释了“秩序”的丰富内涵,就是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明确了“秩序”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的要求和目标[1],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10]4。具体来看就是要保障人民安全,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促进各方面关系和谐;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确保人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全过程,充分认识到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主体的重要性,实现各类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同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做到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坚定维护国家政权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重点领域安全[8]。“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社会是人与环境形成的关系总和,其本身是个矛盾体,保持社会的“秩序”状态就是求治去乱的过程,既要找到适合本国的国家治理方式,又要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解决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冲突。如果不能有效处理社会成员之间、内部与外部的矛盾冲突,保持和谐稳定的状态,实现有序发展,社会就会逐渐走向衰败,最终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综观我国古代数千年的朝代更替历史,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以下三个:一是统治者暴虐专制执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不能实现安居乐业,为了生存不得不揭竿而起、推翻暴政;二是国家治理上未能正确处理统治集团与其他集团间的关系,没有形成有效的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也不能实现社会长期的安定有序;三是国家固步自封、偏安一隅,不能实现突破发展,进而被外族入侵后灭亡。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即使有了“秩序”,但如果停滞不前,其“秩序”也会被时间淘汰,也不能跳出“兴衰治乱,循环不已”的历史周期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一个答案——民主监督。“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12]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律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13]“两个答案”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关键。横观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发展模式,无论是耗时较长直接改造原有因素的先行者英国、法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是嫁接或借鉴国外模式取代原有结构以期较短时间内实现高速发展的后来者阿根廷、伊朗、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社会中的主要因素被强烈的要求或与现代化有关联的因素的压力所破坏”“引进的新的模式也会使旧模式已取得的稳定性社会结构发生激烈的变动”[14]。社会原有“秩序”的平衡状态被打破,从而面临严峻的风险挑战,甚至发生剧烈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倒退。少数国家即使成功应对和化解此转型期的风险,在后期的发展中也出现资本的无序扩张、两极分化、人的异化等问题,无法有效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而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立足本国国情,依靠人民群众,在经过不断探索、改革的基础上,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找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效避免了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社会动荡,也减少了现代化过程中一些问题的出现,实现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活力”与“秩序”的辩证逻辑

“活力”是巩固“秩序”的动力,“秩序”是激发“活力”的前提,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追求的“秩序”从来不是呆板僵化、裹足不前的“秩序”,而是充满活力、勇往直前,敢于面对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的更高层次的“秩序”;我们追求的“活力”也从来不是不辨是非、野蛮生长的“活力”,而是导向正确、有序发展,能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更高质量的“活力”。邓小平正确认识并运用了“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一心一意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必须一心一意地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4]276。安定团结和生动活泼是邓小平对于“秩序”和“活力”的具体诠释,强调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安心搞建设的前提,生动活泼是随着安定团结发展起来的,二者统一于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如果二者发生矛盾,“要在不妨碍安定团结的条件下实现生动活泼”,如此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有“秩序”地前进[4]251。此外,他也指出“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5]368“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必须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5]377,坚持改革开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及时抓住时机上台阶。如果过于追求稳定“秩序”,墨守成规,谨小慎微,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江泽民强调的“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的可承受度统一于改善人民生活”[15],做到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也是对“活力”与“秩序”辩证统一关系的正确认识,提高了党在现代化建设中领导有序活力社会建设的能力。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也是对“活力”与“秩序”关系的正确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任务是“秩序”的重要体现,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方式来实现则是“活力”的重要体现,二者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关系。此外,“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关系,也蕴含着发展与安全、激励与约束、部分与整体等多重逻辑,共同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16]。

