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靠他们,只能靠他们

2023-02-19 11:21黄祺
新民周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医疗队高峰医护人员

黄祺

2023年兔年春节,很多三年没有回乡过年的人,急急买票回家。而最早“阳康”的一批人早在元旦假期就已经提前开启了自己的旅行。突如其来的生活变化,是所有人一个月多之前万万没有想到的。

2022年12月初,中国调整新冠疫情防控措施,被称为“新十条”,随后的一个月,新冠感染高峰如海啸般冲击了全国城乡,2023年1月8日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

数据显示,2022年12月8日—2023年1月12日,全国医疗机构累计发生在院新冠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59938例,其中新冠病毒感染导致呼吸功能衰竭死亡病例5503例,基础疾病合并新冠病毒感染死亡病例54435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0.3岁,65岁及以上约占90.1%,其中80岁及以上约占56.5%,死亡病例90%以上合并有基础疾病,主要合并心血管疾病、晚期肿瘤、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及肾功能不全等。

1月19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2年12月23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到2023年1月17日较峰值下降94%,已回落到2022年12月7日前的水平。全国急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44%。全国在院阳性重症患者人数在2023年1月5日达到峰值,之后持续下降,1月17日较峰值下降44.3%。

这一轮国内新冠感染高峰已经过去。数字和专业医学术语背后,是一个个脆弱的生命、一个个疲惫不堪的家庭、一位位具体的医务工作者的全力以赴。

医疗系统无疑是三年战疫中排布在第一列的防线,医护人员在三年里一次次临危受命,不断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

2023年1月1日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记者提问:“三年前在武汉最危急的时候要靠这群人,三年之后还得靠这群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回答:“对,只能靠这些人。”

兔年春节,随着感染人数逐渐减少,医护人员们终于可以稍稍缓口气。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呼吸科医生查琼芳,迎来了珍贵的几天春节假期,除夕夜一家人吃了团圆饭。这三年,媒体上经常会出现她的名字,她是三年来全程参与抗疫的一位医生,她的经历,也是千千万万一线医护人员的缩影。

尽管查医生假期里仍然需要去病房查房,但这样的工作节奏与新冠疫情前呼吸科病房的工作节奏差别已经不太大。“春节也是要上班的,做了二十多年医生,习惯了。”查医生这次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语调明显比过去三年轻松了很多。

查医生最近的一次任务,是和全院同事一起应对上海感染高峰。

医务人员全部都冲在了第一线,但是没有办法,这是他们的职责,就像战士就要上战场打仗。这三年,不断适应新环境,面对新困难,成了查琼芳医生们的“常态”。

上海明显的就诊高峰出现在2022年12月中下旬。12月24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发热门诊量一天的接诊量为867人次,急诊科则高达1351人次。其中,120救护车送至急诊的患者有114位,这个数字是平时的5倍左右。仁济医院东院位于上海浦东新区,浦东新区居民多、三甲医院少,平日门急诊量就非常大,新冠感染高峰中承受了绝大的压力。

2022年12月下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每天有1000多名病人涌入急诊大厅,单日接诊峰值达1200人。摄影/ 萧君玮

而与此同时,医护人员因为感染新冠而大量倒下,很多医护人员只要退烧就返回岗位顶班,如果不是他们坚持,医院的急诊科无法正常运转。

住院病人大部分是高龄老人而且合并多种慢性病,新冠感染给他们原本就已经非常脆弱的身体带来重创,对一些患者来说,新冠感染就是致命一击。这是查医生与新冠病毒三年交手以来遇到的又一个新情况——高龄而患有多种疾病的新冠感染患者,给救治带来了更多的困难,不仅需要大量的药物、设备资源,也需要大量的医护人手才能应对。与查医生并肩战斗的除了呼吸科、急诊科、重症科医生,甚至还有外科、皮肤科、耳鼻喉科等等各种专业的医护人员。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说,2022年末全国感染高峰中的救治,与三年前的武汉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这些医务人员全部都冲在了第一线,他们自己也被感染,家里人感染,就是承受着身心的压力。但是没有办法,这是他们的职责,就像战士就要上战场打仗。”

