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认知地图下的陆良县爨文化公园意象研究★

2023-02-18 12:33李孙洋苏志龙
山西建筑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心广场陆良县文化公园

徐 倩,李孙洋,苏志龙

(普洱学院,云南 普洱 665000)

0 引言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托尔曼通过老鼠走迷宫的实验首次提出了认知地图的概念,他认为认知地图是关于某一局部环境的综合意象,是人们对外部世界的反映[1]。认知地图不仅能呈现个体对外界空间的记忆,而且可以描述认知对象之间的关系。认知地图在古镇空间意象[2]、集体记忆[3]、知识表达[4]等有了初步研究成果,对游客的认知地图研究结果显示,游客的认知地图具有空间定位动态的、功能的、三维的环境综合意象[5]。认知地图也是行为地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行为决策等方面都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6-7]。手绘认知地图是一种获取人们头脑中认知地图的主要方法[8],可用于理解人们意识的形成,例如人们对地方或事物的印象、记忆和认知等,是一种比较直接的图形方法,在内容和形式上没有严格要求,调查对象只需要画出地物的位置、形态或者布局即可[9]。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一书中将其解释为:“个体头脑对外部环境归纳出的图像,是直接感觉与过去经验记忆的共同产物”[10]。意象本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汇变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利用手绘认知地图可以有效获取观察者对外部世界的特征描述,是收集一手资料的有效途径,在获取意象地图方面具有重大研究价值。在城市意象中,人们对于城市的认知,经过了大脑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处理和有机拼合,感情、感受等主观因素不可避免地会参与进这种信息处理中,因而对于不同的人,感受到的意象往往不同。近几年,城市公园建设如火如荼,成为城市形象的代表,因此,研究公园的意象有利于为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以云南陆良县爨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手绘认知地图的方法,探讨游客对城市公园的意象感知,为爨文化公园未来的发展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

1 研究案例地与数据来源

爨文化公园位于云南省曲靖市陆良县同乐广场西侧。陆良县素有“爨乡”之称,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爨文化公园于1998年8月建成开放,当时占地面积11.2 ha。经过多年开放,公园设施落后老化,单一的功能已不能满足市民需求。为更好地与陆良县发展定位相适应以及满足市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在2005年8月,政府对公园进行了为期一年零四个月的全面扩建工作,总投资1.5亿元,扩建之后占地面积达到22.69 ha,正式更名为爨文化公园,于2007年元旦正式向市民开放,是陆良县占地面积最大的公园。本研究以公园游客为对象,通过随机的方法收集手绘认知地图,共计发放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率为86%。

2 爨文化公园意象的基本要素

凯文·林奇在意象理论中,将城市意象要素分成五部分,分别是标志物、道路、节点、区域和边界。本文引入城市意象要素认知频数的概念,是指问卷中某项具体要素出现的次数,以n表示。城市公园意象要素认知频率是指城市意象要素认知频数与问卷数量的比值,以N表示,本次调查问卷有效份数为215份,因此城市公园意象要素认知频率为:N=n/215×100%[11]。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得出表1数据。从统计可以看出,人们最常关注到的物象是标志物,达到了50%以上;其次是道路,为23.72%;而边界最不受关注,仅为2.79%。

表1 爨文化公园意象要素数据统计

2.1 标志物

“标志物是观察者外部的参考点,是变化无穷单体无形的构成因素”,标志物通常位于区域的中心、道路的交叉点、建筑的中轴线上,具有明显的外形和显著的空间位置,容易被识别,产生令人记忆深刻的景观意象。标志物可以是大体量的一座塔、一栋建筑,也可以是小体量的一个雕塑、一块置石。在本次调查中,标志物是认知频率最高的城市公园意象要素,在意象图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各标志物的意象认知频率见表2,依据爨文化公园的实际意象标志物认知频率(见表2),将爨文化公园的标志物分为三组:1)第一组:高认知频率,认知图频率在50%以上,如爨文化中心广场(见图1);2)第二组:中认知频率,认知频率在10%~50%,包括:北门、南门;3)第三组:低认知频率,认知频率在10%以下,包括:爨龙颜碑、玻璃塔、石拱桥、龙柱、爨文化浮雕等。爨文化公园手绘认知地图所得到的标志物意象的分布形态呈现出“十”字串联形(见图2)。其中,爨文化中心广场为整个公园的中心点,认知频率远高于其他标志物,是受访者绘出最多的意象要素。