“活力”与“秩序”蕴含“发展与安全”的辩证逻辑。“安全是发展的基础,稳定是强盛的前提”[17],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也是统筹“活力”与“秩序”的重要体现和必然要求。一方面,无论是粮食安全、网络安全还是生态安全、国家安全,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是“秩序”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推动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社会共同富裕、国家繁荣富强,是“活力”的必然要求。当前,站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遇到很多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要实现社会“活力”与“秩序”在更高层次上的平衡,一方面,要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发展,确保国家兴旺发达;另一方面,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要把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活力”与“秩序”蕴含“激励与约束”的辩证逻辑。激励与约束是首先运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一对辩证关系,对有效资源的配置起根本性作用。约束是前提,有了约束才能使竞争更加有序,其起到的是刹车的作用,主要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来实现,这也是“秩序”的必然要求;激励是动力,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其起到的是发动机的作用,要想汽车安全行驶,二者缺一不可。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中,不仅在经济领域强调激励与约束,而且还将其应用到教育、科技、人才等其他领域。在教育领域,一方面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另一方面也要实现教育公平,缩小教育在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的差距,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科技领域,科技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另一方面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要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坚持科技发展正确导向,推动科技为人民服务。在人才领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一方面要鼓励科学家、企业家、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创新创造,把各方面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国家视野中来,充分调动各领域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破除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形成崇尚人才的风尚,进而让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活力”与“秩序”蕴含“部分与整体”的辩证逻辑。“活力”的主体是个人,“秩序”的主体是国家,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其国家的一部分,国家也是由个人组成的共同体。当前,在推进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群体未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例如,青年群体中出现了“躺平”“摆烂”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青年的奋斗动力,影响了青年的奋斗方向,甚至可能造成国家与社会层面的停滞与萎缩。这其实就是青年未能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未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实现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复兴的有机统一。要加强当代青年奋斗精神的培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党员干部中也存在不愿担当、不敢担当、不善担当等问题,未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未能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进而影响了党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党群干群关系。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发挥制度的保障和激励作用,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而以良好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如此,才能让我们的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既生机勃勃又安定有序。

具体来看,中国式现代化既注重保持“秩序”这个前提,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又强调激发“活力”这个源泉,坚持人民至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党做到了科学把握“活力”与“秩序”的辩证法,并将其有效运用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在经济上,中国式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和政府的调控作用,做到既激发了资本因素的“活力”,又通过政策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政治上,坚持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又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规范人民的品行。在文化上,坚持思想文化多样性与指导思想一元化,既尊重文化多样性,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牢牢把握住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保证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思想基础。在社会治理上,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既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等国家部门的指导,提供法律制度保障社会“秩序”;又坚持社会公众参与,发挥民主协商的优势,发展科技创新,为社会注入“活力”。在生态上,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又要金山银山,善用大自然的馈赠,做到依靠绿水青山发展经济,通过经济发展反哺环境保护,实现双赢。在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也是我国进行外交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但独立自主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实践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从来不成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下独善其身。要坚持对外开放,吸收借鉴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同时加强交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更好更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此外,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和方案为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在外交生活中实现“活力”与“秩序”统一的重要彰显。在生命健康上,坚持统筹疫情防控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的前提,经济发展是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保障。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突发性外部冲击,打破了我国经济社会原有“秩序”的平衡,严重威胁了人民的生命健康,给老百姓带来心理“恐慌”。基于此,国家在疫情爆发的早期阶段更加注重社会“秩序”的维护,把人民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采取了封闭管理和居民居家自我隔离的措施,短期内抑制了社会“活力”的迸发,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我国经济的发展。随着疫情蔓延态势得到有效遏制,疫情防控形势不断转好,我国又做出了“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的决策,在社会各方面运行相对稳定的基础上继续恢复生产激发社会“活力”,为居民提供生活必需品的同时,也为后期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物资支持,保障了经济平稳运行,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可以看出,我国在对待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上做到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在不同的时期,更应做到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既阐明了“活力”与“秩序”的丰富内涵,又实现了“活力”与“秩序”的辩证统一,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展望未来,要继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要坚持“活力”与“秩序”的统一,实现创新创造活力迸发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协调,向全世界呈现出一个既充满生机活力又保持安定有序的东方大国的宏伟形象。

猜你喜欢
中国式秩序活力
中国式民主
环球人物(2022年5期)2022-03-07 14:53:36
活力
当代陕西(2020年9期)2020-08-04 06:25:33
秩序与自由
现代装饰(2020年2期)2020-03-03 13:37:10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海峡姐妹(2018年7期)2018-07-27 02:30:28
孤独与秩序
现代装饰(2017年9期)2017-05-25 01:59:43
中国式失败
改制增添活力
收回编制 激发活力
中国卫生(2015年7期)2015-11-08 11:09:42
遏制违约频发 重建药采秩序
中国卫生(2014年10期)2014-11-12 13:10:28
乱也是一种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