这三年,不断适应新环境,面对新困难,成了查琼芳医生们的“常态”。

2020年,查医生报名加入上海首批馳援武汉的医疗队,进入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直面当时陌生而凶险的新冠病毒。68天里,查医生利用休息时间写下67篇援鄂日记,记录了武汉疫情中备受关注的金银潭医院内重症患者的救治情况。

武汉抗疫,医生们首先要面对的是“死亡”。由于当时新冠病毒重症率高,救治经验又很少,医生们常常看到病人前一天还好好的能活动,第二天就突然病危。这种无法施以援手的感觉,让医生们充满“挫败感”。“是不是我哪里做的不够好?是不是我忽略了什么?”查琼芳医生当时常常自问,甚至对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产生了怀疑。

2022年12月下旬,上海120急救的接诊量达到了历史高峰,急诊的医护人员数量也减员超过一半,不少医护人员已带病坚持工作多日。 摄影/ 徐程

在当时医疗物资紧缺,人手也不够的情况下,医护人员必须长时间、高强度工作,最长的一个夜班,查琼芳上了15个小时,晚上基本上每一个小时她就要被叫醒一次。

2020年武汉疫情至暗时刻,全国支援武汉医疗队中上海医疗队最早到达,从除夕夜开始,上海派出9批、11支医疗队,共1649人,先后进驻武汉16家医院,并坚守到最后。当时的医疗队集中了上海各家医院的精兵强将,几乎全部是在呼吸系统疾病、重症医学上拥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他们就像战场上的“急先锋”,勇敢地冲在前面。

武汉抗疫诞生了一种全国动员、支援一处的行动机制,随后如果某地疫情严重,全国各地就会派出自己的医疗队援助兄弟省市。

2022年8月,上海先后派出四批医疗队员援藏,共计571人前往支援;8月中旬,上海市第一批援琼医疗队504人抵达三亚;11月,上海派出医疗队援重庆……同样地,2022年4月,全国各地派出医疗队奔赴上海,大大缓解了上海医护人手紧张的窘境,帮助上海渡过难关。

2022年3月下旬,查琼芳医生随仁济医疗队入驻世博方舱,负责其中的2600多张床位。随后的3个月里,她辗转多个方舱,始终在抗疫一线。

方舱的工作压力与医院内完全不同,上千床位的方舱,一个晚上可能就要接收几百名新冠感染者,虽然当时很多感染者为无症状或是轻症,但要保障上千人的安全、健康以及生活秩序,同样是一项既需要智慧又需要体力及物资的工程。“武汉的经验不够用,又没有参照模板,快速摸清情况,制定工作流程,让大量轻症与无症状感染者尽快康复,让床位‘转起来’是我们当时工作的重心。”查琼芳医生说。

上海市浦南医院护理部主任李晓静,也是一位全程参与抗疫的“战士”。2020年1月27日,李晓静带领来自上海16个区的50名护士踏上火车,奔赴武汉。李晓静在金银潭医院与当地医护人员配合,救治重症患者。

2022年3月开始的上海疫情中,李晓静被分配的任务是带队进行核酸采样。当时大规模的核酸筛查,一次采样任务可能要持续十多个小时,考验着采样队员们的体力和意志。

而2022年末的感染高峰中,李晓静在浦南医院的岗位上,与全院的同事们一起坚守。有一天李晓静支援输液室,蹲下——注射——起身——换药——蹲下——拔针,无数个重复后到下班时她已经一瘸一拐。

三年,中国医护人员在不同的困难面前展现出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他们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服从全国调度,为疫情防控发挥了最关键的作用。

2022年的最后两周,上海各家三甲医院记录下自建院以来最高的门急诊数据,急诊大门外同时飞驰而来六七辆120急救车的景象,是医护人员们第一次见到。与就诊人数剧增相对的却是医护人员因感染新冠而减员,最困难的几天里,上海医院内急诊医护人员减员达六成以上。仁济医院急诊科护士金莉在自己发着38.5度高烧的值班日,一个人一夜接了37辆120急救车。