表2 爨文化公园标志物认知频率比较

2.2 道路

道路是行人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对道路的意象其实即是游客在公园中的浏览路线,因为道路是公园的系统骨架,连接着公园里的各个区域及景点节点。道路作为影响爨文化公园认知的主要元素之一,其认知频率仅次于标志物。在道路的频率统计中,频率最高的是南部商业步行街,频数为7;林间小路次之,对于整体的道路感知最弱。综合调查问卷,游客对爨文化公园道路意象格局可分为两类,一类呈“十”字型,另一类为“川”字型。南边的四条商业步行街及两个圆形广场十字延伸线构成的骨架形成了公园道路系统的核心,且认知频率从公园中心向边缘地区逐渐减弱。

2.3 节点

节点是游客能够进入其中的点,是整个景观轴线上较为突出的集散地,往往是视线汇聚的地方。一般位于交叉点,其主要作用是吸引视线,以达到突出该点景观效果,并提供一定活动场所,能在整个建构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更好的显示出设计者的意图,部分景观节点也具有指示标志的作用。本次手绘认知地图所表现出的爨文化公园节点主要包括:中心喷泉、凉亭、灯塔、小溪、电影院。整体来看,爨文化公园意象节点频数偏小,而且频率高低与到公园中心区的距离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总体布局偏南。

2.4 区域

区域可以理解为多个节点或标志物的集合,其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性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由于具有一些相同的特征易于辨认;从外部看,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在公园中区域是游客活动交流的场所,在爨文化公园中的区域可分为五部分,分别为:中心广场区域、商业街区域、游乐场区域、运动场区域、绿化游览区域。在实际意象调查中,频数最高的为中心广场区域,频数为5。

2.5 边界

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是多个斑块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区隔。问卷结果显示游客对爨文化公园边界的感知在所有要素中是最低的,仅2.79%,这反映出游客对公园边界的认知普遍比较模糊,能快速画出的人很少,所绘的边界外形大体呈两头宽、中间稍窄的形状(见图3)。位于边界上的意象要素,游客能绘制出的只有公园的北门和南门,对边界上其他的要素感知都非常弱,说明游客对边界的涉足较少。

3 爨文化公园意象综合分析

3.1 爨文化公园整体意象分析

对整个爨文化公园的意象要素分析表明:游客对公园意象要素的认知频率高低顺序分别是:标志物>道路>节点>区域>边界。爨文化公园意象总体框架呈“◎”“十”字和“卅”字(见图4)。“◎”是指由公园的中心广场,“十”字是指由两个圆形广场垂直交叉的道路轴线,“卅”字是指由三条商业步行街和横穿商业步行街的一条东西大道。由道路和广场形成的骨骼奠定了爨文化公园意象的总基调,意象要素的认知频率从中心广场向四周逐渐变小,公园意象布局总体偏南(见图5)。通过总结爨文化公园意象的总体特征,可以发现游客在公园中的活动范围呈“眼镜”状,两侧分别是公园的活动中心区域和主要娱乐区域,中间是连接两个区域的道路,城市意象要素分布表现为“区域+道路+标志物”的格局。

3.2 爨文化公园意象特征

公园意象要素是人与公园互动的客体,是景观信息的载体,其特征通过表象显现。影响公园意象形成的意象要素表象特点包括公园意象要素的场所功能和区位特征。

公园意象要素的场所功能与游客认知频率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在问卷统计中,游客对中心广场区域的认知频率远远高于其他要素,分析发现,中心广场区的功能丰富,主要为活动、娱乐、休憩,商业步行街区的主要功能是购物、消费、交流,游乐区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游乐设施,是主要的娱乐游戏场所,剩下的两个区域是人们主要的运动和游览区。将各个意象要素的认知频率与对应的功能相比较,可以发现,游客对具有活动、娱乐、消费的场所更有印象,认知的强度要高于具有运动、游览等功能的场所,所以公园意象要素的场所功能对其公园意象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这也说明游客在公园内最大的功能需求是进行活动、娱乐和消费,这与公园内游乐设施重多,商业气氛较浓有很大关系。在手绘认知地图中,游客对边界的认知频率最低,这反映出绝大部分游客对公园边界的认知都比较模糊,也说明在边界上的景点较少,对游客的吸引不足。

