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萍,杨延钧,蔡艳蓉
(海南大学 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
海南大学顺应“双一流”高校建设的大潮,依托工商管理“实验班”教学管理模式来培养拔尖人才。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往往在毕业后选择与本专业匹配度低的岗位和工作。从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和市场人才需求匹配方面来看,更多是“质”上不平衡,因此,从“供需契合度”的视角出发研究和探索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创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有实践价值的探索。
在VUCA 时代市场环境中挖掘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模糊性四个元素的内核及本质,从企业适应环境变化发展的口径切入,将市场对管理类人才能力的要求归纳为实践创新、战略思维、敏锐洞察、资源链接、自主学习和人际沟通六大核心能力。
将VUCA 时代管理人才的六大主干能力培养贯穿于高校工商管理人才供给端调整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中,运用“学生为本”的人才培养设计理念[1],依托学校推进“书院制”“完全学分制”和“协调创新中心”的改革契机,在“教学改革”“产学研合作”“新文科建设”和“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等具体项目的支撑下,构建工商管理拔尖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支撑体系模型。
首先,为学生在数字时代学习基础办公软件、应用统计类软件、编程软件以及数学建模软件提供可选课程,拓宽“复合型”人才培养渠道。
其次,将思政通识教育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开设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积极探索“第二课堂”课程思政模式[2]。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其提升综合素养提供条件。
再次,采用“线下课堂教学+线上课程资源库”的形式[3]。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选择更适合的知识讲解方式和难度,提供随时温习、补习基础课程的平台。
最后,通过教师布置任务或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结合项目式学习模型[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专业基础理论和前沿成果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强化记忆。
第一,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确定发展目标,使职业生涯清晰可视化[5],为个性化培养方案、特色化课程、专业选修课程、通识兴趣课程以及发展方向选择等奠定基础。
第二,在企业实践中,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入了解企业生产特点及管理工作、工商管理的主要业务内容及工作程序和操作步骤、组织机构及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及运作技巧等[6]。
第三,让未来规划读研读博深造的学生能尽早接触科学研究。在导师主持项目和课题的基础上,为学生参与科研提供渠道,同时也能反哺海南大学管理学院的“本硕博一体化”建设进程[7]。
第四,鼓励专业教师带动和指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技能知识竞赛、建模竞赛和各类创新创业比赛。贯彻“以赛促学”理论[8],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程度,培养学生的实践思维和综合能力。
图1 海南大学工商管理实验班“教学-实践”支撑体系创新模型
第五,提供ERP 模拟经营、营销工程和人才绩效、薪酬模拟实训等虚拟仿真实验软件,让学生在模拟经营中熟悉企业管理工作[9],弥补理论知识的不足,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首先,基于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为计划继续深造学习的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题科研的机会;对考虑直接进入职场工作的学生,侧重提供更多模拟实操和企业实习的机会。
其次,设置动态课程体系,依托教学课程库的建设,结合地区特色,即在海南自贸港建设大背景下开设关于“自贸港”的特色课程等,对专业培养的课程安排进行实时调整和更新。
最后,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考虑培养成果的评估内容、方法和结果应用。围绕学生成果主线,辅以教学支撑材料、教学表现、导师尽责程度、指导学生参赛和课题参与度等指标进行综合性评估。
第一,教师教学创新平台以教育优质资源汇聚辐射、教师创新教学教研室的建设和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推进为核心[10]。第二,结合时政热点、地区发展战略等,围绕学科特点开发一系列极具特色的“院本课程群体系”管理中心[11]。第三,搭建学生“研究-创新-实践”支持中心平台,给予学生在科研、项目孵化与运作、创新实践和创业实践的全方位支持。第四,创建师生共创实验室,导师通过专项实验室平台让学生参加课题研究,申请专项经费。
一是积极引入必要的创新教学硬件设备,为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满足教师教学创新平台的实际需求,为教师教学创新提供配套硬件设施保障。
二是采用“本科导师制”,要求导师从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需求出发,针对性地从学业规划、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性意见和建议,发挥学生发展领路人的作用[12]。
三是发挥本校地区优势,依托第三方单位,如政府机关、社会组织等,积极整合校友资源,拓宽社会连接网络,加强校企联动合作,为学生提供“多且精”的企业实践平台[13]。
四是基于学生意愿,提供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学生科研实践、创业实践和创新实践等,经费划归学生“研究-创新-实践”支持中心管理,由支持中心负责资质审查、申请审核等经费管理工作。
五是通过学分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的各类活动,将更多的通识教育课程融入“第二课堂”中,促进“第二课堂”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从而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素质[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