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顶山高、洋河水长,宣化古城兴序庠。太行巍巍、滹沱汤汤,薪火相承谱华章。2023年金秋,河北地质大学将迎来建校70周年华诞。七十年悠悠风雨、征途漫漫,几代人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抚今追昔、回首进路,学校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与人民呼唤同心、与教育改革同向,不断为地质行业和地方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奏响了一曲曲开拓奋进、砥砺歌行的时代华章。
学校的历史渊源可追溯到1953年。前期,学校协助北京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新生部在宣化完成过渡学习。此后,地质部决定建设宣化地质学校,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直属地质部领导的几所地质学校之一。学校积极贯彻“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开设了矿产地质勘探、计划统计等专业,为我国地质事业的起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了适应地质发展需要,1971年,宣化地质学校经河北省委批准升格为河北地质学院,以省管为主,党的关系隶属张家口地委。1977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1978年,改由国家地质总局(原地质部称谓)与河北省双重领导,以总局管理为主。1985年,地矿部决定将其迁至省会石家庄办学。1986年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经济学院(现首都经贸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硕士学位研究生。在此期间,学校逐步形成了工、管、经为主的学科体系,建立了“理经结合、工管交叉、文理渗透”的人才培养模式,设有7个系、9个专业,其中地质技术经济管理专业是当时地矿系统高校中唯一一个经济管理方面的专业,担负着为全国地矿系统培养高级经济管理人才的重任,在全国享有盛誉。
1996年,为解决国家急需大批经济管理人才的任务,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国家需要,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2000年,学校管理体制由国土资源部管理转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河北省管理为主。2003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资格。2013年,学校成为自然资源部与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建大学。
2016年,学校更名为河北地质大学,列入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序列,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重新回到了河北省高校主力方阵。2021年,学校被纳入河北省“双一流”建设大学,开启了跨越式发展的新进程。
七秩时光,栉风沐雨 学校紧跟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步伐,始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以“为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为核心使命,秉承“达观博物”校训,弘扬“仰山慕水”文化,拥有7大学科门类,1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10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67个本科专业,9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和16个省级一流专业;拥有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80人,形成了“资源环境+”多学科协同发展和深度交叉融合的办学特色。
七秩时光,踵事增华 学校始终秉持服务社会重大使命,近年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教学成果奖等6项,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99项,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0余篇,实现了《Nature》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的突破。季强研究员领衔的古人类研究团队发现了中更新世古人类头骨化石,并命名为一个新人种——龙人,认为属于东亚地区独立演化的古人类新支系,刷新了对人类起源和演进历史的已有认知,入选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七秩时光,桃李芬芳 学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70年来培养了近20万毕业生,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徐德明、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张宏、南极科考队队长李院生、暨南大学原校长胡军、“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申旭辉、中海油总公司勘探专家徐长贵、“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许再良、多次成功登顶珠峰的李春来、深钻大陆7018m的总指挥张金昌等都是杰出校友代表,特别是培养了武强、毛景文、侯增谦、成秋明、谢玉洪等5位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全国普通高校本科阶段培养院士数量中名列前茅。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在“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机遇与挑战下,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化开放办学、创新驱动、人才强校、强化内涵办学理念,向着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在资源环境及相关领域有突出优势的创新型多科性大学奋斗目标阔步前行。
一要抢抓机遇,拓展开放办学格局 开放是教育发展的动力。我们要立足地质行业和地方发展办学,主动对接主管部门,在学校发展方面争取更大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主动对接地质行业,在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主动对接校友资源,加强校企、校地合作交流,实现共享发展;主动对接国际院校,取长补短、合作共赢,不断提升国际影响。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
二要激发增量,加快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我们要打破思想认识的条条框框,突破发展方式的路径依赖,着力破解办学经费来源单一、经营大学理念不深等问题。要全面树立“增量改革”的意识,不断盘活资源、开疆拓土、开源增收,积极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等创收项目,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搭建平台、汇聚力量。
三要引育并举,筑牢人才强校根基 人才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我们要加大人才培育力度,不断加强以“山海人才”“山海团队”为代表的拔尖科研团队建设,包联一个团队、瞄准一个领域、打造一个品牌、产出一批成果,把已有的人才资源发挥到极致。要进一步理顺人才引进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方法,持续引进高端人才,尽最大努力引进顶尖人才,为学校跨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四要深化改革,力促内涵质量提升 内涵建设是教育发展的保障。我们要积极开展综合改革试点,增强学院办学的主体意识、发展意识,支持优先发展、支持差异发展,充分激发师生和组织的发展活力与创造潜能。要稳妥推进岗位聘期考核,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引导推动各岗位人员主动履职、尽责担当,努力推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新的征程,学校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传承七载荣光、奋进时代征程,携手全球校友和社会各界芳华待灼、砥砺深耕,奋楫笃行、履践致远,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河北地大的不竭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