问卷统计也显示,公园意象的区位特征也对公园意象的形成有关联,比如公园意象要素到城市中心和公园中心的距离大小就影响着意象要素的认知频率高低。公园意象要素中认知频率最高的中心广场,其位置特殊,位于整个公园的中心,是游客的视线中心所在,所以,大多数游客能在第一时间感知到它;而位于中心广场北方的绿化区,由于位置靠边,与北侧的二级城市道路相邻,与南侧的城市中心相距较远,其被认知的频率远低于中心广场。整个公园要素意象以中心为主向四周扩散,但是整体上重心在南部,游客认知的意象要素大多都分布在公园的南侧,北侧较少,而这与公园南侧靠近陆良县的城市中心,公园北侧大多为城市各支路和居民住宅区有着很大关系。

3.3 爨文化认知分析

在手绘认知地图的采集过程中,针对游客在公园中对“爨文化”的认知强度进行了调查,然而结果表明,游客对“爨文化”的认知较为薄弱,有90%以上的游客表示在公园中没有感受到“爨文化”气氛,大部分游客选择走进公园的目的是想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215份手绘认知地图中,仅有13份反映出了对“爨文化”的认知,所绘制的意象要素为爨龙颜碑和爨文化浮雕。人们对爨文化的认知较低,原因一可能是游客对爨文化本身的了解较少,对爨文化没有详细的认识,普遍处于模糊的状态;原因二可能是公园中与爨文化相结合的景观偏少,爨文化元素未物质化,爨文化气息与商业娱乐气息结合较弱。

对爨文化公园的建设定位,根据政府网站显示及管理局工作人员表示:“近年来对于公园设施方面的变化很大,替换了公园内的路灯,增加了很多标识牌、宣传栏,目的在于提高公园的形象,响应陆良县的城建规划”。而之所以将西华公园改名为爨文化公园,则是基于“陆良本身就是爨文化的发源地,一直有爨乡之称,爨文化作为陆良的特色文化,应该被大力宣传,而西华公园是陆良县最早建成的公园,又有着城市中心的地理优势,面积广阔,是陆良爨文化最好的展示名片,所以在政府的号召下,正式改名为爨文化公园是必要的,也与县城的发展息息相关。”公园在爨文化的型塑上则表现在“主要是在一些基础设施上,比如路灯、标识牌上都融入了爨文化元素,也增加了很多文化宣传栏,还有一些细节的地方就是在公园各个角落和店铺的门牌上,都是统一的带着‘爨’的木门牌,中心广场上的爨文化浮雕以及一些爨文化雕塑,使公园更具爨文化风味。”2020年3月,陆良县政协和老干部文化界人士召开座谈会,就“美丽县城”建设规划计划征求意见建议。会上,重点提议在其中融入爨文化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以上结果表明,政府和城建规划部门都提倡大力发扬陆良特色爨文化,并且都希望爨文化能在爨文化公园中有所体现。

从问卷结果来看,政府的意愿和游客实际意向并不一致,游客对公园中的爨文化感知并不强烈,而对公园内的商业、娱乐设施的感知比对爨文化的感知强,这个结果与政府和相关规划部门的公园建设意愿不太一致,反映出在城市公园的建设中,文化的渗入应结合公园景观、设施与活动等因素,可以让游客形成较深的意象。

4 结语

利用手绘认知地图方法对整个爨文化公园的意象要素分析表明,游客对公园意象要素的认知频率高低顺序分别是:标志物>道路>节点>区域>边界。爨文化公园意象总体框架为“◎”“十”字和“卅”字。爨文化公园意象要素的认知频率从中心广场向四周逐渐变小,游客对公园意象的分布总体偏南,这可能与公园南边是城市中心和商业中心有较大关系。游客对公园内的商业、娱乐设施的感知比对爨文化的感知强,这表明游客对爨文化的认知薄弱,而这与政府和相关规划部门的意愿形成了较大的反差,也反映出爨文化公园的文化建设渗入力度不足,应该进一步加强公园内景观、设施与活动同爨文化的结合,加深游客对爨文化的认知,使爨文化公园在提升陆良县文化品位与城市形象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中心广场陆良县文化公园
读者镜头下的2022金秋
积极推动江苏国家文化公园立法
临沂市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开园
陆良县档案馆顺利完成12名援鄂医务工作者口述档案征集工作
文化治理现代化中乡土文化建设的途径研究——基于云南省陆良县的调研
河北省人大常委会 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专题调研
陆良县总工会:举办贫困劳动力现场招聘会
安徽格林园艺有限责任公司建造的宿州产业园中心广场受好评
密洛陀文化公园游记
高跷舞