为了应对急诊压力和重症压力,大型三甲医院纷纷采取了两个措施:一个是空间扩容,开辟出临时的急诊空间,重癥则尽量增加床位;第二个是打破专业界限,让原本不参与新冠救治的其他专业医生支援,以缓解人手紧张的局面。

这两个措施,在上海感染高峰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22年12月下旬,上海交大医学院瑞金医院发热门诊开到4个诊室,一天内接诊400多位病人,是日常发热门诊接诊量的大约五倍。发热门诊李苹介绍,为了应对就诊高峰,全院一盘棋,不分内科外科了,正是因为其他专业医护人员的紧急支援,发热门诊才能顺利开展工作。

急诊高峰之后的一周,重症高峰到来,直到2023年1月初,上海各家医院的重症病房都全部满员。1月初,仁济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医院现在有4个ICU单元收治新冠患者,还开辟了一个亚重症病房,里面的新冠患者病情相对更轻一点。“这两个病房之间是互动的,亚重症病房的病人病情加重,需要插管,就迅速转入ICU病房;ICU病房有病人好转,就转入亚重症病房。”

上海市市长龚正1月15日在上海市人民政府记者招待会上介绍,上海强化了市区两级医院重症救治资源的扩容,统筹医院的各类科室资源,迅速将ICU的床位提升到7500张以上,配备重症医护人员近万人。

重症患者人数增加,必然会存在死亡人数的增加,2022年年末至2023年年初的一两周,上海死亡人数也出现了短时间内激增的情况。

如果急诊和病情较重的患者都涌向大医院,显然并不利于患者救治,为此,上海强化防重症的关口前移,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药、氧疗、输液、住院等诊疗服务,将部分患者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这个措施后来被证实有效地减轻了大医院救治压力,也受到了市民的欢迎。

2022年12月19日起,上海市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心、分中心、服务站、村卫生室)2594间发热诊间全部启用。上海市卫健委介绍,12月23日,全市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共接诊发热患者40338人,较前一日增长5.6%,占全市发热诊疗量比例达到50.2%。相比之下,市级医院发热门诊占比已从58%降至18.7%。

第二轮扩容增能后,截至2023年1月2日,上海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增吸氧位1711个、输液位2562个,发热诊间238间、病床665张、心电监护仪243台。同时,抗病毒药物(小分子药物)、指氧仪、氧气罐等物资优先向社区倾斜配备,社区新冠救治与防重症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此后,上海一些区还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了CT,更多的患者选择在家门口就诊。

基层医疗机构在感染高峰阶段其实也在“硬扛”。《新民周刊》实地探访上海市闵行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在本轮感染高峰之前,上海的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主要的工作是在保证基本医疗服务之外,派出大量人员承担社区核酸采样任务,几乎没有直接诊治新冠感染者的经验。社区医院发热门诊功能转变后,基层医生接受了紧急的多轮培训,让他们尽快具备诊治新冠感染者的专业技能,如果预判有病情加重风险的患者,基层医生会及时将病人转诊到上级医院。

从2022年12月中旬起,上海市卫生健康委抽调28家医疗机构的132名市级专家成立市级专家团队,统筹安排重症救治专家力量,加强重症患者的预防与救治。三年前支援武汉、又在2022年春季上海抗疫中担任重要任务的陈尔真、张文宏、钟鸣、皋源等市级专家随即下沉到社区医疗机构,现场指导救治。

1月23日,上海最早支援武汉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钟鸣医生晒出自己的“两条杠”,距离赶赴武汉正好三年。他感慨:“正好三年有始有终。”

猜你喜欢
医疗队高峰医护人员
援非医疗队
病毒病将迎“小高峰”全方位布控巧应对
军地医疗队驰援武汉
战疫一线医护人员如何调适自己
石庆云
出征
——致敬赴援武汉的医疗队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中国(福建)第15批援博医疗队首诊记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雨天早高峰,自在从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